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4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有貝(Yu-pei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Yu-jie So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宋昱潔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27:45Z-
dc.date.available2008-08-08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27:45Z-
dc.date.copyright2008-08-08
dc.date.issued2008
dc.date.submitted2008-08-05
dc.identifier.citation王巍
1999 《東亞地區古代鐵器及冶鐵術的傳播與交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編
2004 《大和王権と渡来人∼三・四世紀の倭人社会∼》,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圖錄30。大阪:大阪府立彌生文化博物館
六十七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746)1961 《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市 : 臺灣銀行。
日本熱處理技術協會/日本金屬熱處理工業會編著;謝淵清譯
1985 《熱處理學技術》。台南市 : 復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
2002a 〈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頁1-38。臺北:稻鄉。
2002b 〈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臺灣原住民族統治〉,《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頁39-55。臺北:稻鄉。
王輝譯;格朗丹(Lena Grandin)原著
2006 〈冶金考古-考古資料和分析結果的透視〉,《中國考古學與瑞典考古學 : 第一届中瑞考古學論壇文集》,頁186。北京 : 科学出版社。
田長滸
1987 《中國金屬技術史》。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江樹生
2000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二冊》。臺南市 : 臺南市政府。
江桂珍等撰述,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2005 《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臺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 : 國立歷史博物館。
江桂珍、涂勤慧、陸泰龍
2007 《台北縣貢寮鄉舊社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成果報告》。台北市 : 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匡悌
1998 《核能四廠出水管線預定地炮台腳遺址發掘評估報告》,臺灣電力公司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慧珍、李毓中、吳孟真、周佑芷、許任馨譯
2003 〈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神父1632年所寫「福爾摩莎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臺灣文獻》54(4):283-306。
吳孟真、吳奇娜、馬若雍、許壬馨及李毓中譯
2004 〈1632年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神父所寫「有關福爾摩莎島近況變化的報告」〉《臺灣文獻》55(2):326-341。
沈括撰;胡静宜整理
2006 《夢溪筆談》,頁145-146。鄭州市:大象。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著,宋文薰譯
1956 〈台灣先史考古學近年之工作〉,《臺北縣文化叢輯》2:7-20。
林朝棨
1965 〈臺灣凱達格蘭族之鑛業〉,《臺灣礦業》17(2、3、4):37-57。
林文和,邱傳聖編著
1990 《鑄造學》,頁1-2。台北市 : 高立出版。
周鍾瑄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717)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市 : 臺灣銀行。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
2003 《遇見300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臺北市:圓神。
胡雅琦
2007 《龍門舊社遺址貝類遺留與相關行為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拱乾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
(1695)1960 《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市 : 臺灣銀行。
徐萬椿譯;鮑拉克(Herman W. Pollack)原著
1985 《材料科學與冶金》,頁4。台北市:正中。
程大學譯
1991 《巴達維亞城日記》。台北市:眾文。
郭輝譯
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康培德
2003 〈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1):1-32。
連照美
1998 〈七世紀到十二世紀的台灣-台灣鐵器時代文化及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1-11。
連照美、宋文薰
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黃淑璥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722)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市 : 臺灣銀行。
黃士強
2002 《核能四廠施工期間文化遺址監看計畫(Ⅳ)衍生空窗期補勘暨過渡時期監看工作》,臺灣電力公司。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之研究報告。
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
1993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盛清沂
1960 《臺北縣志 卷四史前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1962 〈臺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3(3):60-152。

陸泰龍
2003 《臺北縣石碇溪口與雙溪河口及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以內寮等五遺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陳文達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720)1961 《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市 : 臺灣銀行。
陳培源
1965 〈臺北附近曾發現過隕石嗎?〉,《科學教育》10(9/10):5-9。
陳培源、劉德慶、黃怡禎 編著
2004 《台灣之礦物》,台灣地質之十四。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編印。
陳有貝
2000 《核能四廠臨時工房新建工程工地考古試掘報告》,臺灣電力公司委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003 《核能四廠「單身備勤宿舍�餐廳新建工程」(餐廳部分)及「仁和宮以北至雙溪公路口圍籬改善及周邊景觀工程」之工地考古試掘報告》,臺灣電力公司。
2004 〈淇武蘭遺址發掘對蘭陽平原史前研究的意義〉,「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發表,宜蘭縣史館主辦。
2005a 〈台灣東北角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意義〉,《台灣博物館季刊》24卷2期。
2005b 〈從淇武蘭與龍門舊社兩遺址看族群研究〉,《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季刊》58(2):25-36。
陳有貝、邱水金、李子寧、王美玉、邱鴻霖、李貞瑩、何佳玲
2002《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始末簡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有貝、潘瑋玲
2007 《臺北縣雙溪河口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國立臺灣博物館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光祖、楊鈴慧、郭瑞超、羅聿倫文案撰寫
2006 《鐵 : 黑暗中的烈焰特展專輯》。臺北縣八里鄉 : 臺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孫淑雲
2003 《中囯古代冶金技術專論》,頁127-131 。(出版地不詳):中囯科學文化
鹿野忠雄撰,宋文薰譯
1955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槪觀》,頁106-107、110-115,臺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源泉
1990 《鍛造學:理論與實習》,臺北市:三民。
黑潼忠茂 著,杜光宗編譯
1994 《鍛造、熱處理作業法》,頁1-3、38-45。臺北市:建宏。
張增祺
2000 《雲南冶金史》,頁181-182。昆明市:雲南美術出版社。
華覺明
1999 《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鄭州:大象出版社。
董天工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
(1753)1961 《台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29種。臺北市 : 臺灣銀行。
楊君實
1961 〈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及大坌坑兩處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考古人類學刊》17、18:45-70。
萬家保
1990 〈從塊煉鐵到百煉鋼-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發展史之一〉,漢學研究8卷(2): 251~269。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電機工程手冊編輯委員會編
2002 《熱處理與表面處理:精密製造》。台北市:五南。
楊寬
2004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臺北縣貢寮鄉公所
1994 《山海之美—貢寮鄉》,頁12、13。臺北:臺北縣貢寮鄉公所。
臧振華
2001 《十三行的史前居民》。臺北: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
1988 《臺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畫˙第一年度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臧振華、劉益昌
1989 《臺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畫˙第二年度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2001a 《十三行博物館展示內容相關研究計畫報告》,頁102。臺北縣八里鄉: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籌備處。
2001b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臧振華、劉益昌、陳光祖、劉克竑、張菁芳
1996 《核能四廠預定地文化遺址調查評估報告》,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臧振華、劉益昌、郭素秋、楊鳳屏、涂勤慧、陳思嘉
2000 《第二級古蹟十三行遺址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劉益昌
1995 〈核四及鄰近地區史前遺址與文化〉,《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搶救核四廠遺址與番仔山古蹟研討會專刊》,頁70-92。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7 《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
劉斌雄
1963 〈臺北八里坌史前遺址之發掘〉,《臺北文獻》3:52-64。
樂毅、陳述文、陳啟平
2003 〈鐵礦石制備還原鐵粉的碳還原過程的實驗研究〉,《礦冶工程》23:51-53。
潘瑋玲
2005 《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仲卿、謝繼昌、黃增泉、林曜松
1982 《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專刊第14號。
蘇仲卿、洪楚璋、黃增泉、林曜松、李光周
1986 《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專刊第41 號。
蘇仲卿、石磊、張仲民、王一雄、陳尊賢、黃增泉、謝長富、郭幸榮、林曜松
1988 《鹽寮地區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專刊62號。
蘇英源、郭金國編著
2000 《冶金學》,臺北市:全華。
譚立平、魏稽生編著
1997 《臺灣金屬經濟礦物》,臺北縣中和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Aitchison,Leslie
1960 A history of metals. New York : Macdonald and Evans
Bachmann,Hans-Gert
1982 The Identification of Slag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ccasional Publication No.6,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Borao, Jose Eugenio(鮑曉鷗)
1993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17th-Century Spanish Sources,《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98-120。
Kwang-tzuu Chen
2000 Ancient iron technology of Taiwan. Thesis (Ph.D.)--Harvard University
Tylecote ,R. F.
1962 Metallurgy in archaeology. A Prehistory of Metallurgy in the British Isles.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2 A history of metallurgy. London : Institute of Materials
Tsang,Cheng-hwa; Chung-yu Chen and Yih-chang Liu
1990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the Early Chinese and Plains Aborigines of Taiwan-Second Year Report; Insi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pei.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542-
dc.description.abstract龍門舊社遺址位於雙溪河出海口,為一沙丘遺址。經碳14定年法測定,其年代為距今350∼200年間。過去之研究皆將本遺址歸於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之下。出土遺物除大量貝殼與多種外來物外,另一特色為型態與一般東北角地區遺址中所見鐵渣型態相異的細碎鐵渣以及火燒紅土,總重約20多公斤。本論文即為針對龍門舊社遺址出土的製鐵遺留所進行的分析研究。
論文前三章為研究背景的建立,包括對臺灣考古中的鐵器生產研究的文獻回顧與遺址發掘資料的呈現。第四、五章為鐵器生產的原理、製鐵實驗過程以及筆者至打鐵舖所進行的田野調查,第六章則為實驗產物與遺址出土物的型態比較。第七章則是藉由歷史文獻資料來討論龍門舊社遺址的鐵器生產。
根據文獻記載與現代冶煉過程可知,不論是冶煉、鑄造、鍛造或精製加工都可能會產生夾雜鐵質的廢料,不同的廢棄物可代表不同技術與階段。通過比較,筆者發現鍛渣與遺址出土鐵渣有相同的分解過程,在性質與外觀上亦有相似之處。因此筆者認為龍門舊社遺址出土的細粒鐵渣極可能為鍛打時所產生的廢棄物。
因龍門舊社遺址的年代與位置和文獻紀錄中的三貂社相符,故許多研究者皆認為龍門舊社遺址應是三貂社的一部份。由文獻資料中可以得知,當時的三貂社與鄰近諸社人民是以貿易和鐵器製造等手工業生產活動來換取所需的糧食。文獻紀錄亦顯示鐵是荷蘭人或漢人與原住民貿易的重要商品。故可推測當時居民應是經由貿易與漢人換取可用於製作鐵器的鐵料,再依使用需求進行鍛打成器的工作。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Longmen-jioushe site located on the estuary of Shuangsi River is a sand dune type site. The age of this site determined by carbon 14 dating is 350~200 BP. In past researches, this site was referred to Jioushe type of Shih-san-hang Culture. In addition to abundant shells and exotic items, another trait of this site is small and granulous slag remains and fired clay. Outside of these slag remain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lag remains found in nor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amount of these slag remains is about 20㎏. This thesis mainly aims to analyze these remains of iron production of Longmen-jioushe site.
Chapter 1 through 3 construct the research context, including a review of the iron production of archaeology in Taiwan and an overview of data obtained from the excavation of Longmen-jioushe site. Chapter 4 and 5 are the principle of iron production, the process of iron production experiment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mithy. Chapter 6 is comparison of the products of experiment, the slag of forging and the remains of iron production of Longmen-jioushe site. Chapter 7 discusses the iron production of Longmen-jioushe site b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Base on literature and modern smelting process, ferrous remains may be produced in smelting, casting, forging or refining. Different rejects may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technology and stage. By comparison, I find the slag of forging and the remains of Longmen-jioushe site have similarities on outside and process of disintegration, hence I think these slag remains of this site probably were slag of forging.
Because of the correspondence to date and location,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Longmen-jioushe site should be a part of Shan-diao village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 terms of literatures, the people of Shan-diao village and neighborhood got sustenance by trade and craft production included ironwork. Iron is also a kind of important commodity between the aborigines, Chinese, and Dutch. Therefore it is supposed that the people of Shan-diao village probably obtained iron by trading with Chinese and then forged according to purpos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27:4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25002-1.pdf: 22399489 bytes, checksum: ed44050308e22a563a20a5244c577a3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二章 文獻回顧....................................................................................................................3
第三章 遺址資料..................................................................................................................15
第一節 遺址位置與地理環境....................................................................................15
第二節 龍門舊社遺址考古工作回顧........................................................................15
第三節 坑位與層位資料.............................................................................................18
第四節 文化歸屬與年代.............................................................................................21
第五節 出土遺物..........................................................................................................22
第四章 實驗原理..................................................................................................................49
第一節 鐵的金屬性質.................................................................................................51
第二節 製鐵流程與技術.............................................................................................53
第三節 工具與設備.....................................................................................................63
第四節 燃料與渣..........................................................................................................65
第五章 實驗工作與田野調查.............................................................................................68
第一節 實驗緣起與目的.............................................................................................68
第二節 實驗步驟..........................................................................................................69
第三節 實驗過程..........................................................................................................71
第四節 田野調查..........................................................................................................82
第六章 實驗結果與遺址資料之比較................................................................................84
第一節 實驗冶煉渣與出土鐵渣之比較...................................................................84
第二節 鍛冶渣與與出土鐵渣之比較........................................................................87
第三節 實驗環境與遺址現象之比較........................................................................88
第四節 小結..................................................................................................................89
第七章 從文獻資料看龍門舊社遺址的鐵器生產活動..................................................91
第一節 台灣歷史時代早期的鐵器生產與使用.......................................................91
第二節 歷史時代早期東北角地區的鐵器生產與交易..........................................96
第三節 龍門舊社遺址的鐵器生產活動...................................................................99
第八章 結論.........................................................................................................................101
參考文獻...............................................................................................................................104
圖版........................................................................................................................................11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龍門舊社遺址出土鐵渣與製鐵遺留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Study of the Slag and the Remains of Iron Work of Longmen-jioushe Sit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6-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子寧,陳光祖
dc.subject.keyword龍門舊社遺址,三貂社,鐵器生產,鐵渣,zh_TW
dc.subject.keywordLongmen-jioushe site,Shan-diao village,Iron production,Iron slag,en
dc.relation.page111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08-08-0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7-1.pdf21.8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