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1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碧涵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Siang Ch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邱宇翔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08T00:52:15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8-11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6-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于奇智(1999)。《傅柯》。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于曉、︑、陳維綱等(譯),馬克思.韋伯(原著)(1988)。《新教 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市:谷風出版社。 王太慶(譯),Plato(原著)(2004)。《柏拉圖對話錄全集》。北 京:商務印書館。 王宇(2009)。〈論酒神戴奧尼索斯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收錄於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89-92。 王思迅(2004)。〈意志的肯定與否定—尼采對叔本華的超越〉,《鵝 湖月刊》,343期:27-38。 王曉朝(譯),Plato(原著)(2002)。《柏拉圖全集(第一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1980)。《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 京:商務印書館。 石沖白(譯),Schopenhauer, Arthur(原著)(2009),《作為意 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立元(2001)。《西方美學明著提要 上》。台北市:昭明出版社。 朱立元(2006)。《西方美學範疇史 第二卷》。太原市:山西教育。 何乏筆(2010)。〈從權力技術到美學修養:關於傅柯理論發展的反 思〉,《哲學與文化》37卷3期:85-102。︒。 余鴻榮(譯),尼采(原著)(2001),《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 北市:志文出版社。 吳朝聖(2010)。《傅柯對治理性的研究》。高雄市:中山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宋興洲(2009)。《台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傅柯權力�知識的觀 點》。台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李建漳(2010)。〈大政治與未來哲學的同一性——對尼采整體哲學的一 個詮釋〉,《台大文史哲學報》 ,第 73 期 :87-126。 李貴豐(1988)。《尼采的群眾意識》。台北市: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班論文。 李震(2003)。〈面對形上學的一些省思〉,《哲學與文化》,30卷2 期:19-28。 周紅(譯),Nietzsche, Friedrich(原著)(1992)。《論道德的 譜系》。北京市:三聯出版社。 周國平(譯),尼采(原著)(2000)。 《悲劇的誕⽣生》。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社。 周國平(譯),尼采(原著)(2009)。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 選》。上海市:上民出版社。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6卷1期:117-150。 林薰香(2009)。〈後現代主義之理性與⾮非理性問題—以尼采及傅柯的 觀點為例〉,《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4期:119-139。 邵軒磊(2007)。〈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 第34期:151-174。 金惠敏、薛曉源(2001)。《評說超人——尼采在中國的百年解讀》。北 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洪菁勵(2001)。《悲劇沒落結構下的瘋狂史和悲劇誕生之互為文 本閱讀:尼采與傅柯批判真理與主體自由思想之比較》。嘉義縣: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唐守智(2010)。《夢與表達:論傅柯之賓斯汪格導論》。高雄市:國 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頁13-14。 孫葉成(2013)。〈論尼采的形而上學〉,《鵝湖月刊》,第459 期: 23-30。 晏可佳(譯),Lincoln(原著)(2002)。《死亡、戰爭與祭》。上 海市:上民出版社。 秦勇,周泉根(2007)。《從狂歡文化看軀體的意味》。收錄於《海南 廣播電視大學報》,第2期:5-19。 馬向民(譯),Vernant(原著)(2003),《宇宙、諸神與人》。台 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高宣揚(2004)。《傅柯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台北 市:五南出版社。 張玉能(譯),席勒(原著)(1996)。《秀美與尊嚴》。北京市:文 化藝術出版社。 張念東,凌素心(譯),Nietzshce, Friedrich(原著(1991)。 《權力意志》。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家綺(譯),Freeman(原著)(2013)。《眾神喧嘩的年代》。台 北市:商周出版社。 張鼎國(1999)。〈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注疏 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3期: 87-109。 張靜二(譯),沙特(原著)(1999)。《沙特隨筆》。台北市:台北 志文出版社。 張寶貴(2011)。《西方審美經驗觀念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 社。 許文柏(2014)。《怨恨的超克─ 以尼采論道德系譜學與查拉圖斯特拉 如是說為分析對象》。嘉義縣: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 士班論文。 許宏儒(2007)。〈自身、他者與教育:傅柯的「關懷自身」概念與他 者之間的關係〉,《東大教育學報》,18卷2期:105-130。 陳媛(2011)。《論傅柯知識考古學》。新北市: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 系碩士班論文。 陳鼓應(1992)。《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鼓應(2006)。《尼采新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榮波(1982)。《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台北市:允晨文化 出版社 陳懷恩(1988)。《尼采藝術形上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陸陽(1998)。《中西死亡美學》。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馮至,范大燦(譯),席勒(原著)(1989)。《審美教育書簡》。台 北市:淑馨出版社。 馮學勤(2011)。《從審美形⽽而上學到美學系譜學》。杭州市:浙江 大學出版社 黃煜文(2000)。《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市:台 大文學院。 黃瑞祺(2005)。《再見傅柯:傅柯晚期思想新論》。台北市:松慧出 版社。 楊宇勛(1999)。〈顛覆史學與權力之眼:傅柯的知識考古學與規訓與 懲罰〉,《史耘》,第5期:201-220。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雷崧生(1978)。《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說》。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劉昌元(2000)〈科學、藝術與人生——論悲劇的誕生中的三主題〉, 《哲學與文化》,27卷2期:141-152。 劉昌元(2004)。《尼采》。台北:聯經出版社。 劉滄龍(1998)。〈從戴奧尼索斯到權力意志—尼采與西⽅方傳統形上學 的決裂〉,《鵝湖月刊》 , 276 期:25 - 33。 劉漢全(譯),Deleuze, Gilles.(原著)(2003)。《哲學與權力 的談判》。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劉錦庭(2011)。《傅柯瘋癲與文明的非理性思想之研究》。台中 市:東海大學哲研所碩士班論文。 蔣陽(2011)。〈論法國新尼采主義生命哲學的理論特徵〉,《江蘇社 會科學》,第3期:69-74。 魏玉青(譯),Nietzsche, Friedrich(原著)(2008)。《人性 的,太人性的》。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惠珍(譯),Brossat, Alain.(原著)(2012)。《傅柯:一個 危險的哲學家》。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嚴平(譯),Palmer, Richard.(原著)(1992)。《詮釋學》。 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櫻井哲夫(2001)。《福柯:知識與權力》。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 社。 龔義昭(2009)。《否定之路—尼采、馬庫色、阿多諾到傅科: 關於一 種等待美學的創作倫理與自我技術》。台南市:台南藝術⼤大學藝 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論文。 二、︑、英文部分 Baker, Gordan P. and Hacker, Michel S. (1985). Wittgenstein Rules, Grammar and Necessity. Oxford: Blackwell. Bernauer, J. and Rasmussen, D. (1988). The Final Foucaul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Derrida, Jacques (1979). Spurs: Nietzsche’s Style. Trans. by Barbara Harlo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reyfus, H. L. & Rainbow, P. (1982).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agleton, Terry (1990).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Oxfordshire] ;Cambridge, MA, USA : Basil Blackwell. Foucault, Michel (1985). “Final interview”. In: Raritan: A Quarterly Review, vol. 5, no.1, summer 1985: 1-13. Foucault, Michel (1988).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 :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7-1984.Trans. by Alan Sheridan and others , 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awrence D. Kritzman. New York :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1988).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 Edited by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Patrick H. Hutton. London : Tavistock Pub. Foucault, Michel (1996). Foucault Live . Trans. by Lysa Hochroth and John Johnston.New York: Semiotext(e) Foucault, Michel (1997). The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 Trans. by Robert Hurley.New York : New Press Foucault, Michel (2005).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ubject :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81-1982. Trans. by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 Picador, 2005. Gadamer, Hans-Georg (2013). Truth and Method. Trans.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Gutting, Gary (1989). Michel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Scientific Reas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degger, Martin (1996). Being and Time. Trans. by Joan Stambaugh.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uijer, Marli (1999). “The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in the work of Michel Foucault”,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Vol. 25, No. 2: 61-85. Jaspers, Karl (1965). Nietzsch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 Philosophical Activity. Wallraff & Schmitz, Tran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Kaufmann, Walter (1974). Nietzsche: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Walter (1980). Discovering the Mind. New York: Viking Press, 3 Vols: Volume 2.Major-Potezl, Pamela (1983). Michel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Western Culture. Brighton, Sussex : Harvester Press. Nietzsche, Friedrich W. (1968c). Human, All To Human. Trans. by R. J. Hollingda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etzsche, Friedrich W. (1968b). The Gay Science. in The Portable Nietzsche.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Viking Press Nietzsche, Friedrich W. (1968a). The Will to Power.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 Random House. Nietzsche, Friedrich W. (1998). Twilight of the Idols. Trans. by Duncan Larg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etzsche, Friedrich W. (2003).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rans. by Thomas Wayne. New York: Algora Publishing. Nietzsche, Friedrich W. (2007). Ecce Homo. Trans. by Duncan Lar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etzsche, Friedrich W.(1909). The Birth of Tragedy. Vol. 1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Friedrich Nietzsche , Edited by Oscar Levy.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Palmer, Richard (1969). Hermeneutic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Ridley, Aaron (2007). Nietzsche on Art. London:Routledge. Safranski, Rüdiger. (2002). Nietzsche: A Philosophical Biography. Trans. by Shelley Frisch. New York : W.W. Norton Slugay , Hans (2010). “I’m Simply a Nietzschean”. In O'Leary & Falzon (ed.), Foucault and Philosophy, pp. 36-59. Chichester, U.K: Wiley-Blackwell. Smart, Barry (1985). Michel Foucault. New York: Routledge. Tauber, Alfred (1995). “On the Transvaluation of Values.” In Kostas Gavroglu et al.(ed.), Science, Mind and Art, pp. 349-367.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hacker, Andrew (1993). “Foucault’s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Radical Philosophy, Spring 1993: 13- 19. Thiele, Leslie Paul (1990). “The Agony of Politics: The Nietzschean Roots of Foucault'sThought”,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pp. 907-925. Woodward, Ashley (eds.) (2011). Interpreting Nietzsche: Reception and Influence. New York: Continuum.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1813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美”與“能動性”相連結的意涵可由美學傳統中的典範移轉發現端倪,而這樣的典範產出也恰可作為理解尼采與傅柯思想的詮釋進路之一。於美學傳統裡「審美自由」的典範產出,象徵著一種由形上美學觀對於美的先驗界定轉向完全回歸個體能動性來界定美之何在的發展,而這樣的「審美自由」典範意涵,與尼采「酒神精神」概念所強調的生命力之美,以及傅柯所倡之藉由不斷逾越既定主體性所達至的「生存美學」論述相互呼應。
尼采的「酒神精神」概念自《悲劇的誕生》一書中登場後便一直沒有下場,而是以不同的姿態,或隱或顯地迴盪於尼采的哲思脈絡之中。雖於後期尼采曾經回頭對其早期思想中企圖以「藝術形上學」方式來獲得對生存的虛無進行救贖的意圖進行批判修正,但「酒神精神」概念意涵中之永不停息的破立揚升、能動性彰顯圖像,以及“美”與“能動性”相連結的表達形式,卻仍是一以貫之的貫穿其中。而傅柯的「生存美學」乃作為其後期以古希臘羅馬“關懷自身”的自我技術為原型所形構而成的審美式人生思維概念,但事實上卻可接續起其前期考古學和系譜學研究所揭露之“我們自身的歷史存在論”觀點,而得以彰顯出傅柯一生思想中對於“主體自由”的關懷與亟思救贖。而「生存美學」中以“不斷逾越”,一再地跳脫既定主體性來構成美的生活實踐,也正是反映了當中“美”與“能動性”相連結的意涵。 而在視「審美自由」作為詮釋兩者思想表達的詮釋觀點上,兩者思想上的相似之處在於皆沿著消解〝真理〞的「破─立」論述軸線而展開其審美自由概念的反映,並且取徑也都是朝向以〝形而下〞回歸身體的方式來開展。而在相異處上,則是一方面因其思想所鑲嵌之時代脈絡的互異而肇始其思想啟蒙定位上的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在於審美自由觀體現下,對自由的追尋反映了〝真空式自由〞與〝動態式自由〞上的互異。據此,本文即是就兩者生命哲思中對於「審美自由」表達上的相似與互異之處進行比較研究,而這也是作為對於尼采與傅柯思想的系統化詮釋解讀,與兩者比較研究上的美學進路的嘗試。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0:52: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1341045-1.pdf: 3045161 bytes, checksum: 148dd26f914245c1b1d45a98a546b67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相關詮釋回顧與文獻探討..............................5 第四節 研究設計.........................................20 第五節 章節安排.........................................27 第二章 尼采與傅柯的思想經緯...............................30 第一節 尼采「酒神精神」於其思想中的定位....................30 第二節 傅柯「生存美學」於其思想中的定位....................58 第三章 尼采與傅柯思想中審美自由概念的反映..................77 第一節 美學的傳統脈絡與審美自由概念的發展..................77 第二節 「酒神精神」與「生存美學」之審美自由概念體現.........92 第四章 審美自由體現下尼采與傅柯思想的異同比較..............100 第一節 尼采與傅柯審美自由觀的相似性.......................100 第二節 尼采與傅柯審美自由觀的相異性.......................104 第五章 結論............................................110 第一節 各章摘要........................................110 第二節 研究結果與未來展望...............................114 參考文獻...............................................12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生命的審美救贖─尼采「酒神精神」與傅柯「生存美學」的比較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Nietzsche’s “Dionysian Spirit” and Foucault’s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茂生,張國暉 | |
dc.subject.keyword | 審美自由,尼采,酒神精神,傅柯,生存美學,美與能動性相連結,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esthetic Liberty,Nietzsche,Dionysian Spirit,Foucault,Aesthetics of Existence,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nd Agency, | en |
dc.relation.page | 128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5-06-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9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