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鴻楷(Hung-Kai Wang),夏鑄九(Chu-Joe Shia)
dc.contributor.authorShu-Wei Tsaien
dc.contributor.author蔡書瑋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18:00Z-
dc.date.available2009-07-03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18:00Z-
dc.date.copyright2009-07-03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06-29
dc.identifier.citation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節目實錄(2004.12.15)〈對話〉。對話稿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03)。
中央電視台頻道(2005.11.20)〈讓世界瞭解你 聚焦大芬村〉[電視]。《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對話稿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50。
王林(2006.05.17)〈創意+引導+市場+品牌=奇蹟〉。原載於《深圳僑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36。
王知涵,石玲(2005.07.27)〈世界名畫膺品 七成出自深圳大芬村〉。《大紀元》,[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iXEX2(2008.5.27)
王家耀(2006.11.01)〈深圳大芬村匯集5000多名畫師畫商房租暴漲〉。《新浪雜誌-三聯生活週刊》,[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dtXuq(2008.9.22)
王偉年、張平宇(2006)〈城市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人文地理》,  第87期,第一季,頁110-115
  王朝霞(2005.01.15)〈濃彩重筆闖世界〉。原載於《深圳僑報》,收錄於《大芬  -藝術.產業.市場》,頁123。
司蘭星、周寬山(20040205)〈走向世界的油畫村〉。原載於《經濟日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 (二)》,頁1。
未具名(2004.02.02)〈大芬村:油畫製造大場  深圳崛起的文化綠洲〉。《南方日報》,[Online]. Available: http://0rz.tw/jEwTW(2009.06.02)
未具名(2006.08.30) 〈達芬傳奇將死于高房價 大芬村走向何方〉。《南方日報》, [Online].Available: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6-08/30/content_5026269.htm(2008.04.30)
未具名(2007.02.08)〈房租高漲逼退大芬村畫家 七八成收入交房納租〉。《南方都市報》,[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xb8cA(2008.05.02)
未具名(2008.10.28)〈廈門烏石浦:走向世界的油畫村〉,[Online].Available: http://bbs.artokok.com/?uid-8608-action-viewspace-itemid-36020(2009.04.01)
任曉峰、李名勇(2008.01.06)〈大芬油畫村十大看點〉。《深圳商報》,A3版。
朱力平 (2008.07.04)〈大芬村鄔氏宗祠—記錄鄔氏族人不斷開拓進取的歷史〉。 [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WnXUw(2009.03.23)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載於張笠雲主編《文化  產業︰文化生產的架構分析》。台北︰遠流。
朱紅軍、朝格圖(2004.12.16)〈油畫第一村的故事〉,原載於《南方周末》,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17。
何小培(2006.05.17)〈大芬起兮畫飛揚〉。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36。
余勝容(2006.02.16)〈大芬村畫家住進了畫家樓〉。原載於《中國藝術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76。
余勝容、周敏、黃容強、洗余漢(2006.05.16)〈大芬村,濃墨重彩名畫驚世界〉。原載於《羊城晚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23。
宋元暉、劉榮(2004.11.16)〈達芬奇可貴金路易價高〉。原載於《南方都市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60。
  杜安娜、邱敏(2009.03.31)〈珠三角村級經濟風險陡增 金融危機吹襲世界工廠房  東〉。《廣州日報》,版A8。   
李南玲、王攀(2004.11.22)〈大芬現象的啟示〉。原載於《深圳特區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54。
沈樹人、易遠文、張玉領(2003.02.06)〈西洋畫在深圳大芬村〉。原載於《僑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08。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市 : 詹氏。
林舒婕(2008.11.26)〈擁有高水平的畫師隊伍使廈門的商品油畫走向高端化〉。《文匯報》,[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a2n6i。(2009.05.02)
易遠文、張玉領(2003.02.06)〈西洋畫在深圳大芬村〉。原載於《僑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08。
南方網(2003.01.18)〈深圳“二線關”設還是撤?〉。《南方網》[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g6Tnb。(2009.06.03)
施雅軒、魏淑雯(2004)〈國家政策與邊區發展-以深圳經濟特區爲例〉。《環境與世界》,第10期,頁65-85。
孫江(2008)《空間生產-從馬克思到當代》。北京:人民。
祝捷(2005.12.13)〈大芬村:當油畫變成行畫〉。《星島環球網》[Online].Available: http://www.stnn.cc:82/culture/geography/t20051213_95980.html。(2008.9.26)
袁思陶(2008.12.05)〈大芬村畫家難熬艱辛成批離開 部分外遷京滬〉。《廣州日報》,[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m3xon(2009.03.09)
  郝麗萍(20030318)〈深圳大芬村油畫風靡海外〉。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09。
高進田(2007)《區位的經濟學分析》。上海:人民。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2000)《達文西》。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張京祥、羅震東、何建頤 (2007)《體制轉型與中國城市空間重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雅雯(2002)《文化產業之特性與其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張嬙(2005.09.09)〈解密大芬:中國油畫產業的神話〉。原載於《瞭望中國》,收錄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資料彙編》,頁621-626。
畢國學(2006.02.04)〈畫家公寓亮相布吉南嶺〉。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 (二)》,頁141。
畢國學(2008.04.19)〈大芬油畫村700多家畫廊投保無門〉。《深圳商報》,[Online].Available: http://www.painting.net.cn/article-75.html(2009.03.10)
畢國學(2008.09.03)〈大芬近萬平米舊村將換新顏〉,原載於《深圳商報》,取自《深圳城市管理局》,[Online].Available: http://0rz.tw/bvivc(2009.04.01)
畢國學、周寬山(2004.11.08)〈大芬美色傾倒老外〉。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7。
畢國學、周寬山(2004.11.08)〈大芬美色傾倒老外〉。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7。
  畢國學、韋山(2006.08.16)〈大芬村公共租賃房昨奠基〉,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247。
  連冕(2005)〈行畫與農民〉。原載於《大地》,第16期,[Online].Available: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15593/1379960.html(2009.06.02)
閆小培、魏立華、周銳波(2004),〈快速城市化地區城鄉關係協調研究—以廣州市“城中村” 改造為例〉。《城市規劃》,第二十八期,第二季,頁48-51。
陳志柔(2001)〈中國大陸農村財產權制度變遷的地方制度基礎:閩南與蘇南的地區差異〉。《台灣社會學》,第2期,頁219-262。
陳芳路(2006.05.19)〈大芬像過年-文博會大芬分會場見聞〉。原載於《深圳僑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144。
陳苗苗、李克軍、范育新(2006.02.12)〈大芬村:文博會後的騰躍之姿〉。原載於《深圳特區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 (二)》,頁155。
陳晰(2005.02.17)〈世界油畫市場的中國村落〉。原載於《深圳僑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88。
郭萬仕(2007)〈漫議行畫〉。[Online].Available: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115367.html#。(2008.09.20)
郭曉霞、謝瓊蓮(2005.03.05)〈十年經營成就油畫基地〉。原載於《香港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 (二)》,頁3。
  郭曉霞、謝瓊蓮(2005.03.05)〈大芬模式啟示錄〉。原載於《中國文化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 (二)》,頁50。
郭曉霞、謝瓊蓮(2005.03.05)〈精心培育大芬文化明珠〉。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63。
曾維屏(2001)《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費孝通(1992)〈珠江模式的再認識〉。《瞭望周刊》,第27期,頁10-12。
黃超、韋山(2007.02.01)〈一幅原創油畫可換一年房租〉,原載於《南方日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272。
黃德北(2005)〈全球化與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工:珠江三角洲勞動密集產業移民工    及其勞動關係之研究〉。「第二屆跨界流離:公民身分、認同與反抗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楊志敏(2004.11.09)〈三五年打造大芬文化城〉。原載於《晶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0。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溫友平(2006)《大芬村的崛起-中國油畫第一村產業發展之路》。深圳:海天。
葉蔭聰(2007)《被壓抑的回歸--珠江三角洲農民與城市空間》。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大偉(2006.06.29)〈小村莊裡崛起大產業〉。原載於《經濟日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219。
劉延春(2004.11.16)〈大芬:一幅入世姿態的油畫〉。原載於《南方都市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65。 
劉悠揚(2006.05.22)〈學習大芬好榜樣〉。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三)》,頁197。
劉盛和、吳傳鈞(2001)〈評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研究〉。《地理研究》,第     20期,第一季,頁111-119。
蔣子龍(2001.05.10)〈走進畫家村〉。原載於《布吉通訊》,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85。
鄭天虹(2005.04.15) 〈文化部長盛贊大芬現象〉。原載於《深圳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 (二)》,頁56。
賴寄丹、羅曉汀(2004.06.08)〈探秘深圳大芬油畫村〉,《羊城晚報》。[Online].Available:http://0rz.tw/vo2jO l(2009.03.13)
謝瑩(2004.11.17)〈中國油畫第一村港人功不可沒〉。原載於《香港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78。
謝瑩、曾石養(2004.06.08)〈深圳有個達芬奇村〉。原載於《香港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13。
  謝瑩、曾石養(2004.06.08)〈深圳有個達芬奇村〉。原載於《香港商報》,收錄於大《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113。
謝瑩、曾石養(2004.11.23)〈大芬成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原載於《香港商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40。
謝瓊蓮、秦小鵬、黃榮(2004.11.09)〈藝術與市場在這裡對接—記深圳市布吉街道大芬油畫村〉。原載於《中國藝術報》,收錄於《大芬-藝術.產業.市場》,頁67。
Benjamin, W.(1936 /2001)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
Throsby D. (2001/2003) 《文化經濟學》(張維倫等譯)。台北:典藏。
Hesmondhalgh D. (2002/2006) 《文化產業》(廖珮君譯)。台北:韋伯。
Cowen T. (2002/2007) ,《創造性破壞 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王志毅譯)。上海:人民。
Weber A.(1997)《工業區位論》(李剛劍等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Adorno T.W. & Horkheimer (200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edited by Gunzelin Schmid Noerr; 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dorno T.W. (1991) The culture industry :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1)”On Popular Music”, in John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 an introduction. Harlow, England ; New York : Prentice Hall.
Bathelt & Hecht (1990) Key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 the Waterloo region: Canada's  technology triangle (CTT).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34(3), 225-234.
Castells, M. & Portes, A. (1989) “World Underneath: The Origins,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the Infornal Economy”. The Info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11-37 1989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ckhaws (1961) “The North-South Differential in Ital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0, 285-317.
Friedmann, J. (2005) China's urban transi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ulong Wu. (2007) China's emerging cities : the making of new urbanis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Harvey, D.(2001) “The Art of Rent: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 a Critical Geography, Malden, MA ; Oxford :Blackwell.  
Hoover (1937) 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and Leather indust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Jessop, B.(2000) “The Crisis of the National Spatio-Temporal Fix and the Tendential Ecological Dominance of Globalizing Capital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4, 323-360.
Lash S. and Urry J.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Marshall (192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8th edition.
Nolan, P. (1993) State and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 essay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Press.
Oi, 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World Politics, 45, 99-126.
Pred, A.(1983) “Structuration and Place: On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Journal of Social-Behavior, 13(1), 45-68.
Scott, A. (2000)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essays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 London: Sage.
------------(2002) A New Map of Hollywood: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merican Motion Pictures. Regional Studies, 2002 (9) :957 - 975) 
-----------(2004)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Affairs Review, 39(4):461-490
Urry, J.(1991)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Vernon (1966) The Product Cycle Hypothesi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255-267.
Wing-shing TANG, Si-ming LI and Reginald Yin-wang KWOK (2000) “Space, place, and region and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 China’s Regions, Polity, and Economy: A Study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334-
dc.description.abstract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城鄉發展歷經新的產業、空間與地方的變遷。本研究以深圳大芬村作為研究個案,探討行畫產業為何選擇在大芬村著床,使一個平凡農村搖身變為中國油畫第一村―大芬油畫村。
為了剖析行畫產業與地方空間之間的複雜形構關係,本研究將以文化商品化、商品地方化、地方符號化作為分析架構,先釐清行畫不同於一般文化產業的產業特性,接著說明產業如何在地方發展政策的推動下開始著床,並使大芬村從隱匿空間變成生產聚集基地,繼而指出利害關係者為了追求壟斷租,在大芬村打造產業升級思維以及藝術神話,這些行動進一步將大芬村符號化為觀光藝術村,使之成為今日眾所周知的油畫村。最後反省大芬模式中符號地方與行畫產業之間的矛盾。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18:0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5544025-1.pdf: 2397378 bytes, checksum: 624b93aa66d6f3837cb79c025f3e497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發問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0
第四節 分析性假說與研究架構 20
第五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文化與商品的雙重詮釋:論行畫產業特性 24
第一節 行畫產業與大芬村的形成 24
第二節 行畫作為一種文化產業 28
第三節 行畫產業的勞動與分工過程 33
第四節 隱匿於大芬村的行畫產業 41
第五節 小結:文化產業的空間模式 48
第三章 空間的匿與顯:從非正式經濟到文化產業基地 49
第一節 揭幕:非正式到正式 49
第二節 地方政府打造產業在地著床空間 55
第三節 行畫產業聚集 60
第四節 空間的轉化 67
第五節 小結:制度空間與產業聚集 71
第四章 地方符號化:對地方品牌生產的分析 72
第一節 產業與地方 72
第二節 地方與符號地方 79
第三節 商品獨特性與藝術原創性的神話消解 86
第四節 小結:意義競爭下的符號地方 92
第五章 結論 93

附錄一:受訪者與訪談資料 i
參考文獻 ii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從農村到油畫村:深圳大芬村行畫產業的空間形構zh_TW
dc.titleFrom Village to Oil Painting Village: The Spatial Formation of 'Hang-Hua” (Replica Oil Painting) Industry in Dafen, Shenzhe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advisor-orcid,夏鑄九(hchujoe@ntu.edu.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石計生(C.S.Stone Shih),簡旭伸(Shiuh-Shen Chien),楊友仁(You-Ren Yang)
dc.subject.keyword行畫,文化產業,產業聚集,制度空間,地方著床,壟斷(地)租,符號地方,zh_TW
dc.subject.keywordHang-Hua (replica oil painting),cultural industry,agglomeration,institutional space,local embeddedness,monopoly rent,signified place,en
dc.relation.page96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09-06-2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2.3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