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54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美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Mei-E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章瑞琳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Sui Lam Cheu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8-16T16:38:55Z-
dc.date.available2024-08-17-
dc.date.copyright2024-08-16-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8-09-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參考書目
一、 專書
1. 也斯,《香港文化十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2.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周啟超、潘月琴、黃梅等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王曉波,《尚未完成的歷史──保釣二十五年》。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年。
4. 本田善彥,《保釣運動全紀錄》。臺北:聯經,2019年。
5. 任孝琦,《有愛無悔:保釣風雲與愛盟故事》。臺北:風雲時代,1997年。
6. 余汝信,《香港,1967》。香港:天地圖書,2012年。
7. 周奕,《香港左派鬥爭史》。香港:利訊出版社,2002年。
8. 邵玉銘,《保釣風雲錄:一九七〇年代保衛釣魚臺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臺北:聯經,2013年。
9.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70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10. 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
11. 張家偉,《香港六七暴動內情》。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2000年。
12. 張詠梅,《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67》。香港:天地圖書,2003年。
13. 張蕙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14. 梁恆,《和索羅斯一起走過的日子》。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15.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2002年8月。
16. 郭松棻,《驚婚》。臺北:印刻,2012年。
17. 郭紀舟,《70年代臺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8.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
19. 陳明成,《陳映真現象:關於陳映真的家族書寫及其國族認同》。臺北:前衛,2013年。
20.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06年。
21.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22. 陳冠中,《是荒誕又如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
23. 陳冠中,《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21年。
24. 陳冠中,《又一個時代》。臺北:二○四六,2023年。
25. 陳冠中,《北京零公里》。臺北:麥田出版,2020年。
26. 陳冠中,《活出時代的矛盾》。香港: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2014年),頁80-81。
27.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 陳冠中,《盛世:中國,二○一三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29. 陳冠中,《移動的邊界》。臺北:網絡與書,2005年。
30. 陳冠中,《總統的故事》。臺北:皇冠,1996年。
31.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臺北:南十字星,2018。
32. 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新北:聯經,2019年。
33. 陳萬益編、郭松棻著,《郭松棻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34. 程翔,《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年。
35. 黃啟峰,《河流裡的月印:郭松棻與李渝小說綜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6. 董啟章,《地圖集》。臺北:聯合文叢,1997年。
37. 趙剛,《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臺北:聯經,2011年。
38. 趙剛,《橙紅的早星:隨著陳映真重訪臺灣一九六〇年代》。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人間出版社,2013年。
39. 趙稀方,《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化場域》。香港:三聯,2019年。
40. 劉大任,《我的中國》。香港:皇冠,2000年)。
41. 鄭樹森,《結緣兩地:臺港文壇瑣憶》。臺北:洪範,2013年。
42.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2001年。
43.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年。
44.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0年。
45. 顧正萍《從介入竟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46.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47. 陳冠中,《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臺北:麥田,2015年。

二、 翻譯書
1. 薩爾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1997年。
2. 魏簡(Sebastian Veg)著,曾金燕, 徐曦白譯,《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臺北:聯經,2021年。
3. Mike Crang 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3。
4. 段義孚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5. 前田愛著,張文薰譯,《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臺北:臺灣商務,2019年。
6. 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2002年。
7.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2010年。

三、 期刊論文
1. 也斯,〈從《越界》看香港文化雜誌與雜誌文化〉,《越界》第61期(1993年12月4日至17 日),頁6-7。
2. 王智明,〈華語語系(與)一九四九:重新表述中國夢〉,《中山人文學報》第42 期(2017 年1月),頁1-27。
3. 王鈺婷,〈五○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26期(2015年6月),頁113-152
4. 王鈺婷,〈冷戰時期臺港文化生態下臺灣女作家的論述位置──以《大學生活》中蘇雪林與謝冰瑩為探討對象〉,《臺灣文學學報》第35期(2019年12月),頁99-126。
5. 王德威,〈「新中國未來記」──21世紀版陳冠中的《盛世》〉,《中國現代文學》第16期(2009年12月),頁1-11。
6. 史書美,〈關係的比較學〉,《中山人文學報》第39期(2015年7月1日),頁1-19。
7. 白依璇,〈保釣世代、現代主義、民族想像:論郭松棻、李渝早期寫作及所處歷史脈絡〉,《國史館館刊》第49期(2016年9月),頁65-98。
8. 朱維理,〈香港歷史論述的整理——評介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新北大史學》第17期(2015),頁101-106。
9. 呂正惠,〈紀念陳映真(1937.11.18—2016.11.22)——論1960年代陳映真統左思想的形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6期 (2017年4月),頁255-274。
10. 李瑞騰,〈香港文學在臺灣:一個歷史的考察〉,《文學評論》,第21期(2012.08),頁38-43。
11. 李歐梵,〈反諷中國的《盛世》〉,《明報月刊》第23卷第46 期(2009 年11月22日),頁34。
12. 林姵吟,〈創傷與欲望的救贖:留學生文學作為自造像-以郭松棻及李永平為例〉“Redemption from Trauma and Desire: Literature by Overseas Students as Self-Portraiture Exemplified by Guo Songfen and Li Yongping”,《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年10月),頁77-105。
13. 林家鵬,〈淺論當代海外小說中的國族想像:以郭松棻〈雪盲〉與白先勇〈謫仙記〉為例〉,《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9期(2010年4月),頁1-12。
14. 林運鴻,〈忘卻「階級」的兩種左派:比較臺灣文學史論述中的「後殖民左翼」與「族群導向的階級敘事」〉,《中外文學》第46卷第2期,頁161-196。
15.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產: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頁125-154。
16. 南方朔,〈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中外文學》第25卷10期(1997年3月),頁80-84。
17. 施淑,〈從前夜到長征:陳映真與臺灣左翼文學〉,《人間思想》第9期(2015年4月),頁185-203。
18. 涂航,〈陳映真與左翼知識分子的憂鬱症〉,《小說評論》(2023年第2期),頁79-88。
19. 張俐璇,〈雙面一九八三—試論陳映真與郭松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5期(2017年10月),頁219-249。
20. 張恆豪,〈二二八的文學詮釋——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臺灣文藝》第159期(1997年10月),頁66-78。
21. 張政傑,〈東亞「風雷」如何殘響?臺灣「保釣文學」與日本「全共鬥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外文學》48卷2期(2019年6月),頁85-130。
22. 梁秉鈞著,〈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歷史、範圍與論題〉,《作家》第14期(2002年2月),頁95-111。
23.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文學臺灣》第32期(1999年10月),頁206-229。
24. 陳芳明,〈葉石濤與陳映真:八○年代臺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臺灣文學學報》 第17期(2010年12月),頁27-43。
25. 陳冠中,〈顧左右言它──中國論述的絳樹兩歌〉,刊於《思想》季刊《思想的求索》(臺北:聯經,2006年),頁135-151。
26. 陳建忠,〈冷戰迷霧中的「鄉土」:論舒巷城1950、60年代的地誌書寫與本土意識〉,《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年12月),頁159-181。
27. 陳建忠,〈駁雜的認同,幽微的文心:評蕭阿勤著《回歸現實》〉,《臺灣社會學刊》,第42期(2009年6月),頁199-210。
28. 陳國球,〈臺灣視野下的香港文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第5期(2013年12月),頁147- 173。
29. 須文蔚、翁智琦、顏訥,〈1970年代《香港時報》「時報詩頁」與「詩潮」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第36期(2019年12月),頁137-155。
30. 黃子平,〈陳冠中《香港三部曲》導讀〉,《城市文藝》總第16期(2007年5月),頁63-67。
31. 黃美娥,〈誰在調景嶺上吟詩?——戰後臺、港古典詩歌關係起點及其相關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21年12月),頁301-344。
32.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157-185。
33. 黃錦樹,〈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5期(2012年10月),頁9-35。
34. 黃錦樹,〈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中外文學》第33卷1期(2004年6月),頁91-119。
35. 楊婕,〈隱蔽的七〇年代 郭松棻後期作品中的「保釣敘事」〉,《臺灣文學學報》第41期(2022年12月),頁63-95。
36. 楊凱麟,〈寫作寫作的寫作:論郭松棻的「時間-文字」〉,《中山人文學報》第50期(2021年1月),頁31-54。
37. 葉嘉詠,〈陳映真與香港文藝刊物(1960-1970年代)〉,《中國文學學報》第5期(2014年12月),頁229-240。
38. 趙稀方,〈香港作為方法——陳冠中的小說敘事〉,《香港文學》總第342期(2013年6月),頁76-80。
39. 劉以鬯,〈三十年來香港與臺灣在文學上的相互聯繫〉(下),《星島晚報》,1984年8月29日,頁10。
40. 劉以鬯,〈三十年來香港與臺灣在文學上的相互聯繫〉(上),《星島晚報》,1984年8月22日,頁16。
41. 劉淑貞,〈論寫作,以及它的匱缺:論郭松棻的小說〉,《中山人文學報》第44期(2018年1月),頁33-54。
42. 潘怡帆,〈重複或差異的「寫作」:論郭松棻的〈寫作〉與〈論寫作〉〉,《中山人文學報》第42期(2017年1月),頁29-46。
43. 潘怡帆,〈缺席及錯置的作品:從郭松棻的〈寫作〉到〈論寫作〉〉,《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8年12月),頁249-279。
44. 鄧正健,〈絳樹兩歌不夠多——聽聽陳冠中《盛世》的雜音〉,《字花》第93期,頁96-97。
45. 鄭培凱,〈一份華文學術期刊的誕生與成長——《九州學林》的前世今生〉,《澳門理工學報》(2013年第3期),頁120-128。
46. 鄭樹森,〈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一一五、六○年代的香港文學〉,《幼獅文藝》第511期( 1996年7月),頁58-63。
47. 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臺灣左派初探〉,《人間思想》第1期(2012年7 月),頁8-48。
48. 盧敏芝,〈中國書寫中的本土視野論陳冠中《盛世:中國‧2013年》中的香港性與互文性〉,《中外文學》第50卷第3期(2021年9月),頁121-151。
49. 盧敏芝,〈火紅年代的溫柔與暴烈—─論黃碧雲作品中的歷史、左翼與本土性〉,《中國現代文學》第27期(2015年6月),頁209-224。
50.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臺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臺灣社會學》第9期 (2005年6月1日),頁1-58。
51.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臺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臺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10月),頁78-138。
52. 蕭阿勤,〈記住釣魚臺:領土爭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與懷舊的世代記憶〉,《臺灣史研究》第24卷第3期(2017年9月),頁141-208。
53. 應鳳凰,〈1950年代香港美援機構與文學生產————以「今日世界」及「亞洲出版社」為例〉,「一九五○年代的香港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3年5月)。
54. 應鳳凰,〈香港文學生產場域與1950年代文學史敘述〉,「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研討會」論文(2010年12月)。
55. 鍾秩維〈抒情的政治、理論與傳統重探——一個臺灣文學的批判論述〉,《中外文學》第48卷第2期(2019年6月),頁169-226。
56. 簡義明,〈冷戰時期臺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臺灣的文學為線索〉〉,《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年4月),頁207-240。
57. 羅永生,〈「火紅年代」與香港左翼激進主義思潮〉,《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161期(2017年6月),頁71-83。
58. 羅永生,〈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思想》第26期(2014年10月),頁113-145。
59. 羅洪啟,〈危險的「盛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19 期(2010 年6 月),頁147-151。


四、 報導及評論
60. 〈「盤古」向全世界的中國人呼籲抵制日貨!〉,《盤古》第37期(1971年2月),頁2。
61. 〈七七示威真相〉,《大風》第4期(1971年8月28日),頁53-54。
62. 〈人與盤古精神( 代發刊詞)〉,《盤古》第1期(1967年3月),頁5。
63. 〈臺灣學生的示威遊行〉,《大風》第4期(1971年8月28日),頁49-52。
64. 〈四一○目擊記〉,《70年代》第20期(1971年5月),頁8。
65. 〈安娜堡國事大會民意調查統計報告(一九七一年九月三日至五日)〉,《安娜堡國是大會記錄》(1971年9月),頁113-115。
66. 〈和平、暴力、五四精神〉,《70年代》第20期(1971年5月),頁7。
67. 〈宣戰時代〉,《戰報》第2期(1971年6月),頁3。
68. 〈柏克萊一二九示威遊行籌備大會(北加州保衛釣魚臺委員會)〉,《大風》第3期(1971年3月20日),頁72。
69. 〈香港的示威遊行〉,《大風》第4期(1971年8月28日),頁48。
70. 〈當頭棒打自由主義者〉,《戰報——一二九示威專題》第1期(美國:柏克萊保衛釣魚臺行動委員會,1971年1月),頁17-21。
71. 〈誓死保衛釣魚臺絕食宣言〉,《70年代》第23期(1971年9月),頁2。
72. 《大風》第4期(1971年8月28),版權頁。
73. 《知識分子》,創刊號(1984年10月5日),〈發刊詞〉。
74. 《知識份子》,冬季號(1985年1月),〈目錄〉。
75. 《盤古》第1期(1967 年3月),目錄頁。
76. 天涯,〈釣魚臺列嶼是中國人的!〉,《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頁2-4。
77. 毛蘭友(吳仲賢),〈香港青年學生運動總檢討〉,《70年代》第29期(1973年7月)。該期沒有頁碼。
78. 水秉和,〈回顧釣運〉,《知識份子》,第2卷第3期(1986年《春季號》),頁60-61。
79. 水秉和,〈保釣的歷史回顧〉,《當代》第2期(1986年6月),頁 66-68。
80. 包錯石,〈再論海外中國知識分子和全中國國情研究的關係〉,《盤古》第12期(1968年4月),頁6-12。
81. 包錯石,〈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續),《盤古》第8期(1967年12月),頁31-37。
82. 包錯石,〈研究全中國——從匪情到國情〉,《盤古》第8期(1967年10月),頁24-28、33。
83. 包錯石、張懷人、邵先凡、陳齊、胡莒、孫行、林向華、夏喬峯、葉影華、張介武、黃韶鎮、蒙樸合意,包錯石主筆,〈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盤古》第10期(1968年1月),頁2-16。
84. 古蒼梧,〈美雨蘇風四十年──也是一個體驗層次的回顧〉,《八方文藝叢刊》第7輯(1987 年11月),頁85。
85. 本社,〈我們對九龍事件的看法〉,《盤古》第3期(1967 年5月),封面內頁。
86. 本社,〈香港左派分子出賣了中共〉,《盤古》第4期(1967 年6月),封面內頁。
87. 本社,〈海外華人知識分子的使命〉,《盤古》第6期(1967 年8月),封面內頁。
88. 白震宇,〈政治骯髒?骯髒政治!〉,《戰報》第2期(1971年6月),頁38-39。
89. 岑逸飛,〈對香港騷動的分析〉,《盤古》第4期(1967 年6月),頁12-19。
90. 李怡筆錄,〈李怡專訪:七位留美左翼知識分子的人生歷程〉,《九十年代》第150期(1982年7月),頁51。
91. 李德怡,〈我參加保衛釣魚臺運動——之經過及感想〉,《大風》第3期(1971年3月20日),頁83。
92. 周策縱,〈「五四運動」告訴我們甚麼?〉,密西根大學保衛釣魚臺委員會編印,《五四特刊:統一分裂》(1971年5月4日)。
93. 林孝信,〈保釣與五四學生運動〉,刊登於《立報》,2011年5月6日。
94. 思雲,〈釣魚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70年代》第22期(1971年8月),頁6。
95. 胡菊人、林悅恒、包奕明,〈海外中國人的回歸與中國生活方式的重建、創建與實建〉,《盤古》第11期(1968年2月),頁2-6。
96. 唐君毅〈學術標準之外在化與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盤古》第9期(1967年12月),頁22-30。
97. 夏灣月,〈珠海書院出左個叻仔〉,《工商日報》(1969年9月16日),第4版。
98. 域外人,〈域外集緣起〉,《大學雜誌》第15期(1969年3月),頁27。
99. 張雲夫,〈泛論無政府主義〉,《70年代》第22期(1971年8月),頁2-3。
100. 郭松棻,〈母與子(二題)〉,《九十年代》第172期(1984年5月),頁101-104。
101. 郭松棻,〈從「臺獨」問題談到我們的工作〉,《盤古》第47期(1972年6月6日), 頁73。
102. 陳冠中,〈三少四壯集——作為形容詞的左翼〉,《中國時報》,2007年5月14日。
103. 傅大為,〈科學在臺灣社會的地位〉,《科學月刊》第241期(1990年1月),查索自臺大「科學月刊30年合訂本光碟」資料庫,網址:http://udndata.lib.ntu.edu.tw/ScienceWeb/home/page.asp?peri=241&order=22。查索日期2022年1月5日,
104. 劉福增等,〈給蔣經國先生的信〉,《大學雜誌》第37期(1971年1月),頁17。
105. 盤古編委會,〈七.七保衛釣魚臺的公園示威〉,《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頁2。
106. 魯凡子,〈美日侵我釣魚臺列島與二月中的香港反日示威〉,《盤古》第38期(1971年4月),頁2-4。
107. 穆秋,〈不容日寇再躪神洲(記香港七七示威)〉,《盤古》第39期(1971年7月),頁6。
108. 羅隆邁(郭松棻),〈談談臺灣的文學〉,《抖擻》第1期,頁49。

五、 論文集
1. 王智明編,《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臺北:聯經,2019年。
2. 李渝、簡義明編;郭松棻著,《郭松棻文集:哲學卷》。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公司,2015年。
3. 李雅明、謝小芩、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編,《保釣風雲半世紀:保釣運動領軍人士的轉折人生與歷史展望》。臺北:時報出版,2021年。
4. 李瑞騰總編,《2013臺灣文學年鑑》。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12月。
5. 林孝信追思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為了將來的好日子:林孝信追思文集》。臺北:林孝信追思文集編輯委員會。
6. 林國炯、胡班比、周本初、葉先揚、龔忠武、王曉波、陳映真編,《春雷聲聲:保釣運動三十週年文獻選輯》。臺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
7. 邵玉銘主編,《風雲的年代:保釣運動及留學生涯之回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8. 春雷系列編輯委員會主編,《崢嶸歲月‧壯志未酬:保釣運動四十週年紀念專輯(上、下冊)》。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0。
9. 紀欣編,《保釣運動50年:回顧與傳承》。臺北:觀察雜誌社,2021年。
10.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二十年檢討活動委員會編,《中大二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984年。
11. 唐文標編,《一九八四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1988年1月。
12.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編,《左翼‧民族》。臺北:政大圖書館數位典藏組,2013年。
13. 專責組編,《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香港:策劃組合,1998年。
14. 張恆豪編選,《郭松棻: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6》。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
15. 張潔平、鍾耀華編,《香港三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
16. 陳冠中,《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陳冠中的時代文評集》。臺北:麥田,2018年。
17. 陳建忠主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18. 陳達宏策劃編著,《見證狂飆的年代:《大學雜誌》20年內容全紀錄提要(1968-1987)》。臺北:華品文創,2019年。
19. 游勝冠主編,《媒介現代:冷戰中的臺港文藝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里仁,2016年。
20. 黃美娥主編,《世界中的臺灣文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21. 黃淑嫻主編,《香港.1960》。臺北:文訊,2020年。
22. 黃淑嫻主編,《香港.一九六○年代》。臺北:文訊,2020年1月)。
23. 愛盟編著,《愛盟.保釣——風雲歲月四十年》。臺北:風雲,2012年。
24. 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主編,《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25. 劉容生、王智明、陳光興主編:《東亞脈絡下的釣魚臺:繼承、轉化、再前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
26. 鄭鴻生、王曉波主編,張鈞凱編輯,《尋找風雷:一九七〇年代臺大保釣學生運動史料彙編》(全六冊)。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年。
27. 盧瑋鑾、熊志琴編著,《香港文化眾聲道》。香港︰三聯,2014年。
28. 盧瑋鑾、熊志琴編著,《雙程路:古兆申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29.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30. 龔忠武、王曉波、林盛中、周本初、吳國禎、陳映真、葉先揚、關文亮編,《春雷之後:保釣運動三十五週年文獻選輯──覺醒・決裂・認同・回歸(1972-1978)》(全三冊)。臺北:人間出版社,2006年。

六、 碩博士論文
1.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文學(1950-196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頁21。
2. 利文曄,〈歷史的苦難與救贖:論郭松棻的小說〉。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3. 林肇豊,〈臺灣、香港本土論的發展與比較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博士論文,2015年。
4. 張鈞凱,〈世代與時代:1970 年代臺大保釣與學生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2。
5. 陳子謙,〈「火紅年代」青年刊物的身分探索與文學探索──《盤古》、《文學與美術》、《文美月刊》與《70 年代》雙週刊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6. 陳俊益,〈保釣世代的形成及其文化實踐:感覺結構與論述語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22年。
7. 陳湧漢,〈介入與他者的獻/現身——論郭松棻小說及《哲學卷》中的倫理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2018年。
8. 陳筱筠,〈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9. 陳鼎貳,〈虛構拮抗文學史:郭松棻作品中的新面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2018年。
10. 黃冠翔,〈一九七〇年代以降香港敘事的「主體性」想像與建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11. 黃鈺萱,〈臺灣文學場域中的「香港」 ──以鍾曉陽、西西、董啟章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2.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年代臺灣左、右翼知識分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13. 劉碧嘉,〈衝擊「香港七〇年代」神話:火紅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情感與組織〉。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21年。
14. 賴佩暄,〈盛世危/微言: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歷史敘事研究(2000-201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15. 賴佩暄,〈盛世危/微言: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歷史敘事研究(2000-201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16.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17. 顏訥,〈臺灣香港存在主義文學傳播現象——以五○至七○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報刊與書籍為對象〉。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18. 蘇世昌,〈1920-1937臺灣新知識分子思想風貌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七、 網絡資料
1. 〈潘毅對話陳光興:我是怎樣走上左翼道路的?〉,《破土網》,2016年2月,網址:http://groundbreaking.cn/bqxs/yijie/2016/0217/6302.html。
2.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釣運文獻館:1970年代臺灣海外留學生刊物暨保釣運動文獻」網站,網址:https://archives.lib.nthu.edu.tw/diaoyun/about.htm。
3.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專題特藏「保釣、統運資料」網站,網址:https://lib.tsinghua.edu.cn/kj/wzxq.htm?id=57ef0db3-96c7-4d84-b31e-6cf4eac0603d。
4. 陳智德,〈看香港—覺醒的肇端—《70年代》初探〉,《致知》(2013年3月16日),網址:https://sparkpost.wordpress.com/2013/03/16/%E9%99%B3%E6%99%BA%E5%BE%B7%EF%BC%9A%E7%9C%8B%E9%A6%99%E6%B8%AF-%E8%A6%BA%E9%86%92%E7%9A%84%E8%82%87%E7%AB%AF-%E3%80%8A70%E5%B9%B4%E4%BB%A3%E3%80%8B%E5%88%9D%E6%8E%A2/。
5. 〈50年前,他們保釣:香港如何對抗所有的國族主義〉(訪問莫昭如、羅永生、區龍宇),《夜貓媒體》,2022年2月7日。網址:https://theowl.hk/2022/02/27/50%E5%B9%B4%E5%89%8D%EF%BC%8C%E4%BB%96%E5%80%91%E4%BF%9D%E9%87%A3%EF%BC%9A%E9%A6%99%E6%B8%AF%E5%A6%82%E4%BD%95%E5%B0%8D%E6%8A%97%E6%89%80%E6%9C%89%E7%9A%84%E5%9C%8B%E6%97%8F%E4%B8%BB%E7%BE%A9/。
6. 〈新左翼思潮的圖景——共識網獨家專訪陳冠中〉(2013年12月26日),《共識網》,網址: www.21ccom.net/articles/sxwh/ shsc/article_2013122697740.html。後來《共識網》於2016年停止營運,但陳冠中這篇文章已被多個網站轉載,全文可參見《獨立媒體》,網址: https://www.inmediahk.net/%E4%B8%AD%E5%9C%8B/%E6%96%B0%E5%B7%A6%E7%BF%BC%E6%80%9D%E6%BD%AE%E7%9A%84%E5%9C%96%E6%99%AF-%E2%80%94%E2%80%94%E9%99%B3%E5%86%A0%E4%B8%AD%E5%85%88%E7%94%9F%E8%A8%AA%E8%AB%87%E9%8C%84。
7. 〈陳冠中:自由主義理念已經過時?〉(陳冠中於香港中文大學思托邦講座的發言草稿,原題為「自由主義與左翼」),《端傳媒》,2017年5月3日。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03-opinion-chankoonchung-liberalism?fbclid=IwAR0KfQeEFw9KWa_gEdXAU3Fj9BS-H_Ac1ilWPnoZg4yLj_NpOyIwqpau8Ug。
8. 勞緯洛:〈從未來記到烏有史──談陳冠中的《盛世》與《建豐二年》〉,《微批文學媒體計劃》,2021年6月6日。網址:https://paratext.hk/?p=3450。
9. 陳冠中演講,郭曉琳記錄,〈陳冠中:在華文最多花樣的時代,我們需要「超級讀者」〉,《思想空間》,2022年2月17日。網址:https://www.linking.vision/?p=10462。
10. 〈改編陳冠中小說 劇場想像「無邪」香港〉,《明報》,2015年9月4日。網址:https://m.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culture/20150904/1441305642332/%e6%94%b9%e7%b7%a8%e9%99%b3%e5%86%a0%e4%b8%ad%e5%b0%8f%e8%aa%aa-%e5%8a%87%e5%a0%b4%e6%83%b3%e5%83%8f%e3%80%8c%e7%84%a1%e9%82%aa%e3%80%8d%e9%a6%99%e6%b8%af。
11. 吳美筠,〈無邪是感性的本質——《裸「言泳」無邪》觀後〉,《信報》,2015年12月8日。網址:https://3d8f9ca5-0eba-42b3-99b3-419ec03842e8.filesusr.com/ugd/371a39_30de94547c0f40a3b76ae34a1a6d203b.pdf。
12. 【2022臺北文學季】國際華文作家:陳冠中的創作歷程,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CPQxuLJ3c&t=543s。
13. 江雁南訪問,〈甄拔濤談《建豐二年》話劇: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這些人的命運都不會改變〉,《端傳媒》,2018年7月8日。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708-culture-theatre-jianfeng-play/。
14. 李怡,〈世道人生:八十自述〉,《蘋果日報》(2016年4月)。網址: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60413/19568922。
15. 〈九十年代:專權時代海峽兩岸重量級民主牆 見證20世紀後30年,華人世界風雲變局〉。網址:http://www.greatman.com.tw/90age.htm。
16. 梁文道,〈盛世冷眼 梁文道vs.陳冠中〉,《中國時報》,2010年3月7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00307000747-260309。
17. 〈陳冠中:窮得只剩一條盛世裸命〉,香港《信報》,2013年7月5日。網址:https://lj.hkej.com/lj2017/blog/article/id/90616。

英文參考書目
一、 專書
Abbas, Ackbar.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erteau, Michel de. 2011.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ickmann, Iddo. 2019. The Little Crystalline Seed: The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Mise En Abyme in Post-Heideggerian Though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Dällenbach, Lucien. 1989. The Mirror in the Text, 35.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 論文
Brown, Wendy. 2003. “Resisting Left Melancholia.” In Loss: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edited by David L. Eng and David Kazanjian, 458-466.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ucault, Michel. 2008. “Of Other Spaces.” In Heterotopia and the City: Public Space in a Postcivil Society, edited by Michiel Dehaene and Lieven De Cauter. London: Routledge.
McGuigan, Jim. 2005. “The Cultural Public Sphere.”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8 (4): 435.
Shi, Flair Donglai. “Reconsidering Sinophone Studies: The Chinese Cold War, Multiple Sinocentrisms, and Theoretical Generalis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 4, no. 2 (2021): 311-344.
Szonyi, Michael, and Hong Liu. 2010. “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e Cold War in Asia.” In The Cold War in Asia: The Battle for Hearts and Minds, edited by Zheng Yangwen, Hong Liu, and Michael Szonyi, 1-11. Leiden: Brill.
Tu Wei-ming.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Center.” Daedalu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20, no. 2 (1991): 1-32.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543-
dc.description.abstract保釣運動在1971年達到高峰,隨後演變為三條路線之爭,並在台灣和香港引發了一系列相關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為海內外華人知識分子創造了公共討論空間,促使他們對中國議題進行深刻辯論。這種啟蒙經驗成為七、八○年代知識分子的共相。然而,文革浩劫和保釣運動的低潮使知識分子經歷了理想幻滅,這種幻滅感成為他們另一種的啟蒙,推動他們回歸本土或產生本土意識。
本文以台灣作家郭松棻和香港作家陳冠中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釣魚台運動後台港左翼知識分子和作家的啟蒙敘事。本文旨在以「關係性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思想,揭示冷戰格局下的跨境移動、保釣運動的公共論述及社會活動參與意識、台港關係比較、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論、左翼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與啟蒙等問題。本文論述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探討七○年代初左翼或異議性報刊對保釣運動的報導及其後續發展,突顯了台港美三地左翼在保釣運動中的發展脈絡、路線衝突,以及海內外左翼知識分子的連結,也勾勒了三地錯綜複雜的左翼份子的派系圖譜。保釣運動突破了冷戰時期國民黨文藝體制和美援文藝體制對左翼思想的長期屏蔽,激發了知識分子「回歸現實」,正視本土社會與政治改革的需求。
第二部分以世代理論分析七○年代台灣、香港年輕知識分子在保釣運動中的感覺結構,探討釣魚台爭議及隨之而來的政治理想落空對三地青年的影響。本文以郭松棻和陳冠中為例,探討他們在左派熱潮退卻後對左翼思想的反思。郭松棻指出知識分子無法真正啟蒙無產階級,認為左翼理論在現實中的實踐始終繞不開人性的試驗。陳冠中則尋求在中國政治現實中的「第三條路」,即「左翼的中道自由主義」。
第三部分探討郭松棻和陳冠中小說中的空間/地方意象,解析其文本空間中承載的公共性質。文中建立了「文本空間」與「文學公共領域」的理論聯繫,強調小說中的「空間意象」和「地方感知」的不同含義,前者作為台港左翼知識分子面對現實困頓的精神隱喻,後者則印證華語語系多地文學場域發表的遊走實踐。
本文力圖深入挖掘保釣運動對台港左翼知識分子的影響,進一步揭示當中的關係性,即左翼思想與文學創作的內在邏輯及美學。這一代知識分子面對的不僅是黨國體制的壓迫,還有各種意識形態的破滅,這種幻滅感促使他們將目光集中在本土社會,通過小說建立內在秩序,並在文化公共空間受限的情況下,小說成為另一個異托邦,記錄對其而言真實的歷史和政治論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Baodiao movement reached its peak in 1971, subsequently evolving into a three-way struggle and sparking a series of related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se movements created a public discussion space for Chinese intellectuals at home and abroad, prompting them to engage in deep debates on Chinese issues. This enlightenment experience became a common feature among intellectual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However, the devasta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decline of the Baodiao movement led to disillusionment among intellectuals, which in turn became another form of enlightenment, driving them to return to or develop a sense of local ident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aiwanese writer Guo Songfen and Hong Kong writer Chan Koon-Chung, exploring the enlightenment discourses of leftist intellectuals and writer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fter Baodiao movement. The paper aims to use a “relational comparison” method to compare the literary works and thoughts of these two writers, revealing issues such as cross-border mobility under the Cold War framework, public discourse and soci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of Baodiao movement, Taiwan-Hong Kong relations comparison, debates between liberalism and Marxism, and the self-positioning and enlightenment of leftist intellectual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ores the news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of leftist or dissenting newspapers on Baodiao movement in the early 1970s, highlighting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route conflicts, and connections of leftist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outlining the complex factional map of leftists in these three regions. The Diaoyu movement broke through the long-term shielding of leftist thoughts by the Kuomintang literary system and the US-aided literary system during the Cold War, inspiring intellectuals to “return to reality” and face the need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reforms in their local societies.
The second part uses generational theory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s of young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during the Diaoyu movement in the 1970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and the subsequent political ideal disillusionment on the youth in these three regions. Taking Guo Songfen and Chan Koonchung as exampl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ir reflections on leftist thoughts after the retreat of the leftist wave. Guo Songfen pointed out that intellectuals cannot truly enlighten the proletariat, believing that the practice of leftist theories in reality always revolves around the test of human nature. Chan Koon-Chung sought a “third way” in the political reality of China, namely “leftist moderate liberalism.”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spatial/place imagery in the novels of Guo Songfen and Chan Koon-Chung, analyzing the public nature carried in their textual spaces.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extual space” and “cultural public sphere,” emphasizing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spatial imagery” and “sense of place” in novels. The former serves as a spiritual metaphor for the leftist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facing real difficulties, while the latter confirms the wandering practice of different literary fields among Sinophon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impact of Baodiao movement on leftist intellectual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further revealing the relational aspect, namely the internal logic and aesthetics of leftist thoughts and literary creation. This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faced not only the oppression of the party-state system but also the collapse of various ideologies. This sense of disillusionment prompted them to focus on local societies, establishing internal order through novels, and in the context of limited cultural public space, novels became another heterotopia, recording the real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for them.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16T16:38:55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16T16:38: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8
一、 台港文學關係和比較研究.........................8
二、 台港的左翼研究................................12
三、 保釣運動研究..................................16
四、 郭松棻小說研究................................19
五、 陳冠中小說研究................................2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分析視角...........................29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36
第二章 保釣運動和三地左派報刊的聯動..................40
第一節 《大風》、《戰報》及美國各大學保衛釣魚台通訊..............................42
第二節 《科學月刊工作通報》與《大學雜誌》.......................................50
第三節 《盤古》與《70 年代》雙週刊.............................................57
第三章 冷戰時期左翼知識分子的理論困局...........................................69
第一節 知識分子的世代認同與幻滅情感.............................................69
(一) 保釣中的「五四精神」與多元主義...........................................71
(二) 左派憂鬱:運動以後的挫敗與幻滅...........................................75
第二節 郭松棻的保釣論述以及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互搏.............................84
第三節 陳冠中:從馬克思主義者到新左翼知識分子....................................94
第四章 左翼幽靈的人間遊蕩:文學的「托邦」與「公共領域」...........................105
第一節 文本空間與文化公共領域之關聯.............................................105
第二節 郭松棻的鏡中之境........................................................108
(一) 鏡像關係的原點:〈奔跑的母親〉............................................109
(二) 折射與懸空:〈雪盲〉與〈論寫作〉...........................................112
(三) 自我增殖與新生:〈今夜星光燦爛〉...........................................119
第三節 陳冠中的異議異托邦........................................................124
(一) 什麼都沒有發生的「香港地」.................................................127
(二) 散點透視的「烏有之地」.....................................................134
第四節 冷戰其後的「中國」中心位移..................................................142
(一) 郭松棻的發表現象:借途他者與疏離.............................................144
(二) 陳冠中的發表現象:優游於三地的文化人..........................................148
第五章 結論.......................................................................152
第一節 保釣餘波:台港左翼知識分子的啟蒙與書寫........................................152
第二節 「回歸現實」以外:不在場的在場史觀............................................156
(一) 遲來的郭松棻:回歸鄉土的現代主義................................................156
(二) 從本土走向「有故事的地方」的陳冠中..............................................159
參考文獻...........................................................................162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釣運後台港左翼知識分子/作家的啟蒙敘事 ——以郭松棻、陳冠中為例zh_TW
dc.titleEnlightenment Discourses of Left-Wing Intellectuals and Writer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fter Baodiao Movement: A Study of Guo Songfen and Chan Koon-Chu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須文蔚;陳智德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Wen-Wei Shiu;Chi-Tak Chanen
dc.subject.keyword台港左翼,保釣運動,郭松棻,陳冠中,啟蒙敘事,關係性比較,zh_TW
dc.subject.keywordTaiwan-Hong Kong leftists,Baodiao movement,Guo Songfen,Chan Koon-Chung,enlightenment discourses,relational comparison,en
dc.relation.page18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3461-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8-1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臺灣文學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3.85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