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79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葉俊榮(Jiunn-rong Yeh)
dc.contributor.authorChu-Hsuan W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王筑萱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20:01:27Z-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20:01:27Z-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11-18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
專書譯著:
大須賀明著,林浩譯(2001),《生存權論》,台北:元照。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作者自刊,三版。
李惠宗(2006),《憲法要義》,台北:元照,三版。
法治斌、董保城(2004),《憲法新論》,台北:元照,二版
法務部(2009),《人權大步走計畫:落實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編(2008),《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學林,二版。
施文森主編(2004),《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第三輯)》,司法院。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2005),《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台北:眾文。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1946),《國民大會實錄》。
勞倫斯.傅利曼著,吳懿婷譯(2005),《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台北:商周。
葉俊榮(2000),《珍惜憲法時刻》,台北:元照。
葉俊榮(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臺大法學叢書 (137),台北:元照。
蔡維音(2001),《社會國的法理基礎》,正典。
期刊論文:
何兵、王軒(2007),〈印度的公益訴訟制度〉,《行政法學研究》,3期,中國政法大學,頁131-138。
吳庚(1998),〈基本權的三重性質:兼論大法官關於基本權解釋的理論體系〉,《司法院大法官釋憲50週年紀念論文級》,司法院書記處,頁1-51。
李仁淼(2000),〈國際人權法體系中社會權保障之新進展:以社會權規約委員會之最新動向為檢討中心〉,《思與言》,38卷4期,頁41-66。
李立如、張文貞,(2006),〈認真看待社會變遷的憲法-變遷機制的初步探討〉,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初版,臺北:元照,頁125-150。
李惠宗(2003),〈憲法工作權保障系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1期,頁121-157。
李建良(2004),〈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學林,頁1-72。
李建良(2007),〈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二版。
李建良(2008),〈論社會給付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社會國原則的實踐難題〉,司法院主辦,違憲審查基準與社會國原則-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下冊),頁 1-28。
李建良(2009),〈社會國原則的實踐與人民基本權的保障〉,台大法學院主辦,第四屆日台憲法共同研究會-公法典範的繼授與轉型法學研討會,頁7-16。
李震山(2005),〈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8期,頁183-252。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雜誌》,48期,頁127-135。
林子儀(1993),〈司法護憲功能之檢討與改進〉,國策中心編,《憲政改革》,業強,頁193-287。
林明昕(2006),〈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元照,頁4-31。
林俊言(2001),〈論受益權面向的生存權:以大法官解釋為中心〉,《軍法專刊》,47卷8期,頁29-43。
林炫秋(2008),〈社會保險權利之憲法保障--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期,頁297-353。
孫迺翊(2006),〈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241-290。
孫迺翊(2006),〈社會共識基礎與社會福利國家之建構〉,台大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中心、台大法律學院公法研究中心、台灣法學會主辦,憲法學之科際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
孫迺翊(2007),〈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體系中個人、家庭與國家的角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孫迺翊(2007),〈恩給性社會給付沒保障?:憲法與行政法角度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52期,頁79-88。
孫迺翊(2008),〈歐盟人民社會基本權之保障:以受僱者與非受僱者之遷徙自由與社會給付請求權為例〉,《歐美研究》,38卷4期,頁579-636。
翁岳生(1994),〈憲法之擁護者:回顧與展望〉,《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月旦,頁400。
翁岳生(1998),〈我國釋憲制度之特徵與展望〉,《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頁321。
翁岳生(2000),〈憲法解釋與人民自由權利之保障〉,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11版,頁1-22。
郭介恆(1995),〈立法怠惰之回應〉,《憲政時代》,21卷1期,頁1-24。
郭明政(2006),〈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於:蘇永欽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
郭銘松(1999),〈從財產權的思想典範論現代憲法功能的變遷--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Lochner v. New York與Goldberg v. Kelly判決為例〉,《歐美研究》,29卷3期,頁143-180。
陳怡如(2006),〈司法院大法官平等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頁111-168。
陳宜中(2003),〈國家應維護社會權嗎?評當代反社會權論者的幾項看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卷2期,頁309-338。
陳英鈐(1999),〈『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台灣本土法學》,4期,頁87-99。
陳新民(1992),〈論社會基本權利〉,《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冊)》,臺北:三民,頁95-128。
陳慈陽(2001),〈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26卷3期,頁3-43。
陳愛娥(1995),〈立法怠惰之回應〉,《憲政時代》,21卷1期,頁43-74。
陳愛娥(2001),〈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26卷3期,頁43-67。
陳愛娥(2004),〈立法怠惰與憲法條文之直接適用〉,《全國律師》,7卷11期,頁50-54。
陳愛娥(2007),〈平等原則作為立法形塑社會給付體系的界限--兼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憲政時代》,32卷3期,頁259-298。
陳愛娥(2004),〈繼受法國家中的法比較:以憲法解釋作為觀察對象〉,《月旦民商法雜誌》,4期,頁5-15。
許宗力(2007),〈淺談立法怠惰〉,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二版,頁479-486。
許宗力(2007),〈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二版,頁192-206,頁181-206。
許宗力、林子儀、葉俊榮(1992),〈憲改建言:「憲法時刻」的呼籲〉,《律師通訊》,152期,頁50-63。
許慶雄(1991),〈社會權概念及特質:日本憲法法理之探討〉,《現代學術研究專刊(第4輯)》,頁13-17。
黃昭元(2000),〈「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合憲性:司法院釋字第485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期,頁19-38。
黃昭元(2000),〈立法裁量與司法審查—以審查標準為中心〉,《憲政時代》,26卷2期,頁156-185。
黃昭元(2003),〈司法違憲審查的正當性爭議—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的初步檢討〉,《臺大法學論叢》,32卷6期,頁114-133。
黃昭元(2004),〈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台大法學論叢》33卷3期,頁45-148。
黃舒芃(2006),〈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16期,頁1-43。
黃舒芃(2005),〈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20期,頁183-198。
黃姿育(2008),〈社會權可司法性的新出口?:以印度最高法院關於都市違建戶案件判決為中心〉,台大法律學院公法研究論壇(二),台大法律學院公法中心,頁1-25。
黃建輝(1998),〈法官個案審查制度之建立〉,《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一)》,三民,頁471-508。
張文貞(2003),〈中斷的憲法對話:憲法解釋在憲法變遷脈絡的定位〉,《臺大法學論叢》,32卷6期,頁61 -102。
張文貞(2006),〈法律人的大法官?或經濟學家的大法官?─以釋字第606號解釋為例〉,台大法律學院科技整合研究所、台大法律學院、台大法學會主辦,憲法學研究之科技整合研討會, 頁1-21。
張文貞(2007),〈跨國憲政主義的合縱與連橫:歐洲人權法院與內國憲法法院關係初探〉,《月旦法學》,151期,頁57-70。並收於:顏厥安、林鈺雄主編,《歐洲人權裁判研究(二)—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台北:元照,頁121-142。
張文貞(2008),〈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理論分析與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初步探究〉,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中華民國憲法學會主辦,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
張喬婷(2008),〈憲法保障社會權是否可能透過違憲審查制度實現?—輔以比較法觀點之參考〉,台大法律學院公法論壇(一),頁1-21。
張嘉尹(2002),〈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頁35-62。
程明修(2008),〈基本權客觀內涵之主觀化-從憲法保障之制度與基本權之制度性保障功能談起〉,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釋憲六十週年紀念,頁1-24。
湯德宗(2000),〈立法裁量之司法審查的憲法依據:違憲審查正當性理論初探〉,《權利分立新論卷二》,頁1-70。
湯德宗(2000),〈權力分立與違憲審查:大法官抽象釋憲權之商榷〉,《權利分立新論卷二》,頁97-115。
葉俊榮(1986),〈論行政裁量的司法審查與程序上的要求〉,《憲政時代》,11卷4期,頁70-81。
葉俊榮(1993),〈憲法位階的環境權:從擁有環境到參與環境決策〉,收於:氏著《環境政策與法律》,臺大法學叢書(63),元照,頁1-34。
葉俊榮(1996),〈司法院大法官附期限憲法解釋的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6卷1期,頁1-23。
葉俊榮(1999),〈從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論大法官的釋憲機能: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八年〉,《台大法學論叢》,28卷2期,頁1-63。
葉俊榮(2002),〈從「轉型法院」到「常態法院」:論大法官釋字第二六一號與第四九九號解釋的解釋風格與轉型脈絡〉,《臺大法學論叢》,31卷2期,頁59-96。
葉俊榮、張文貞(2006),〈路徑相依或制度選擇?--論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的模式〉,《問題與研究》,45卷6期,頁1-31
雷文玫(2002),〈再訪社會權—1990年代中東歐國家憲法變遷社會權入憲之研究〉,收於:《當代公法新論-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下)》,頁571-600,臺北:元照。
雷文玫(2003),〈低收入社會救助給付與設籍限制之違憲 審查──Saenz v. Roe一案判決之分析〉,《歐美研究》,33卷3期,頁413-459。
雷文玫(2008),〈尋找大法官實踐社會國的最適功能:「論社會給付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與談搞〉,司法院主辦,違憲審查基準與社會國原則-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頁1-5。
雷文玫、黃舒芃(2005),《社會權入憲的分析以及基本國策中有關社會福利政策的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頁11-15。本文亦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頁386-426。
廖元豪(2002),〈全球化之比較憲法理論--兼評美國司法實務之憲法解釋方法〉,《憲政時代》,28卷2期,頁99-119。
廖元豪(2008),〈高深莫測,抑或亂中有序?--論現任大法官在基本權利案件中的「審查基準」〉,《中研院法學期刊》,2期,頁211-274。
蔡宗珍(2009),〈從給付國家到擔保國家:以國家對電信基礎需求之責任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122期,頁33-36。
蔡茂寅(1999),〈社會權—生存權與勞動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49期,頁137-144。
蔡維音(1997),〈社會福利制度之基礎理念及結構〉,《月旦法學雜誌》,28期,頁24-29。
薛憲政(1995),〈社會權利論--社會基本權的思想脈絡〉,《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4卷,頁1-36。
鍾秉正(2005),〈社會福利之憲法保障:兼論相關憲法解釋〉,湯德宗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9-67。
欒志葒(2006),〈印度公益訴訟制度的特點及其啟示〉,《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卷1期,頁59-63。
魏千峰(2000),〈南非新憲法下之人權保障〉,《思與言》,38卷4期,頁117-154。
蘇永欽(1994),〈大法官解釋與台灣的社會變遷〉,收於氏著《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月旦,頁271-314。
蘇永欽(2002),〈立法裁量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頁5-56。
蘇晏殊(2008),〈公益訴訟與公益法:印度的經驗〉,《亞洲法治通訊》,1卷5期,武漢大學亞洲法律資源中心,頁10-12。
龔向和(2005),〈通過司法實現憲法社會權—對各國憲法判例的透視〉,《法商研究》,4期,湖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頁131-137。
學位論文
王信仁(2003),《再訪社會權》,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瀚(2006),《從John H. Ely的代表性補強理論檢討司法違憲審查正當性爭議》,台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鎨澂(1993),《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宗憲(2003),《憲法上人民最低生存權的性質與司法保障-我國與日本學說及司法判決(大法官釋憲)見解的檢討》,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茂青(1998),《生存權之研究:以日本國憲法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春元(2004),《全球化下的法院:從司法空間轉型的角度分析之》,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蘭(2000),《平等權審查標準之解析與建構:以社會立法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豐(2004),《論立法不作為之國家賠償責任》,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寶(2006),《社會權思想在人權體系中之發展研究》,中華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鼎馨(2008),《給付抑或不給付?-從憲法受益權╱社會權保障功能論社會救助給付行政之目的及正當程序》,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政憲(1995),《社會基本權之研究:以德國法為借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明政(2006),《生存權的憲法規範與保障方式─檢討日本與美國學說及判例》,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淑芬(1991),《日本憲法生存權保障原理與構造之研究:由生存問題之歷史發展探討》,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彥圖(1998),《立法者的形成餘地與違憲審查 : 審查密度理論的解析與檢討》,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頁:
林萬億(2005),〈199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期,網路版: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09/03.htm。(最後瀏覽日:2009/04/11)
胡敏潔(2006),〈論社會權的可裁判性〉,《法律科學》,5期,西北政法學院,同步刊載於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50.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28&CurRec=4。(最後瀏覽日:2009/7/1)
張翔(2006),〈基本權利的受益權功能與國家的給付義務〉,《中國法學》,1期,載於中國法律信息網:http://law.law-star.com/txtcac/lwk/036/lwk036s314.txt.htm。(最後瀏覽日:2009/7/1)
黃文雄(2000),〈台灣亟待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台灣人權促進會:http://www.tahr.org.tw/site/committee/2000.01.04.peter.htm。(最後瀏覽日:2009/7/1)
黃錦堂(2006),〈社會權試論〉,載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黃錦堂教授教學網:homepage.ntu.edu.tw/~hwngntn/20060530Solidarity.pdf。(最後瀏覽日:2009/7/1)
蔣小紅(2005),〈通過公益訴訟,推動社會變革:印度公益訴訟制度考察〉,中國論文天下論文網: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3369776.1。(最後瀏覽日:2009/7/1)
楊靜利(2000),〈社會保險的意義與社會福利體系〉,《台灣社會福利學刊(電子期刊)》,1期,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journal/paper0105.pdf。(最後瀏覽日:2009/7/1)
劉宜君(2001),《全球化與國家財政職能的轉換》,載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ost/2/632。(最後瀏覽日:2009/7/1)
憲法案例教學網(2008),黃昭元、葉俊榮、張文貞編撰,〈第五單元:財產權〉, 2007年教育部補助法律專業科目教學改進計畫,http://www.law.ntu.edu.tw/taiwan-claw/index.html。(最後瀏覽日:2009/7/1)
Sandra Liebenberg著,輔仁大學社會文化研究中心譯(2004),〈從人權角度看社會保障:經濟社會文化權〉(Circle of Rights: Economic, Social & Cultural Rights),輔仁大學社會文化研究中心網站:http://peace.ls.fju.edu.tw/paper/043.pdf。(最後瀏覽日:2009/7/1)
英文專書
Mark Tushnet(2007). Weak Courts, Strong Rights: Judicial Review and Social Welfare Rights in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P. Sathe(2006). Jusdicial Activism in India. Oxford India Paperbacks (2nd Ed.)
Vicki C. Jackson & Mark Tushnet (Eds.) (2006).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2nd Ed.)
英文論文
Albie Sachs(1989). A Bill of Rights for South Africa: Area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1 Columbia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13.
Allie Sachs(1989). A Bill of Rights for South Africa: Areas of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21 Columbia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13.
Andras Sajo(1996). Welfare Rights + Constitutional Court = State Socialism Redivivus – How the Rule of Law Killed Hungarian Welfare Reform, 5 East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Review 3.
Avi Ben-Bassat & Momi Dahan(2003). Social Rights in the Constitution and In Practic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Working Paper No. 05-03, available at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407260 (2009/7/1 visited)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1998), Draft general comment No. 9: The domestic application of the Covenant, available at http://www2.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comments.htm (2009/07/09 visited)
Craig Scott(1992). Constitutional Ropes Of Sand Or Justiciable Guarantees?: Social Rights In A New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 14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148.
Delgado(1980). Active Rationality in Judicial Review, 64 Minnesota Law Review 467
Frank B. Cross(2001). The Error of Positive Rights, 48 UCLA Law Review 857.
Frank I. Michelman(2003). The Constitution, Social Rights, and Liberal Political Justification,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13.
Frank I. Michelman(2005). The Protective Func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he Constitutional Question. Geroge Nolte (ed.)European and US Constitutionalism, 156-180
Gerald Gunther(1972). In Search of Evolving Doctrine on a Changing Court: A Model for a Newer Equal Protection, 86 Harvard Law Review 1
Herman Schwartz(1995). Do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Belong In A Constitution? , 10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1233.
Hugh Corder(1994). Towards a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 57 Modern Law Rewiew 493
Jayna Kothari(2001). Right of Housing: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India and South Africa, Lawyers Collective. Available at: http://www.escr-net.org/usr_doc/kothari_article.doc.
Kim Lane Scheppele(2004). A Realpolitik Defense of Social Rights, 84 Texas Law Review 1921
Lynn Berat(2005).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South Africa And Jurisdictional Questions:In The Interest Of Justice?,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39.
Jamie Cassels(1989). Judicial Activism and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India: Attempting the Impossible?, 37(3)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495.
Mario Gomez(1995). Social Economic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s, 17(1) Human Rights Quarterly 155-169
Mark Tushnet(2002). State Action, Social welfare Rights, and the Judicial Role: Some Comparative Observations, 3 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35
Peter Vale & Sipho Maseko(1998). South Africa and the African Renaissance, 74 International Affairs 271.
R. Randall Kelso(1992). Filling Gaps in the Supreme Court’s Approach to Constitutional Review of Legislation: Standards, Ends, and Burdens Reconsidered, 33 Texas Law Review 493
Shehnaz Meer(1993). Litigating Fundamental Rights:Rights Litigation and Social Action Litigation in India: A Lesson for South Africa, 9 S. Afr. J. on’ Hum. Rit.358.
S.P. Sathe(2007). India: From Positivism to Structuralism. Jeffrey Goldsworthy (ed.), Interpreting Constitu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Univesity Press, 215-265.
林子儀(1993), Is the welfare right a constitutional right?,收於:氏著《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月旦,頁145-172。
張文貞(2005),Constructing Federalism: The EU and US Models in Com parison,《歐美研究》,35卷4期,頁733-773。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795-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探討自由權、平等權之領域時,往往強調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的維護;但不同於前者,學說與實務對於以給付請求功能面向為主的社會權領域,卻因思及這種權利的理念是要求國家介入,且權利的具體落實通常挾帶著國家預算及資源,一般而言,這種憲政權能是優先分配給立法者的,從而基於權力分立、責任政治以及司法權本質之考量,社會權的規範效力以及可司法性遭到了質疑,甚至被根本的否定憲法上不該存有這種概念類型的權利。在實務的運作上也是如此,面對人民請求社會給付的案件時,大法官往往不正面直接回應所據以審查的「權利」基礎,反而用「基本國策」來包裝,並以國家的義務來回應,似乎刻意避免在憲法解釋中使用到社會權的概念。換言之,社會權背後強烈的司法正當性疑慮,是導致其概念無法如其他憲法基本權在司法上有效揮灑的原因;然本文思考到:不論憲法上社會權的概念「好不好」,既然我們的憲法人民權利章中有一個一向被認為是社會權類型之一的「第15條生存權」,或許可以換個方向,認真去思考這個已經存在的、社會性格濃厚的憲法第15條生存權在我們憲政架構下「要怎麼用」;因此嘗試從我國憲法解釋的實踐作為觀察分析的起點,去瞭解憲法第15條「積極」的生存權於司法審查中可發揮之功能意義及其侷限,作為化解以往社會權可司法性論辯的一條嘗試路徑。
透過憲法解釋實證研究之分析以及外國案例之比較觀察,本文發現,我國憲法生存權條款作為一個人民得據以請求社會給付的憲法權利基礎應無庸置疑,實不必對人民是否因此擁有具體請求權等情過於擔心,司法者不必刻意迴避它的權利面,反而應該正面回應它,好好地把它講清楚、說明白。而大法官對於生存權的內涵闡述太少,可能也是無法打破可司法性疑慮、彰顯其異於其他權利之特質的原因,因此嘗試描繪生存權內涵的圖譜,希望可以幫助對生存權的理解,也希望能幫助生存權在我國憲法下可以跳脫學界對社會權的束縛,而具有司法實踐的可操作性。
本文也從南非人權委員會與印度社會行動訴訟(social action litigation,簡稱SAL)機制背後所支撐的「民間專家委員會調查監督」、「強化正當程序民眾參與」以及「為貧窮弱勢簡化司法救濟程序」等設計理念,得到一些強化民主功能、突破司法正當性的制度啟示。另一方面,面對國際化、全球化的影響,生存權保障範圍與國家主權疆界的關係被突顯出來;經研究發現,本國人與外國人的界分,其實又是一種司法正當性疑慮的反映,而目前這條正當性的界線則仍以國家主權疆界作為劃分,不計較國籍與經濟能力差異的社會連帶意識尚未真正形成。
然而,在整體實證分析後,本文深刻的發現,以上所探討各項生存權所遭遇的一系列可司法性疑慮與障礙的分析以及解決之道的探尋,所呈現出的都是「人民生存權保障需求的特質」與「司法審查制度下之司法權能」之間的激烈拉距──這也正是真正的核心問題所在。申言之,生存權保障需求具有非常個別性、個案差異性的特質,以及其核心保障「攸關生命維繫」所需最迫切、最即時的救濟,此特徵正鮮明地透露出現行抽象違憲審查制度昧於現實之處。或許,當前生存權研究最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不是法釋義學上主客觀權利性格的定位,也不是審查標準如何去類型化的問題,而是關於個案(具體)違憲審查-甚至是採行分散式違憲審查機制-來切實落實憲法生存權保障意旨之更深層的省思。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Social rights” are a debatable legal term,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judicial remedies for these kind of right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ights, it requests our governmentto expand his power to private lives and involves the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which should be left to the legislative authorities rather than the courts. Additionally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essence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and judicial authority, disputes remain stalled over the justiciablity during the judicial remedy for social rights. Therefore, many scholars to date refuse to recognized social rights as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f people. However, there is definitely a “right to life” (which is generally deemed as a kind of social right) set in Article 15 of our Constitution. For good or bad,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practice this right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right to life in two ways. Fir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ght to life by our Grand Justice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Judicial Yuan, is analyzed. Second,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unterparts in foreign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South Africa, and India,. This thesis also evaluates the constitutional theories and further presents its perspectives of our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right to life.
After a thorough survey, it is discovered that our Grand Justices have made every efforts to establish various standards to review the cases involved claims to social benefits. The right to life own its own, however is scarcely interpreted by the Grand Justices. In fact, it is unnecessary as this thesis indicates to worry too much that people would use this right to claim things immodestly, and neither the real problem of the judicial practices of the right to life is simply related to the choice between a strict or a loose standard of the judicial review.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feasible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right to life, the thesis mentions that we need to clarify the right to life directly and clearly, and re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 to life, the system of judicial review, and the real need of people who claim the right to life through judicial remedi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evelop a 3-level graphic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elem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right to life: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right to live”, the second level of “the basic need of physical life”, and the third level of “the preferable living standard”. The 3-level model could help determine the urgency and the degree of the protection regarding various people’s right to life. Sinc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ight to life are very personal, different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diverse from case to case, a predicament of incompatibility and dilemmas arises when our judicial review system regulates th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in an abstract way (without being subject to the “case or controversy” requirement).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thesis on one hand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s from the social action litigation (SAL) system in India and its socio-legal commission consisting of civil experts,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people with urgent need for aids in time, in protecting their rights during judicial remedies, and in reinforcing the justiciability and the democratic legitimacy of judicial review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thesis challenges the abstract manner of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judicial review) in the current system. It suggests that the Grand Justices abolish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statute review in an abstract way, and that they adopt the standard of concrete case reviews, even by switching to the diffuse system of judicial review. In this way,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right to life can be more feasible, and the spirit of the Constitution can be better realize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20:01: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6a21008-1.pdf: 1656299 bytes, checksum: c73fedfa11ad84d9d5beb677667ecf4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 1 章 緒論 1
1.1. 問題緣起 1
1.1.1. 基本人權(不)只是保障橋墩下餐風露宿的自由? 1
1.1.2. 還沒有達成共識的社會權概念 3
1.2. 研究動機:嘗試從憲法第15條生存權的司法實踐談起 5
1.3.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1.3.1. 研究範圍 6
1.3.2. 研究方法 7
1.3.2.1. 從我國憲法解釋梳理出需要進一步關切或思考的問題 9
1.3.2.2. 輔以學說討論以及外國憲法判決的比較與反思 10
1.3.2.3. 研究上的限制 11
1.3.3. 本文架構及主要論點 11
第 2 章 從我國憲法解釋探尋問題 13
2.1. 第1組憲法解釋:有關生存權的憲法解釋 13
2.1.1. 聲請人主張與大法官認定之交叉比對 13
2.1.1.1. 以生存權作為權利基礎的釋憲聲請案量不少 15
2.1.1.2. 大法官之解釋中,很少見對生存權之認定 15
2.1.1.3. 晚近個別大法官的意見書,常利用機會對生存權表示意見 16
2.1.2. 權利內涵 16
2.1.2.1. 生存權的基本內涵包括生活、生計,以及生命權 17
2.1.2.2. 聲請人以防禦權功能面向的生存權主張為主 18
2.1.2.3. 大法官肯定了給付請求面向生存權之積極性功能 19
2.2. 第2組憲法解釋:人民請求社會給付的憲法解釋 20
2.2.1. 議題取向 20
2.2.1.1. 給付請求的種類 20
2.2.1.2. 給付受益人之屬性 22
2.2.1.3. 與時間序列的交叉比對 23
2.2.2. 權利基礎 24
2.2.2.1. 聲請人主張生存權保障,同時伴隨其他憲法基本權一併主張 25
2.2.2.2. 大法官多用平等權、財產權作為據以審查的權利基礎 26
2.2.2.3. 大法官偏重於國家行為義務面的強調,時常不談基本權而只論基本國策條款 26
2.2.3. 審查內容 27
2.2.3.1. 關心人民生活,也關心國庫財源 27
2.2.3.2. 運用許多憲法原理原則作為審查標準 28
2.2.3.3. 審查標準以法律保留及平等原則為主 29
2.2.4. 審查結果 32
2.2.4.1. 憲法解釋的結論與效力 32
2.2.4.2. 與給付類型之交叉比對 34
2.2.4.3. 與審查標的之交叉比對 34
2.2.4.4. 人民如何透過憲法解釋實現權利 35
2.3. 觀察重點的探討,與三個問題的提出 35
2.3.1. 擺著好看的生存權? 35
2.3.2. 為何態度積極的大法官對於結論宣告顯得力有未逮?有無配套機制可幫助困境之解決? 37
2.3.3. 發展一套清楚明確、具預見可能性及可操作性的生存權審查標準可能嗎?現行抽象違憲審查制度下,探討生存權的審查標準,是否昧於現實? 39
第 3 章 生存權作為社會給付請求之權利基礎的思考 42
3.1. 外國案例之比較分析 42
3.1.1. 強調須有社會立法始有權利保護的美國與日本 42
3.1.1.1. 美國社會給付請求相關案例簡析 42
3.1.1.1.1. 自由權與平等權:Shapiro v. Thompson(1969) 42
3.1.1.1.2. 財產與正當法律程序:Goldberg v. Kelly(1970) 43
3.1.1.1.3. 平等權:Dandridge v. Williams(1970) 44
3.1.1.1.4. 平等權:Graham v. Richardson(1971) 46
3.1.1.1.5. 平等權: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v. Moreno(1975) 47
3.1.1.1.6. 小結 48
3.1.1.2. 日本社會給付請求相關案例簡析 49
3.1.1.2.1. 朝日訴訟(1967) 49
3.1.1.2.2. 牧野訴訟(1978) 51
3.1.1.2.3. 堀木訴訟(1982) 52
3.1.1.2.4. 塩見訴訟(1989) 53
3.1.1.2.5. 小結 54
3.1.2. 可直接基於憲法基本權主張權利保護的南非及印度:以住房請求案為例 55
3.1.2.1. 南非案例: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v. Grootboom(2000) 55
3.1.2.2. 印度案例 59
3.1.2.2.1. Olga Tellis & Ors. Vs. Bombay Municipal Corporation & Ors. Etc.(1985) 59
3.1.2.2.2. Ahmedabad Municipal Coproration v. Nawab Khan Khan & Ors.(1997) 61
3.1.2.3. 各國闡述權利基礎之綜合比較 65
3.2. 我國憲法生存權之反思 67
3.2.1. 權利基礎的選定,與國家的歷史背景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 67
3.2.1.1. 生存權誕生的背景,與外國入憲考量的歷史脈絡 67
3.2.1.2. 我國之觀察與分析 73
3.2.2. 我國社會權體系與釋憲論述方式的重省 74
3.2.2.1. 基本國策作為客觀價值秩序再「回導」主觀權利乃迂迴論述 75
3.2.2.2. 基本國策並非人民「權利」 78
3.2.2.3. 正視生存權作為一個主觀權利基礎 79
3.2.2.4. 釋憲受理程序對於權利主張方式的規範,已避免了人民無端請求的問題 80
3.2.2.5. 司法實踐經驗也顯示,當代生存權的司法審查所面對的問題,不再是人民直接拿生存權主張之顧慮 83
3.2.2.6. 小結:回歸憲法「權利」規定來論定人民之權利基礎 84
3.2.3. 構築生存權的權利內涵 86
3.2.3.1. 核心層:生命的維繫 87
3.2.3.2. 第二層次:基本物質條件的滿足 88
3.2.3.3. 第三層目標:健康、文化、更為快適的生活水準 89
3.2.3.4. 小結:生存權內涵光譜環 90
3.2.4. 生存權於人民社會給付請求案件中之實效 91
3.3. 本章小結 92
第 4 章 生存權可司法性與憲法解釋效力的探討 93
4.1. 關於生存權可司法性之論辯 94
4.1.1. 可司法性的顧慮與考量 94
4.1.1.1. 權利的不明確 94
4.1.1.2. 權力分立 95
4.1.1.3. 民主考量 96
4.1.1.4. 法官本身判斷能力的限制 97
4.1.2. 對可司法性的困境的回應 98
4.1.2.1. 權利不明確是所有憲法權利的共同特色 98
4.1.2.2. 不能以權力分立為由吞沒基本權的保障 98
4.1.2.3. 司法違憲審查有一定民主正當性的空間 100
4.1.2.4. 「生命的維繫」與「基本物質條件」的標準並非法官所不能判斷 100
4.1.3. 比較法的觀察分析:南非及印度可司法性的突破 101
4.1.3.1. 南非的司法經驗與法院外人權保障機制 101
4.1.3.2. 印度公益訴訟(SAL)機制與可司法性的突破 102
4.1.4. 本文觀點 105
4.1.4.1. 一國的社會背景與憲政意識型態才是真正影響司法審查介入空間的關鍵 105
4.1.4.2. 探討可司法性的同時,更應思考人民權利救濟如何透過司法解釋來實踐 106
4.2. 再探我國司法審查態度與憲法解釋落實方式 107
4.2.1. 我國憲政意識型態下的司法權能 107
4.2.2. 憲法解釋效力的評估 110
4.2.2.1. 我國釋憲制度本身並不負有具體權利救濟的功能 111
4.2.2.2. 符合我國憲政意識型態下的分權與制衡關係 111
4.2.2.3. 人權保障在政治部門實現本就是原則 111
4.2.2.4. 無待憲法解釋,政治部門自有履行憲法之義務 112
4.2.2.5. 對立法行為「一次走一步」的容許 113
4.2.2.6. 小結 114
4.2.3. 相關配套機制的思考 115
4.2.3.1. 南非人權委員會的組織建制及機能 115
4.2.3.2. 印度SAL之制度目的與理念設計 116
4.2.3.3. 制度理念的啟示 119
第 5 章 審查標準的抉擇與抽象審查制度的重省 122
5.1. 生存權對人的保障範圍:外國人的生存保障 122
5.1.1. 跨國人權匯流與人權的普世性 122
5.1.2. 社會連帶意識的界限與司法審查標準 124
5.1.2.1. 外國案例的比較 124
5.1.2.2. 歐盟經驗的觀察 125
5.1.2.3. 主權國家與歐盟經驗的對照分析 128
5.1.2.4. 小結:以「合法居留於我國法制區域內共同生活」作為保障範圍的判準 129
5.2. 我國審查標準操作與抽象審查制度之重省 130
5.2.1. 國內文獻關於審查標準的探討 130
5.2.1.1. 原則概念式操作與類型化標準的優缺點 130
5.2.1.2. 審查標準的設定 131
5.2.2. 審查標準適用上的難題 133
5.2.3. 生存權的特性與個案審查的必要 136
第 6 章 結論:重構生存權的司法審查 139
參考文獻 142
附 錄 156
附錄一、有關生存權憲法解釋之統計資料 15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生存權的司法實踐:人民請求社會給付違憲審查之比較研究zh_TW
dc.titleThe Practice of Right to Life in Constitutional Cour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Judicial Review Concerning the Social Benefit Claims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張文貞(Wen-Chen Chang),孫迺翊(Nai - Yi Sun)
dc.subject.keyword生存權,社會權,社會給付,違憲審查,憲法解釋,可司法性,釋憲制度,zh_TW
dc.subject.keywordRight to life,social rights,social benefit,judicial review,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justiciability,judicial review system,en
dc.relation.page16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09-11-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1.6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