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71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夏長樸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in-Ru Hsi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蕭敏如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20T20:37:2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8-05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20T20:37:2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8-05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71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民族意識與「民族國家」蔚為風潮,是近代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清代民族意識、華夷心態的變化息息相關。整個清王朝,是一個文化衝突與融合不斷進行的時代。清王朝從努爾哈齊建國至溥儀遜位,漫長的兩百餘年之間,中國始終都處於一個文化與異文化之間不斷對話的社會情境之中。開國之際的滿漢文化衝突,直至道、咸、同、光時期中華與西洋之間的文化拉扯,在長期漢文化與異文化之間密切不斷地衝突與對話的過程中,構成了「民族」意識蔚為風潮的要件。
在十九世紀中葉清代「天朝」體系與「天下」世界觀崩潰之前,中國比較缺乏一個在意義上與近代「民族」概念的影響力與重要性準確對應的詞彙。清代前中期民族意識的演變,反映在清代的「華夷」論爭上。但,中國傳統的「華夷」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民族」。在傳統的「華夷」詮釋裡,「華夷」有時會被解讀為一種「知禮」與否的文化差異,如韓愈在原道中所說的「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有時,「華夷」又被解讀為血緣、種族等較近似「民族」的概念,如王夫之〈讀通鑑論〉「狄之於我非類也」之論點。為了避免陷入以「後設」觀點來想像前代的問題,因此本文選擇以清代「華夷」概念在《春秋》學詮釋中的演變與發展為主題,探討清代民族意識的演變過程。 近代中國華夷意識的發展,可以說是從「滿漢」過渡到「中西」的過程。然而這樣的變化又與清英鴉片戰後中國天朝體系的崩潰、「天下」世界觀的崩解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天朝」是結合文明中心與政治中心的概念,既是政治外交上的「天朝」,也是文化上的「上國」。因此天朝體系的崩潰,不僅意味著中國天朝地位的失落,也意味著中國傳統世界觀的改變,這使得原本附著在天朝體系下的華夷觀面臨空前的挑戰。咸豐十年十二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在外交舞台上正式宣告傳統「天朝」時代的結束,外交地位平等的「萬國」時代由此展開,這也直接導致「民族國家」意識的興起與傳統華夷觀的沒落。因此本文選擇以咸豐十一年作為本篇論文研究時代上的斷限,探討清初至咸豐十一年華夷問題由滿漢過渡到中西的演變脈絡。 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以清代《春秋》學華夷詮釋為中心,對清代官方與士人華夷觀進行探討:一、從時代的斷限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清初(順、康、雍三朝)、乾嘉、道咸三個時期;二、以詮釋者的身分及其觀點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官方觀點與士人觀點的不同;三、華夷論述指涉、隱喻的對象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清初的「滿漢」、與道咸以降的「中西」;四、從華夷論述的基本態度來看,由清初的「用夏變夷」,到道咸年間鴉片戰後開始發展出「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等,反映出華夷之間「文明」地位的變化。希望能透過對清代《春秋》學中華夷詮釋觀點的變化,尋繹出清代民族與華夷意識發展的過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37: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D92121005-1.pdf: 2367495 bytes, checksum: cf17f382e1a2722ad4fbcb321a30d9c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從「華夷」到「中西」──問題意識的形成 2 一、「華夷」與「民族」之間:文化的或不只是文化的──概念的探討 2 二、「華夷」:從「滿漢」到「中西」──問題意識的形成 7 三、在走向現代的前夕:1644∼1861──研究的時代斷限 14 四、從《春秋》學開始──研究文本的設定 17 第二節 學界研究成果的回顧與評述 17 第二章 清初遺民士人的《春秋》學華夷觀 23 第一節 王夫之《春秋》中的夷夏觀 25 一、地域上的夷夏之辨 27 二、血緣與「種族」上的夷夏之別 36 三、文化上之夷夏:王夫之的國族認同與夷夏觀 39 第二節 顧炎武政治認同的轉變及其《春秋》學中的華夷論述 44 一、 顧炎武政治認同之轉變 46 二、 民族意識與政治認同:顧炎武《春秋》學中的華夷論述 57 第三節 清初遺民春秋學詮釋重心的轉移:「尊王」論述的沒落與極端「攘夷」論的興起 66 一、 「尊王」論述的沒落:解構君主權威性 67 二、 「攘夷」與「排滿」:清初遺民士人的民族意識 69 第三章 清初民族政策與官方《春秋》學中的華夷觀(1644∼1735) 73 第一節 清初文教與民族政策中的「教化」觀點 77 一、「興文教」:清初治漢政策與滿洲漢化 77 二、官方漢文經學典籍編修出版政策中的「教化」意味 81 第二節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與康熙朝官方《春秋》學華夷觀 87 一、 康熙朝之官方《春秋》學與《欽定春秋傳說彙纂》的編纂 88 二、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中的詮釋觀點 90 第三節 雍正朝官方《春秋》學中的夷夏論述 99 一、 何為「《春秋》大義」?──曾靜案後雍正儒學政策之轉向及《大義覺迷錄》中的華夷觀 103 二、 《日講春秋解義》與雍正時期官方《春秋》學之華夷詮釋 118 第四節 小結:言「尊王」而略「攘夷」──康雍時期官方《春秋》學華夷觀 128 一、 令士子輩知所趨向──康雍時期官方經學的「教化」傾向129 二、 《春秋》大義在「君臣」而非「攘夷」130 三、 「華�夷」為文化論述而非民族論述132 四、 《春秋》「據實書事」,筆削義例之說多「錯解經義」138 第四章 「天朝」秩序下的「華」與「夷」:從乾隆《御纂春秋直解》中的華夷論述看滿洲官方「華夷」認同之轉變141 第一節 「尊王」意識與乾隆時期的文教政策142 一、 文字獄143 二、 禁書152 三、 官方漢文經學典籍編譯出版政策155 第二節 附著於「尊王」思想下的華夷論述:《御纂春秋直解》與乾嘉官方《春秋》學中的華夷觀159 一、「《春秋》為尊王而作」:清代官方《春秋》學「尊王」詮釋傳統的發展 163 二、《御纂春秋直解》中的華夷論述 172 第三節 乾隆時期官方《春秋》學華夷觀的另一面相:四庫全書本《胡氏春秋傳》對宋刊本《春秋胡氏傳》的刪修180 一、詞彙上的置換與更易181 二、對胡安國《春秋胡氏傳》華夷論述觀點的修正183 三、《御纂春秋直解》與四庫本胡《傳》中之《春秋》學「攘夷」論189 第四節 「天朝」思想下的「華」與「夷」:乾隆時期滿洲官方華夷認同之轉變191 一、「《春秋》之道」:清初日、朝《春秋》學華夷論爭對乾隆朝官方《春秋》學華夷觀之影響 192 二、從覲禮之爭看乾隆時期滿洲官方華夷認同之轉變199 第五節 小結 203 第五章 乾嘉士人《春秋》學中的華夷論述207 第一節 乾嘉士人《春秋》學 211 一、 回歸三傳:對官方《春秋》學「舍傳求經」的批判 213 二、 漢宋之爭下的乾嘉《春秋》學215 三、 以經議政:常州春秋公羊學派的崛起217 第二節 乾嘉士人《春秋》學華夷論述與士人華夷思想的轉變220 一、 由「攘夷」到「尊王」──清代士人《春秋》學核心論述的轉變220 二、 「大一統」:天朝意識下的《春秋》學華夷論述 224 三、 「內外」異例與「中國亦新夷狄」論述 230 第三節 小結 238 第六章 從「用夏變夷」到「師夷長技」 ──道咸士人《春秋》學華夷觀的變化 241 第一節 鴉片戰爭後的中西情勢與文化視野的變化242 一、 懷柔遠人?: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西文化衝突242 二、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後清廷與士人華夷觀之轉變248 第二節 從「用夏變夷」到「師夷長技」:道咸兩朝的《春秋》學夷夏論述256 一、 龔自珍256 二、 魏源261 三、 張應昌264 第三節 小結267 一、 核心問題的轉化:從「尊王」回歸「攘夷」267 二、 「華�夷」主體的轉變:從「滿漢」到「中西」268 三、 「華�夷」文化價值觀的轉變:從「用夏變夷」到「師夷長技」269 第七章 結論271 參考文獻281 附表 清初有關華夷問題之政治與文化大事年表(1587~1735)30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滿漢」到「中西」:1644~1861清代《春秋》學華夷觀研究 | zh_TW |
dc.title | From 'the Han People and the Manchu' to '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the hermeneutical turn in 'Hua and Yi (華夷)' of Chunqiu(春秋,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Qi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胡楚生,張素卿,李隆獻,周志文,詹海雲 | |
dc.subject.keyword | 清代,春秋,華夷,民族,天朝,中體西用,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Qing,Spring and Autumn Annals,nation,hermeneut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349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 2.3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