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90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方介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Jie F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詹雅琇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a-Xiou Zhan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4-02-26T16:21:4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4-02-27 | - |
dc.date.copyright | 2024-02-26 | - |
dc.date.issued | 2022 | - |
dc.date.submitted | 2002-01-0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依時代順序) 韓愈著作 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韓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 韓愈撰,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之《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古人著作 先秦‧佚名,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先秦‧佚名,張玖青、曹建國注說:《國語》,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 : 大安出版社,1998年。 漢‧班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蕭穎士:《蕭茂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李華:《李遐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李肇:《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蘇洵:《嘉祐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呂大防等:《韓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張戒著,陳應鸞箋注:《歲寒堂詩話箋注》,成都:成都大學出版社,1990年。 宋‧林光朝:《艾軒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宋‧李塗:《文章精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明‧黃宗羲:《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李光地:《榕村語錄續》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清‧董誥彙整:《全唐文》,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上海 : 大達圖書供應社,1935年。 清‧劉熙載:《藝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 二、近人著述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日〕市川勘:《韓愈研究新論──思想與文章創作》,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日〕川合康三:《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松本肇,孫險峰譯:《韓柳文學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卞孝萱、張清華、閻琦等:《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方介:《韓柳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建生:《韓柳文選評注》,臺北市 : 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全華凌:《清代以前韓愈散文接受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 朱傳譽主編:《韓愈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何沛雄:《韓文擷論》,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文治編:《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吳振華:《韓愈詩歌藝術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建崑:《韓孟詩論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查金萍:《宋代韓愈文學接受研究》,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年。 柯萬成:《韓愈古文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柯萬成:《韓愈與唐代文化論叢 》,新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 柯萬成:《韓愈事蹟與詩文編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胡楚生:《韓柳文新探續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胡楚生:《韓文選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0。 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孫昌武:《韓愈詩文選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張瑞麟:《理解宋學:從韓愈看起》,新竹:元華文創,201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197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黃雲眉:《韓愈柳宗元文學評價》,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 葉百豐:《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劉國盈:《韓愈評傳》,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蔣凡:《文章並峙壯乾坤:韓愈柳宗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鄧國光:《韓愈文統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鄧潭洲:《韓愈研究》,長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盧寧:《韓柳文學綜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錢基博:《韓愈志 韓愈文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閻琦:《韓詩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閻琦、周敏:《韓昌黎文學傳論》,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韓廷一:《韓昌黎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羅克典:《論韓愈》,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羅根澤:《隋唐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羅聯添:《韓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羅聯添:《韓愈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 羅聯添:《韓柳文析論綱要暨研究資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二)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單篇論文 方 介:〈獲麟解析論:由形與德看韓愈之所以為韓愈〉,《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 2003年11月,頁267-296。 方 介:〈棄俗尚而從於寂寞之道──談韓愈對揚雄的認同與超越〉,《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373-416。 方 介:〈韓愈五原作於何時?──兼論韓愈道統說之發展時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0.12,頁267-294。 王永波:〈五十年韓愈研究著作述評〉,河南:《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5月,頁10-16。 何寄澎:〈簡論唐代古文運動中的文學集團〉,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6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何寄澎:〈韓文特質形成的背景──論唐文的兩個傳統〉,《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135-152。 兵界勇:〈臺灣地區五十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河南:《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7-11。 李建福:〈正反變化,詼詭奇譎──韓愈〈進學解〉章法結構及特色探究〉,《興大人文學報》第33(上)期,2003年6月,頁149-179。 李翠瑛:〈情感與形式共舞──論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之書法美學思想〉,《漢學研究》第26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67-97。 莊哲彥:〈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析探〉,《問學》第18期,2014年6月,頁1-27。 陳慧萍:〈從〈伯夷頌〉觀韓愈特立獨行之處〉,《問學》第20期,2016年7月,頁239-262。 游勝輝:〈論韓愈干謁文中的自我形象塑造〉,《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6期,2018年6月,頁65-94。 蔣 寅:〈韓愈詩風變革的美學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1-29。 學位論文 方 介:《韓柳文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文風格知悉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0年,羅聯添先生指導。 王 嬌:《韓愈散文修辭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祝敏青先生、馬重奇先生指導。 王詩涵:《重探韓愈的精神世界──從清末民初的韓愈批評談起》,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張蓓蓓先生指導。 成茉莉:《論中唐三家詩的身體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歐麗娟先生指導。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何寄澎先生指導。 兵界勇:《韓文「載道」與「去陳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何寄澎先生指導。 吳立人:《中唐至北宋前期韓愈形象的歷史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吳展良先生指導。 吳達芸:《韓愈生平及其詩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2年,臺靜農先生指導。 吳潔盈:《中晚唐古文家文體觀變化之研究——以《毘陵集》、《昌黎先生集》、《樊川文集》為考察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何寄澎先生指導。 呂 甜:《林紓論韓愈散文》,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歐明俊先生指導。 宋曉娟:《韓愈散文敘事藝術初探》,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李子廣先生指導。 李 俊:《論韓愈散文對孟子的繼承》,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李子廣先生指導。 孟慶偉:《韓愈古文創作中「文氣」理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陶禮天先生指導。 邱榮萬:《韓愈「陳言務去」說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李建崑先生指導。 南基守:《韓柳散文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94年,黃慶萱先生指導。 姜愛喜:《韓孟詩派以文為詩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向鐵生先生指導。 高八美:《韓愈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1986年,汪中先生指導。 張小娟:《文章學視域下的韓愈文論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21年,翟文鋮先生指導。 張瑞麟:《韓愈與宋學──以北宋古文觀為討論核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林朝成先生、張高評先生指導。 陳顯頌:《韓愈詩修辭藝術探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李建崑先生指導。 黃馨霈:《人物書寫典範研究:以司馬遷、韓愈為對象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何寄澎先生指導。 蒙祖富:《論韓愈經學成就與詩歌創作之關係》,貴陽:貴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吳夏平先生指導。 劉 英:《論韓愈「不平則鳴」與「氣盛言宜」的文學創作觀》,昆明: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高小和先生指導。 歐陽芳:《韓愈及其散文的負面評價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余祖坤先生指導。 蔣 麗:《韓愈「以文為詩」批評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陳軍先生指導。 謝敏玲:《韓愈之古文變體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張雙英先生、王基倫先生指導。 韓 芳:《論韓愈、歐陽修以古文為時文的理論取向》,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黃強先生指導。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90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究韓愈其人的「猖狂恣肆」與其文之「恢奇」特質,進而展現他所以卓犖於世且能高舉古道古文之大旗的關鍵。研究過程著重於文本的體會與解讀,期能更周全細節地了解其人、其文,並建立一個由人而文的詮釋途徑。韓愈「猖狂恣睢」的人格特質與「肆意而作」的創作方式頗具爭議,批評者認為如此為人、為文之態度與大賢君子扞格,而無助於彰明聖人之道,然而這是對於韓愈的誤解之論。本文首先論述韓愈猖狂恣睢的特質,並釐清其特質於實踐志業時的關鍵作用;接著論述他肆意而作的學養根柢,以示其肆意能合於聖人義理,並非率妄;最後由遣言措辭之角度,討論韓文之「恢奇」特質。而知正是如此「恢奇」之文,而能張大古文;也正是如此猖狂恣肆的韓愈,而能文起八代、道濟天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Han-Yu’s personality of "chang-kuang-zi-suei(猖狂恣睢)", and the "huei-qi(恢奇)" of his writings.That also shows why Han-Yu could be such outstanding in advocating "ku-tao(古道)" and "ku-wen(古文)".The research process focu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so as to understand Han-Yu and his writings in more detail, also establish an interpreting way, “from writer to writings”. Han Yu's"chang-kuang-zi-suei(猖狂恣睢)" and "wantonly writing(肆意而作)" are quite controversial. Critics believed that this trait and writing attitude were not only contrary to a “jun-zi(君子)”but also not beneficial to “the tau of sheng-ren(聖人之道)". However, this is a misunderstanding of Han-Yu.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Han-Yu’s trait of "chang-kuang-zi-suei(猖狂恣睢)", and expounds that this trait played a key role when he put the ambition into practice. In the second section, I discuss the profound learning which Han-Yu based on when “writing wantonly(肆意而作)”, also confirm that his writings were in line with “the tau of sheng-ren(聖人之道)". In the last section, I analyze the wording and phrasing of Han-Yu’s writings so as to show the "huei-qi(恢奇)" of them. Finally, we find that there were just the "huei-qi(恢奇)" wirtings could expand the "ku-wen(古文)", and was just "chang-kuang-zi-suei(猖狂恣睢)" Han-Yu could become a great person in advocating "ku-tao(古道)" and "ku-wen(古文)".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2-26T16:21:42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2-26T16:21: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詮釋………………………………………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1 第二章 韓愈「猖狂恣睢」的人格特質……………………………..22 第一節「猖狂恣睢」的人格養成………………………………22 (一) 自以孤子,刻苦發憤…………………..…………..22 (二) 兄亡無依,自主自強……….…………..………….23 (三) 應試坎坷,激發兀傲……….………….…………..24 第二節 睥睨天下的自我定位…….………………………………26 (一) 以怪物自喻、自許…………………..…………..26 (二) 以天地鬼神、聖賢豪傑為伴………………..………….35 (三) 以天自信、以道自任……….……………….…………..41 第三節 獨行其是的恣肆………………………..………………51 (一) 倡行古文古道,義無反顧………………………..…….53 (二) 抗顏為師,不顧非議…….…………………..………….59 (三) 觝排佛老,大放厥詞…….……………….……………..61 第三章 「肆意而作」的學養根柢………………………………….68 第一節 其皆醇也,然後肆焉:文道修養的沛然成效…………..70 (一) 以「存志」為始………………………………………..70 (二) 道德內蘊其中,則文章煥發於外……………………..73 (三) 「戛戛乎」、「汩汩然」、「浩乎其沛然」的學習進程………………………………………………………..74 (四) 與孟子「浩然之氣」相呼應…………………………..82 第二節 捕逐出八荒:對文學的極盡追求…………..……………90 (一) 奇辭奧旨,靡不通達:對文辭的窮極鑽研………….91 (二)一寓於「文」:對文學的全情投注…………………..93 (三)怪怪奇奇:文學審美與觀念………………………..102 第三節「肆意而作」的文學成效……………………………..112 (一) 肯定文辭的藝術表現有助於明道、傳道…..……….112 (二)以靈活的體裁突破駢文的限制………………….…..113 (三)開拓文體的內容與形式…………………………..115 第四章 韓文遣言措意的「恢奇」表現………………………...117 第一節 前人論韓文的恢奇…………………….……………117 (一) 恢然廣渺的「大」…………………………….…..117 (二) 變化莫測的「奇」……………..…………………..119 第二節 措意閎肆:從立意看韓文的恢奇表現….……………122 (一) 識見卓特,肆意敢言…………………………...……..122 (二) 思致百端,左右逢源……………..…………………..132 第三節 局陣迷離:從篇法看韓文的恢奇表現…………………140 (一) 奇處起筆……………………………………………....140 (二) 移步換形………………………….…………………143 (三) 賓主相形………………………….…………………148 (四) 去膚存液………………………….…………………151 第四節 筆勢恢詭:從遣詞看韓文的恢奇表現….……………..155 (一) 字詞、文句的變化運用……………………………....155 (二) 句段之間的變化運用………….…..………………158 第五章 結論…………………………………………………………...165 參考文獻………………………………………………………………169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猖狂恣睢,肆意有所作」──論韓愈文之恢奇 | zh_TW |
dc.title | Having His Own Way: Discussion on Vastness and Vagary of Han-Yu’s Writing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0-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蔣秋華;史甄陶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Ciou-Hua Jiang;Jhen-Tau Shih | en |
dc.subject.keyword | 韓愈,恢奇,猖狂恣睢,肆意,文以明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Han-Yu,huei-qi(恢奇),chang-kuang-zi-suei(猖狂恣睢),si-yi(肆意),wen-yi-ming-tau(文以明道), | en |
dc.relation.page | 177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3925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限校園內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22-09-27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0-2.pdf 授權僅限NTU校內IP使用(校園外請利用VPN校外連線服務) | 3.02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