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92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國棟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Kuo-tung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孫欲容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Yu-Jung Sun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9-25T16:09:46Z-
dc.date.available2024-09-26-
dc.date.copyright2024-09-25-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8-14-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史 料
丁若鏞著,다산학술문화재단編,《校刊·標點定本與猶堂全書》,首爾:다산학술문화재단,2012,第4冊。
三善清行,《天台宗延曆寺座主圓珍傳》,收入《大日本佛教全書》,東京:有精堂出版部,1933,第二十八冊。
大田南畝,《琉球年代記》,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天保三年(1832)刊,第1卷。
山岸德平、佐野正巳主編,新編《林子平全集》,東京:第一書房,1979。
山崎美成,《琉球入貢記略》,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天保三年(1832)刊,第1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文之玄昌,《南浦文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寬永二年(1625)。
方孔炤,《全邊略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史部第738冊。
方寶川、謝必震主編,《琉球文獻史料彙編》明代卷、清代卷,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毛際可,《安序堂文鈔》,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29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吉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增修本影印。
王士禎,《帶經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書堂刻本影印,第1414冊。
王圻,《三才圖會》,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刻本影印,子部第190冊。
田村藍水,《中山傳信錄物產考》,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和六年(1769)序寫本。
申叔舟著,田中健夫譯著,《海東諸國紀 : 朝鮮人の見た中世の日本と琉球》,東京:岩波書店,1991。
申維翰,《海游錄》,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第3冊。
白尾國柱,《神代山陵考》,早稻田大學藏,寬政四年(1792)序寫本。
白尾國柱,《麑藩名勝考》,鹿兒島:春苑堂書店,1982。
矢澤利彥編譯,《イエズス會士中國書簡集》第五冊紀行篇,東京:平凡社,1974。
石韞玉,《獨學廬詩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寫刻獨學廬全稿影印,集部第1466冊。
任守幹,《東槎日記》,收入民族文化推進會編,《海行摠載》,首爾:民族文化庫刊行會,1986,第9輯。
伊秉綬,《留春草堂草堂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嘉慶十九年(1814)秋水園刻本影印集部,第1475冊。
向象賢撰,《琉球國中山世鑑》,收入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編委會編,《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廈門:鷺江出版社,2012,第1輯,第16冊。
多默·皮列士著,何高濟譯,《東方志:從紅海到中國》,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圖會》,東京:日本隨筆大成刊行會,1928。
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
朱元璋,《皇明祖訓》,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據國家圖書館藏明洪武禮部刻本影印。
朱珪,《知足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嘉慶九年(1804)阮元刻增修本影印,集部第1452冊。
朱彝尊,《曝書亭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集部第1317-1318冊。
朴齊家,《貞蕤閣集》,收入《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1,第261冊。
米山子,《琉球奇譚》,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第2卷。
西川如見,《增補華夷通商考》,1708,內閣文庫藏。
伴信友,《中外經緯傳草稿》,收入《伴信友全集》,東京:國書刊行會,1907,第三卷。
何喬遠編撰,《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余象斗編,《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據明萬曆27年(1599)余氏雙峰堂刻本影印,第6冊。
吳陳琰,《曠園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據甘肅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刻說鈴本影印,子部第250冊。
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木犀軒刻本影印,集部第1490冊。
吳震方,《晚樹樓詩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集部第252冊。
吳鼒,《吳學士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八年(1882)江寧藩署刻本影印,集部第1487冊。
坂上登,《琉球產物志》,抄本,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明和八年(1771)序。
坂本太郎等校注舍人親王編,《日本書紀》,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日本古典文學大系》,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第4輯史部第2冊,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慶長十五年(1610)刊本影印,67-68冊。
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李圭景著,古典刊行會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漢城:東國文化社,1959。
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李東陽,《懷麓堂稿》,收入《歷代畫家詩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據明正德徽州刊本影印,第39冊。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李復,《潏水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第1121冊。
李晬光,《芝峰先生集》,收入《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第3輯,集部第19冊。
李鼎元,《使琉球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據清嘉慶壬戊年(1802)師竹齋刊本影印,第472冊。
李賢等奉敕撰,《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據中央圖書館藏清初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杜赫德編,鄭德弟、呂一民、沈堅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汪士鋐,《秋泉居士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清乾隆清蔭堂刻本影印,第8輯第19冊。
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汪琬,《堯峯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315冊。
汪楫,《中山沿革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史部,載記類,第163冊。
汪楫,《使琉球雜錄》,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上冊,據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汪懋麟,《百尺梧桐閣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康熙刻本影印,集部第241冊。
沈德乾編,《清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沈德乾編,《清詩別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沖繩縣立圖書館史料編輯室編輯,和田久德校訂,《歷代寶案(校訂本)》,那霸:沖繩縣教育委員會,1992。
貝紐夫斯基(Benyovszky Móric)著、莊宏哲著譯,《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 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台灣》,臺北:前衛出版,2014。
那霸市企劃部市史編輯室等編輯,《那霸市史·資料篇》,那霸市:那霸市企劃部市史編輯室,1968。
阪宅甫,《中山聘使略》,天保三年(1832)刊,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京都:本邦書籍,1981,第二卷。
阮元,《揅經室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影印),集部第1479冊。
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147冊。
周煌,《琉球國志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天津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漱潤堂刻本影印,史部第745冊。
林子平,《三國通覽圖說》,早稻田大學藏,天明六年(1786)。
法式善,《八旗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集部第1705冊。
法式善,《存素堂詩初集錄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二年(1807)王墉刻本影印,集部第1476冊。
法式善,《梧門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集部第1705冊,
金國平編譯,《西方澳門史料選粹15-16世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俞蛟,《夢厂雜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深柳讀書堂印本影印,子部第1269冊。
姚旅,《露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子部第1132冊。
姜沆,《睡隱集》,收入民族文化推進委員會編,《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1996,第73冊。
屋代弘賢,《琉球狀》,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第二卷。
柯立福 (Clifford, Herbert John)著,濱川仁翻譯、解説,《クリフォード訪琉日記 : もうひとつの開國》,東京:不二出版,2015。
柳宗元,《柳河東集》,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據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第1076冊,
柳得恭,《並世集》,收入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第3輯第2冊。
柳得恭,《燕臺再遊錄》,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冷齋書種》),收入《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第25冊,
胡靖,《琉球記附中山詩集》,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據萬曆刻本影印。
茅瑞徵,《皇明象胥錄》,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印明崇禎刻本,史部第10冊。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據上海涵芬樓蔵明萬曆刊本景印,第76冊。
夏子陽、王士楨編,《使琉球錄》,收入黃潤華、薛英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據明夏氏活字本影印。
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一年(1638)吳一璘刻本影印,集部第74冊。
孫衣言,《遜學齋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增修本影印,集部第1544冊。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康熙六十年(1721)二友齋刻本影印,史部第745冊。
徐葆光,《奉使琉球詩》,《中國稀見史料》,第1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第10冊。
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收入《善本叢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據宋乾道三年江陰郡學刊本影印,第ㄧ冊。
桂山義樹,《琉球事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據甘雨亭叢書排印,史地類第245冊。
琉球王府編,外間守善、波照間永吉編著,《定本琉球國由來記》,東京:角川書店,1997。《琉球國由來記》,那霸:風土記社,1988。
真人元開著,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揚州:廣陵書社,2010。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據江南圖書館藏明正德刊本影印,集部第268冊。
真濟編,《遍照發揮性靈集》,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慶長元和年間。
祝德麟,《悅親樓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年(1797)姑蘇刻本影印,集部第1462冊。
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
翁樹崑抄,《琉球譯》,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彙編》,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據清鈔本影印。
貢修齡,《斗酒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集部第80冊。
商輅,《商文毅公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1602)劉體元刻本影印,集部第35冊。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東國文化社,1955-1958。
屠應埈,《蘭暉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屠仲律刻本影印,集部第132。
張伯偉編,《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1冊。
張廷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張問陶,《船山詩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年刻道光二十九年(1849)增修本影印,集部第1486冊。
張雲璈,《簡松草堂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刻三影閣從書本影印,集部第1471冊。
張學禮,《使琉球紀》,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據清刻本影印。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
球陽研究會編,《球陽》,東京:角川書店,1972。
盛昱、楊鍾羲義輯,《八旗文經》,收入《中華文史叢書》,臺北:華文書局,1969,據清光緒辛丑(二十七)年(1901)刊本影印。
郭正域,《合併黃離草》,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1612)史記事刻本影印,集部第13冊。
郭汝霖,《石泉山房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郭氏家刻本影印,集部第129冊。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明崇禎雲間本露堂刻本影印,集部第29冊。
陳仁錫輯,《八編類纂》,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啓刻本影印,子部第7冊。
陳侃,《使琉球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明嘉靖刻本影印,第742冊。
陳侃,《使琉球錄》,朝鮮甲寅字本印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陳逅,《省庵漫稿》,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明崇禎十年陳星樞刻本影,集部,明別集類,109冊。
陳暘,《樂書》,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經部第211冊。
陳誠,《西域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藻,《樂軒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2集,第294冊
陳觀酉,《含暉堂遺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據清同治七年翥山官廨重刻本影印,第600冊。
陶望齡,《歇庵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萬曆喬時敏等刻本影印,集部第1365冊。
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收入《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2011,第2冊。
魚叔權,《稗官雜記》,收入《大東野乘》第一,卷4,收入朝鮮古書刊行會編,《朝鮮群書大系》,京城:朝鮮古書刊行會:1909,正編第3輯。
喻政主修,林材纂,萬曆《福州府志》,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富岡手暠校正,《中山國使畧》,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第2卷。
森島中良,《琉球談》,寬政7年(1795),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藏。
渡邊照宏、宮坂宥勝校注,《性靈集》,東京:岩波書店,1965。
程順則,《指南廣義》,琉球大學附屬圖書館藏,1708。
程順則,《雪堂燕遊草》,《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據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日本正德四年奎文館刻本影印,第25冊。
童槐,《今白華堂詩錄補》卷6,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清同治八年童華刻本,集部第1498冊。
舒位,《瓶水齋詩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據畿輔叢書本排印,第72冊。
華坊素善,《琉球雜話》,收入州立ハワイ大學寶玲叢刊編纂委員會監修 ,《江戶期琉球物資料集覽》,東京:本邦書籍,1981,第1卷。
費信撰,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費信撰,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臺北:商務印書館,1962。
費爾南・門德斯・平托著 ; 金國平譯註,《遠遊記》,澳門:葡萄牙大發現紀念澳門地區委員會、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司署、東方葡萄牙學會,1999。
費錫章,《一品集》,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下冊,嘉慶十三年(1808)恩詒堂刊本。
黃子雲,《長吟閣詩集》,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上海圖書館藏。
黃省曾著,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
新井白石,〈琉球國事略〉,收入氏著,竹中邦香校訂,《五事略》,夏威夷大學寶玲文庫藏,1883年刊,下冊。
新井白石著,原田信男校注,《蝦夷志·南島志》,東京:平凡社,2015。
源隆國編,山田孝雄等校注,《今昔物語集》,收入《日本古典文學大系》,東京:岩波書店,1975,第三冊。
董應舉,《崇相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趙汝适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趙希璜,《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陽縣署刻增修本影印,集部第1471冊。
趙釴,《無聞堂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首都圖書館藏明隆慶趙源賜玄對樓刻本印,集部第112冊。
齊鯤,《東瀛百詠》,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嘉慶十三年(1808)刊本。
齊鯤、費錫章,《續琉球國志略》,收入賈貴榮、王冠主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清嘉慶間武英殿木活字本。
劉大櫆,《海峰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集部第1427冊。
劉恂,《嶺表錄異》,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據聚珍版從書本排印,史地類第94冊。
樓鑰,《攻媿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集部第1153冊。
潘奕雋,《三松堂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影印,集部第1461冊。
潘相,《琉球入學見聞錄》,收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彙編》,下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據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影印。
潘衍桐,《兩浙輶軒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十七年(1891)浙江書局刻本影印,集部第1686冊。
蔡汝賢,《東夷圖說》,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史部第255冊。
蔡溫,《中山世譜》,收入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編委會編,《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第1輯第16冊。
蔡鐸,《中山世譜》,收入《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下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據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藏寫本影印,第3冊。
蔡鐸、蔡應瑞、程順則編,《琉球國中山王府官制》,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1706。
鄧顯鶴,《沅湘耆舊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鄧氏南邨艸堂刻本影印,集部第1693冊。
鄭希得,《月峯海上錄》,收入民族文化推進會編,《海行摠載》,首爾:民族文化庫刊行會,1986,第8輯。
鄭若曾,《琉球圖說》,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鄭曉,《皇明四夷考》,收入《中華文史叢書》,第3輯,臺北:華文書局,1968,據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所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鞏珍,《西洋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1。
橘南谿,《西遊記》,東京:平凡社,1974。
蕭崇業,《使琉球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史部第742冊。
錢陳羣,《香樹齋詩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乾隆刻本影印,第9輯第18冊。
謝廷諒,《薄遊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集部第177冊。
謝杰,《天靈山人詩摘稿》,明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
謝肇淛著,《五雜俎》,收入《歷代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2009,第四冊。
韓愈,《昌黎先生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館藏宋刻本影印。
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龐元濟,《虛齋明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據清宣統元年烏程龐氏上海刻本續錄民國十三年烏程氏上海刻本影印,子部第1091冊。
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殊域周知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
顧起元,《嬾真草堂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杭州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影印,第68-69冊。
龔用卿,《雲崗選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虛爟刻本影印集部,集部第87冊。
フィリップ・フランツ・フォン・シーボルト著,岩生成一監修 ; 中井晶夫等譯,《シーボルト「日本」》第六冊,東京:雄松堂,1979。
リンスホ-テン著 ; 岩生成一等譯注,《東方案內記》,東京:岩波書店,1968。
トメ・ピレス著,生田滋、加藤栄一、長岡新治郎訳注,池上岑夫譯,《東方諸國記》,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1966。
Adams, William; Saris, Edward; Purnell, Christophe James, The Log Book of William Adams 1614-19:With the Journal of Edward Saris and Other Documents Relating to Japan, Cochin China, Etc, London, 1916
Beechey, Frederick William, Narrative of a Voyage to the Pacific and Beering’s Strait, performed in His Majesty’s Ship Blossom,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 W. Beechey... in the years 1825, 26, 27, 28. London: Henry Colburn and Richard Bentley, 1831.
Beillevaire, Patrick ed., Ryukyu Studies to 1854 western encounter part 2, Richmond: Curzon, 2002.
Beillevaire, Patrick ed., Ryūkyū studies to 1854: western encounter part 2, Richmond: Curzon, 2000.
Belcher, Edward, Narrative of the Voyage of H.M.S. Samarang, during the Years 1843-46: Employed Surveying the Islands of the Eastern Archipelago; Accompanied by a Brief Vocabulary of the Principal Languages, London: Reeve, Benham, and Reeve, 1848.
Benyowsky, Maurice August, Notes and Bibliography by Capt. S. Pasfield Olier, 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tius Augustus, Count de Benyowsky, London,1904.
Boxer, C. R. ed.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Fr. Martín de Rada.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53.
Boxer, C. R. 編注,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 中華書局,1990。
Bridgman, E. C(Anonymous), “ Lewkew kwo che leo: a brief history of Lewchew, containing an account of the situation and extent of that country its inhabitants, their manners, customs, institutions”, 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7.7.1, Kuang-Chou, pp.113-118.
Broughton, William Robert, A Voyage of Discovery to the North Pacific Ocean...Performed in His Majesty’s Sloop Providence and Her Tender in the Years 1895, 1796, 1798, 1799. London: Printed for T. Cadell and W. Davies in the Strand,1804.
Farrington, Anthony ed., The English Factory in Japan London: British Library, 1991.
Gaubil, Antoine, publiée par Simon, Renée, Correspondance de Pékin,1722-1759, Genève: Librairie Droz, 1970.
Gützlaff, Karl Friedrich August, Journal of the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1831-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London: Frederick Westley and A. H. Davis,1834.
Hall, Basil and Clifford, Herbert John, Account of a voyage of Discovery to the West Coast of Corea, and the Great Loo-Choo Island, London: John Murray,1818.
Kaempfer, Engelbert, The History of Japan, giving an Account of the ancient and present State and Government of that Empire..., London, 1727.
Klaproth, Heinrich Julius, Archiv für asiatische Litteratur, Geschichte und Sprachkunde, St. Petersburg, Im Academischen Verlage, 1810.
Klaproth, Heinrich Julius, Mémoires relatifs a l'Asie, contenant des recherches historiques, géographiques et philologiques sur les peuples de l'Orient, Paris: Dondey-Dupré pere et fils, 1826-1828.
La Pérouse, Jean-François de Galaup, comte de,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ohn Dunmore, The Journal of Jean-François de Galaup de la Pérouse, 1785–1788,London : Hakluyt Society,1995.
Lindsay, Hugh Hamilton and Gützlaff, Karl Friedrich August,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London: B. Fellowes, 1833.
Linschoten, John Huyghen van, The Voyage of John Huyghen van Linschoten to the East Indies: the first book containing his description of the Eas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Leod , John, Narrative of a Voyage in His Majesty's Late Ship Alceste, to the Yellow Sea, Along the Coast of Corea, and Through Its Numerous Hitherto Undiscovered Islands to the island of Lewchew, London : J. Murray,1817.
M’Leod, John著,大浜信泉、真栄平房昭解說,《アルセスト号朝鮮.琉球航海記》,沖繩:榕樹書林,1999。
MacFarquhar, Colin and Gleig, George ed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or, A Dictionary of Arts, Sciences, and Miscellaneous Literature, Third edition,1797.
Mendes Pinto, Fernão;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ebecca D. Catz, The travels of Mendes Pint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Parker, Peter, Journal of an expedition from Sincapore to Japan, with a visit to Loo-Choo: descriptive of these islands and their inhabitants; in an attempt with the aid of natives educated in England, to create an opening for missionary labours in Japan,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38.
Patouillet, Louis and Maréchal, Nicolas eds, Lettres edifiantes et curieuses: ecrites des missions etrangeres, Paris: H.L. Guerin & L.F. Delatour,1703.
Pigafetta, Antonio; Skelton, R. A. trans and ed., Magellan’s Voyage: A Narrative Account of the First Circumnavig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ires, Tome,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rmando Cortesao,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an account of the East, 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 1944.
Rego, António da Silva introd, As gavetas da Torre do Tombo, V, Lisboa: Centro de Estudos Históricos Ultramarinos,1965.
Rinsifée, of Sendai(林子平),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Klaproth, Heinrich Julius, San kokf tsou ran to sets : ou Aperçu général des trois royaumes, Paris : Printed for the 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1832.
Satow, Ernest Mason, “Notes on Loochoo”,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I(Yokohama,1874), pp.1-9.
Williams, Samuel Wells, “Journal of a Mission to Lewchew in 1801”, 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shanghai), new series, vol.6.1869-70, pp.149-171.

二、專 書
上里隆史,《琉日戰爭一六〇九 : 島津氏の琉球侵攻》,那霸:ボーダーインク,2009。
上原兼善,《黑船來航と琉球王國》,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20。
上原兼善,《幕藩制形成期の琉球支配》,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
大庭脩編著,《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關西: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67。
大浜信泉譯,《アルセスト號朝鮮‧琉球航海記》,宜野灣:榕樹書林,1999。
大熊良一,《ブロッサム號來琉記—— 近世沖繩をつづったもう一つの航海記》,東京:第一書房,1979。
大熊良一,《異國船琉球來航史の研究》,東京:鹿島研究會出版社,1971。
山下重一,《琉球·沖繩史研究序說》,東京:御茶水の書房,1999。
山下重一,《續琉球·沖繩史研究序說》,東京:御茶水の書房,2014。
山口榮鐵,《英人バジル ホールと大琉球來琉二百周年を紀念して》,東京:不二出版,2016。
山口榮鐵,《異國と琉球》,宜野灣:榕樹書林,19991。
山口榮鐵編著,《琉球:異邦典籍と史料》,宜野灣市:榕樹書林,2000。
山口榮鐵編譯、解說,《外國人來琉記》,那霸:琉球新報社,2000。
山里純一,《古代日本と南島の交流》,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
中島樂章,《大航海時代の海域アジアと琉球》,京都:思文閣出版,2020。
夫馬進編,《增訂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宜野灣:榕樹書林,1999。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
木村可奈子,《東アジア多國間關係史の研究:十六-十八世紀の國際關係》,京都:思文閣出版,2024。
片桐一男,《江戶時代の通譯官:阿蘭陀通詞の語學と實務》,東京:吉川弘文館,2016。
片桐一男,《阿蘭陀通詞今村源右衛門英生 : 外つ國の言葉をわがものとして》,東京:丸善,1995。
王承文,《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
王春法編,《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畫》(第一卷),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20。
田中聰,《日本古代の自他認識》,東京:塙書房,2015。
田名真之,《南島地名考》,那霸市:ひるき社,1984。
目黑將史,《架空の琉球侵略物語はなぜ必要とされたのか》,東京:文學通信,2019。
石原道博,《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石崎博志,《琉球語史研究》,東京:好文出版,2015。
朱德蘭主編,《琉球沖繩的光和影—— 海域亞洲的視野》,臺北:五南圖書,2018。
池內敏,《絕の海碩學:近世日朝外交史研究》,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7。
西里喜行著,胡連成等譯,《清末中琉日關係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佐伯有清,《智證大師傳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
何慈毅,《明清時期琉球日本關係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李元植,《朝鮮通信使の研究》,京都:思文閣,1997。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村上衛,《海の近代中國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3。
赤嶺守、朱德蘭、謝必震編,《中國と琉球人の移動を探る:明清時代を中心としたデータの構築と研究》,東京:彩流社,2013。
岡本弘道,《琉球王國海上交涉史研究》,宜野灣市:榕樹書林,2010。
岸野久,《西歐人の日本發見:ザビエル來日前 日本情報の硏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
松井洋子,《ケンペルとシーボルト「鎖國」日本を語った異國人たち》,東京:山川出版社,2010。
河原正博,《漢民族華南發展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
知名定寬,《琉球佛教史の研究》,宜野灣:榕樹書林,2008。
邱炫煜,《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 明代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臺北:蘭臺出版社,1995。
宮田俊彥,《琉明.琉清交涉史の研究》,東京:文獻出版,1996。
宮崎克則,《シーボルト『NIPPON』の書誌學研究》,福岡市:花亂社,2017。
島村幸一編,《琉球船漂著者聞書世界—— 《大島筆記》翻刻と研究》,東京:勉誠出版,2020。
徐斌,《明清士大夫與琉球》,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琉球新報社編,《新琉球史·古琉球篇》,那霸市:琉球新報社,1991。
琉球新報社編,《新琉球史·近世篇》,那霸:琉球新報社,1991。
紙屋敦之,《幕藩制國家の琉球支配》,東京:校倉書房,1990。
馬雅貞,《刻畫戰勳—— 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高良倉吉,《琉球王國の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
高津孝,《博物學と書物の東アジア》,宜野灣市:榕樹書林,2010。
高橋博巳,《東アジアの文藝共和國:通信使·北學派·蒹葭堂》,東京:新典社,2009。
張天澤著,王順彬、王志邦譯,《中葡通商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張治,《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編》,臺北: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886。
梁二平、郭湘瑋著,《中國古代海洋史文獻導讀》,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梁嘉彬,《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臺中:東海大學,1965。
深澤秋人,《近世琉球中國交流史の研究:居留地.組織體.海域》,宜野灣:榕樹書林,2011。
莫東寅,《漢學發達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
許光華,《法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野口鐵郎,《中國と琉球》,東京:開明書院,1977。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13。
渡邊美季,《近世琉球と中日關係》,東京:吉川弘文館,2012。
須田牧子編,《「倭寇圖図卷巻」「抗倭圖卷図巻」をよむ》,東京:勉誠出版,2016。
須藤利一,《異國船來琉記》,東京:法政大學,1974。
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
照屋善彥著,山口榮鐵、新川右好譯,《英宣教醫ベッテルハイム : 琉球傳道の九年間》,京都:人文書院,2004。
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鄒振環,《晚明漢文西學經典:編譯、詮釋、流傳與影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增田勝機,《薩摩にいた明國人》,鹿兒島:高城書房,1999。
鄭敬珍,《交叉する文人世界—— 朝鮮通信使と蒹葭雅集圖に見る東アジア近世》,東京:法政大學出版社,2020。
鄭樑生,《明代倭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橫山學,《琉球國使節渡來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
賴正維,《福州與琉球》,福州:福建出版社,2018。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の國際的契機—— 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0。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濱川仁,《アヘンとユートピア / イギリス艦来琉(1816年)をめぐる考察と史料紹介》,東京:不二出版,2019。
謝必震,《中國與琉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
豐見山和行,《琉球王國の外交と王權》,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羅麗馨,《十九世紀前的日韓關係與相互認識》,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2020。
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Adam Clulow, The Company and the Shogun:the Dutch encounter with Tokugawa Japa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4.
Fairbank, John King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三、論 文
丁鋒,〈《琉球譯》解題、校異與附錄凡例〉,收入氏著,《球雅集》,東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1998,頁18-49。
三浦國雄,〈擴大する知—— 木村蒹葭堂その外國認識を中心に〉,收入大阪市立大學文學研究科叢書編輯委員會編,《都市の異文化交流 : 大阪と世界を結ぶ》,大阪:清文堂,2004,頁81-121。
上江洲安亨,〈清朝初期における琉球國の官生派遣の復活について〉,《沖繩文化研究》,24(東京,1998),頁13-89。
上里賢一,〈王登瀛《柔遠驛草》と琉球〉,《第六回琉球.中國交涉史に關する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那霸:沖繩縣教育委員會,2002,頁83-102
上里賢一,〈琉球對儒學的受容〉,《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1(臺北,2006),頁。
上里賢一,〈陳元輔の漢詩と琉球—— 《枕山樓詩集》を中心にして〉,《歷代寶案研究》10(那霸市,1999),頁47-69
下岡繪里奈,〈19世紀中葉の琉球におけるフランス人宣教師と語學學習——『琉球王國評定所文書』 を中心に〉,《島嶼地域科學》,3(沖繩,2022),頁75-94。
下岡繪里奈,〈一九世紀中葉の琉球における宣教様相とキリシタン 禁制 : フランス人宣教師を中心に〉,《沖繩文化研究》(沖繩,2018),頁199-250。
大田由紀夫,〈ふたつの琉球—— 13.14世紀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琉球」認識〉,收入木下尚子編,《13-14世紀の琉球と福建:13-14世紀海上貿易からみた琉球國成立要因の實証的研究:中國福建省を中心に》,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2))研究成果報告書, 平成17-20年度,頁201-218。
大田英昭,〈近世日本の琉球認識の形成と變遷--源為朝渡琉傳説をめぐって〉,《思想史研究》,1(東京,2001),頁11-22、
山下重一,〈琉球英語通事·安仁屋政輔〉,《英語史研究》,32(東京,1999),25-37。
山下重一,〈琉球英語通事の系譜〉,《南島史學》,53(埼玉,1999),頁4-31。
山田浩世,〈明代琉球國派遣船一覽表について〉,收入赤領守、朱德蘭、謝必震主編,《中國と琉球人の移動を探る : 明清時代を中心としたデータの構築と研究》,東京:彩流社,2013,頁103-179。
中島樂章,〈南蠻人與荒唐船:1544年葡萄牙人的朝鮮漂流記〉,《季風亞洲研究》,2(新竹,2016),頁49-50。
方豪,〈宋代彭湖的開闢和中國主權的建立〉,收入氏著,《臺灣早期史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方豪,〈康熙五十八年清廷派員測繪琉球地圖之研究〉,收入氏著,《方豪六十自定稿》,方豪自印,1969,頁522-555。
方遙、方寶川,〈清代冊封琉球使臣團從客及其在琉文化交流論考〉,《東南學術》5(福州,2023),頁208-215
方寶川,〈明人別集散見中琉關係史料與若干史實鈎沈〉,《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五期(福州,2016),頁115-127,171。
木村淳也,〈王府の歷史記述—— 《球陽》と《遺老傳說》〉,收入島村幸一編,《琉球—— 交叉する歷史と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14,頁28-50。
木村淳也,〈島津重豪の時代と琉球.琉球人〉,收入鈴木彰、林匡編,《島津重豪と薩摩の學問.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15,頁167-185。
比嘉實,〈沖繩における為朝傳說—— 獨立論挫折の深層にあるもの〉,《文學》,3:1(東京,1992),頁147-160。
王鴻泰,〈倭刀與俠士—— 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3(臺北,2012),頁63-98。
甘懷真,〈從儒教的流球到近世琉球國的誕生〉,收入《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ルな文化傳播—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の學際的研究》,沖繩: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2015,頁34-50。
生田滋,陳碩炫譯,〈《東洋遍歷記》中所載的雙嶼、琉球相關記述以及明代中琉關係變化之探析〉,收入財團法人沖繩縣文化振興會史料編輯室編,《琉球・中國交渉史に關する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第9回,那霸:沖繩縣教育委員會,2011,頁215-223。
田中健夫,〈「海東諸國紀」の日本・琉球圖― その東アジア史的意義と南波本の紹介〉,《東アジア通交圈と囯際認識》,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頁102-147。
田名真之,〈王府歷史記述—— 《中山世鑑》と《中山世譜》〉,收入島村幸一編,《琉球:交叉する歷史と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14,頁3-27。
田名真之,〈史書を編む—— 中山世鑑·中山世譜〉,收入氏著《沖繩近世史の諸相》,那霸市:ひるぎ社,1992,頁2-24。
田名真之,〈琉球家譜の成立とその意義〉,《沖繩史料編集所紀要》,4(那霸,1979),頁1-32。
矢野美沙子,〈為朝傳說と中山王統〉,《法政大學沖繩文化研究所》,36(東京,2010),頁1-48。
仲原善忠,〈官生小史—— 中國派遣の琉球留學生の概觀〉,收入《仲原善忠全集》,那霸市:沖繩タイムス社,1977,第一冊,頁530-569。
成一農,〈淺析《華夷圖》與《歷代地理指掌圖》中《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之間的關係〉,收入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編,《文津學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第六輯,頁156-163。
池田溫著,王勇譯,〈從《梅花百詠》看日本、琉球、中國的交流〉,收入王勇等,《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頁270-287。
佐伯弘次,〈室町後期の博多商人道安と東アジア〉,《史淵》,140(福岡,2003),頁31-49。
佐伯弘次,〈『海東諸國紀』の日本・琉球圖と『琉球國圖』〉,《九州史学》,144 (福岡,2006),頁80-91。
吳元豐,〈清初冊封琉球國王尚質始末〉,《歷史檔案》,4(北京,1996),頁75-83。
吳夢雪,〈明清歐人對中國文獻的研究和翻譯(三)〉,《文史知識》,9(北京,1993),頁56-62。
呂偉濤,〈《穆齋滄溟槎使圖像》卷考略〉,《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2023),頁166-187。
李炫熙,〈談李朝時代朝鮮人對琉球社會的認識〉,收入《第二屆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88,頁257-279。
村尾進,〈《琉球譯》の行方李鼎元の琉球譯と清朝考證學〉,《東洋史學研究》59.1(京都,2000),頁172-177。
杜正勝,〈台灣歷史圖像的表層和內裏:特就「流求」論〉,《臺灣風物》,63:3(臺北,2013),頁13-68。
杜正勝,〈流求與「琉球論」〉,《臺灣史研究》,9:4(臺北,2022),頁1-69。
沈玉慧,〈18世紀經由琉球途徑的清日文化交流〉,《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3:1(臺北,2021),頁94-96
沈玉慧,〈乾隆二十五~二十六年朝鮮使節與安南、南掌、琉球三國人員於北京之交流〉,《臺大歷史學報》,50(臺北,2012.12),頁109-153。
沈玉慧,〈清代朝鮮使節在北京的琉球情報收集〉,《漢學研究》,29:3(臺北,2011.9),頁155-190。
沈玉慧,〈朝鮮王朝海外知識的形成與累積—— 以朝鮮《輿地圖》中的琉球圖為例〉,《故宮學術季刊》,34:2(臺北,2016),頁107-163。
貝一明,〈將俗語當作文學:論中國通俗小說的流傳如何擴展韓國和日本的文學範疇〉,《東亞文化》,39(首爾,2001),頁77-103。
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 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臺北,2007),頁93-148。
周運中,〈南宋台灣毗舍耶人與談馬顏人新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5(福州,2015),頁5-17。
周錚,〈南臺祖帳圖送行詩釋文(續)〉,《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北京,1998),頁129-136。
周錚,〈南臺祖帳圖送行詩釋文(續完)〉,《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北京,1998),頁141-145。
周錚,〈南臺祖帳圖考〉,《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7:1(北京,1997),頁98-112。
岡本弘道,〈明朝における朝貢國琉球の位置附けとその變化 : 一四・ 一五世紀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57:4(東京,1999),頁587-621。
岸秋正,〈北齋の「琉球八景」に就いて〉,《浮世繪藝術》,13(東京,1966),頁36-39。
東恩納寬惇,〈申叔舟の海東諸國紀に見れたる琉球國圖について〉,《史學》,16:3 (東京,1937),頁 329-371。
東喜望,〈近世中期の琉球誌〉,《沖繩文化研究》,2(東京,1975),頁69-96。
松尾晉一,〈フェートン號事件と長崎警備の見直し〉,《長崎縣立大學論文集(經營學部.地域創造學部)》,55:3(佐世保,2021),頁1-16。
林孝庭,〈朝貢制度與歷史想像:兩百年來的中國與坎巨堤(1761-196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臺北,2011),頁41-82。
林慶勳,〈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政大中文學報》,13(臺北,2010),頁241-262。
河宇鳳,〈朝鮮の琉球認識〉,收入河宇鳳等著,金東善等譯,《朝鮮と琉球:歷史の深淵を探る》,宜野灣:榕樹書林,2011,頁168-185。
知名定寬,〈近世琉球佛教の二宗體制について〉,收入島村幸一編,《琉球:交叉する歷史と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14,頁365-383。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通訊》,4(臺北,2001)頁21-46。
金鎬,〈18世紀後期朝鮮朝廷的中國圖書收集及其學術風尚—— 以《奎章總目》為討論的範圍〉,《中國典籍與文化》,1(北京,2016),頁118-127。
柯保羅,〈馬若瑟《漢語劄記》的抄本和刊本新探〉,《漢學研究》,39:1(臺北,2021)頁162-206。
侯毅,〈圖理琛《異域錄》在西方世界的傳播〉,《歷史檔案》,2(北京,2019),頁117-121。
保坂達雄,〈読む《中山世鑑》、矛盾を孕む史觀〉,《日本文學》,64:5(東京,2015),頁70-74。
前田舟子,〈明清時代の琉球官生派遣年表について〉,收入赤領守、朱德蘭、謝必震主編,《中國と琉球人の移動を探る : 明清時代を中心としたデータの構築と硏究》,東京:彩流社,2013,頁277-321。
前田舟子,〈琉球官生と南京國子監〉,收入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辛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萬國津梁——東亞視域中的琉球》,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15,頁51-86。
孫雨晨,〈嚴繩孫餞別圖題詠與清代送別琉球冊封使詩文綜論〉,《安徽文學》,2015年第1期,頁152-155。
孫衛國,〈試說明代的行人〉,《史學集刊》,1(長春,1994),頁11-16。
宮永孝,〈琉球における英學發達小史〉,《社會志林》,59:1(東京,2012),頁226-141。
宮田俊彥,〈內官柴山四度の渡琉—— 初期の琉明貿易〉,《茨城大學人文學部紀要·文學科論集》,7(水戶,1974),頁1-50。
宮崎道生,〈琉球研究とその知識〉,收入氏著,《新井白石の洋學と海外知識》,東京:吉川弘文館,1973,頁328-364。
島村幸一,〈《琉球國舊記》の編纂—— 《琉球國由來記》から《琉球國舊記》へ〉,《立正大學大學院紀要》,31(東京,2015),頁29-68。
島村幸一,〈琉球とヤマトの交流—琉球船、土佐國漂流の歌謠資料を中心〉,收入島村幸一編,《琉球:交叉する歷史と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14,頁218-230。
真榮平房昭,〈イギリス.オランダ商館の貿易活動と琉球.薩摩—十七世紀初期の動向〉,收入氏著,《琉球海域史論》上,宜野灣市:榕樹書林,2020,頁61-105。
高津孝,〈琉球における書物受容と教養〉,收入《琉球 交叉する歷史と文化》,東京:勉誠出版,2014,頁141-161。
崔溶澈,〈中國通俗小說與十八世紀朝鮮的文體改革〉,《馬來西亞漢學刊》3(金寶,2019),頁49-60。
張存武,〈中國對西方窺伺琉球的反應,1840-1860〉,《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臺北,1987),頁85-110。
張存武,〈從使琉球錄到琉球國史〉,收入琉中歷史關係委員會主編,《第二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委員會,1989,頁677-700。
張存武,〈朝鮮人所見的盛世琉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臺北,1998),頁1-27。
張蘭星,〈歐洲人初抵日本之探討〉,《文化雜誌》,(澳門,2012),頁159-166。
曹永心,“The publication of the Records of Visiting Ryukyu in Choson and interest of Choson in the 16th century,” 《洌上古典研究》,2016,頁419-454。
曹永心,〈《사유구록(使琉球錄)》의 조선 간행과 1〉16세기 조선의 관심(十六世紀朝鮮《使琉球錄》的出版與對琉球的關心)〉,《洌上古典硏究》,54(首爾,2016),頁421-454。
曹永和,〈早期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臺北文獻》,3(臺北,1963),頁1-51。
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關係〉,收入氏著《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191-232。
曹永和,〈關於琉球程順則與其所刊刻《指南廣義》〉,收入氏著,《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頁273-326。
深瀨公一郎、渡邊美季,〈沖繩縣立博物館所藏『琉球國圖』〉,收入高良倉吉等著,《琉球と日本本土の遷移地域としてのトカラ列島の歴史的位置づけをめぐる総合的研究》 (平成13・14・15年度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頁139-185。
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20:2(臺北,2010.6),頁169-192。
郭嘉輝,〈明代「行人」於外交體制上之作用—以壬辰倭禍(1592-1598)兩次宣諭為例〉,《中國學報》,70(首爾,2014),頁319-343。
陳宗仁,〈Lequeo Pequeño與Formosa—— 十六世紀歐洲繪製地圖對臺灣海域的描繪及其轉變〉,《臺大歷史學報》,41(臺北,2008),頁109-164。
陳國棟,〈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季風亞洲研究》,2(新竹,2016),頁1-38。
陳捷先,〈《南島志》簡介〉,《臺大歷史學報》19(臺北,1996),頁201-218。
陳捷先,〈清代琉使在華行程與活動略考〉,收入氏著,《明清中琉關係論集》,臺北:三民書局,2019,頁33-55。
鹿憶鹿,〈《臝蟲錄》在明代的流傳——兼論《異域志》相關問題〉,《國文學報》,58(臺北,2015),頁129-165。
富島壯英,〈明末における久米村の衰退と振興策について〉,收入中琉文化經濟協會編,《第一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1987,頁469-490。
彭曉玲、賴正維,〈明朝冊封使團從客胡靖與《琉球記》〉,《福建史志》,3(福建,2022),頁58-64,72。
渡邊美季,〈科舉與琉球問題〉,收入曲金良、修斌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236-243。
渡邊美季,〈琉球人か倭人か—— 十六世紀末から十七世紀初の中國東南沿海における「琉球人」像〉,《史學雜誌》,116:10(東京,2007),頁1593-1628。
渡邊美季,〈琉球侵攻と日明關係〉,《東洋史研究》,68:3(京都,2009),頁482-515。
渡邊美季,〈朝鮮人漂著民の見た「琉球」—— 一六六二-六三年の大島〉,《沖繩文化》,46:1(東京,2012.7),頁1-19。
渡邊美季,〈隱蔽政策の展開と琉清日關係〉,《琉大史學》,20(沖繩,2018),頁51-70。
游博清,〈1779-1856年間英人對臺灣水文資訊的調查、彙整與應用〉,《季風亞洲研究》,9(新竹,2019),頁113-144。
游博清,〈豪斯伯格(James Horsburgh)與英國對華及周邊海域水文認知(1797-1836)〉,收入劉序楓主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頁441-474。
湯開建,〈《東夷圖說》中的葡萄牙及澳門資料〉,《世界民族》,2001:1(北京,2001),頁59-66。
湯開建,〈中國現存最早的歐洲人形象資料—— 《東夷圖像》〉,《故宮博物院刊》,2011:1(北京,2011),頁22-28。
黃寬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 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臺北,1999),頁627-669。
黃寬重,〈南宋「流球」與「毗舍耶」的新文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臺北,1986),頁501-510。
楊國楨,〈明代閩南通琉球航路史事鈎沈〉,收入《第三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1991,頁987-996。
照屋善彥,〈19世紀琉球における歐米との異文化接觸(1)語言問題〉,《沖繩大學人文學部紀要》,1(那霸,2000),頁1-10。
照屋善彥,〈被理與伯德令在琉球—— 美提督和英傳教醫生·一八五三-五四年〉,收入《第五屆中琉歷史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頁196-217。
鄒振環,〈神和乃礭:利瑪竇世界地圖在華傳播及其本土化〉,《安徽史學》,2016:5(合肥,2016),頁5-17。
廖大珂,〈《琉球諸島圖》的作者及相關問題之管見〉,《閩商文化研究》,2014:1(福州,2014),頁8-21。
廖肇亨,〈千里鏡、鹿毛筆、寄生螺:徐葆光使琉詞中的航海經驗與異國見聞〉,《政大中文學報》,24(臺北,2015),頁65-88。
廖肇亨,〈知海則知聖人: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書寫義藴探詮〉,《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2(臺北,2009),頁1-33。
廖肇亨,〈南浦文之與琉球王國〉,收入氏著,《倒吹無孔笛: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論集》,臺北:法鼓文化,2018,頁143-177。
廖肇亨,〈清代中葉古典海洋詩歌釐探:以嘉慶五年琉球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的海洋體驗為中心的考察〉,《海洋文化學刊》,第8期,頁31-63。
管寧,〈明代許儀后、郭國安等忠君報國活動事蹟考〉,《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02(北京,1994),頁75-83。
劉序楓,〈從「韃靼」到「大清」:十七、十八世紀日本幕府對清朝認識的建構〉,收入劉序楓主編,《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8,頁119-120。
劉序楓,〈清代前期的朝鮮與琉球—— 以朝鮮人的琉球漂流紀錄為中心〉,收入曲金良、修斌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88-104。
劉序楓,〈清代琉球船的朝鮮漂流紀錄〉,收入陳碩炫、徐斌、謝必震主編,《順風相送:海洋歷史與文化—— 第十三屆中琉會議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頁123-144。
劉序楓,〈嘉慶七年(1802)琉球貢船的臺灣遭難事件—— 以琉球使者楊文鳳的見聞記錄為中心〉,收入收入第十四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辛德蘭、劉序楓、廖肇亨主編,《萬國津梁—— 東亞視域中的琉球》,臺北:中琉文化經濟協會,2015,頁127。
劉靖,〈十八世紀朝鮮文人的燕行及傳入到中國的朝鮮典籍〉,《한국학논집》(韓國學論集),67(2017),頁311-312。
歐陽哲生,〈十八世紀法國耶穌會士的“北京經驗”以《耶穌會是中國書信簡集》為中心的討論〉,34《中國文化,2011》,頁58-87。
鄭英實,〈朝鮮後期知識人と新井白石像の形成〉,《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4(吹田市,2011),頁79-95。
鄭順德、Chantal Zheng(白尚德),〈十八世紀法國人對臺灣的看法〉,《臺灣史研究》,10:1(臺北,2003),頁173-188。
鄭樑生,〈琉球在清代冊封體制中的定位試探—— 以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例〉,收入《第四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那霸:琉球中國關係國際學術會議,1993,頁222-226。
鄭潔西,〈16世紀末的琉球國與明朝的對日情報活動〉,收入曲金良、修斌主編,《第十二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0,頁258-269。
橫山學,〈江戶時代の「琉球」認識—— 新井白石·白尾國柱·伴信友〉,《南島史學》,20(埼玉,1982),頁4-31。
橫山學,〈江戶時代の「琉球」認識〉,《南島史學》,20(埼玉,1982),頁4-31。
盧經著,行實紀子譯,〈清宮に所藏される明清代「琉球國圖」三幅の介紹〉,《史料編集室紀要》,31(那霸,2006),頁119-122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5(臺北,2012),頁1-76。
藍日昌,〈戰爭與文化衝擊—— 姜沆在壬辰倭亂中的經歷〉,《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3(臺中,2020),頁75-76。
瀧川義一,〈《中山傳信錄物產考》の一考察〉,《南島史學》,61(埼玉,2003),頁23-50。
瀧川義一,〈木村蒹葭堂の琉球に對する關心〉,《國學院雜誌》,20(東京,1977),頁4-31。
羅樂然,〈東亞文化圈視野下朝鮮後期對澳門的認知〉,《成大歷史學報》,50(臺南,2016),頁1-36。
羅麗馨,〈日本型華夷觀—— 七到九世紀日本的外交和禮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5(臺北,2006),頁49-114。
羅麗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日、朝、明三國軍中之疫疾、情蒐與通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7(臺北,2017),頁117-157。
Bodart-Bailey B.M., “Engelbert Kaempfer's Legacy to Japan”, 《大妻女子大学比較文化学部紀要》20(東京,2019),頁115-137。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Antoine Gaubil Maps of the Ryukyu Islands and Southern Japan,” Imago Mundi, vol. 12(1955), pp. 141-149.
Hartmut Walravens, “Julius Klaproth His Life and Work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Japan”, Japonica Humboldtiana ,10(2006):177-191.
John King Fairbank,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 1, No.2, (1942) New York: The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pp.129-149.
Josef Kreiner,〈ユーロッパ製地圖に描かれた琉球〉,收入Josef Kreiner,《世界の沖繩學》,東京:芙蓉書房,2012,頁87-123。
Patrick Beillevaire, “Présences françaises à Okinawa: de Forcade (1844-1846) à Haguenauer (1930)”, Ebisu Études japonaises, 49(Avril, 2013), pp.133-164.
Williams, S. Wells. “Journal of A Mission to Lewchew in 1801”,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6(1869/70), pp.149-171.
Wu, Huiyi, “‘The Observations We Made in the Indies and in China’: The Shaping of the Jesuits’ Knowledge of China by Other Parts of the Non-Western World”,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46(2017), pp. 47-88.

四、學位論文
余國隆,〈樓鑰年譜及其行誼宜〉,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1。
季龍飛,〈清代福州柔遠駅における文人交流 : 康煕年間、陳元輔を起点として〉,沖繩:琉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比較地域文化專攻博士論文,2020。
林貞貞,〈佩里艦隊與琉球開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前田舟子,〈琉球官生派遣の研究〉,沖繩:琉球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比較地域文化專攻,2011。
孫欲容,〈從使錄到方志—— 明清使琉球錄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張永欽,〈近代西方人眼中的琉球社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童宏民,〈冊封使徐葆光の眼光—— 奉使琉球詩の分析を中心に〉,沖繩:琉球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比較地域文化專攻博士論文,2013。
劉嘯虎,〈十九世紀中葉美國人眼中的琉球—— 以佩里艦隊在琉球的活動為中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五、電子資料庫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網址:https://clioapi.hi.u-tokyo.ac.jp/mirador/?manifest=https://www.hi.u-tokyo.ac.jp/collection/digitalgallery/wakozukan/data/iiif/wakozukan/manifest.json.
法國Gallica數位圖書館,網址:https://gallica.bnf.fr/accueil/fr/content/accueil-fr?mode=desktop.
美國國會圖書館,網址:https://www.loc.gov/item/gm71005081/
琉球‧沖繩關係貴重資料電子資料庫,網址:https://shimuchi.lib.u-ryukyu.ac.jp.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index.aspx.
國立國會圖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網址:https://dl.ndl.go.jp.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計畫,網址:http://www2.darc.ntu.edu.tw/newdarc/darc-frameset.jsp?c1=臺灣大學圖書館&c2=田代文庫&doTreeView=true.
澳門記憶文獻館,網址:https://www.macaumemory.mo/category_55c32596ed86f568b3751d76.
Hathi Trust Digital Library,網址: https://www.hathitrust.org.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Digital gallery,網址: https://digital.nls.uk/encyclopaedia-britannica/archive/190218832.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925-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核心問題,在於傳統中國如何認識他者,以及如何將這類認識置於當時的脈絡進行理解。透過分析明清時期對琉球知識的建構,與中國琉球知識體系對他國的影響與互動,本研究試圖提供一個思考中國對異域認識內涵的不同視角。
除緒論與結論外,本文將分為四章。第二章討論琉球知識在中國的出現,及至於明代對琉球認識的內容,尤其重視自中國實際接觸琉球後,相關記載從想像到相對具體內容的轉變過程,從而分析在傳統華夷思想外,實際的對外關係變化在琉球書寫中的作用。
第三章探討清代使琉球錄所掌握的知識來源,並分析清文人所能接觸琉球相關知識的途徑。此中包括使臣及其從客琉球經驗,與前來中國留學的琉球官生與勤學人的互動,還有其他記有琉球知識的相關書籍,探討清代琉球知識在使臣積極建構琉球知識的背景下,如何能夠形成的中國琉球知識書寫的高峰,而此一高峰又對清代士人的琉球認識有何影響。
第四章與第五章,將視野擴大到中國琉球知識與其他國家對琉球知識的建構的關係,討論明清中國知識對外國的影響。第四章探討中國琉球知識,在琉球建構其自身國史的過程,以及日本、朝鮮在書寫琉球知識中有何作用。第五章則分析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中國琉球知識如何參與了西方琉球知識的形成。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pre-moder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especially on how pre-modern China understood outside world by discussion of Ryukyu knowledge in pre-modern China, and analyz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present a different and multi-faceted picture of China’s relations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made records in other countr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ocal discourse will be at the center to comprehend other countries’ viewpoint of Chinese-made records in the past.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the knowledge of Ryukyu kingdom in Ming Dynasty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f change from imagination to relative specificity since China's actual contact with the Ryukyu kingdom.
Chapter 3 examines the sources of knowledge acquired by the Qing envoys to the Ryukyus and analyzes th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he Qing literati were able to gain access to Ryukyuan-related knowledge. This includ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envoys and their guests in Ryukyu,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Ryukyu officials and scholars who came to China to study, as well as other books containing Ryukyu-related knowledge.
Chapters 4 and 5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of Ryukyu kingdom formed by Ming Qing period on foreign countries. Chapter 4 examines how Chinese knowledge of Ryukyu influenced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its own national history in the Ryukyu kingdom, and why it also influenced Japan and Korea's understanding of Ryukyu in the six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y. Chapter 5 analyzes how Chinese knowledge of the Ryukyu kingdom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ation of in the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the Ryukyu before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9-25T16:09:46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9-25T16:09:46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次

誌 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 次 VII
圖 次 XI
表 次 X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暨史料介紹 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明代琉球知識之形成及其因素 21
第一節 「流求國」的出現及其論述主體之變遷 22
一、《隋書》中的「流求」 22
二、宋代琉球知識與地方士人 26
三、元代對琉球的見聞與征伐 31
第二節 官方往來關係的確立與「琉球」知識之形成 34
一、官方記載中的大琉球 34
二、使臣的親眼見聞 39
第三節 明代海防與琉球知識 42
一、對琉球態度的轉折 43
二、夷與倭 48
三、海防與琉球 52
小 結 55

第三章 清代琉球知識的發展與多元面向 57
第一節 清代使琉球錄知識的來源 57
一、翰林院出身的冊封使 58
二、琉球書籍與使琉球錄 62
三、資訊取得的落差 72
第二節 琉球國子監生、勤學人與清代琉球知識 77
一、清初琉球官生的恢復與勤學人之派遣 78
二、一個個案—— 琉球教習潘相及其《琉球入學見聞錄》 81
第三節 清代文人的琉球認識 85
一、擴大的詩文交遊網路 85
二、清代詩文中琉球知識的變化 100
小 結 105

第四章 明清中國之琉球知識在東亞的流傳 107
第一節 中國琉球知識與琉球國史的建構 108
一、《中山世鑑》與中國史籍 109
二、蔡溫本《中山世譜》與清代使琉球錄 113
第二節 中國琉球書寫對朝鮮琉球知識的影響 116
一、朝鮮獲取琉球情報的各種管道 117
二、從中國獲取琉球知識的管道及種類 122
三、中國琉球知識與朝鮮琉球知識的出版 126
第三節 中國琉球知識與近世日本琉球知識的形成 131
一、正史與故事 132
二、新井白石《南島志》與中國琉球知識 135
三、江戶時期的琉球出版品與清代的使琉球錄 140
小 結 150

第五章 十九世紀中葉前西方眼中的中國琉球知識 153
第一節 十七世紀以前西方的琉球傳聞 154
一、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對琉球資訊的搜集 155
二、富有的琉球國與善良的琉球人 160
三、在日本的西方人 163
第二節 十八世紀以後至十九世紀中葉東西交流與西方國家琉球知識之建立 167
一、法國耶穌會士宋君榮(Antoine Gaubil)與徐葆光《中山傳信錄》 168
二、英、法、美探險者與航海家的琉球見聞 172
三、十九世紀西方學者的琉球知識與中國琉球知識 180
第三節 西方琉球知識建構的困境與中國琉球知識之作用 183
一、資訊取得的限制 184
二、幾種對中國琉球知識的翻譯及後續影響 191
三、對中國琉球知識內容的評價 194
小 結 196
第六章 結 論 199
附 錄 203
參考暨引用書目 219

圖 次

圖1-1 宋君榮所描繪之琉球地圖 203
圖1-2 1754 Buache, Philippe, Carte du Royaume et des isles de Lieou-Kieou 204
圖2-1 南宋紹興六年(1136),〈華夷圖〉,原石刻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205
圖2-2 南宋紹興六年(1136),〈華夷圖〉(局部),原石刻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206
圖2-3 鄭若曾,《琉球圖說》,「琉球國圖」 206
圖2-4 陳仁錫,《八編類纂》,「琉球國圖」 207
圖2-5 王圻,《三才圖會》,「大琉球國」人物圖 207
圖2-6 余象斗,「大琉球國」 208
圖2-7 唐 閻立本 〈職貢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08
圖2-8 蔡汝賢,「東夷圖像·日本」,萬曆十四年(1586) 209
圖2-9 佚名,〈倭寇圖卷〉局部,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209
圖2-10 蔡汝賢,「東夷圖像·琉球」,萬曆十四年(1586) 210
圖3-1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琉球三十六島圖」 210
圖3-2 程順則,《指南廣義》,「琉球國三十六島圖」 211
圖3-3 無款,〈穆齋滄溟槎使圖像卷〉局部1,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211
圖3-4 無款,〈穆齋滄溟槎使圖像卷〉局部2,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212
圖3-5 施邦鎮繪,〈南臺祖帳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212

表 次
表2-1 明代冊封琉球使臣及使琉球錄一覽表 213
表3-1 清代冊封琉球使臣及使琉球錄一覽表 215
表3-2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三十六島圖名稱 216
表3-3 《中山傳信錄》「三十六島」與《指南廣義》「琉球國三十六島圖」島名對照 217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明清琉球知識的建構以及與他者之互動zh_TW
dc.titleThe Constructing of Knowledge about Ryukyu during the Ming-Qing Period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劉序楓;廖肇亨;藍弘岳;沈玉慧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Shiuh-Feng Liu;Chao-heng Liao;Hung-Yueh Lan;Yu-Hui Shenen
dc.subject.keyword琉球,明清中國,知識交流,知識建構,zh_TW
dc.subject.keywordRyukyu,Ming-Qing China,Knowledge Communication,Knowledge Construction,en
dc.relation.page240-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4283-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24-08-1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8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