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65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佐藤將之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Masayuki Sat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彥廷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an-Ting Li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16T17:21:2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8-17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16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13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古籍: 戰國・老聃:《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戰國・尹文:《尹文子》,《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西漢・賈誼:《新書》,《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東漢・鄭玄:《毛詩鄭箋》,台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 東晉・張湛 注:《沖虛至德真經》,《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唐・孔穎達:《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一,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一,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毛詩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二,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五,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冊六,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唐・賈公彥:《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三,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冊四,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七,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冊七,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冊八,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孝經正義》,《十三經注疏》冊八,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冊八,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北宋・孫奭:《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冊八,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北宋・呂大臨、趙九成:《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南宋・朱熹:《四書集註 甲種本》,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明・王陽明:《傳習錄》,《漢文大系》冊十六,東京:冨山房,1915年。 清・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1988年。 清・王先謙集解,日・久保愛增注:《增補荀子集解》,《漢文大系》冊十五,東京:冨山房,1914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清・簡朝亮撰;周春健校注:《孝經集注述疏——附《讀書堂答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日・太田方:《韓非子翼毳》,《漢文大系》冊八,東京:冨山房,1912年。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上、下)》,《漢文大系》冊十、十一,東京:冨山房,1915-1917年。 日・安井衡:《管子纂詁》,《漢文大系》冊二十一,東京:冨山房,1916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1934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上、下)》,台北:三民書局,1993-1995年。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上、下)》,台北:三民書局,2020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2015年。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2年。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四)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2004-2007年。 季旭昇、高祐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2017年。 中文專書: 丁耕耘編:《思想史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文廷海:《春秋榖梁學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版)》,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國哲學》編輯部、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方維規:《什麼是概念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20年。 王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美・牟復禮:《中國思想的淵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圖書事業公司,1979年。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杜維明著、郭齊勇、鄭文龍編:《杜維明文集 二》,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年。 李長泰:《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 吳鼎:《儒家教學原理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1971年。 吳鎮烽編:《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尚書集釋》,《屈萬里先生全集》冊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1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上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高亨:《周易古經通論》,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高明:《高明孔學論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高明經學論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8年。 孫君恒:《中國先秦七子君子觀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年。 陳大齊:《孔子學說》,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1983年。 ———:《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梁啟超:《孔子與儒家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梁振杰:《走進原始儒家:戰國楚簡儒家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增訂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12年。 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楊博:《凱俤君子 民之父母:戰國楚竹書中的君子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年。 楊寬:《戰國史(1997增訂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年。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劉祖信、龍永芳:《郭店楚簡綜覽》,台北:萬卷樓圖書,2005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先秦諸子繫年考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嚴靈峯:《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69年。 日・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頁176-197。 日・白川靜著;韓文譯:《孔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 日・加地伸行著;于時化譯:《論儒教》,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日・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編:《東洋哲學的創造:井上圓了與近代日本和中國的思想啟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年。 日・津田左右吉著、曹景惠譯注:《論語與孔子思想》,台北:聯經出本事業,2015年。 美・柯雄文著;李彥儀譯:《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美・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諾夫喬伊著;張傳有、高秉江譯;鄧曉芒、張傳有校:《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美・羅思文、安樂哲著;呂偉譯;王秋校:《儒家角色倫理學:21世紀道德視野》,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英・麥迪:《竹上之思:早期中國的文本及其意義生成》,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 德・高達美著,洪漢鼎譯:《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德・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 日文專書: 小倉芳彦:《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 『左伝』研究ノート》,東京:青木書店,1970年。 白川靜:《孔子伝》,東京:中央公論社,1972年。 加地伸行:《儒教とは何か》,東京:中央公論社,1990年。 吉永慎二郎:《「春秋」新研究—「原左氏傳」からの「春秋經」「左氏傳」の成立と全左氏經・傳文の分析—》,東京:汲古書院,2019年。 谷中信一編:《中國出土資料の多角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8年。 武田清子編:《思想史の方法と對象——日本と西歐》,東京:創文社,1963年。 服部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刊行會編:《服部先生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東京:冨山房,1936年。 津田左右吉:《論語と孔子の思想》,東京:岩波書店,1946年。 蟹江義丸:《孔子研究 改版》,東京:大空社,1998年。 外文專書: Cua, Antonio S.. 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 Washington, D.C.: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 2005.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Chicago: Waveland Press., 1998. Gadamer, Hans-Georg. Gesammelte Werke Bd2. Hermeneutik: Wahrheit und Methode. — 2. Ergänzungen, Register,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1986. 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Berlin: Duncker und Hombolt, 1840. Koselleck, Reinhart; translated by Presner, Todd Samuel, with others. 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 Spacing Concept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Lovejoy, Arthur O..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Meyer, Dirk. Philosophy on Bamboo, Texts and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a, Leiden: Brill, 2012. Mote, Frederick W..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China, 2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1989. Rosemont, Henry Jr.. Ames, Roger T., Confucian Role Ethics: A Moral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6. Sato, Masayuki.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zi, Leiden: Brill Publishers, 2003. 中文期刊論文: 石群勇:〈《詩經》君子觀探析〉,《船山學刊》,(76),2002年,頁79-81。 沈清松:〈從「方法」到「路」——項退結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哲學與文化》,32(9),2005年9月,頁61-78。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哲學與文化》,34(4),2007年4月,頁7-24。 吳智雄:〈論左傳「君子曰」的道德意識——兼論「君子曰」的春秋書法觀念〉,《國文雜誌》,(8),2004年6月,頁377-396。 吳默聞:〈治世之道與君子之德——《禮記・緇衣》的政治哲學思想探析〉,《鵝湖論壇》,(137),2011年,頁75-78, 106。 佐藤將之:〈近代日本中國哲學的誕生——以明治一〇年代在東京大學的課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2),2021年10月,頁121-150。 林葉蓮:〈《詩經》中“君子”的事例及言行特質〉,《興大中文學報》,(19),2006年,頁97-119。 陳建守:〈語言轉向與社會史〉,《東亞觀念史集刊》,(4),2013年6月,頁171-221。 張嵎:〈先秦「君子」意義的流變〉,《哲學與文化》,44(2),2017年,頁87-101。 張耀天、崔瑞:〈周易歷史哲學體系中的君子觀〉,《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3),2010年,頁1-4。 梁裕康:〈語言、歷史、哲學——論Quentin Skinner之政治思想方法論〉,《政治科學論叢》,(28),2006年6月,頁91-122。 英文期刊論文: Skinner, Quentin.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 History and Theory, no. 8, 1969, pp. 3-53. 中文博士論文: 袁保新:《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電子資料庫: 「台灣師大圖書館【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s://skqs.lib.ntnu.edu.tw/dragon/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https://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c_index.php 「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s://bronze.asdc.sinica.edu.tw/qry_bronze.php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65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透過疏理先秦儒家經典與出土文獻中「君子」概念的演變,闡明在先秦時期以「君子」概念為理論核心的儒家哲學系統。其中,以「君子」概念為媒介將各經典文獻論述內容之間的差異與衝突融貫為完整規範,進而促成在秦漢時期之後的歷史上所進行的「儒家哲學的經典化」。換言之,「君子」概念就是作為「儒家哲學的經典化」之必要條件。
本文將使用觀念史/概念史的研究方法,針對先秦時代所謂儒家經典與出土文獻中「君子」概念的全部的用例加以分析梳理出。透過理解文獻之間的「君子」論的互動和思想演變的情況,證成在戰國末年的儒家政治理論實為以作為實踐道德主體的「君子」來展開理想統治的內涵。並透過思想層次的整理,以「君子」概念為主軸建構出融貫一致的經典體系。 透過對於「君子」概念所發揮的思想功能的重視,能夠重新呈現出在過去研究中忽略的先秦經典體系。藉由此研究可以重新掌握,作為後世各種儒家思想基底的先秦儒家思想,進一步有助於整體儒家哲學研究的發展。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By clarif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junzi (君子; usually translated as gentleman or nobleman) in pre-Qi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excavated texts,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the concept of junzi as its theoretical core. Among these texts, the concept of junzi is used as a means of integrating different conflicting passages from various classic documents into a holistic norm,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eventual “canonization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follow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other words, the concept of junzi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This study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begriffsgeschichte and history of ideas to analyze and organize all the uses of junzi in the so-called Confucian classics and excavated texts from the pre-Qin period. B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junzi theory between different docum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is idea, it is shown that Confucian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eveloped its conception of ideal rule with the junzi as its agent of enacting morality. By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s of this idea, a coherent classical theoretical system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concept of junzi as its main axi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heoretical function played by the concept of junzi, the pre-Qin classical theoretical system that has been ignored in past research can be presented afresh.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understand anew pre-Qin Confucianism as the foundation of various Confucian theories in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will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research.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16T17:21:28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16T17:21: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次
論文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辭…………………………………………………………………………………iii 中文摘要……………………………………………………………………………v 英文摘要……………………………………………………………………………vii 目次…………………………………………………………………………………ix 圖次…………………………………………………………………………………xvi 表次…………………………………………………………………………………xvi 緒論………………………………………………………………………………1 一、本研究目標……………………………………………………………2 (1)過去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特質的諸問題……………………………2 (a)正確理解在歷史上儒家思想的內容和意義之困難……………2 (b)只由孔、孟、荀三者來代表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方式之問題……3 (c)「判教式」理解儒家思想的內容之問題………………………4 (2)過去研究對探討以上問題的三種態度……………………………6 (3)疏理先秦儒家文獻中的「君子」概念和「君子」論之重要……8 二、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10 (1)關注詮釋文本的觀點/方法…………………………………………12 (2)關注「本體」和「思維邏輯形式架構」的方式…………………13 (3)本研究所採用的「觀念史/概念史研究方法」……………………15 三、本論文的構想、範圍及章節內容………………………………………21 (1)本論文的構想………………………………………………………21 (2)本論文的論述架構…………………………………………………25 第一章 「君子」概念研究簡史…………………………………………………31 第一節 以「孔子」作為「君子」典範的研究………………………………32 第二節 反映研究者對儒學理想的「君子」研究……………………………40 第三節 根據文獻分析歸納所得的「君子」研究……………………………52 小結………………………………………………………………………………57 第二章 「君子」概念意義的掌握………………………………………………61 第一節 「君子」的使用形式…………………………………………………62 第一項 「故君子」的形式…………………………………………………65 第二項 「君子曰」的形式…………………………………………………66 第三項 「君子以」的形式…………………………………………………68 第四項 「君子」、「道」的形式…………………………………………70 第五項 「士—君子—聖人」的形式………………………………………72 第六項 「君子—小人」的形式……………………………………………75 第三節 「君子」的性格………………………………………………………77 第一項 作為特定人物的「君子」…………………………………………78 第二項 作為統治者的「君子」……………………………………………81 第三項 具備德性的「君子」………………………………………………84 第四項 修身的「君子」……………………………………………………86 第五項 作為評論者的「君子」……………………………………………88 第三節 「君子」概念發揮作用的議題………………………………………91 第一項 「心性」的主題……………………………………………………92 第二項 「修身」的主題……………………………………………………95 第三項 「道」的主題………………………………………………………97 第四項 歷史成敗評價的主題………………………………………………99 小結………………………………………………………………………………102 第三章 不同年代文獻中的「君子論」…………………………………………105 第一節 儒家傳世文獻中的「君子論」………………………………………107 第一項 《周易》中的「君子論」…………………………………………107 第二項 《尚書》中的「君子論」…………………………………………109 第三項 《詩經》中的「君子論」…………………………………………109 第四項 《周禮》中的「君子論」…………………………………………111 第五項 《儀禮》中的「君子論」…………………………………………111 第六項 《禮記》中的「君子論」…………………………………………111 第七項 《左傳》中的「君子論」…………………………………………113 第八項 《公羊傳》中的「君子論」………………………………………114 第九項 《穀梁傳》中的「君子論」………………………………………115 第十項 《論語》中的「君子論」…………………………………………115 第十一項 《孝經》中的「君子論」………………………………………116 第十二項 《爾雅》中的「君子論」………………………………………116 第十三項 《孟子》中的「君子論」………………………………………116 第十四項 《荀子》中的「君子論」………………………………………117 第十五項 其他相關文獻中的「君子論」…………………………………119 第二節 出土文獻中的「君子論」……………………………………………120 第一項 《郭店楚簡》中的「君子論」……………………………………121 第二項 《上博楚簡》中的「君子論」……………………………………124 第三節 先秦「君子論」的整體樣貌…………………………………………126 第一項 「君子論」的生活要求層次………………………………………128 第二項 「君子論」的德行概念層次………………………………………129 第三項 「君子論」的概念統整層次………………………………………131 第四項 「君子論」的整體規範層次………………………………………132 小結………………………………………………………………………………138 第四章 「君子」的登場…………………………………………………………141 第一節 成為政治概念的「君子」……………………………………………142 第二節 具有「德行」的統治者………………………………………………148 第一項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要求……………………………………149 第二項 賦予「德行」的「君子」概念……………………………………157 第三節 「君子」概念的普及…………………………………………………169 小結………………………………………………………………………………174 第五章 「君子論」的展開與「君子道」的成立………………………………177 第一節 重要德行視野下的「君子」概念論述………………………………179 第一項 德行組合的形成……………………………………………………180 第二項 德行之間的關係與實踐條件………………………………………183 第三項 以「德行」界定「君子」內容……………………………………186 第二節 修身學習與教育人民的「君子」概念………………………………189 第一項 重視自身學習的「君子」…………………………………………191 第二項 教育人民德行的「君子」…………………………………………195 第三節 「君子」論的多層構造化與評論者「君子」的出現………………198 第四節 「君子道」的提出……………………………………………………201 第一項 「君子」與「道」的關係…………………………………………201 第二項 「君子道」的出現…………………………………………………206 小結………………………………………………………………………………210 第六章 「君子論」的張力與「反君子論」的挑戰……………………………213 第一節 「君子論」的張力……………………………………………………215 第一項 「禮」概念統整論述的張力………………………………………216 第二項 德行與統治脈絡之間的張力………………………………………220 第二節 對於「君子」概念的直接批判………………………………………226 第一項 「天」、「人」差異的批判………………………………………229 第二項 對於「心」、「性」影響的批判…………………………………232 第三項 不同之「道」的批判………………………………………………235 第三節 修改「君子」內涵的論述……………………………………………238 第一項 對於「虛」、「靜」的重視………………………………………239 第二項 對於「知」的反對…………………………………………………241 小結………………………………………………………………………………243 第七章 「君子論」的提升與完成………………………………………………247 第一節 「君子」對張力的調節………………………………………………248 第一項 德行概念之間的調和………………………………………………249 第二項 「禮」概念的提升…………………………………………………252 第三項 統治與德行之間的統合……………………………………………256 第二節 回應挑戰的「君子論」………………………………………………260 第一項 整體規範思想對於「天人」、「心性」、「道」的擴大與結合……261 第二項 整體規範思想對於「虛靜」、「不知」的轉化…………………265 第三節 提升為「君子」的指南………………………………………………269 第一項 成為「君子」的教育………………………………………………270 第二項 從「君子」到「聖人」……………………………………………275 小結………………………………………………………………………………280 結論…………………………………………………………………………………283 一、先秦「君子」概念的展開………………………………………………284 二、「君子論」對於儒家相關倫理論述的思想角色………………………289 (1)「君子」概念論述的融貫經典理解之功能………………………290 (2)「君子」概念論述保持經典解釋之開放性………………………291 (3)作為儒家經典體系的思想基底的「君子」概念…………………292 三、「君子論」的歷史意義與其實踐上遭遇的問題………………………295 參考書目……………………………………………………………………………301 附錄 經典文獻成書年代的考定…………………………………………………313 第一項 《周易》經傳之成書年代………………………………………313 第二項 今文、偽古文《尚書》之成書年代……………………………317 第三項 《詩經》中「風、雅、頌」之成書年代………………………318 第四項 《周禮》之成書年代……………………………………………320 第五項 《儀禮》之成書年代……………………………………………321 第六項 《禮記》各篇之成書年代………………………………………321 第七項 《左傳》各階段之成書年代……………………………………324 第八項 《公羊傳》之口傳年代…………………………………………327 第九項 《榖梁傳》之口傳年代…………………………………………328 第十項 《論語》編纂之成書年代………………………………………329 第十一項 《孝經》之成書年代…………………………………………331 第十二項 《爾雅》之成書年代…………………………………………331 第十三項 《孟子》之成書年代…………………………………………331 第十四項 《荀子》之成書年代…………………………………………332 第十五項 其他相關文獻之成書年代……………………………………333 圖 次 【圖2-1】「君子」概念性格之光譜…………………………………………91 【圖3-1】先秦「君子論」思想層次…………………………………………136 表 次 【表2-1】先秦儒家文獻「君子」數量表……………………………………63 【表2-2】儒家文獻「君子」使用形式數量表………………………………64 【表3-1】文獻年代區分表……………………………………………………106 【表6-1】先秦非儒家文獻「君子」數量表…………………………………227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先秦「君子」概念之展開 ——作為儒家哲學經典化的條件 | zh_TW |
dc.title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Junzi(君子) in Early China a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賢中;工藤卓司;蕭振聲;伍振勳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Hsien-Chung Lee;Takushi Kudo;Chun Sing Siu;Zhen-Xun Wu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君子,先秦儒家,觀念史,概念史,經典體系,思想層次,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unzi,pre-Qin Confucianism,history of ideas,begriffsgeschichte,classical theoretical system,theoretical dimensions, | en |
dc.relation.page | 335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3993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4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 9.5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