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04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蕙如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ui-Ju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家瑜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Yu Chang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9-22T17:12: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10 | - |
dc.date.copyright | 2023-09-22 | - |
dc.date.issued | 2023 | - |
dc.date.submitted | 2023-08-1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Openbook閱讀誌》(2020年12月25日)。〈讓專業的來!談授權、擬合約…影視經紀人的「媒合術」〉。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08/5118770 中央社「文化+」(2022)。《做戲的人:新台劇 在路上》。印刻出版社。 今周刊(2022年10月2日)。〈《台北女子圖鑑》編劇慘遭鞭屍 金鐘編劇怒揭3辛酸:你真的了解這行業嗎?別太過分〉。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4/post/202210020005/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0)。《2020年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電視、電影、動畫》。台北:文化部。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電視、電影、動畫》。台北:文化部。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202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化部。 文化部(2018)。《電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及電影產業》。台北:文化部。 文化部(2022)。《109-111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摘錄–電影內容產業》。台北:文化部。 王志弘, 徐苔玲, 沈台訓譯(2016)。《文化工作的政治》。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書Mark Banks. [2008].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Palgrave Macmillan.) 王寶兒、葉冠吟、趙靜瑜(2022年1月2日)。〈打造影視國家隊 前瞻計畫挹注第一桶金 文化部扮火車頭〉。《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20102w001 吳尚軒(2021年10月10日)。〈台劇突圍3》是誰綁住了台劇的想像力?揭開血汗編劇的說故事困境〉。《新新聞》,取自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2648 吳淑鈴(2017)。《重墾荒地找生機:共植百花齊放的台劇新風景》。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韓率(2020)。《消逝的韓光:低薪、過勞、霸凌,揭發華麗韓劇幕後的血汗與悲鳴》。EZ叢書館。 林昱豪(2018)。《內容供應商與OTT串流影音平台的交易模式研究》。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學位碩士論文。 林韋葳(2017)。〈影視OTT平台發展之產業變革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40:129-136。 DOI:10.29656/TERM.201705.0017 金彬娜(2020)。《初探更多元的OTT自製劇:網路串流平台與台劇內容的產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苡爭(2012)。《社會工廠裡的漫遊者--電視編劇的職涯描繪》,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芳祥(2010年9月28日)。〈準編劇過天堂路〉。《台灣電影網》,取自https://taiwancinema.bamid.gov.tw/Infofeatures/InfofeaturesContent/?ContentUrl=62334 翁秀琪(2023年1月)。〈誰來替台灣內容產業的老問題找新解方? 參與【2022亞洲新媒體高峰會議】 (上)〉,取自https://www.mnews.tw/story/20221229ombuds001 翁秀琪(2023年1月)。〈誰來替台灣內容產業的老問題找新解方? 參與【2022亞洲新媒體高峰會議】 (下)〉,取自https://www.mnews.tw/story/20230103ombuds001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8)。《公共電視推動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第一期結案報告書》。台北:文化部。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8)。《公共電視推動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第二期 (108-109)結案報告》。台北:文化部。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8 年 10 月 23 日)。〈我國傳播產業的產業關聯性分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取自 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18102/3768_35708_181023_1.pdf 張時健(2006)。〈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中華傳播學刊》,7: 137-181。 張舒斐(2017)。〈大製作模式對自由電視工作者的影響:以台灣電視工作者在中國大陸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9:61-92。 許卜升(2017)。《電視編劇人才培育方針之探討》,亞洲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仁彬(2013)。《數位匯流:OTT時代的機會與挑戰》。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學位碩士論文。 陳君毅(2022年12月)。〈影視產業宛如「走鋼索」!李明哲:一頭熱補助不能拯救,產銷要平衡〉。《數位時代》,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7389/taicca-2022 陳明輝(2003)。《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亭聿(2014年8月27日)。〈【有故事的人(I)】被邊緣化的創意工作者——電影編劇:專訪資深編劇魏嘉宏〉。《放映週報》,取自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2708 陳亭聿(2014年9月18日)。〈【有故事的人(II)】誰殺了編劇?:專訪製片李亞梅、編導易智言與連奕琦〉。《放映週報》,取自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2711 陳迺云(2019)。《海市蜃樓或活血靈丹-反思OTT對台灣電視劇產業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傳播與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陳群芳(2022年12月)。〈壯大影視生態圈 迎接台劇大航海時代〉。《台灣光華》,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221000010-260404?chdtv 陳群芳(2022年12月)。〈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台劇 從戲劇經典望向未來〉。《台灣光華》,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1221000009-260404?chdtv 陳學梅(2020)。〈戲劇頻道業者如何因應OTT TV的興起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傅紀鋼(2022年10月4日)。〈Disney+《台北女子圖鑑》:到底是誰在羞辱台北與台南?吳洛纓護航編劇犯了兩個錯誤〉。《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4203 曾筱媛(2018)。〈2017~2022全球OTT影音產業發展與未來關鍵成長趨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1-12:42-51。 曾瀚賢、湯昇榮、廖昀靖(2022)。《進擊的台劇:故事×技術×IP放大,瀚草與合影視如何打造影視台流,走向世界!》。聯經出版公司。 馮勃翰(2022年10月19日)。〈《台北女子圖鑑》滿滿刻板印象,錯在編劇?從管理角度看本土劇組分工的真相〉。《經理人》,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65876 黃秀蘭(2022)。〈法律如何看?— 劇本提案之權利保護〉,《2022台灣電影年鑑》。台北:文化部。 黃郁庭(2016年11月22日)。〈【台灣編劇的困境專題-1】台灣寫不出好劇本? 關鍵原因為市場〉。《銘報新聞》,取自https://news.cts.com.tw/mol/campus/201611/201611221823744.html 黃麗蓉(2008)。《台灣電視戲劇經營策略變革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傳學鬥暑期訪調(2009年)。〈影劇幕後--編劇不能寫的故事(二)〉,取自https://www.domorenovel.com/%E5%8F%B0%E7%81%A3%E7%B7%A8%E5%8A%87%E7%8F%BE%E6%85%98%E6%B3%81%E5%A4%A7%E5%85%AC%E9%96%8B%E4%BA%8C/ 傳學鬥暑期訪調(2009年)。〈影劇幕後--編劇不能寫的故事〉,取自 https://www.domorenovel.com/%E5%8F%B0%E7%81%A3%E7%B7%A8%E5%8A%87%E7%8F%BE%E6%85%98%E6%B3%81%E5%A4%A7%E5%85%AC%E9%96%8B%E4%B8%80/ 葉冠吟(2022年1月2日)。〈帶著台劇激戰世界串流 用心打造30年不退流行的戲〉。《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20102w002 廖佩玲(2016年8月2日)。〈「電視劇想要成功,絕對是以編劇為中心」韓國名作家鄭淑給台灣戲劇的開示〉。《娛樂重擊》,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29731 廖珪如(2022年1月)。〈台灣影視新機遇2》台灣大以投代購 要讓台劇接軌好萊 塢〉。《財訊》,取自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5dab87b9-01be-4eaa-8b0c-626c705ed083 廖珪如(2022年1月)。〈台灣影視新機遇3》百聿不想一輩子打工 靠拍片華麗轉 身〉。《財訊》,取自 廖珪如、洪綾襄(2022年1月)。〈台灣影視新機遇1》 國際資金入場!台灣影視華燈初上 單集製作費千萬起跳〉。《財訊》,取自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4451c0cf-ace6-4d89-8f49-70a4e636ed5d 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台北:韋伯文化。(原書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Sage Publications.) 管中祥(2003年)《以管窺天.媒體偏見》。〈「霹靂」鄭文華〉,取自 https://enews.url.com.tw/enews/20816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2020年9月19日)。〈專訪王小棣:相隔四年 《植劇場2》重啟,帶頭攪動台灣影視這片海洋〉。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0577/page2 蔡蕙如、林玉鵬(2021)。〈後疫情時代下「脆危的」影視勞動-臺灣影視文化產業紓困政策再思考〉,《新聞學研究》,148: 1-46。DOI: 10.30386/MCR.202107.0015 談《返校》創作過程 獲獎編劇:像在卡陰!《E!Studio藝鏡到底》完整版,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EgMkq-G7g 鄭人豪(2017)。《我要活下去: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中的台灣編劇、導演、與製作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景雯(2019年6月29日)。〈何昕明:編劇要以一顆堅強的心走在鋼索上〉。《中央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90629w005 蕭亦庭(2022)。《從競合理論探討台灣OTT TV業者與內容業者的合作現況與瓶頸》。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學位碩士論文。 賴逸芳(2015)。〈跨界、跨域:影視內容產業的獲利模式〉。《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38:20-26。 戴孟錚(2015)。《前進中國:臺灣電視編劇的文化勞動與跨國工作認同(2000-2015年)》。 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魏玓(2019)。〈「萬惡」電視何以誕生?臺灣有線電視生成階段(1980-1993)的重新檢視〉。《新聞學研究》,(139):1-40。 羅惠文(2018)。《台灣編劇職涯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Cake, S. (2021). A 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Between Writer, Director and Actors: Table Read as Scriptwriting ‘Intervention’. In: Taylor, S., Batty, C.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Script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82234-7_29 Campbell,R., & Reeves, L, J. (1990) Television Authors: The case of Hugh Wilson. In J. Robert & G. B. Thompson (Eds.), Making television :authorship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pp. 3-18). New York, NY: Praeger. Chan. (2003). Writers at the Bottom: Current Concerns of Film and TV Screenwriters in Singapore. Media Asia, 30(3), 181–188. https://doi.org/10.1080/01296612.2003.11726721 Cornwell, S. C. (1979). Social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Artists.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18(5), 537-556. Curtin, & Sanson, K. (2017). Voices of Labor: Creativity, Craft, and Conflict in Global Hollywo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ttps://doi.org/10.1525/j.ctt1pq347f Douglas, P. (2007). Writing the TV drama series: how to succeed as a professional writer in TV.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Gill, R., & Pratt, A. (2008). Precarity and cultural work In the social factory? Immaterial labour, precariousness and cultural work.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5(7-8), 1-30. Henderson. (2011). In Focus: Writing and Producing TV in the Post-Network Era: The Culture Behind Closed Doors: Issues of Gender and Race in the Writers’ Room. Cinema Journal, 50(2), 145–152. Moore, C. (2021). Textual Manifestations of Collaborative Screen Idea and Story Development: A Danish Case Study. In: Taylor, S., Batty, C.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Script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82234-7_20 Taylor, & Batty, C. (2022).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Script Development.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Taylor, S., Batty, C. (2021). The Business of Script Development: Insights from Industry Practitioners. In: Taylor, S., Batty, C.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Script Development.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82234-7_11 Pages 147-159 Ursell, G. (2000), 'Television Production: Issues of Exploit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UK Television Labour Market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2(6), 805-825 Ursell, G. (2000). Television production: issues of exploit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UK television labour markets. Media Culture Society, 22, 805-825.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9004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編劇長期面臨低薪、無合約保障等專業不被重視的勞動困境,探究其發展脈絡,與台灣影視產業結構密不可分。本深度報導以創意文化勞動的視野出發,分析台灣影視產業中的編劇工作,從結構面探究不同利益關係人在影視產業場域中實踐、互動和相關資源分配情形。文章架構上,本報導以撰寫台劇內容生產者—編劇作為主要受訪對象,以他們的生命史為主軸,呈現他們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難題與挑戰,從而造成心理、職涯上的轉變,與試圖走出困境的策略。同時,透過他們的經歷,反觀台灣影視產業的歷史變化,加入相關支持資源,盼能提供未來欲投入編劇工作後生之參考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aiwan's screenwriters have long been confronted with labor challenges characterized by low wages and a lack of contractual protection, indicative of the undervaluation of their profess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 of these challenges, which are inherently intertwined with the structure of Taiwan's TV drama industry. Departing from a perspective grounded in creative cultural labor, this in-depth report analyzes the work of screenwriters in Taiwan's TV drama industry, investigating the power dynamic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various stakeholders from a structural standpoint. The article adopts a framework centered on the primary interview subjects: content producers—specifically, screenwriters—in the production of Taiwan's TV dramas. Their life stories serve as the narrative focal point, capturing the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hap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career transformations, as well as their strategies for navigating these challenges.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s, the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aiwan's TV drama industry, supplemented by relevant support resources, with the aim of offering valuable reference points for future aspiring screenwriters entering the fiel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Submitted by admin ntu (admin@lib.ntu.edu.tw) on 2023-09-22T17:12:13Z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9-22T17:12: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深度報導 1 第一章 迷航:低薪、無限改稿、無合約保障,新手編劇的遭遇 2 踏上無限改稿之路的薛西佛斯 2 編劇契約下的弱勢乙方困境 6 商業考量剝奪創作自主,編劇的無奈與掙扎 8 拍攝現場突發狀況,編劇改本的挑戰 9 低薪、惡劣的工作環境,流失人才 10 從為黨效力到為資本護航,編劇產業面臨黑暗時刻 10 業界編劇實戰課,打造產業溝通橋樑 12 第二章 大霧:被撤換、無劇本版權、專業被漠視,資深編劇的困境 14 遭年輕製作人撤換,對創作生涯產生懷疑 15 壓縮創作時間?製作期急促下的編劇創作挑戰 16 重視現場拍攝,編劇被邊緣化 18 無法擁有的版權:揭開編劇創作的所有權困境 19 長期陋習下,編劇專業地位深陷被漠視困境 21 影視製作成功的關鍵:製作端與創作端的互信基礎 21 編劇權益該如何保障? 23 第三章 導航:由創作端來主導製作,資深編劇的進擊之路 26 《沉默之槍》製作人王卉竺:編劇投身製作,搭起製作與創作的溝通橋樑 26 《我願意》編導吳洛纓:樹立典範,讓製作端相信編劇專業 30 國際OTT進駐,編劇困境一成不變? 33 編劇是附屬品?平台掌權仍是關鍵 33 第四章 定錨:組建編劇室培育新手,建立產業鍊 35 解方1:資深編劇手把手教學,滋養編劇茁壯發芽 38 解方2:影視環境改變難,打一場編劇團體戰 40 解方3:編劇專業分工,改變說故事模式 43 解方4:從商業機制著手,壯大影視產業 45 台劇起飛中?編劇面臨的隱憂 47 報導企劃 48 第一章 報導動機與意識 49 一、報導動機 49 二、現有報導限制與可補足之處 50 三、報導欲回答問題 5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2 第一節 影視文化產業 52 第二節 影視產業下的文化勞動 53 第三節 OTT趨勢:影視產業結構變化與發展 55 第四節 台灣編劇勞動樣態 58 第五節 小結 67 第三章 報導規劃 69 一、章節規劃 69 二、 深度報導方法與採訪對象 70 研究結論 75 參考文獻 77 一、中文部分 77 二、英文部分 82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台劇起飛中?大霧漫漫的編劇路 | zh_TW |
dc.title | The Rise and Fall of Taiwan's TV Drama: The Hazy Journey of Scriptwriting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11-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李志德 | zh_TW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Chih-Te Lee | en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吳洛纓;何昕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Luo-Ying Wu;Shin-Min Ho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文化產業,文化勞動,台劇,編劇,OTT,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ultural Industry,Creative Labor,Taiwan’s TV Drama,Screenwriters,OTT, | en |
dc.relation.page | 83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303880 |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
dc.date.accepted | 2023-08-12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11-2.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9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