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1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美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Mei-E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莊丞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erng-Jyh Jua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4-11-15T16:06:11Z-
dc.date.available2024-11-16-
dc.date.copyright2024-11-15-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10-23-
dc.identifier.citation報刊史料:
《大拇指》第4期(1975.11)。
《大拇指》第47期(1976.11)。
《大拇指》第60期(1977.5)。
《大拇指》第75期(1978.3.15)。
《大拇指》第86期(1978.11.1)。
《大拇指》第104期(1979.10)。
《中國學生周報》第1069(1973.1.12)。
《中國學生周報》第1104期(1973.9)。
《中國學生周報》第1102期(1973.8)。
《文季》第一期(1973.8.15)。
《文季》第二期(1973.11.5)。
《文學》季刊第7.8期(1968.11)。
《文美月刊》第2期(1977.5)。
《文美月刊》第3期(1977.6.1)。
《文學與美術》第4期(1976.8)。
《文學與美術》第6期(1977.1)。
《文美月刊》第7期(1977.10.1)。
《文美月刊》第10期(1978.1.1)。
《文美月刊》第12期(1978.3.10)。
《出版工作》第四期(1984)。
《出版工作》第七期(1980.7)。
《出版工作》第十期(1980.10)。
《四季》第一期(1972.11)。
《海洋文藝》第二卷第五期(1975.5)。
《海洋文藝》第十二期(1976)。
《海洋文藝》第五卷第四期(1978.5)。
《海洋文藝》第五卷第五期(1978.6)。
《海洋文藝》第五卷第七期(1978.7)。
《海洋文藝》第六卷第四期(1979.4)。
《海洋文藝》第六卷第五期(1979.5)。
《海洋文藝》第七卷第三期(1980.3)。
《海洋文藝》第七卷第七期(1980.7)。
《海峽評論》第八期(1991)。
《盤古》第104期(1977.5)。
中文著作:
也斯,《新果自然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
王智明等人主編,《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台北:聯合文學,2008)。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
王賡武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台灣作家選集編委會,《台灣作家選集》(香港:台灣作家選集編委會,1976)。
台灣鄉土作家選集編委會,《台灣鄉土作家選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4)。
台灣鄉土作家選集編委會,《台灣鄉土作家選集》(香港:台灣鄉土作家選集編委會,1978)。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2001)。
呂大樂,《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香港:牛津,2007)。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市:聯經,1988)。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0三版)。
張良澤,〈鍾理和作品中的日本經驗與祖國經驗〉,《中外文學》第二卷第十一期(1974.4),頁32-57。
張俐璇,〈書生與小倩——論一九六〇至八〇年代臺灣小說中的「唐倩」現象〉,《淡江中文學報》第35期(2016.12),頁315-337。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台北:秀威,2016)。
張恆豪編,《臺灣現當代作家資料彙編02:吳濁流》(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張葆莘編,《台灣作家小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張瓊文,《黃春明與台灣鄉土文學運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5)。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市: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
陳建忠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1:賴和》(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
陳映真主編,《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台北:人間,2008)。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新北市:聯經,2019)。
曾健民主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1998)。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群學,2009)。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與文學社群為核心》(台北:二魚,2009)。
馮偉才主編,《從現代主義到現實主義——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文集》(香港:一山書屋,1978)。
楊照,〈為什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思想》第六期(2007.9),頁70-86。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市:麥田,2010)。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市:遠景,1979)。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日譯註解版)》(高雄:春暉出版社,2012)。
趙稀方,《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香港:三聯,2019)。
劉以鬯,《暢談香港文學》(香港: 獲益出版事業,2002)。
劉紹銘編,《台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選》(香港:小草出版社,1972)。
劉紹銘編,《陳映真選集》(香港:小草出版社,1972)。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9)。
蔡明諺,《燃燒的年代——七〇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史略》(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新北市:群學,2019)。
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 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期刊論文:
也斯,〈「四季」、「文林」、周報『詩之頁』及其他〉,《文藝雜誌季刊》第七期(1983.9),頁38。
也斯,〈解讀一個神話?——試談《中國學生周報》〉,收錄於《博弈月刊》第14期(1988.10.15),103-109。
王家琪,〈抒情與寫實:重釋也斯「生活化」詩歌主張〉,《中國現代文學》第28期(2015.12),頁129-148。
王鈺婷,〈大眾文學之多層面向——以六〇年代侯榕生香港發表作品為觀察對象〉,《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2期(2019.8),頁1-24。
王鈺婷,〈五○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6),頁113-151。
王鈺婷,〈五〇年代台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6),頁113-151。
王鈺婷,〈文化資本與戰爭遺緒的共構:以臺灣外省籍男作家於《亞洲畫報》短篇小說徵文比賽之獲獎現象及其意義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5期(2018.12),頁221-266。
王鈺婷,〈冷戰局勢下的台港文學交流——以1955年「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測驗」的典律化過程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第19期(2011.6),頁83-114。
王鈺婷,〈冷戰時期台港文化生態下台灣女作家的論述位置——以《大學生活》中蘇雪林與謝冰瑩為探討對象〉,《臺灣文學學報》第35期(2019.12),頁99-126。
王鈺婷,〈美援文化下文學流通與文化生產——以五〇、六〇年代童真於香港創作發表為討論核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1期(2015.10),頁107-129。
王鈺婷,〈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在台港傳播現象及其版本演繹——以發表於《聯合報.副刊》和《明報月刊》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5期(2022.10),頁141-177。
古遠青,〈余光中在香港詩壇的影響及其爭議〉,《文學研究》秋之卷第七期(2007),頁29-45。
古遠清,〈寫實的、從社會出發的台灣文學評論〉,《香港作家報》擴版號第21期第四版(1997.6.1)。
史書美,〈關係的比較學〉,《中山人文學報》39期,頁1-19。
余光中,〈詩人何罪?〉,《中外文學》第2卷第6期(1973.11),頁4-7。
呂正惠,〈日據時代下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零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四期(1996.11),頁143-170。
呂正惠,〈紀念陳映真(1937.11.18~2016.11.22)——論1960年代陳映真左統思想的形成〉,《台灣社會研究》第一〇六期(2017.4),頁255-274。
李佩玲,〈余光中到底說了些什麼?〉,《中外文學》第2卷第8期(1974.1),頁56-59。
肖乾,〈台灣文學——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八日在文學研究所講話摘錄〉,《出版工作》第七期(1980.7),頁44-51。
周玉山,〈中共文藝政策展演〉,《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五期(2000.5),頁71-95。
許翼心,〈根植文化鄉土,面向生活海洋——吳其敏在香港的文學活動與貢獻〉,《香港文學》第八十九期(1992.5.5),頁13-18。
陳文鴻,〈落後於社會變遷——談《周報》的政治觀〉,《博弈月刊》第14期(1988.101.15),頁119-121。
陳佳琦,〈陳映真與《劇場》的分裂:記一段現代/鄉土對峙的史前星火〉,《藝術觀點ACT》41期(2010.1),頁17-26。
陳建忠,〈神秘經驗的啟示與鄉土倫理的復歸——論黃春明小說中的人間、神鬼與自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七期(2008.10),頁147-175。
陳翊,〈從異鄉人到回歸現實的一代——評介《臺灣現代寫實小說選》〉,《開卷月刊》第5期(1979.3),頁131-139。
陳榮彬,〈英譯臺灣小說選集的編纂史研究——從1960到1990年代〉,《英語文暨口筆譯學期刊》(SPECTRUM : NCUE Studies in Language, Literature, Translation)14卷1期,頁75-88。
須文為,〈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東華漢學》第15期(2012.6),頁249-273。
須文蔚,〈1950年代台灣的香港文化與傳播政策研究:以雷震赴港建議與影響為例證〉,《中國現代文學》第33期(2018.6),頁171-193。
須文蔚,〈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第21期(2015.6),頁145-173。
須文蔚,〈余光中在一九七〇年代台港文跨區域傳播影響論〉,《文史台灣學報》第19期(2011.12),頁163-190。
須文蔚,〈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東華漢學》第32期(2020.12),頁341-377。
須文蔚,〈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以秦松與蔡瑞月的稿件為例〉,《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20.2),頁21-46。
黃美娥,〈誰在調景嶺上吟詩?——戰後臺、港古典詩歌關係起點及其相關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21.12),頁301-343。
黃淑嫻,〈旅遊長鏡頭:也斯七十年代的臺灣遊記〉,《文學評論》第十四期(2011.6),頁33-39。
葉嘉詠,〈陳映真與香港文藝刊物〉,《中國文學學報》(2014.12),頁229-240。
趙羿巽,〈林衡道與台灣研究:以其報紙投書為例〉,《政大史粹》第三十三期(2018.3),頁97-120。
劉紹銘,〈「鄉土文學」答客問〉,《聯合報》第十二版(1978.2.21)。
簡義明,〈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4),頁207-240。
藍建春,〈文學史與賴和:以「台灣新/現代文學之父」的論述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2),頁1-31。
羅永生,〈「火紅年代」與香港左翼激進主義〉,《二十一世紀》161期(2017.6),頁71-83。
龐浩賢,〈「中國人」與「香港人」:從《中國學生周報》分析1960-1970年代香港青年人身份認同意識的轉變思潮〉,《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56期(2020秋/冬),頁19-50。
龐浩賢,〈1950-1970年代中華民國視野下的亞洲:以《中國學生周報》為研究中心〉,《思與言》第58卷(2020.12),頁45-73。
蘇偉貞,〈純影劇-純文學:60年代《劇場》、《純文學》臺港藝文交流的兩個面向〉,《成大中文學報》第84期(2024.3),頁109-151。
蘇偉貞,〈彌補與脫節:臺、港《純文學》比較-以「近代中國作家作品」專欄為主〉,《成大中文學報》第60期(2018.3),頁31-63。
研討會論文:
黃美娥,〈流亡者的眼睛—易君左《海角天涯十八年》筆下的香港與中華文化〉,「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大學文學院主辦,2016年8月26-27日。
黃美娥、魏亦均,〈認識敵人的方法:林適存《紅朝魔影》的歷史敘事與文學政治〉,「語言的權力,權力的語言:概念/觀念史圖像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政治大學「觀念話語行動:數位視野下中國/臺灣多元現代性研究」科技部整合型計畫主辦,台北:政治大學,2016年11月18-19日。
學位論文: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林文軒,〈毛澤東時期中國大陸政治對文學影響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22)。
林肇豊,〈台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陳子謙,〈「火紅年代」青年刊物的身份探索與文學探索——《盤古》、《文學與美術》、《文美月刊》與《70年代》雙週刊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16)。
陳昱文,〈台灣香港一九七〇年代現實主義文學傳播現象——以《龍族》、《羅盤》詩刊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陳偉中,〈「六七暴動」前後香港的左派文藝刊物——以《海光文藝》、《文藝世紀》、《青年樂園》為中心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博士論文,2016)。
黃冠翔,〈一九七〇年代以降香港敘事的「主體性」想像與建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0)。
顏訥,〈台灣香港存在主義文學傳播現象——以五〇至七〇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報刊與書籍為對象〉(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外文:
Alen Golding, From Outlaw to Classic: Canons in American Poetry (Madison,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5), p.3-4.
Lau, Joseph S.M. and Timothy A. Ross, eds. 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松永正義,〈日本における台湾文学の研究について〉,《語言文化》第30輯(1993),頁83-95。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6134-
dc.description.abstract一九七〇年代的國際情勢以及經濟、社會變遷,使得台灣以及香港文學圈,不約而同地開始關注「書寫現實」的問題。在美學上,作家反省現代主義過度內向以及晦澀的問題;在題材上,他們從個人的內心世界,轉而望向生長的土地以及所處的社會。這些變化,在台灣引發了一股關注鄉土的文學風潮,影響了後續台灣文學的發展。七〇年代鄉土文學已經有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引發筆者好奇的是,對台灣文學發展如此重要的文學風潮,在同一時期的香港,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
循著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從一九七〇年代香港出版的文學雜誌和文學選集,尋找台灣鄉土文學在香港出現的身影。六七暴動過後的香港,左派受到打壓,本土派正要發展,還有潛伏在地下的中共勢力,這三股力量都關注著台灣鄉土文學的動態。本文將聚焦在《中國學生周報》、《四季》、《大拇指》、《海洋文藝》、《文學與美術》、《文美月刊》這六本文藝刊物,以及《台灣作家選集》,觀察台灣鄉土文學在香港的傳播與接受情況,藉此開拓鄉土文學研究的另一視野。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1970s, led to a shared focus in both Taiwanese and Hong Kong literary circles on the issue of "writing about reality." Aesthetically, writers reflected on the excessive inwardness and obscurity of modernism; in terms of themes, they shifted from exploring personal inner worlds to focusing on the land where they lived and the society they were part of. In Taiwan, these changes sparked a literary trend centered on Local Literature,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 Local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1970s has already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research. What piques my curiosity is how this literary trend, so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manifested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ollowing this ques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presence of Taiwanese Local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by examining literary magazines and anthologies published there in the 1970s. After the 1967 riots, Hong Kong's leftist forces were suppressed, the localist movement was just beginning to develop, and there were also underground communist forces at play. All three groups we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ends in Taiwanese Local Literatu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six literary magazines—《中國學生周報》,《四季》, 《大拇指》, 《海洋文藝》, 《文學與美術》, and 《文美月刊》—as well as the 《台灣作家選集》, to observe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ception of Taiwanese Local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thereby expanding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Local Literatur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11-15T16:06:11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11-15T16:06: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國立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前行研究回顧 6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章節架構安排 23
第二章、七〇年代香港的台灣鄉土文學論述考察——以報刊、選集為核心 28
第一節、引介台灣鄉土文學之刊物特質分析 28
第二節、香港報紙、刊物對台灣鄉土文學的引介 34
第三節、香港編纂的台灣鄉土文學選集 46
第四節、小結 57
第三章、台灣鄉土文學作家在香港文藝刊物中的刊出與評介 59
第一節、黃春明 59
第二節、陳映真 69
第三節、王拓 74
第四節、小結 77
第四章、香港左派・台灣鄉土:《台灣鄉土作家選集》的編選旨趣與文學史觀 79
第一節、中共在港地下活動與《台灣鄉土作家選集》的出版 79
第二節、鄉土文學論戰的漣漪:從《台灣作家選集》到《台灣鄉土作家選集》 85
第三節、架構台灣鄉土文學圖譜:《台灣鄉土作家選集》的編選旨趣 93
第四節、小結 110
第五章、結論 112
參考資料 117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去到遠方的鄉土——一九七〇年代台灣鄉土文學在香港的傳播與接受zh_TW
dc.title“Hsing-tu” to Distance Places: The Communication and Reception of Taiwan Local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1970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3-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須文蔚;王鈺婷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Wen-wei Hsiu;Yu-ting Wangen
dc.subject.keyword鄉土文學,台灣文學,香港文學,文學傳播,一九七〇年代,zh_TW
dc.subject.keywordlocal literature,Taiwan Literature,Hong Kong Literature,Literature Communication,1970s,en
dc.relation.page12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450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10-23-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臺灣文學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3-1.pdf3.4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