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9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蘭翔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an-Shiang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宇謙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Chien Li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2-27T16:14:0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2-28 | - |
dc.date.copyright | 2022-09-23 | - |
dc.date.issued | 2020 | - |
dc.date.submitted | 2002-01-0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王立甫、夏鑄九 (1979)。三十年來台灣建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訪問漢寶德先生紀錄。建築師,1月。 王曾榮、季鐵男、吳光庭 (1993)。訪談漢寶德:從博物館建築到大眾的建築。建築師,10月。 王鎮華(1980)。文化中心的沉思。建築師,8月。 王鎮華、王立甫、王承熹、陳泰年、夏鑄九、戚雅各、趙建中、曹英泰 (1980)。建築、文化與文化中心。建築師,8月。 吳光庭(1987)。意圖與效果,建築師,1月。 吳光庭(2009)。建築專業出版。建築師。 吳振福(1983)。談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房屋市場,四十五期。 李乾朗(1985)。評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6月。 季鐵男(1990)。本土意識的覺醒。雅砌,第一期。 金長銘(1955)。今日建築,第一期。 金長銘(1962)。台南學苑。建築雙月刊。 陳格理(1986)。澎湖青年活動中心調查評估報告。建築師,2月。 喻肇川(1980)。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1月。 楊逸詠(1984)。作品評論會。建築師,12月。 漢寶德(1971)。洛韶山莊-幾何設計的邏輯。境與象,6月。 漢寶德(1979)。天祥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5月。 漢寶德(1979)。洛韶山莊。建築師,5月。 漢寶德(1980)。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11月。 漢寶德(1983)。溪頭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9月。 漢寶德(1983)。彰化縣文化中心。建築師,11月。 漢寶德(1984)。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9月。 漢寶德(1985)。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建築師,6月。 漢寶德(1986)。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建築師,1月。 漢寶德(2011)。我與台中的建築之緣。大墩文化雙月刊。 鄭定邦(1971)。台中學苑。建築特刊,第二期。 羅時瑋(2001)。「築人間」讀後,再看「境與象」。建築師,10月。 蘇玉珠(1980)。表現中國傳統居住環境–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房屋市場,第十八期。 施再滿(1982)。臺灣度假休閒中心 : 救國團山莊.中心介紹。台北 : 野外雜誌發行。 王明蘅(1990)。賀陳詞敎授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 : 詹氏書局。 林進生(1992)。飛躍青春四十年 :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40週年團慶特刊。台北 :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郭肇立(2004)。築夢者:漢寶德的建築。台北:田園城市。 彭懷恩(1987)。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漢寶德(2001)。建築.社會與文化。台北:恩楷。 漢寶德(2001)。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台北:遠見出版。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建築。台北:藝術家。 漢寶德(2011)。人與空間的對話:漢寶德看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漢寶德(2012)。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台北:天下文化。 漢寶德(2012)。設計型思考。台北:聯經。 漢寶德(2012)。漢寶德建築行。台北:藝術家。 漢寶德(2013)。建築.歷史.文化 : 漢寶德論傳統建築。台北:暖暖。 漢寶德(2014)。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台北:暖暖。 戴國煇(1989)。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 羅時瑋(2008)。情境與心象─漢寶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朱昕昀(2016)。東海大學建築系館使用性研究(1976-201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 呂正惠(1988)。現代主義在台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李亦園(1988)。台灣光復以來文化發展的經驗與評估。收入於邢國強編《華人地區發展經驗與中國前途》,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李孟浩(2008)。臺灣建築本土論述發展之研究(1970-1990)。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偉松(2005)。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正(1996)。臺灣現代建築論述之形構:以70年代漢寶德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藍儀(2012)。中國青年救國團體制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公共事務暨地方治理碩士論文。 金石允(1986)。從依從關係探討救國團組織特性。台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2007)。現代性的移植與轉化:論現代建築在臺灣的論述形構與漢寶德的建築省思。城市與設計學報。 郭文亮(2004)。幾何與程序:洛韶山莊看早期漢寶德先生的設計與論述策略。東海學報45卷。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1945-88)。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肇立(2004)。築夢者—漢寶德的建築觀。東海學報45卷。 曾翔姿(2004)。臺灣建築思潮於戰後現代化過程之發展研究(1945-2000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騰(1994)。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禎樺(2001)。東海大學校園景觀空間變遷 : 1953年到2001年。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阿勤(1992)。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亞寧(1981)。光復後臺灣地區建築演變與社會變遷關係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林正杰(1993.6.8)。中時晚報。 與歲月對話:漢寶德| 漢寶德生前最後訪談紀錄片(2014)。檢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3Qb8UAddA&list=PLyv8hrgdt8G6_H2_c9iZfCJfjzN1pwt2_(2019.July)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95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將探討台灣戰後重要二代建築師漢寶德先生,因他除了在學界上的貢獻外,業界更有不少代表性的建築作品產出,特別我們觀察到在1970至1980年代之間有著大量的建築作品產出且建築風格轉變。而作為漢先生建築作品的重要推手,同時也是建築生成的另一關鍵因素:業主-救國團,在同樣的時間點上也有著政治政策上的變化,藉由建築師與業主兩者合作的過程相互比對,可以發掘支配建築形式的真正力量,且持續影響了建築師漢先生日後建築設計中的思維與論述。 由黨國直接管理的救國團,1970年代的重要任務便是對青年學子思想與行為的控制,為了避免年青知識份子對於高壓政權的反抗心理,其形象的拿捏便非常重要。而現代主義不帶任何形式的樣貌就成了國家機器深入民間的最佳包裝,當時熱愛現代主義的漢寶德便因為與業主救國團有著相同的理念,順利的在台灣實踐一批現代主義精神的建築。 1975年業主救國團首次改變了漢先生的建築設計,意外地成為一個契機,使漢先生看見了學院之外的建築理念也就是其日後所提倡的情境主義。到了1980年代,國民政府有了一次的大換血,甫任總統的蔣經國開始執行「本土化」政策以強化國權的正當性。同時,漢先生也因為先前建築的經驗,開始了以情境為手法的建築設計,這種對情境的想像恰與國民政府本土化政策的意象有著相當程度的重合,因此在環境與業主的影響下,漢先生推翻了自己先前的建築論述,在1980年代再次透過救國團的合作展現了多樣的地域樣式建築作品。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Mr. Pao-Teh Han, an important second-generation architect in Taiwan after WW2, in addition to his contributions in the academic, he also produced many representa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in the industry. In particular, we observed that betwee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architectural works output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changes. As an important promoter of Mr. Han's architectural works, the owner-builder - China Youth Corps, are also changes in political policie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rchitect and the owner-builder Comparing with each other, we can discover the real power that dominat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 In the 1970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China Youth Corps, was to control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young students. In order to prevent young intellectuals from resisting the oppressive regime,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ir image. Modernism without any form of appearance has become the best package for the state apparatus to penetrate into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Mr. Pao-Teh Han, who loved modernism, had the same philosophy with the owner-builder - China Youth Corps, and successfully practiced a batch of modernism Spiritu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In 1975, the owner-builder - China Youth Corps changed Mr. Han's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unexpectedly became an opportunity for Mr. Han to see 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 outside the academy, which was the Situationism he advocated in the future. In the 1980s, the government underwent a major change, president Ching-kuo Chiang began to implement a policy of " Localization " to strengthen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Mr. Han also start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Situationism.. Therefo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owner-builder In the 1980s, Mr. Han overthrew his previous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and again in the 1980s,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China Youth Corps, he showed a variety of regional style architectural works in Taiw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2-27T16:14:07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2-27T16:14: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錄 …………………………………………………………………………………… I 圖目錄 …………………………………………………………………………………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8 第三節 論文章節結構 ………………………………………………………… 12 第二章 時代允許的菁英主義 第一節 漢寶德對救國團活動的新詮釋,青年團體在都市住宿集會的複合性建築。建築個案:救國團台中學苑 ……………………………………………… 13 第二節 二十世紀初期包浩斯白色幾何建築與國民黨控制青年的手段。建築個案:救國團洛韶山莊 …………………………………………………… 24 第三節 漢先生主體意識表現。建築個案:東海建築系館 ………………… 32 第四節 小結 …………………………………………………………………… 39 第三章 看見學院之外 第一節 蔣經國X漢寶德建築樣式出現。建築個案:救國團溪頭青年活動中心 ………………………………………… 40 第二節 始戴上面紗的菁英主義。建築個案:救國團澎湖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 ………………………………… 52 第三節 大乘建築的開始-民粹(Populism)。建築個案:彰化縣文化中心 60 第四節 小結 …………………………………………………………………… 69 第四章 複雜與矛盾 第一節 民粹(Populism)。建築個案: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 ……… 70 第二節 地域?(Regionalism)民粹?(Populism)建築個案:救國團澎湖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 ………………………………… 80 第三節 權力交織的大乘建築。建築個案:自然科學博物館 ……………… 89 第四節 小結 …………………………………………………………………… 95 第五章 結論 ………………………………………………………………………… 96 參考資料 ……………………………………………………………………………… 99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漢寶德建築作品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Pao-Teh Han’s Architectural work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1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蔣雅君;王俊雄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Ya-Chun Chiang;Chun-Hsiung Wang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漢寶德,救國團,建築師,業主,現代主義,地域樣式,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ao-Teh Han,China Youth Corps,Modernism,Regionalism style, | en |
dc.relation.page | 102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1211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2-09-14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1.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10.4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