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戲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7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鶴宜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Ho-Yi Linen
dc.contributor.author翁茂格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Mao-Ge Weng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6-21T16:09:08Z-
dc.date.available2024-06-22-
dc.date.copyright2024-06-21-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6-18-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古籍
〔春秋〕管仲,黎翔鳳:《管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秦〕呂不韋編,許維遹輯:《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祥軍點校:《毛詩傳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漢〕劉安撰:《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唐〕李隆基:《唐詩紀事》(八十一卷),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江蘇巡撫採進本,1773年。
〔唐〕盧綸:《御定全唐詩》900卷總目12卷,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本。
〔唐〕顧況:《御定全唐詩》900卷總目12卷,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本。
〔唐〕元稹著,謝永芳編:《元稹詩全集》,武漢:長江出版社(崇文書局),2016年。
〔唐〕孫光憲:《北夢瑣言》,引自《類説》卷四十三,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卷六.江西道一禪師》,蘇州:平江府陳湖磧砂延聖院刻大藏經本,約1229年-1322年。
〔宋〕司馬光,李之亮校:《司馬溫公編年箋註》,昆明:巴蜀書社,2009年。
〔宋〕呂惠卿輯:《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陸遊著,馬亞中、錢仲聯編:《陸遊全集校註(卷五十八)》,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金集》,《四部從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1936年,賜硯堂鈔本。
〔宋〕魏了翁:〈次韻李參政湖上雜詠錄寄龍鶴墳廬〉,《鶴山集》,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林希逸:《列子鬳齋口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宋〕汪元量,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延壽:《宗鏡錄.卷三》,蘇州:平江府陳湖磧砂延聖院刻大藏經本,約1229年-1322年。
〔宋〕 陳思輯,陳世隆補:《吾竹小稿》,《兩宋明賢小集存》380卷,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鈔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宋咸淳元年至六年胡慶宗等募刻本。
〔宋〕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卷十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高明著,毛綸評:《芥子園繪像第七才子書琵琶記》,〔清〕雍正十三年味經堂藏板刊本,1735年。
〔元〕高明著,錢南揚校註:《琵琶記》(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元〕無名氏:《藍采和》,收錄於楊家駱編:《全元雜劇三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張瑀︰《還金記》,錄於於周明初編︰《稀見明代戲曲叢刊(二)》(傳奇卷一),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王世貞:《曲藻》,收錄於任中敏編著,許建中、陳文和點校:《新曲苑》,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明〕高濂:《節孝記》,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十一函)》,上海: 商務印書館,1954年。
〔明〕無名氏:《衣珠記(下卷)》,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三集(第四函)》,上海: 商務印書館,1957年。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曲律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王驥德:《男王后》,收錄於陳邁鼎主編:《全明雜劇》,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明〕王士性撰,呂景琳校:《廣志繹·卷四·江南諸省》,收錄於《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梅鼎祚:《長命縷》,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九函)》,上海: 商務印書館,1954年。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明〕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收錄於鄧子勉編:《明詞話全編(第四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年。
〔明〕潘之恆:《潘之恆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明〕王衡:《真傀儡》,收錄於周貽白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
〔明〕馮夢龍:《情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年。
〔明〕沈德符:《沈德符詞話》,收錄於鄧子勉編:《明詞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明〕呂天成︰《曲品》,收錄於俞為民、孫蓉蓉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明〕錢謙益:〈冬夜觀劇歌為徐二爾從作〉,收錄於《牧斋初学集》,明崇禎瞿耜刻本,卷9。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阮大鋮:《阮大鋮戲曲四種》,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明〕葉紹袁︰《午夢堂集(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李玉:《一捧雪》,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三集》(第四函),上海: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
〔明〕李玉:《太平錢》,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三集(第五函)》,上海: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頁15上-21下。
〔明〕李玉:《清忠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明〕吳炳:《綠牡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吳炳:《療妬羹》,收錄於吳梅編:《奢摩他室曲叢(粲花別墅五種曲)》,上海:上海涵芬樓印行,1928年。
〔明〕張瑀︰《還金記》,錄於於周明初編︰《稀見明代戲曲叢刊(二)》(傳奇卷一),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
〔明〕朱期︰《奇遇玉丸記》,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十二函,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明〕楊之炯:《藍橋玉杵記》,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十一函)》,上海: 商務印書館,1954年。
〔明〕張岱著,苗懷明註:《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錄於俞為民、孫蓉蓉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6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明〕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明〕李漁:《憐香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明〕李漁著,單錦珩點校:《閒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年。
〔明〕黃周星︰《人天樂》,收錄於《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三輯)》(「全明」傳奇續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年。
〔明〕黃周星︰〈自撰墓志銘〉,收錄於清呂留良撰︰《呂留良詩箋釋(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黃周星︰〈複姓疏〉,收錄於呂留良撰︰《呂留良詩箋釋(卷二)》,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張琦:《衡曲麈談》,收錄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髠殘:〈與陳原舒居士〉,收錄於周亮工等輯:《賴古堂明賢尺牘新鈔‧二選藏弆集》卷11,清康熙賴古堂刻本。
〔明〕程文林:〈病中留別寧野四兄〉,收錄於〔清〕周亮工等輯:《賴古堂明賢尺牘新鈔‧三選結鄰集》卷10,清康熙賴古堂刻本。
〔明〕丘園:《黨人碑》,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明〕畢魏:《滑稽館新編三報恩傳奇(下卷)》,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二集(第十二函)》,上海: 商務印書館,1955年。
〔明〕黃方胤:《陌花軒雜劇》,收錄於鄒式金輯:《雜劇三集》,清順治十八年刊本,1661年,卷33。
〔明〕萬樹︰《念八翻》,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古本戲曲叢刊(六集)》第三函,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清〕張潮:《虞初新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吳允嘉:《(嘉慶)錢塘縣志補不分卷》,清鈔本。
〔清〕袁于令︰《西樓記》,收錄於毛晉編︰《六十種曲(八)》,台北︰台灣開明出版社。
〔清〕丁耀亢:《赤松遊》,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五集(第三函)》,上海: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丁耀亢︰《化人遊》,收錄於《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三輯)》(「全明」傳奇續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
〔清〕丁耀亢:《續金瓶梅》,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清〕丁耀亢:《製曲枝語》,見任中敏編著,許建中、陳文和點校:《新曲苑》,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清〕孔尚任:《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清〕冷時中:《爛柯山志》,清順治刻本。
〔清〕王晫:《今世説》,清康熙二十二年霞舉堂刻本,卷2。
〔清〕張伯行輯:《廣金四路·卷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年。
〔清〕吳允嘉:《(嘉慶)錢塘縣志補不分卷》,清鈔本。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史震林:《華陽散稿》,清掃葉山房張氏藏版。
〔清〕袁棟︰《書隱叢說》卷七,收入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清(第二集)》,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蔣士銓:《臨川夢》,收錄於嚴一萍編:《紅雪樓九種曲(一)》,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周廣業:《過夏雜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錢德蒼:《解人頤·超群集》,上海:上海遠文書店,1937年。
〔清〕錢德蒼:《綴白裘·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左潢︰《桂花塔》,清嘉慶壬申年天香館藏版,1812年。
〔清〕焦循:《劇說》卷六,收錄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劉沅︰《十三經恆解箋釋本》,成都︰巴蜀書社,2016年。
〔清〕顧森︰《回春夢》,收錄於《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古本戲曲叢刊(六集)》第十七函,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清〕吳蘭徵:《絳蘅秋》,收錄於阿英編:《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清〕吳藻:《喬影》,收錄於華瑋編:《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清〕徐燨︰《寫心雜劇》,乾隆五十四年夢生堂刻本,1789年。
〔清〕李先榮編︰《嘉慶宜興舊志(卷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清〕何佩珠:《梨花夢》,1991年。收錄於華瑋編:《明清婦女戲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清〕楊恩壽:《坦園六種曲》,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清〕魏子仁:《花月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433-440。
〔清〕陳田編:《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康有為:《論語註》,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董康︰《曲海總目提要(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二、近人論著
大木康:《明清戲曲俗曲雜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方維規:《什麼是概念史》,北京:三聯書店,2020 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王進駒︰《乾隆時期自況性長篇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衛平︰〈清代江南地區的育嬰事業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頁114-118。
王璦玲︰〈「磈壘怎消醫怎識,惟將痛苦付汍瀾」——吳偉業、黃周星劇作中之「存在」焦慮與自我救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9期,2011年9月,頁41-102。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4期 ,2004 年3月,頁39-103。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85 本 2 分,頁209-267。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台大文史哲學報》第90期,2018年11月,頁1-48。
左鵬軍︰《近代傳奇雜劇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任中敏:《優語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江巨榮:〈鄒迪光《觀演戲說》及其觀劇詩〉,《曲學》2014年第二卷,頁95-107。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吳新苗︰〈論屠隆戲曲的「自傳性」特徵〉,《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9卷3期,2008年8月。
妥建清︰《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宋立中:〈論明清江南遊船業的經營空間服務方式及其變遷〉,《新安大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7年7月,頁50-57。
李中建︰《明代「自況」戲曲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永賢︰《廖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李有成︰〈論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頁20-28。
李江傑:《明清時事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李志鴻、林國平︰〈規訓與懲罰——雷神崇拜與中國傳統社會〉,《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研討會第二次會議論文集 》2003年11月,頁215-225。
李初紅:《古代優諫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李玫:〈略論明末清初蘇州作家群劇作中的「戲中戲」〉,《文學評論》,1995年第1期,頁34-40。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李唯岩:《中國古代經典劇作「戲中戲」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李奭學︰〈文學上的傳記〉,《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頁54-62。
杜桂萍︰ 〈寫心之旨·自傳之意·小品之格——徐燨《寫心雜劇》的轉型特徵及其戲曲史意義〉,《南京師大學報》2006年第6期。
汪詩珮:〈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李漁《比目魚》的改寫策略〉,《民俗曲藝》167期,2010年3月,頁221-270。
汪詩珮:〈追憶、技藝、隱喻:《桃花扇》中的「作者七人」〉,《戲劇研究》第19期(2017年1月),頁 1-50。
車文明:《中國古代劇場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周明初︰〈《還金記》考論——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自傳體戲曲及其獨特價值〉,《文學遺產》2016年第5期,頁 123-134。
周相錄:《元稹年譜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孟森︰〈西樓記傳奇考〉,收錄於《心史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林小涵︰〈真幻之間─黃周星的宗教書寫與遺民意識〉,《漢學研究》第34卷2期 ,2016年6月,頁 73-106。
林芷瑩:〈「以其技還奪其席」——論《桃花扇》中的「曲家」阮大鋮及其劇作〉,《戲劇研究》第21期(2018年1月),頁1-34。
林智莉:〈以戲為佛事,可乎?——從明末清初三個戲曲與宗教對話探討戲佛通融論述與創作規範〉,《儀式·信仰·文化》,台北:國家出版社,2019年。
林開世:〈方志的體例與章法的權力意義:傳統與現代間的斷裂〉,《國史館館訊》 第2期 2009年6月,頁8 - 25。
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台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林鶴宜︰〈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戲劇研究》25期,2020年1月,頁1 - 41。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2003年。
邱敏捷:〈林希逸《莊子口義》「以禪解莊」析論〉,《玄奘佛學研究》2006第4期,頁 1-34。
紀蔚然、白水:〈未完成的後現代:解讀皮藍德羅《六個尋找劇作家的人物》〉,《表演藝術》第112期,2002年4月。
胡正偉:《黃周星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胡健生:〈「戲中戲」在戲劇藝術中的運用〉,《民族藝術研究》2000年第1期,頁43-52。
唐元︰〈論清初黃周星劇作《人天樂》中建構的理想文士形象〉,《四川戲劇》2020年第6期,頁75-78。
夏咸淳:《晚明的士風與文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孫淑芳:《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徐美潔︰《屠隆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與態度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
晁中辰:《中國諫議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袁書菲:〈吳蘭徵之《絳蘅秋》〉,《戲劇研究》第8期,2011年7月,頁113-137。
崔淑曉︰《清代自傳體戲曲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張妍:〈論《桃花扇》中的『戲中戲』現象〉,《今古文創》2020年第5期,頁41-42。
張傑:《斷袖文編:中國古代同性戀史料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張齡予:《明清傳奇中的下場集句詩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年。
郭沫若︰〈我的童年〉,收錄於《郭沫若文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公水:《齊魯古典戲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陳古虞、陳多、馬聖貴:《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 年 。
陳古虞、陳多、馬聖貴:《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 年 。
陳多、葉長海編著:《中國歷代劇論選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陳芳:〈「後設」戲中戲:明清古典戲曲的自覺建構〉,《中國學術年刊》第42-2期,2020年9月,頁151-156。
陳建守:〈語言轉向與社會史:科塞雷克及其概念史研究〉,《東亞概念史研究集刊》第4期2013年6月,頁171-221。
陳磊磊︰《清代「自況」戲曲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陸林:《元代戲劇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曾永義:〈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之淵源及其劇目考〉,《戲曲演進史》,台北:三民書局,2021年。
曾永義:〈明清帝王、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下)──明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文與哲》第四十期,2022年6月,頁1-54。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初版,1995年。
曾影靖︰《清人雜劇略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華瑋:《明清婦女知戲曲創作於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馮金牛︰《書林札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213-219。
萬朝林︰〈清代育嬰堂的經營實態探析〉,《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3期,頁114-118。
葉明生:《中國傀儡戲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年。
廖奔:《中國戲劇發展史·第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廖敏,張為學:〈元代道教戲劇程式化結構解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09年4月,頁75-79。
廖肇亨:〈禪門說戲──一個佛教文化史觀點的嘗試〉,《漢學研究》第十七卷第二期,1999年12月,頁277-298。
趙山林、趙婷婷著:《明代詠昆曲詩歌選註》。臺北:威秀資訊,2014年。
趙逵夫編:《歷代賦評註·漢代卷》,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趙毅衡︰〈論自小說〉,《江海學刊》,2019年第2期。
齊曉晨:《中國古典戲曲「戲中戲」的發展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青峰,金觀濤:《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國成編:《王安石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蔣興儀:〈源自於想像性同化的「自我」形塑過程:拉崗「鏡子階段」理論之分析〉,《新竹師院學報》2004年第18期,頁229-258。
鄭文惠:〈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概念變遷/觀念形塑-觀念史/概念史視域與方法〉,《東亞觀念史集刊》2013年第4期,頁269-280。
鄭文惠:〈發刊詞〉,《東亞概念史研究集刊》2011年12月 第1期,頁XI-XX。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東理工出版社,1998年。
錢海岳撰︰《南明史(卷四十五)》,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龍華:〈試論黃周星及《人天樂》傳奇〉,《中国文学研究》1985年01期,頁11-23。
戴謹憶:〈明清戲曲「戲中戲」場上審美樣式研究〉,《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42卷第2期,2021年5月,頁56-60。
謝雍君:《〈牡丹亭〉與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鍾慧玲:〈吳藻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東海學報》37卷,1996年,頁107-128。
譚霈生:《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
顧春芳:〈《紅樓夢》戲曲劇目及各類演出考證補遺(下)〉,《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1期,頁47-63。
龔篤清︰《明代八股史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三、外文譯著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中川久定撰,李樾譯︰〈盧梭、司湯達爾與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
伊維德撰,楊權譯︰〈「玩膩了的文人」︰呂天成與萬曆晚期江南精英的生活方式〉,《文化遺產》2016年第6期。
合山究:〈明末清初におる「人生はドラマである」の說〉(〈明末清初的「人生如戲」說〉),收錄於《荒木教授退休紀念集——中國哲學史研究論集》,福岡:葦書房,1981年。
米歇尔·福柯撰,張勇譯︰〈自我書寫〉,收錄於《自我技術·福柯文選第三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米歇爾·傅柯撰,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出版,2016年。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洛夫喬伊著,張傳有,高秉江譯:《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勒熱訥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德恩斯·R·特庫爾提烏斯著,林振華譯:《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Abel, Lionel. Metatheatre, a New View of Dramatic For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3.
Brecht, Bertolt. “Alienation Effects in Chinese Acting.”in 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ed. Steve Giles, Marc Silberman, trans. John Willett. New York: Hill & Wang, 1936.
Coetzee,J. M. Doubling the Point: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 David Attwe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Dieter, Mehl.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he Play within a Play.” Renaissance Drama 8 (1965): 41–61.
Fang Fu Ruan and Bullough, Vern L. “Lesbianism in Chi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1, (1992): 217–226.
Fischer, Gerhard. and Greiner, Bernhard. “The Play within Play: Scholarly Perspective,”in The Play Within the Play the Performance of Meta-Theatre and Self-Reflection, ed. Gerhard Fischer and Bernhard Greiner, Amsterdam : Rodopi, 2007.
Huang, Martin W. Literati and Self-Re/presentation: Autobiographical Sensibility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fversen, Jan. “About Key Concepts and How to Study Them,”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oncepts, 6. 1. (Summer 2011):65-88.
Inge C. Orr, “Puppet Theatre in Asia,” Asian Folklore Studies, vol. 33, no. 1(1974): 69-84.
Koselleck, Reinhart. “Social Histor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 Spacing Concepts, Redwoo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Rexroth, Kenneth. and Zhong, Ling. The Orchid Boat: Woman Poets of China,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2.
Skinner, Quentin.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History and Theory, 8.1 (1969) :3-53.
Tian, Min. “‘Alienation-Effect’ for Whom? Brecht’s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Theatre,” in Asian Theatre Journal, Vol. 14, No. 2 (Autumn, 1997): 200- 222.
William Egginton. How the World Became a Stage: Presence, Theatricality, and the Question of Modern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Wolf, Werner. “Metareference across Media: The Concept, Its Transmedial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Main Forms and Functions,” in Metareference Across Media: Theory and Case Studies, ed. Werner Wolf, Amsterdam: Rodopi, 2009.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2763-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從「人生如戲」思想的發展流變為起始,梳理了此觀念在中國文化中的生發脈絡,並以明清之際戲劇中的「戲中戲」技巧與「自傳性戲曲」為焦點,探討此時期「實踐」與「觀念」之間的影響與互動。首先,本文考察、歸納了從秦漢至明清之際,涉及「人生如戲」意蘊的相關表述,並藉助觀念史研究的相關方法,欲在橫向探究各個時代中「人生如戲」思想特點的同時,亦縱向描摹此觀念的發展特點,管窺不同時代大眾的人生觀念與情感結構。其次,本文聚焦於「人生如戲」思想與明清之際戲曲「戲中戲」之間的交互,意圖說明戲曲「戲中戲」如何彰顯「人生如戲」的意味,以及「人生如戲」如何成為戲曲「戲中戲」形構的精神資源。此章首先辨析了「戲中戲」與「類戲中戲」的關聯與區別;並以日常生活中的「難言之隱」為情感的橫截面,說明「戲」與「人生」相互依託、相互補充、相互掩護的動態關係;除此之外,亦探索了「戲中戲」結構中複數的「觀看」與「表演」視角。最後,本文著眼於晚明清初「自傳性」戲曲與「人生如戲」觀念的相互滲透,討論了「傳記」與「戲劇」、「紀事」與「虛構」、「私人敘事」與「公共展演」之間的張力。此章首先從「記述」與「重塑」的視角,剖析劇作家與劇中自我的關係,看作者如何以戲劇之虛構為真實的人生境遇作註解,並以戲劇為寄託勾勒理想人生中的自我形貌;其次,此章聚焦於自傳性戲曲中雙重維度的自我——即「社會化」的「我」與「私人化」的「我」展開討論。藉由「自傳性」戲曲中的「春秋之筆」與「教化意圖」,分析了文人曲家在「自傳性」戲曲中的「社會身份」與「私人之我」的雙重展演。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the concept that “life is like a drama”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history, examining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atrical practices such as the “play within a play” phenomenon and “autobiographical drama”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It begins by tracing the expression “life is like a drama”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oncept history research,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this idea evolved across different eras, deline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racing its conceptual shifts. The objective is to use this concept as a pivot to examine the public’s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life and emotional structures through tim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life is like a drama” and the “play within a play” structure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It aim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play within a play” structure embodies the idea that “life is like a drama” and how this notion serves as a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in constructing such theatrical techniques. The chapter begins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explicit play within a play” and “hidden play within a play.” It then explores “veiled emotions” in daily life to illustrat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life” and “drama.” Additionally, the chapter reveals the multiple layers of “performing” and “observing” evident in the “play within a play” phenomenon.
The final part of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dea “life is like a drama” and “autobiographical drama”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 It aims to explore tensions between “biography” and “drama,” “non-fiction” and “fiction,” and “personal narrative” and “public performance.” Firstly, the chapter examines how playwrights employ the techniques of “description” and “reshaping” to annotate real-life adversities and portray idealized selves within their play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self” and the “constructed self.” Secondl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ual dimensions of self in autobiographical dramas—specifically, “the socially oriented self” and “the private self.”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ow playwrights comment on contemporary social events and their didactic inten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conflicting emotions these literati playwrights have about their identiti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6-21T16:09:08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6-21T16:09:08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主題:觀念與實踐的交互 …………………………………… 5
第二章 「人生如戲」思想流變之考述與研究範圍之界定……..………………. 9
第一節 以概念史研究方法為借鏡 ………………………………………… 10
一、概念的歷史維度………………………………………………………11
二、以概念史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嘗試…………………………………14
第二節 「人生如戲」概念之發展流變…………………………………..… 16
一、先秦至兩漢「戲」之意義與活動…………………………………17
二、唐、宋、元時期的「人生如戲」觀…………………………………21
三、明清時期的「人生如戲」觀………………………......…………29
第三節 「人生如戲」觀念之特點與研究範圍的確定………………………38
第三章、虛實相托、互為表裡:晚明清初戲曲「戲中戲」與「人生如戲」思想的交互………………………………………… 42
第一節 「戲中戲」與「類戲中戲」之辨析 ………………………………… 44
第二節 人生如戲——「戲中戲」成為難言之隱的抒發………………..… 49
一、「戲中戲」作為女性「邊緣情慾」的寄託……………………………49
二、「戲中戲」作為幽微情愫的表現……………………………………58
三、「戲中戲」作為政治諷諫的傳達……………………………………70
第三節 「戲中戲」結構中的多重觀看視角…………………………………82
第四節 結語……………………………………………………………………91
第四章、自我入戲、傅粉登場:晚明清初「自傳性」戲曲與「人生如戲」思想的融匯……………………………………… 94
第一節 從幕後至臺前——自傳性戲曲的兩種主要形式 ……………… 101
第二節 「記述」與「重塑」——自傳性戲曲中「自我」的雙重樣態…… 111
一、「戲中之我」作為「真實之我」的註解……………………………112
二、「戲中之我」作為「真實之我」的理想……………………………120
第三節 「社會化」的「我」與「私人化」的「我」——自傳性戲曲中「自我」的雙重向度……………………………………127
一、置於時代史中的個人史——自傳性戲曲中的春秋之筆…………128
二、以戲劇指導人生之可能——自傳性戲曲中的教化意圖…………132
第四節 結語………………………………………………………………..…137
第五章、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49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人生如戲」與晚明清初的劇作實踐zh_TW
dc.titleThe Concept of “Life Is Like a Drama” and Dramatic Practice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汪詩珮;林智莉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Shih-Pe Wang;Chih-Li Linen
dc.subject.keyword晚明清初,人生如戲,戲中戲,自傳,概念史,zh_TW
dc.subject.keywordlife is like a drama,play within a play,autobiographical drama,conceptual history,Chuanqi(傳奇),en
dc.relation.page161-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1210-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6-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戲劇學系-
顯示於系所單位:戲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2.pdf3.8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