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0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盧柔君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Jou-chun L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毛卉嬬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i-Ju Mao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8-14T16:26:2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5-02-25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8-13 | - |
dc.date.issued | 2024 | - |
dc.date.submitted | 2024-08-09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文化部 2023 《國定古蹟「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併入「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並修改名稱為「熱蘭遮堡遺構」;新增「編號12(外堡東北稜堡遺構)」,納入「熱蘭遮堡遺構」範圍。》。發文字號:文授資局蹟字第11230064901。「國家檔案資訊網」,https://nchdb.boch.gov.tw/city/TN/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30901000001,2023年07月18日上線。 中村孝志 1994 〈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197-234。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8 《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香出版社。 內政部 1983 〈公告指定臺灣地區第一級古蹟〉。72臺內民字第202452號文,1983年12月28日公告。 王淑津、劉益昌 2007 〈十七世紀前後台灣煙草、煙斗與玻璃珠飾的輸入網路:一個新的交 換階段〉。《美術史研究集刊》22:51-90。 王儷螢 2011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裝飾性遺物相關研究〉。《人類與文化》42:38-53。 王賡武 1994 《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臺灣商務。 不著撰人 1956 〈令為各縣市政府(局)應將境內名勝古蹟之保養修理擬訂計劃呈核,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45年夏字第77期(6月29日):955。 不著撰人 1958 〈南市整修古蹟〉。《聯合報》,10月2日:第3版。 不著撰人 1959 〈南市兩名勝,日內發包整修〉。《聯合報》,1月15日:第3版。 石萬壽 1990 《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2004 《樂君甲子集》。臺南:臺南市文化局。 朱正宜、陳俊男 2010 《新寮遺址搶救發掘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安平會 2002〔1995〕 《走過歲月之望鄉安平》。王溪清譯。臺南:安平鎮文史工作室。 朱峰 1952 〈宋硐(安平壺)〉。《臺南文化季刊》2(1):51-52。 江樹生譯註(原著者為荷蘭東印度公司) 2000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7%86%B1%E8%98%AD%E9%81%AE%E5%9F%8E%E6%97%A5%E8%AA%8C。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7%86%B1%E8%98%AD%E9%81%AE%E5%9F%8E%E6%97%A5%E8%AA%8C。 2003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7%86%B1%E8%98%AD%E9%81%AE%E5%9F%8E%E6%97%A5%E8%AA%8C。 2011 《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7%86%B1%E8%98%AD%E9%81%AE%E5%9F%8E%E6%97%A5%E8%AA%8C。 村上直次郎 1975〔1930〕 〈熱蘭遮城築城始末〉。《臺灣文獻》,26(3):112-125。石萬壽譯。 李匡悌 2004 《三舍暨社內遺址受相關水利工程影響範圍搶救考古發掘工作計畫期末報告》。臺南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執行。 吳秀琪 2012a 〈淇武蘭遺址下文化層陶器的成形技術-一個巨觀痕的研究〉。刊於《探索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91-632。宜蘭:宜蘭縣史館。 2012b 〈重建淇武蘭遺址拍打印紋陶的操作鏈〉。「2012年度臺灣考古新浪發表會」宣讀論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16日。 吳明隆 2021 《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二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建昇 2010 《道光三年以前臺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李珺 2004 《從淇武蘭出土安平壺看十七世紀東亞與東南亞間海上貿易網絡》。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志隆 2004 〈淇武蘭遺址出土建築柱構件之木材種類鑑定〉。《林產工業》23(2):99-109。 邱鴻霖 2004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硏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姿 1988 〈卷四 聚落交通志 第一篇 建築聚落篇 第三節 日殖民的「現代性」〉。刊於《安平區志》,頁463。臺南:臺南市安平區公所。 林勇 1967 〈熱蘭遮城建置年代與名稱演變考〉。刊於《台灣城懷古續集》,頁。臺南:臺南市政府。 林淑芬 2004 《由孢粉紀錄看蘭陽平原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及其與史前文化發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偉盛 2015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船舶與貨物轉運〉。《國史館館刊》45:1-58。 林會承 2011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市:遠流。 施添福 1997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蘭:宜蘭縣文化中心。 洪傳祥 2003 〈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系的形成與空間開發〉。《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9:1-60。 栗山俊一 2005〔1931〕 〈安平堡與赤嵌樓遺蹟考〉。《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通訊月刊》9:19。林勇譯。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林會承著) 2003 《荷蘭長官公署復原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 徐韶韺 2008 《蘭嶼椰油村Rusarsol遺址調查報告》。南島研究學報2(1):55-84。 國家文化記憶庫 年代不詳 〈台南安平古堡史蹟公園〉。「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online_metadata&id=510863。 郭聖偉 2014 《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器及相關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6 〈臺灣出土十七世紀中晚期日本肥前窯瓷器與其意義〉。《南藝學報》12:39-72。 陳光祖 2008 〈臺灣考古學第一批鉛同位素資料〉。收錄於《2008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頁597-609,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2012 〈淇武蘭遺址出土非鐵金屬器初步科學分析〉。刊於《探索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3-82。宜蘭:宜蘭縣史館。 陳有貝 2006 〈淇武蘭遺址在蘭陽平原考古研究的意義〉。《宜蘭文獻叢刊》27:11-25。 2012 〈從淇武蘭遺址出土資料探討噶瑪蘭族群早期飲食〉。《中國飲食文化》8(1):49-74。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 2007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一)》。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8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四)》。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有貝、李貞瑩、盧柔君 2013 《國道5號二龍河段側車道延伸新闢工程與淇武蘭遺址重疊範圍之搶救發掘報告》(上、下、別冊)。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有貝、陸泰龍、謝艾倫 2007 《「淡水紅毛城邊坡下陷考古試掘計畫」結案報告書》。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臺北縣: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陳宗仁 2005a 〈雞籠、淡水的崛起〉,收入於《雞籠山與淡水洋》,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5b 〈強權在福爾摩沙島相遇〉,收入於《雞籠山與淡水洋》,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0 〈西班牙佔領前北臺灣水域社會的交易活動——兼論「馬賽人」的形成〉。「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暨黃富三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9月23-25日。 2012 〈十七世紀上半葉蘭陽平原交易活動初探〉。刊於《探溯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21-352。宜蘭:宜蘭縣史館。 陳信雄 2000 〈安平壺:漢族開台起始的標誌〉。《歷史月刊》146:4-15。 1985 《澎湖宋元陶瓷》。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陳國棟 2003 〈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54(3):107-138。 2004 〈「安平壺」與「三燒酒」〉。《臺灣文獻別冊》8(2004):2-9。 陳維鈞、劉醇懋 2022 《臺南市赤崁文化園區「普羅民遮城」及相關遺構遺址考古試掘計畫-第三期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臺南考古中心執行。 陳寬裕 2017 《應用統計分析:SPSS的運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德智 2010 〈清末臺灣安平砲擊事件之研究〉。《臺灣文獻》61(3):151-190。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1 〈荷蘭時代蘭陽平原的聚落與地區性互動〉。《臺灣文獻》42(4):219-253。 2003 〈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1):1-32。 2010 〈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噶瑪蘭地區區域特質〉。「探溯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12月18-19日。 2016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 張彬村 2010 〈臺灣早期海貿地位的興起與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刊於《東亞海域與臺灣:慶祝曹永和院士九十壽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頁2-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程紹剛譯註 2000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翻譯自《東印度事務報告》原檔中1624-1662年有關臺灣的檔案。 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 1999 《第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之殘蹟)修護工程》。臺南市政府委託,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執行。 黃恩宇 2021a 〈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其建築營造歷程及與歐洲早期現代堡壘設計思維之關聯〉。《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117:43-68。 2021b 〈1640年代中期台灣熱蘭遮堡建築樣貌重建研究〉。《臺灣建築學會「建築學報」》118:1-25。 傅朝卿、李德河、劉益昌 2006 《王城試掘研究計劃(二)及影像紀錄期初報告》。臺南:臺南市政府。 董純妤 2017 《熱蘭遮城功能之變遷(1624~迄今)》。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詹素娟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詹素娟、劉益昌 1999 《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趙金勇、王淑津 2015 《「新北市八里到林口海岸地區出水瓷器文化內涵分析」研究計畫》。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1994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分搶救考古計劃期末報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臧振華、李匡悌 2009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搶救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三篇社內遺址考古出土資料整理分析報告)》。 臧振華、謝艾倫 2021a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和平島B遺址成果報告書最終版》。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 2021b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和一路考古遺址試掘計畫:和平島C遺址成果報告書最終版》。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執行。 臺南考古中心 尚未出版 《熱蘭遮城東北稜堡出土遺構調查研究計畫期中報告書》。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臺南考古中心執行。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0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台北州宜蘭郡。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01 《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又稱《平埔蕃調查書》手抄本。 劉益昌 1995 〈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刊於《平埔研究論文集》,頁iii-vi。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參考自「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https://www.ianthro.tw/p/92。 1997 《臺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 劉益昌、王柏橋、董又慈 2021 《第一期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疑似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李瑞琳、林美智 2020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文化體系考古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委託研究報告。 劉益昌、曾義星、鍾國風、熊仲卿 2010 《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第二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鍾國風、王淑津、顏廷伃 2011 〈熱蘭遮城遺址所見十七世紀地層遺構的時空關係〉。《田野考古》14(1/2):55-76。 鄭玠甫 2004 《淇武蘭遺址與社內遺址出土玻璃珠的相關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螢憶 2021 〈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臺灣史研究》28(3):51-103。 盧泰康 2004 〈澎湖風櫃尾出土貿易陶瓷〉。《田野考古》9(1、2):89-98。 2006 《十七世紀臺灣外來陶瓷研究-透過陶瓷探索明末清初的臺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2013 〈澳門崗頂山坡出土陶瓷研究〉。《文化雜誌》86:151-176。 2023 《臺灣陶瓷史》。新北: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謝艾倫 2009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的外來陶瓷:一個歷史考古學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6:33-60。 謝明良 1995 〈安平壺芻議〉。《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75-105。 2005 〈記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十七世紀歐洲和日本陶瓷〉。《美術史研究集刊》18:209-226。 2011 〈臺灣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十六至十七世紀外國陶瓷〉。《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0:83-143、145-184、353。 2009 〈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十七世紀歐洲、日本和東南亞陶瓷〉。《金沢大学考古学紀要》30:3-16。 2022 〈從新發現的一處安平壺窯址再談所謂安平壺〉。臺灣文獻73(2):283-295。 礁溪鄉鄉公所 2009 《礁溪鄉鄉志》。「宜蘭縣礁溪鄉鄉公所」,https://jiaosi.e-land.gov.tw/Content_List.aspx?n=D0DA505FC068C576。 簡宏逸 2020 〈從蟒甲到社船:1650年代至1750年代臺灣北迴沿海航路的商業活動〉。《臺灣史研究》27(4):1-34。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博物院 2009 〈海坛海峡九梁Ⅰ号沉船调查新收获〉。《水下考古》1:59-82。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 2009 《海上丝绸之路遗珍:越南出水陶瓷》。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航海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 2019 《器成走天下「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大展》。北京:文物出版社。 郑皓元、栗建安 2020 〈福建顺昌高付头窑址调查〉。《大众考古》2020(11):73-80。 张文江、王意乐、丁潮康、金会林、黄细桃、敖阿弟、汪树等、刘小春 2010 〈江西南城县黎家山古墓群和金斗窠古村落遗址发掘简报〉。《南方文物》2010(2):49-57+37。 栗建安、郑皓元、李榕青、熊仁寿 2022 〈福建顺昌高付头窑址考古调查简报〉。《南方文物》2022(3):121-134。 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 2010 〈福建平潭九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0:13-18。 傅宋良、王上 1988 〈邵武四都青云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8(1):19-22。 Coyett, Frederick著、Campbell, William英譯、林野文中譯、許雪姬導讀 2021〔1675〕 《被遺誤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2002《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頁134-135。林金源譯。臺北:經典雜誌社。 Verhult, Adam 1985〔1623〕 〈蕭壠城記(Descriptiev and esta dt Soolangh)〉。江樹生譯。《臺灣風物》35(4):80-87。 Zandvliet, Kees 1997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下冊)》。江樹生譯。臺北: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 史料 朱琰(清) 1774 《陶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32702。 周亮工(明) 1726 《閩小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62232。 吳棠、英桂、李福泰、卞寶第、王凱泰(清) 1868 《重纂福建通志》。「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all&showType=1&indexName=data_403&fid=312001082484。 姚瑩(清) 1829 《東槎紀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96747。 1994〔1867〕 《中復堂選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36694。 孫爾準、陳壽祺(清) 1871 〈國朝外紀〉。《重纂福建通志卷之二百六十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38028。 陳第(明) 1603 《東番記》。「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9D%B1%E7%95%AA%E8%A8%98。 陳淑均、李祺生(清) 1852 《噶瑪蘭廳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11476。 連橫 1920 《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通史社(雅堂書局)。「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8087。 張樊(明) 1617 《東西洋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7006。 黃叔璥(清) 1722 《台海使槎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8078。 劉良璧(清)編修 174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78173。 鄧傳安(清) 1726 〈臺灣番社紀略〉。刊於《蠡測彙鈔》。「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E8%A0%A1%E6%B8%AC%E5%BD%99%E9%88%94/%E8%87%BA%E7%81%A3%E7%95%AA%E7%A4%BE%E7%B4%80%E7%95%A5。 謝金鑾、鄭兼才(清) 1807 《續修臺灣縣志》。薛志亮主修。「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15018。 寶鋆、載齡、沈桂芬、靈桂、董恂、廣壽(清) 1880〈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刊於《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905。 Couckebacker, Nicolaes 1639 〈特使庫克巴克爾致巴達維亞總督視察報告〉(Nicolaes Couckebacker’s Inspection Report to the Governor-generalin Batavia)。引自黃恩宇2021a、2021b。 地圖 Pedrode Vera 1935〔1626〕 《描述艾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圖(Descripción del puerto de los Olandeses en Ysla Hermosa)》。1935年日人摹繪,「Leen Helmink Antique Maps」,https://www.helmink.com/antique-map/18700/pedro-de-vera-map-of-fort-zeelandia-1626-descripcion-del-puerto-de-los-olandeses-en-ysla-hermosa。 日文文獻 川口洋平、柚木亜貴子、平田賢明、櫻木晋一、加藤久雄、岡泰正 2005 《長崎奉行所(立山役所)跡・岩原目付屋敷跡・炉粕町遺跡》。長崎:長崎市教育委員会。長崎:長崎県教育委員会。 川口洋平、柚木亜貴子 2001 《栄町遺跡:旧袋町・市立長崎高等学校跡地》。長崎:長崎市教育委員会。長崎:長崎県教育委員会。 小野仁、大橋康二、金子浩昌、北垣聡一郎、鎌田泰彦 1986 《国指定史跡出島和蘭商館跡範囲確認調査報告書》。長崎:長崎市教育委員会。 大橋康二 1998 〈第4節ホイアン出土中国磁器の特質〉(第7章ホイアン出土の陶磁器)(IV成果と課題)。刊於《ベトナムの日本町:ホイアンの考古学調査》,昭和女子大学国際文化研究所編,頁205-209。東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際文化研究所。 古門雅高、川口洋平 2005 《出島:一般国道499号線電線共同溝整備工事に伴う緊急調査報告書》。長崎:長崎県教育委員会。 平戸市教育委員會 1988 《平戸和蘭商館跡:現状変更(家屋改築)に伴なう発掘調査の報告》。長崎:平戸市教育委員会。 伊能嘉矩 1898 〈宜蘭方面における平埔蕃の實查〉。《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147):345-354。 坂井隆 1993 〈肥前陶磁の輸出と鄭氏・バンテン王国〉。《東南アジア歴史と文化》1993(22):67-94。 2002 〈東南アジア群島部の陶磁器消費者(Ⅲ.貿易陶磁と在来陶磁)〉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94:159-249。 2004 〈肥前磁器(伊万里)の発展と17世紀後半のアジア陶磁貿易出土資料〉,《田野考古》第9卷(1、2期合刊):1-18。 2016 〈アジア陶磁貿易史での台灣の役割〉。《21世紀海域學の創成—「南洋」から南シナ海・インド洋・太平洋の現代的ビジョンへー 研究報告書3》,立教大學アジア地域研究所編,頁89-103。東京:立教大學アジア地域研究所。 2020a 〈The Original Trade of Anping Jars〉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舉辦「十七世紀的臺灣與東亞」工作坊,2020年11月7日,未出版。 2021 〈補遺:安平壺をめぐる謎〉。《中近世陶磁器の考古学14》,頁203-226。東京:雄山閣。 長崎市埋蔵文化財調査協議会 1993a 《銅座町遺跡:十八銀行本店敷地埋蔵文化財発掘調査報告書》。長崎:長崎市埋蔵文化財調査協議会。 1993b 《栄町遺跡:ビル建設に伴う埋蔵文化財発掘調査報告書》。長崎:長崎市埋蔵文化財調査協議会。 國分直一 1981〔1944〕 《壺を祀る村:台湾民俗誌》。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菊池誠一 1990 〈「ベトナム発見の安平壺〉。《東国史論》12:80-92。 1998 〈第1節:ホイイアン出土の陶磁器〉(第7章ホイアン出土の陶磁器)(IV成果と課題)。刊於《ベトナムの日本町:ホイアンの考古学調査》,昭和女子大学国際文化研究所編,頁173-181。東京:昭和女子大学国際文化研究所。 森達也 2008 〈第四章沈没船と陶磁器〉。刊於《東アジアの海とシルクロードの拠点福建-沈没船、貿易都市、陶磁器、茶文化-》,海的シルクロードの出発点「福建」展開催実行委員會編,頁106-169。愛知:愛知県陶磁資料館。 関口広次 2018 《中国陶磁窯址の考古学的研究》。早稲田大学大学院人間科学研究科博士論文。 英文文獻 坂井隆(Takashi Sakai) 2020b〈TheOriginalTradeoftheAnpingJars〉。「第三屆臺灣考古學年會會議論文集」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9月11、12日。 Allen, Herbert J. 1877 Notes of a Journey through Formosa from Tamsui to Taiwanfu.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21: 258-266.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ppadurai A eds, pp. 3-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ristie’s Amsterdam B. V. 1992 The Vung Tau Cargo-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Amsterdam : Christie's Amsterdam Collingwood, Cuthbert 1866 〈Fort Zeelandia, near Tai-wan Fu,W. coast of Formosa〉。「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10.018.0048.0012。 Desroches, Jean-Paul, Casal, G and Goddio, F. Giordan, A( photography of the artifacts) 1996 Treasures of the San Diego. Paris, New York, Manilla: AFAA , Elf , National Museum of the Philippines. Dizon, Eusebio Z. 2016 Underwater Archaeology of the San Diego a 1600 Spanish Galleon in the Philippines. In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Wu, Chunming eds, pp. 91-102. Singapore: Springer. Flecker, Michael 2002 A Cargo of Zhangzhou Porcelain Found off Binh Thuan Province, Vietnam. Oriental Art Magazine XLVIII (5). 2004a The Binh Thuan Shipwreck Archaeological Report. 2004b Christie’s Australia: The Binh Thuan Shipwreck. Melbourne: Christie’s Melbourne. Fournier, Patricia & Sanchez, Roberto Junco 2019 Archa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in Mexico. In Archaeology of Manila Galleon Seaports and Early Maritime Globalization : 215-237. Herport, Albercht 1969 Reisenach Java, Formosa, Vorder-Indien und Ceylon 1659-1668.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Hsieh, Ellen(謝艾倫) 2017 Early Spanish Colonialism in Manila, the Philippines: An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Viewpoint.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in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ppadurai A eds, pp. 64-9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örg, C. J. A., & Flecker, M. 2001 Porcelain from the Vung Tau Wreck: The Hallstrom Excavation. Singapore: Sun Tree Pub. Mateo, Borao Mateo (José Eugenio ed.) 2001 Spaniards in Taiwan, Vol. I: 1582-1641. Taipei: SMC Publishing. 2002 Spaniards in Taiwan, Vol. II: 1642-1682. Taipei: SMC Publishing. Miller, George L. 1992 The Second Destruction of the Geldermalse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26(4) :124-131. Pickering, William Alexander 1993〔1898〕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臺北:南天書局。 Pijl-Ketel, Christine L. van der 1982 The Ceramic Load of the ‘Witte Leeuw’(1613). Netherlands: Rijksmuseum. Sheaf, C. & R. Kilburn 1988 The Hatcher Porcelain Cargoes . London: Phaidon Inc Ltd. Thomson, John 1875 Le Tour du Monde: Nouveau Journal des Voyages, Paris: Librarie Hachette。「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4_001_0000358412 &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4_001_0000358411&n=6325。 Tite, Mike S. 1999 Pottery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6: 181-233. Wang, Li-Ying(王儷螢) 2021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Change in Social Organization at Kiwulan, an Iron Age Site in Northeastern Taiwan, during European Colonization.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ang, Li-Ying(王儷螢) & Marwick, Ben 2020a Standardization of Ceramic Shape: A Case Study of Iron Age Pottery from Northeastern Taiwa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33: 102554. 2020b Trade Ornaments as Indicators of Social Changes Resulting from Indirect Effects of Colonialism in Northeastern Taiwa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24: 100226. 2021 A Bayesian Networks Approach to Infer Social Changes from Burials in Northeastern Taiwan during the European Colonization Period."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34: 105471. Zhang, Ruiqi, Garachon, Isabelle, Gethin, Peter, Campen, Jan van 2020 Double layers glaze analysis of the Fujian export blue-and white porcelain from the Witte Leeuw shipwreck (1613). Ceramics International 46(9): 13474-13481。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405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安平壺作為容器在中國窯址被大量生產,被用於盛裝許多不同的貨物,經由不同的貿易商、貿易路線被運送、銷售至消費地。主要分布於東亞與東南亞地區,並隨著不同人群進入到各地區中的不同的聚落中。
從產地運輸至消費地過程中,安平壺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也並非每個地區皆一致。每個消費地各自的貿易、政治、社會與文化背景,可能使得安平壺進入各地區的途徑與種類有所差異。而安平壺在當地如何被使用與再利用、被賦予的意義,以及如何脫離原本貿易脈絡也不盡相同。因此,本論文嘗試釐清安平壺的流動,包含如何從產地運輸至消費地的移動過程與運輸途徑,以及過程中意義如何變動。並探討原本作為商品容器的安平壺,如何從商品脈絡脫離,進入不同群體中,在該群體藉由物實踐自身生活與文化後,又反映不同社群的社會文化差異或變遷。 本論文選擇兩個年代相近,但居住人群、社會文化、貿易活動與政治環境等皆不相同的消費地遺址:宜蘭淇武蘭遺址與臺南熱蘭遮城東北稜堡遺址,進行分析與討論。透過觀察與登錄安平壺各部位之型制、製作痕與測量屬性,運用統計工具進行分析,並透過具有定年與分期資料的淇武蘭遺址,與東北稜堡遺址地層脈絡相互對照與比較。再結合過去學者的研究與調查報告等文獻,以對安平壺生命史中生產、運輸至消費的各階段進行梳理,並對分析結果進行詮釋,以探討兩地之間安平壺生命歷程的異質性,以及使用脈絡與意義的獨特性。 盼能透過本論文的研究,為17世紀以來、作為瓷器消費地與重要貿易中繼站的臺灣,增添不同的研究視角,以呈現出臺灣各地區各自的歷史發展與獨特的物質文化。亦期望能以臺南熱蘭遮城遺址與宜蘭淇武蘭遺址的安平壺資料,為臺灣安平壺研究增加更多基礎資料。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nping jars, widely produced at Chinese kiln sites, were used to store various goods and transported via different trade routes and merchants to their destination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ping jars were introduced into various settlements by diverse groups of people.
The significance of Anping jars varied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consumption. Due to the distinct trade, political, and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s of each region, the paths and types of Anping jars entering different regions varied, as did their local uses, repurposing, and the meanings ascribed to them. These variations reflect how these jars moved from their origin to consumption sites, how their uses and meanings evolved, and how they transitioned from trade commodities to items integrated into local communities, reflecting the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s or changes of these communities. This thesis examines two consumption sites: the Kiwulan site in Yilan and the Northeast Bastion of Fort Zeelandia in Tainan,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in peoples, social cultures, political environments, and trade activities. I analyze the forms, manufacturing marks, and measured attributes of Anping jars, using statistical tools to compare the stratigraphic contexts of the Northeast Bastion of Fort Zeelandia with the dating and periodization data of the Kiwulan site. I also examine previous research and reports to trace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stages of Anping jars, exploring how political, trade,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of the two sites affect the range of their obtained jar types and their usage contexts, changes, and meanings in each site.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aiwan as a major porcelain consumption and trade hub since the 17th century,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Additionally, it seeks to enrich the foundational data on Anping jars through the findings from the Northeast Bastion of Fort Zeelandia site and Kiwulan sit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8-14T16:26:26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8-14T16:26: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圖次 VIII 表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安平壺 3 (1)定義 3 (2)研究簡史 5 第二節 理論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9 第三章 研究遺址 11 第一節 淇武蘭遺址 11 (1)歷史文獻中的淇武蘭地區 11 1. 荷西時期以前與荷西時期(- 1626、1626 - 年) 11 2. 鄭氏時期(1662 - 1683 年) 13 3. 清朝時期(1783 - 1895 年) 13 4. 日本時期(1895 - 1945 年)- 今 13 (2)發掘歷程 14 (3)研究簡史 14 第二節 熱蘭遮城東北稜堡遺址 17 (1)歷史文獻中的熱蘭遮城 17 1. 荷蘭時期前(- 1623 年) 17 2. 荷蘭時期(1624 - 1662 年) 18 3. 鄭氏時期(1662 - 1683 年) 21 4. 清朝時期(1683 - 1895 年) 21 5. 日本時期(1895 - 1945 年) 23 6. 民國時期至今(1945 年 -) 23 (2)發掘歷程 24 (3)研究簡史 25 第三節 小結 26 第四章 研究策略 2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8 第二節 抽樣策略 30 (1)淇武蘭遺址出土之安平壺 30 (2)熱蘭遮城東北稜堡遺址之安平壺 33 第三節 整理與登錄方式 36 (1)型制 44 (2)製作痕 50 (3)測量屬性 58 (4)測繪 58 第四節 統計工具 59 (1)次數分配表與敘述統計 59 (2)器形與輪廓分析 59 (3)集群分析 61 (4)卡方檢定 61 (5) 平均值差異比較 62 (6)雙變量分析 62 第五章 標本分析 63 第一節 淇武蘭遺址出土之安平壺 63 (1)標本概述 63 1. 型制 63 2. 製作痕 65 3. 測量屬性 69 (2)器形分析 71 1. 器形長寬比 71 2. 輪廓分析 72 整器 72 上部分群 74 下部分群 82 (3)統計分析 86 1. 卡方 86 2. ANOVA、t 檢定 90 3. 雙變量分析 92 (4)小結 95 第二節 熱蘭遮城東北稜堡遺址出土之安平壺 99 (1) 標本概述 99 1. 型制 99 2. 製作痕 100 3. 測量屬性 104 (2)器形分析 104 (3)統計工具 106 1. 卡方 106 2. ANOVA、t 檢定 107 3. 雙變量分析 108 (4)小結 109 第三節 綜論與比較 111 (1)型制差異 111 (2)製作技術 115 (3)測量屬性 117 (4)小結 120 第六章 安平壺生命史 123 第一節 生產 123 (1)胎體塑形 123 (2)上釉與疊燒 126 (3)窯址 129 第二節 運輸 131 (1) 海路 131 (2) 陸路、河運 136 第三節 消費 138 (1)淇武蘭遺址 138 (2)熱蘭遮城東北稜堡遺址 139 (3)其他遺址 140 第七章 結論 144 第一節 安平壺生命史 144 第二節 消費地遺址 146 (1)來源差異 147 (2)使用方式差異 148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展望 150 參考文獻 153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流動的物:安平壺在生命史中意義的變化 | zh_TW |
dc.title | Flowing Thing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nping Jars in Life Histo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2-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盧泰康;謝艾倫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Tai-Kang Lu;Ellen Hsieh | en |
dc.subject.keyword | 安平壺,淇武蘭遺址,熱蘭遮城東北稜堡遺址,物的生命史,輪廓分析,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nping jar,Kiwulan site,Northeast Bastion of Fort Zeelandia site,Life history of things,Outline analysis, | en |
dc.relation.page | 17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403190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4-08-12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人類學系 | - |
dc.date.embargo-lift | 2024-12-31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人類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2-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558.33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