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58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舒楣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Shu-Mei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潘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Ching Panen
dc.date.accessioned2024-02-01T16:13:15Z-
dc.date.available2024-02-02-
dc.date.copyright2024-02-01-
dc.date.issued2024-
dc.date.submitted2024-01-25-
dc.identifier.citation一、外文文獻
Chang Chien, Amy, Liu, John & Horton, Chris (2022, October 25) Why People Are Flocking to a Symbol of Taiwan’s Authoritarian Past.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reurl.cc/918yzX(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日)。
Foley, Malcolm & Lennon, John (2000) 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 Continuum.
Harvey, David (2008) The History of Heritage. In Graham, Brian & Howard, Peter (Eds.) 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Heritage and Identity (pp. 19-33). Routledge.
Logan, William & Reeves, Keir (Eds.) (2009) Places of Pain and Shame: 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 Routledge.
Lowenthal, David (1995) Changing Criteria of Authenticity, 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ra, Japan, 1-6 November 1994, Proceedings: 121-135,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Agency for Cultural Affairs, Japan.
Lowenthal, David (2015) The Past Is a Foriegn Country - Revisi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cdonald, Sharon (2015) Is ‘Difficult Heritage’ Still ‘Difficult’? Museum International, 67(1-4), 6-22.
Merrill, Samuel & Schmidt, Leo (Eds.) (2010) A Reader in Uncomfortable Heritage and Dark Tourism. BTU Cottbus.
Meskell, Lynn (2002) Negative Heritage and Past Mastering in Archaeology.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75(3), 557-574.
Rico, Trinidad (2008) Negative Heritage: The Place of Conflict in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10(4), 344-352.
Smith, Laurajane (2006) Uses of heritage. Routledge.
Stone, Phillip & Sharpley, Richard (2008) Consuming dark tourism: 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5, 574-595.
Stone, Phillip (2006) A Dark Tourism Spectrum: towards a typology of death and macabre related tourist sites, attractions and exhibitions. Tourism: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54(2), 145-160.
UNESCO (2021, January 18) Information meeting for Permanent Delegations to UNESCO - States Par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UNESCO Information Meeting 18 January 2021. https://whc.unesco.org/document/185816/(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2日)。
二、中文文獻
(一)專書
Nora, Pierre(2012)《記憶所繫之處》(戴麗娟譯)。行人。(原著出版於1984年)
王韶君、李奕萱、張怡寧、張維修、蘇筱雯(2022)《不義遺址:轉型正義的空間實踐》。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游觀創意策略有限公司。
吳乃德(2020)《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春山出版。
李禎祥、林世煜、林芳微、胡慧玲、曹欽榮、鄭純宜(2002)《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松田康博(2019)《臺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政大出版社。
林文正、吳典諭、梁萃止、楊政華、劉芸瑄(2022)《暗坑中尋光:一個人的時空旅行包》。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張旖容、林傳凱(2023)《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春山出版。
曹欽榮(2012a)《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書林。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藝術典藏家庭。
陳翠蓮(2017)《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衛城出版。
陳儀深、曹欽榮(主編)(2020)《白色記憶: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訪談紀錄》。國家人權博物館、中研院臺史所。
黃華(2008)《別無選擇:革命掙扎》。前衛。
黃龍興(策劃編輯)(2011b)《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第一輯》。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楊碧川(主編)(2013)《停格的情書:高雄市政治受難者的故事》。高雄歷史博物館。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0)《臺南人權歷史場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薛化元(主編)(2020)《走過白色幽曖:1960、1970年代政治案件訪問紀錄》。國家人權博物館、中研院臺史所。
薛月順(編)(2022)《戰後臺灣政治案件──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八):事件後的處置》。國史館、國家人權博物館。
(二)專書文章
陳翠蓮(2009)〈臺灣戒嚴時期的特務統治與白色恐怖氛圍〉。收入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43-70。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藍博洲(2021)〈白色恐怖的掘墓人〉。收錄於胡淑雯、童偉格(主編)《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二 地下燃燒》。國家人權博物館、春山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文芸、傅朝卿(2011)〈重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概念—從過去到現在的理解〉,《建築學報》76,23-46。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1-34。
李政緯(2023)〈負面歷史的記憶工程:論臺灣困難遺產的再生想像〉,《文化:政策・管理・新創》2(1),115-119。
林靜雯(2014)〈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的初期挑戰與未來的使命〉,《博物館學季刊》28(3),111-126。
胡齊峰(2017)〈歷史的召喚計畫:以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3,45-88。
高郁婷、王志弘(2017)〈暗黑記憶的文化轉生:韓國光州與臺灣高雄的人權紀念地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7,47-95。
曹欽榮(2012b)〈紀念博物館在轉型正義中之角色〉,《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5(1),45-65。
曹欽榮(2015)〈記得綠島—人權、遺產及永續性—社會企業創新概念的介入〉,《臺東大學人文學報》5(2),37-84。
陳翠蓮(2008)〈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179-222。
黃舒楣、張皓鈞(2020)〈上海猶太襲產保存的記憶轉向與跨域協商:普世化記憶、襲產外交及城市空間政治〉,《考古人類學刊》92,71-124。
黃龍興(2011a)〈於負面遺產中重構創傷記憶——從奧斯維辛博物館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7,73-88。
葉虹靈(2015)〈臺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歷史制度論觀點〉,《臺灣社會學》29,1-42。
潘晴(2022)〈歷史詮釋權爭奪戰:臺大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的政治角力〉,《城鄉通訊》27,66-77。
(四)博碩士論文
謝明道(2023)《義光教會研究(1982-201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政府檔案與研究報告
「黃世梗覆判聲請狀」(1984年2月27日),〈黃世梗叛亂〉,《國防部軍法局》,檔案管理局藏,檔號:B3750347701/0073/1571/395。
「調查局函復國安局周平德於新店安坑安守所期間之安全組警衛及監護人員中無姓丁者」(1980年2月26日),〈一二一○專案〉,《國家安全局》,檔案管理局藏,檔號:A803000000A/0068/C28011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3)《「不義遺址法制研究」勞務採購案成果報告書》。
尤伯祥、葉虹靈、黃奕瀠、陳昱齊、黃齡萱、廖泓叡(2020)《陳文成案調查報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社團法人臺灣共生青年協會(2020)《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第二期調查案結案報告書》。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計畫結案報告,未出版。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2a)《任務總結報告:第一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2b)《任務總結報告:第三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2022c)《任務總結報告:附錄II》。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胡慧玲、林世煜、曹欽榮(2001)〈楊金海口述史〉,未出版。李禎祥提供刊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口述歷史、現況基礎資料及人權地圖建置)總結報告書》,79。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18)〈「二二八事件遺址清查委託研究計畫-第一區」勞務採購案招標需求說明書〉。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年9月6日)「國家人權博物館安康接待室規劃及執行說明」簡報。
游觀創意策略有限公司(2015)《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口述歷史、現況基礎資料及人權地圖建置)總結報告書》。國家人權博物館。
游觀創意策略有限公司(2019)《臺灣威權統治時期不義遺址類型測繪與規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TJC1070201),未出版。
新北市政府(2022年12月29日)〈公告「新店安康接待室」指定為市定古蹟〉。字號:新北府文資字第1112506299號。https://reurl.cc/3el1AV(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5日)。
監察院(2009年6月12日)〈趙委員昌平、劉委員興善調查「據媒體報導,法務部調查局安康接待室內部存有大批重要檔案資料,惟日前被發現該接待室有如廢墟,毫無管理,於戒嚴時期被審問之個人資料,竟如垃圾棄置,相關人員有無違失,認有調查瞭解之必要乙案」報告〉。字號:098司調0026號。https://reurl.cc/y6jogM(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6日)。
監察院(2021年12月28日)〈本院中央機關巡查報告〉。https://reurl.cc/q0jMj3(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7日)。
(六)新聞
文化部(2023年10月5日)〈德國「轉型正義基金會訪團」拜會 文化部長史哲:假訊息認知作戰嚴重影響臺灣轉型正義進程〉。文化部。https://reurl.cc/v6N1dL(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5日)。
司法院(2023年1月4日)〈華山司法園區開發,司法院主動邀集人權及文史專家深度對話,尋求可能的共識方案〉。司法院。https://reurl.cc/MROm1X(檢索日期:2023年1月5日)。
司法院(2023年3月20日)〈充分參酌各界意見,兼顧文資保存與基地開發 司法院秉持三原則,提出華山司法園區新版設計方案〉。司法院。https://reurl.cc/K3LbdM(檢索日期:2023年11月4日)。
朱乃瑩(2022年2月11日),〈「審查委員說六張犁墳墓不夠漂亮」 文化資產專家蕭文杰:文資保存要有轉型正義視野〉,沃草。https://reurl.cc/Nym1A6(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5日)。
朱乃瑩(2022年2月22日),〈文資團體批促轉會:公告「安康接待室」為不義遺址,卻要新北市府暫緩指定古蹟?〉,沃草。https://reurl.cc/DoMLXR(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4日)。
朱乃瑩(2022年2月7日),〈白色恐怖不義遺址「安康接待室」珍貴文物慘遭泡水、蟲蛀 藝術家高俊宏:民間自力搶救仍待國家接手〉,沃草。https://reurl.cc/GKkrqW(檢索日期:2023年9月5日)。
行政院(2022年2月27日)〈訪視安康接待室 蘇揆:保存不義遺址記取教訓 不容威權不義再發生〉。行政院。https://reurl.cc/l7rVAl(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7日)。
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全體民間委員(2023年2月19日),〈民進黨政府的轉型正義不能虎頭蛇尾〉,自由評論網。https://reurl.cc/GKvNDd(檢索日期:2023年11月9日)。
呂佳蓉(2022年8月3日),〈裴洛西抵景美人權園區 將會見民運人士〉,中央社。https://reurl.cc/8NR4Mo(檢索日期:2023年11月8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3年10月2日)〈德國「轉型正義基金會訪團」參訪國家人權博物館 與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會面交流〉,國家人權博物館。https://reurl.cc/Zyx713(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5日)。
廖昱涵(2023年10月30日),〈75民團中正紀念堂抗議政府推動轉型正義不力:把手放門上卻不推開〉,沃草。https://reurl.cc/3eZqp9(檢索日期:2023年11月3日)。
賴于榛(2023年9月16日)〈轉型正義5法有望分批送立院審查 促轉條例將更名〉,中央社。https://reurl.cc/m0NK2l(檢索日期:2023年11月3日)。
總統府(2019年2月28日)〈出席義光長老教會追思禮拜 總統追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林家祖孫〉。總統府新聞。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4111(檢索日期:2023年10月22日)。
總統府(2022年2月27日)〈訪視「安康接待室」 總統:臺灣民主發展與轉型正義腳步 都會繼續往前進,絕對不會停止〉。總統府新聞。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6567(檢索日期:2023年9月30日)。
謝東明、李銘宏(2009年3月18日)〈白色恐怖檔案曝光 調查局亂棄史料 驚見滿屋文件屍罐〉。蘋果日報。https://reurl.cc/x74Rvz(檢索日期:2023年7月22日)。
謝東明、李銘宏、王姵雯(2009年3月18日)〈驚悚 50罐臟器嬰屍 羅列鏽架無人管 謠傳人體實驗 調查局:當年犯罪被害人解剖標本〉。蘋果日報。https://reurl.cc/x74Rvz(檢索日期:2023年7月22日)。
(七)影音資源
Twimitv(2009年3月18日)「20090319 不要戒嚴要公園!雙城里居民至安康招待所抗議」。https://reurl.cc/01l3kA(檢索日期:2023年7月22日)。
公視(2023年3月12日)「成為市定古蹟的不義遺址,政治犯聞風喪膽的偵訊場所 拆開安康接待室」。公視臺灣記事簿,第182集。https://reurl.cc/RzjWke(檢索日期:2023年6月5日)。
少了一個之後(2021年2月26日)「湯德章事件實境劇」。https://reurl.cc/p5KM0x(檢索日期:2023年10月22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2023年5月19日)「秘密偵訊的空間 安康接待室」紀錄短片。https://reurl.cc/ZW7D6Q(檢索日期:2023年5月29日)。
(八)網路及其他資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reurl.cc/3el1AV(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5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reurl.cc/QZK810(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4日)。
交通部觀光署「觀光資訊網」。https://www.taiwan.net.tw/(檢索日期:2023年12月1日)。
行政院「推動轉型正義會報」。https://www.ey.gov.tw/tjb/(檢索日期:2023年11月3日)。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https://reurl.cc/vmNoYo(檢索日期:2023年1月13日)。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遺址資料庫」。https://228.org.tw/eseki.php(檢索日期:2023年3月9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安康接待室環景網站」。https://reurl.cc/kalWmG(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日)。
黃舒楣(2023年11月29日)「矛盾記憶之境:困難襲產實踐路徑」。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轉型正義教育工作坊演講簡報。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臺北旅遊網」。https://www.travel.taipei/zh-tw(檢索日期:2023年12月1日)。
鄭南榕基金會。http://www.nylon.org.tw/(檢索日期:2023年10月22日)。
-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1585-
dc.description.abstract臺灣經歷長達半世紀的威權統治,辨識與保存國家暴力的發生地「不義遺址」,是遲來轉型正義工程的重要環節。其中,位於新北市新店安坑地區的「安康接待室」,是近年最受矚目的不義遺址保存示範案例之一。安康接待室過去隸屬於調查局及警備總部等情治機關,是目前建物遺構保存狀態最完整的白色恐怖時期大型偵訊拘留場址,極具潛力作為國家暴力的空間證據,還原侵害人權的歷史現場。

本研究首先爬梳不義遺址概念在臺灣的成形歷程,並回探不義遺址政策規劃過程中實務上所面臨的困境,如不義遺址定義的模糊性、多樣複雜的空間狀態、牽涉的責任義務難以釐清、不義遺址與既有文化資產治理體制之間的緊張關係等等,藉此探究為何保存不義遺址已是轉型正義推動工作中政治爭議相對較小的項目,但不義遺址的法制化仍像一場遲遲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

儘管不義遺址遍布全臺,但已經歷襲產化過程並廣為人知的不義遺址寥寥無幾,彷彿處在沉睡的狀態。因此本研究提出「冬眠襲產」的概念,指涉具有重要意義卻長期缺乏政府及社會大眾關注的襲產,以形容臺灣不義遺址的獨特狀態。不義遺址數十年來就像蟄伏在凍土裡,於漫長的冬天中沉睡,無人聞問。就像冬眠的生物需要春天逐漸攀升的溫度才能甦醒,冬眠襲產也需要透過官方及民間的行動注入一定熱度,才會逐漸被看見。

本文的核心案例安康接待室,正是一個甦醒中的冬眠襲產,從一個無人關注、雜草叢生的半荒廢空間,在近年官方及民間的推動下,其價值藉由一連串的行動過程逐漸浮現,有潛力化為具紀念與教育意義的場所。儘管安康接待室是特別受到關注的幸運案例,然而滾動中的安康接待室保存再利用議題仍存在不少張力,例如暗潮洶湧的古蹟提報行動、後續接管單位協調不順、不同社群對其價值定位的異質想像,都是安康接待室襲產化過程中一一浮現的潛在衝突。從不義遺址保存過程的挑戰,亦可由小見大,反映臺灣社會追求轉型正義的挑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fter half a century of authoritarian rule, Taiwan’s belated transitional justice efforts hinges on recognizing and preserving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and state violence. Of these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the “Ankang Reception House” located in New Taipei City’s Xindian Ankeng district is a renowned example of preservation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efforts. Ankang Reception House was a major interrogation and detainment facility operated by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Investigation Bureau and the Taiwan Garrison Command. The Ankang Reception House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detainment, torture and interrogation centers well preserved from the White Terror period. This site has immense potential as spatial evidence of state violence and enables transitional justice efforts for remembrance and commemoration of historical past human rights abuses.

This study starts with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conceptual origins of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in Taiwan. The study then explores the multitude of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policy planning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related to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These difficulties include the ambiguity in defining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the intricacies of current spatial conditions, the complex web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bureaucratic tension between control over these sites both as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and cultural heritages, etc. It has been unprecedentedly challenging to legalize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even though it is a less controversial program within the push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

Although historical sites of justice exist across Taiwan, most of them languish in a dormant state with few examples undergoing proper heritagization.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dormant heritage to describe the unusual condition of Taiwan’s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Dormant heritage refers to the lethargic processing and lack of long-term care and interest from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experienced by heritage sites with cri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cades,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have hibernated in the desolate winter into obscurity. Analogous to a hibernating animal, dormant heritage sites also require warmth from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to emerge from in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e to transitional justice.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examining the transition of Ankang Reception House from a semi-abandoned dormant heritage site in the woods to an imperative historical site of injustice with profound educational and commemorative functions. This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due to recent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Juxtaposed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Ankang Reception House, there are many unresolved tensions that threaten to derail the wider heritagization process for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se tensions such as the controversial cultural heritage nomination process, conflicting administrative controls, disagreement among groups with divergent values, etc. This study uses the challenges in preserving 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 such as the Ankang Reception House as a microcosm to explore wider challenges in Taiwan’s struggle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4-02-01T16:13:15Z
No. of bitstreams: 0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4-02-01T16:13: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0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一、襲產研究 6
二、臺灣不義遺址調查研究 8
第三節 章節架構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一、訪談 14
二、參與觀察 15
三、文本分析 17
第二章 不義遺址的成形 18
第一節 威權統治造就不義空間 18
一、從隨機到制度化的國家暴力發生地 18
二、記憶不義空間的濫觴 20
第二節 不義遺址法制化歷程 22
一、「不義遺址」一詞的出現 22
二、促轉會時期的規劃與挑戰 25
三、尚未完賽的法制化馬拉松 33
第三節 等待甦醒的「冬眠襲產」 35
一、不義遺址作為冬眠中的襲產 35
二、由下而上喚醒「冬眠襲產」的做法 39
三、保存不義遺址的多層次意義 44
第三章 安康接待室襲產化序曲 49
第一節 白色恐怖下的安康接待室 49
一、地理位置及興建背景 49
二、空間規劃設計 51
三、刑求取供、疲勞審訊與心理孤立 59
第二節 襲產化前夕的擾動 63
一、恐怖形象首曝光 63
二、靈異探險次文化 64
三、廢墟藝術行動 65
第三節 成為不義遺址 66
一、多方協力的搶救、調查與保存行動 66
二、府院高層的政治展演及立場表態 67
三、逐漸被打開的人權歷史教育空間 69
第四章 滾動中的安康接待室保存再利用議題 73
第一節 暗潮洶湧的古蹟提報行動 73
一、法務部調查局拒絕申請文資 73
二、民間的提報行動 74
第二節 作為備受矚目的燙手山芋 80
一、為「孤兒」找新家 80
二、調查局的態度 80
三、促轉會的角色 82
四、文化部及人權館的顧慮 82
五、拍板定案的轉捩點 83
第三節 喚醒「冬眠襲產」的挑戰 85
一、民間對未來安康接待室空間的期待 85
二、保存規劃過程可能遇到的挑戰 89
三、成為不義遺址之後 91
第五章 結語:無人所知的所在 93
第一節 無人所知到為人所知之路 93
第二節 記憶政治的未竟辯論 98
參考文獻 99
-
dc.language.isozh_TW-
dc.title成形中的「不義遺址」:安康接待室襲產化過程的挑戰zh_TW
dc.titlePolicy-making for Historic Sites of Injustice: Challenges in the Heritagization of the Ankang Reception Hous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1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麗玲;傲予莫那zh_TW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Li-Ling Huang;Awi Monaen
dc.subject.keyword轉型正義,不義遺址,安康接待室,襲產化,冬眠襲產,zh_TW
dc.subject.keywordtransitional justice,historical sites of injustice,Ankang Reception House,heritagization,dormant heritage,en
dc.relation.page10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400185-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4-01-2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12-1.pdf4.53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