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43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智莉(Chi-li Li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eng-chia Kue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桂勝嘉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3-03-19T21:07:3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22-09-30 | |
dc.date.issued | 2022 | |
dc.date.submitted | 2022-09-1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古籍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集解、〔日〕竹天光鴻會箋:《左傳會箋》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春秋戰國〕墨子著、畢沅註釋:《墨子註》,出版地不詳:掃葉山房,1925年。 〔戰國〕荀子:《荀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據守山閣本校刊,2016年。 《列子?周穆王篇》,《老子 莊子 列子》卷五,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 〔唐〕劉禹錫、韓愈:《陋室銘?進學解》,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汪洙著,彥詔校注:《神童詩》,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曲律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李贄:《焚書?雜述?雜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明〕沈自徵:〈鴛鴦夢?序〉,收入〔明〕葉紹袁《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虎邱中秋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陸人龍著、候忠義校注:《型世言》,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王元常、王筠、王百齡著:《西園瓣香集》,收入《清代家集叢刊》第十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清〕王元常、王筠、王百齡著:《西園瓣香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卷四二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吳任臣著,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清〕李漁:《無聲戲》,《李漁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李漁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孫星衍:《周易集解》,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清〕張培仁:《妙香室叢話卷八》,《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1996年。 〔清〕梁廷柟:《曲話》,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陳芸:《小黛軒論詩詩二卷》,收入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清〕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清〕錢德蒼編、黃婉儀編註:《彙編校註綴白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 〔清〕高廷法、沈琮修,〔清〕陸耀遹、董祐誠纂:《嘉慶咸寧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清〕張聰賢修;董曾臣等纂:《長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二二七號,據清嘉慶十七年修民國二十五年重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清〕舒其紳等修;嚴長明纂:《西安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三一三號,據清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張豫塏纂集:《保定府志》第四冊(卷六至卷九)頁六,超星數字圖書館,檢索日期:2022年4月1日。 〔清〕《欽定學政全書?童試事例》卷二十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乾隆39年武英殿刻本。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撰人不詳:《玉溪編事》,《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9年。 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9年。 朱建新編著、胡倫清校訂:《樂府詩選》上編,正中書局,出版地與年份不詳。 二、劇作文本 〔明〕徐渭:《四聲猿》,臺北:新宇出版社,1985年。 〔明〕高明著,江巨榮校注、謝德瑩校閱:《琵琶記》,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2016年。 〔明〕湯顯祖著、李曉評註:《邯鄲記》,收入《六十種曲評注》,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明〕葉小紈:《鴛鴦夢》清乾隆二十三年重刻《午夢堂集》本,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一八冊,頁1-40。 〔清〕孔尚任:《桃花扇》,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清〕王筠:《全福記》清?槐慶堂刻本,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六七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清〕王筠:《繁華夢傳奇》清?槐慶堂刻本,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六七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清〕吳震生:《換身榮》,《太平樂府十三卷」》,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古本戲曲叢刊六集第十七函》(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清〕吳藻:《喬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戲劇類》,頁131-137。 〔清〕吳蘭徵:《絳蘅秋》,收入《紅樓夢戲曲集》,新北:漢京文化,1984年。 〔清〕李漁:《奈何天》,《李漁全集》第五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李漁:《風箏誤》,《李漁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顧森:《回春夢》,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古本戲曲叢刊六集第十七函》,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三、中外專書 《中國戲曲志?陝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年。 《西安通覽》,西安:陝西人民初版社,1993年。 Smelser, N.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社會學》,臺北:桂冠,1995年。 Vivien Burr著,楊宜憓、高之梅譯:《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么書儀等主編:《中國文學通典:戲劇通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方秀潔、〔美〕魏愛蓮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王永寬主編:《中國戲曲通鑒》,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二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及其他》,《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初版三刷。 王溢嘉:《夢的世界》,中和:野鵝出版社,1986年(三版)。 王鳳華、賀江平等:《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8年二刷。 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 建立在1781-1791年個案基礎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卡爾·榮格主編:《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新店:立緒文化,1999年。 合山究著,蕭燕婉譯註:《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新北市:聯經,2018年初版二刷。 托莉?莫(Toril Moi)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公司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 江民繁、王瑞芳編著:《中國歷代才女小傳》,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江慶柏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何宇軒:《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概之建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 何炳棣著、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2013年。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再版。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梅:《顧曲塵談中國戲曲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吳梅著、陳乃乾校:《中國戲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修訂二版。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 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祥林:《戲曲文化中的性別研究與原型分析》,臺北:國家初版社印行,2006年。 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 當代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7年。 沈青崖、吳廷錫等:《陝西通志續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十五》,據國防研究院圖書館藏民國23年鉛印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國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彼得?N.斯特恩(Peter N. Stearns)著、谷雨,李雪譯:《世界歷史上的性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俞為民、孫蓉蓉:《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姚平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婦女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柯愈春著:《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2刷(2001年第1版)。 段繼紅:《清代閨閣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文楷編著、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世厚、鄧紹基主編:《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翁檉修;宋聯奎纂:《陝西省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二二九號,據民國25年鉛印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初版社,2004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許之衡:《曲律易知》,《樂府叢書之三》,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郭英德:《世俗的祭禮──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___:《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___:《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___:《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陳元方主編:《陝西省志?人物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陳芳英:《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9年。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長沙:岳麓出版社,1998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魚訊主編:《陝西省戲劇志?西安市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曾永義:《藝術論與批評論 戲曲學(二)?男扮女裝與女扮男裝》,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焦文彬主編:《秦腔史稿》第五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明清文學研究叢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__:《明清戲曲中的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華瑋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管,2000年。 楊虎成、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據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孫學雷主編:《地方志書目文獻叢刊》6,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003年重印)。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劉軍華:《明清女性作家戲曲創作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 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鄧丹:《明清女劇作家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鄭光儀主編:《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年。 鄭騫:《北曲套式彙錄詳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謝無量編:《中國婦女文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出版五刷。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2001重印)。 四、單篇論文 王永寬:〈清代陝西女曲家王筠〉,《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81第1期,頁109-111。 王璦玲:〈明清傳奇異數呈現中之「主體性」與「個體性」〉,收入《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折研究所,1998年,頁71-138。 包海英:〈試論科舉與古代戲曲之關係〉,《天府新論》,2007年第4期,頁143-146。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收入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2005年。 呂美頤、鄭永福:〈近代中國:大變局中的性別關係與婦女〉,杜芳琴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17-419。 汪詩珮:〈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159,2008年3月,頁205-247。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十卷三期,1999年9月,頁111-156。 林鶴宜:〈晚明清初小說新品類對文人傳奇戲曲敘事開創的影響〉,《戲劇研究》第25期,2020年1月,頁1-42。 施德玉:〈曲牌組合形式之探討〉,《藝術學報》79期,2006年10月,頁1-28。 洪唯婷:〈由女扮男裝劇看清代女作家之女性意識——以王筠《繁華夢》及吳藻《喬影》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學刊》,第四期,2004年,頁79-100。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談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51-76。 孫康宜:〈性別的困惑──從傳統讀者閱讀情詩的偏見說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109-118。 ___:〈性別與經典論: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頁135-151。 徐扶明:〈明清女劇作家和作品初探〉,《元明清戲曲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頁271-273。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入《中國文化新論?杜正勝主編: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2,頁141-188。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995年8月。 高禎臨:〈不安於室╱是:明清女性劇作的空間出走與性別越界〉,《戲劇研究》第28期,2021年7月,頁37-70。 崔淑曉:〈從《繁華夢》到《全福記》──淺析王筠的情感理想〉,《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20年,頁27-30。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頁35-62。 郭聰:〈性別假面塑造與女性理想的構建:王筠《繁華夢》解讀〉,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4期,2020年10月,頁6-11。 陳貞吟:〈論明傳奇中夢的運用(上)〉,《文學評論》第六集,1980年5月,頁219-304。 ___:〈論明傳奇中夢的運用(下)〉,《文學評論》第七集,1983年4月,頁309-342。 陳國華:〈清代長安女才子王筠戲曲創作探析〉,《當代戲劇?創作研討》,2010-2,頁18-20。 彭磊、高益榮:〈清代女曲家王筠考〉,《社科縱橫》第33卷第6期,2018年6月,頁107-113。 華瑋:〈「擬男」的藝術傳統:明清婦女戲曲中之自我呈現與性別反思〉,《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頁97-153。 __:〈才子?佳人?變──從《換身榮》與《繁華夢》看清代戲曲中的性別反思〉,《明清戲曲中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__:〈從吳震生《太平樂府?換身榮》看清初崑劇新編小本戲〉,《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05年。 __:〈無聲之聲:明清婦女戲曲中之情、欲書寫〉,收入氏著《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頁29-95。 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年11月,頁185-208。 葉長海:〈明清戲曲與女性角色〉,《戲劇藝術》,1994 年4期,第81頁。 董家遵:〈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再版,頁111-117。 趙忻儀:〈《倒鴛鴦》傳奇的兩性扮裝心理研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四十一期,2018年3月,頁35-54。 趙玲玲:〈明清家法族規對女性的限制〉,《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14年2月,頁28-30。 趙崔莉:〈游學與明清閨塾師的文化身分認同〉,《蘭州學刊》,2018年12月,頁34-43。 劉增貴:〈琴瑟和鳴——歷代的婚禮〉,收入《中國文化新論?藍吉富、劉增貴主編: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2,頁411-472。 蔣小平:〈「雙性同體」:晚明傳奇中才女形象的性別解讀〉,《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81-86。 魏城璧:〈明清女性劇作家的覺醒──論《全福記》的女性意識〉,《語文學刊?作家作品》,2011年4月30日,頁48-50。 嚴敦易:〈何珮珠的《梨花夢》〉,《元明清戲曲論集》上篇,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頁301-304。 顧歆藝:〈明清俗文學中的女性與科舉〉,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34-57。 五、學位論文 吳玄妃:《晚明傳奇中女扮男裝情節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紫旭:《清代女作家王筠研究》,湖南: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林侖靜:《明清戲曲中「女扮男妝」情節之性別意涵》,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和君:《《全明傳奇》夢關目運用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林絲婷:《婦道:明清士人家庭生活中的主婦角色》,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洪子薇:《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的類型書寫與追求》,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唐昱:《明清「易性喬裝」劇之研究》,武漢: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張家禎:《明清折子戲中的女性二元形像研究──以《綴白裘》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張瑄蘭:《明清女性自傳劇作之夢境書寫》,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喻緒琪:《明清扮裝文本之文化象徵與文藝美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彭磊:《清代才女王筠生平與著述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楊心懿:《清代女性作家戲曲:《繁華夢》、《喬影》、《梨花夢》「擬男」題材之性別意識反思》,桃園: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蔡宜蓉:《明末清初「女扮男裝」故事研究》,新竹:私立元智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私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韓郁濤:《清中期戲曲家王筠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顧蕾:《明代夢戲初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六、外文書籍 Toril Moi. Sexual/Textual Politics. 2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Wang Yun. The Dream of Glory (Fanhua Meng),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 by Qingyun Wu.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8. 七、網路資源 Mcgill &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of the Harvard college Library「明清婦女著作」網址(網頁:https://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index.php),檢索日期:2022年3~6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網址(網頁:https://ihp.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cdc02504454f602837eaa764225a2a20#front),檢索日期:2022年1~6月。 中央研究院「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網址,(網頁: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evolution.jsp?cid=9513),檢索日期2022年5月26日。 李志生:《閨塾師的前世今生:中國古代的才女文化》(網頁:http://www.71.cn/2018/0208/985637.shtml),檢索日期:2022年6月1日。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43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王筠是唯一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少數盛清女曲家之一,她出生於書香世家,穎慧天成,長於詩詞,愛好戲曲,素有大志,未得伸展,透過戲曲創作,一抒胸臆,她創作的兩種傳奇《繁華夢》與《全福記》是少數完整保留至今的盛清女曲家作品,從事清代戲曲研究者多數將她和其他的女曲家集合論述,無從彰顯其個體性及時代性。本文試圖藉由她紀實的詩詞《西園瓣香集》與虛構的兩本戲曲作品,梳理其生命歷程與戲曲構作間的關聯性,除了一探其劇作的藝術價值外,並試圖挖掘出她在劇作中隱含的人生理想追求。 本文首先透過陝西當地的方志紀錄、詩詞及前人研究再考證出王筠的生平大致行誼,分析她的兩種傳奇文本,格局工整但創新不足,但是,她運用跨越現實、閨門及性別等不同的越界書寫策略,刻畫了不得參加科舉,成就美滿繁華人生夢想的失意女子,以「擬男」方式獲得短暫虛幻的滿足,進而展現了主動積極做為情欲主體的女性意識,王筠間接迂迴地呈現劇作的主題意識,並未對社會體制直面抗爭,反而獲得時人讚賞捐資刊刻,她的劇作得以留傳至今。 王筠不能參加科舉是她畢生的遺憾,她的《繁華夢》帶有自況性質,僅怨恨自己身為女子,卻對於造成不公的規範未嘗稍加質疑,《全福記》中的情欲自主女性跟她一樣遵循傳統步入婚姻,為人妻母,傳承家學。基本上,王筠身為當時精英階層的才女,她的省思格局受限,她不但認同並回歸當時的傳統社會體制,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as a genre of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 is considered, especially for women, suitable for expressing the aspiration which can’t be revealed explicitly in ancient China. That’s why the scarce female playwrights and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of their dramatic works are really worthy of studying.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Wang Yun and her two dramatic works “A Dream of Glory” and “Chuan Fu Record” which are two of the three entirely retained drama works written in High-Qing dynasty. Both plays were about ordinary love stories of traditional man with his wife and concubines. However, the writer applied different aspects of border-crossing writing such as gender, dressing, dream and boudoir to let protagonists transcend into fields as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autonomous marriage that women were forbidden under patriarchy. Though the border-crossing writing and other plots also revealed the writer’s implicit gender conscious but she never spoke out against the gender inequality for her or any other women explicitly. As a talented Qing lady Wang Yun acknowledged the feudalistic gender situation completely. Therefore, the only solution to attend imperial exam was gender crossing instead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xisting orders. The exam winners might be appointed as imperial officials to acquire a glorious life which Wang Yun had dreamed of for her life. Wang Yun might not be a feminist pioneer as expected by some modern readers because she chose to submitted to the tradition after subtly and indirectly expressing her aspiration in her dramatic works. However, not to break with her social relationship Wang Yun gained her fame being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3-03-19T21:07: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209202221394000.pdf: 3689110 bytes, checksum: 8b126272ca509fe409f179a55ef4f4f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辭 iii 摘要 v ABSTRACT vi 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論述架構 6 第二章 王筠的生平及其著作 9 第一節 生平與家世 9 一、 生卒年再考 10 二、 閨秀歲月 12 三、 婚姻家庭 14 四、 交遊概況 18 五、 戲曲因緣 19 第二節 王筠的著作概述 20 一、 詩詞作品──《西園瓣香集》 21 二、 傳奇創作──《繁華夢》及《全福記》 25 第三節 王筠在陝西的歷史定位 32 第三章 《繁華夢》與《全福記》傳奇文本探析 35 第一節 文本內容概述 35 一、 《繁華夢》 35 二、 《全福記》 36 第二節 人物形象設計 37 一、 規律中仍帶有變異 37 二、 加重次要旦腳份量 38 三、 女角先於男角出場 38 第三節 敘事架構鋪陳 39 一、 情節架構同中求異 39 二、 前後照應針線綿密 40 三、 冷熱排場交替調劑 41 第四節 賓白尚稱本色 43 第五節 曲牌運用得宜 44 一、 加入北曲套曲 44 二、 插入他種曲牌 45 三、 使用南北合套 45 第六節 襲舊創新並存 46 一、 似曾相識《邯鄲記》 46 二、 木蘭崇嘏身影再現 48 三、 賢德主婦吃《喬醋》 52 四、 仿寫前人經典情節 53 第七節 王筠戲曲的歷史評價 55 一、 傳奇刊刻印行之時 55 二、 刊刻後流傳至清末 57 三、 清朝以後至本世紀 59 第四章 越界書寫策略的運用 63 第一節 超越現實?以夢圓夢 63 一、 夢與戲 64 二、 夢戲書寫與舞台藝術 66 三、 繁華一夢終成空 67 四、 王筠的夢境書寫策略 70 第二節 跨越閨門?尋求理想 73 一、 男外女內的傳統禮制 74 二、 閨門深深深幾許 75 三、 閨門的鬆動與延伸 77 四、 閨門外的女性禁地 79 第三節 性別越界?擬男聲口 83 一、 生理越界 83 二、 扮裝越界 85 第四節 「擬男」書寫策略再思索 90 第五章 戲曲文本中的性別意識 93 第一節 越界書寫的女性意識 94 一、 不甘雌伏的心態 94 二、 性別平等的體認 94 三、 婚戀自主的追求 95 四、 雌雄同體一身兼 97 第二節 馴服於男權下的書寫 99 一、 娶妻納妾的傳統觀 100 二、 買女贈兄轉妾予友 101 三、 正妻不妒妻妾和美 102 第三節 相知相惜的女女情誼 103 第四節 被邊緣化的男性情欲 107 第五節 漸進的演變:從《繁華夢》到《全福記》 108 一、 個人實踐由激進而趨緩 109 二、 婚戀自主意識增強 109 三、 女性情誼由濃轉淡內容質變 110 第六章 王筠的人生理想追求與現實回歸 111 第一節 王筠的人生理想 111 一、 科舉功名畢生追求 112 二、 美滿家庭生活憧憬 116 第二節 自抒胸臆為已足 120 第三節 性別意識的突破與侷限 123 第四節 維繫社會秩序的基石 125 第七章 結論 127 參考文獻 131 附錄──分齣情節內容概要 145 一、 《繁華夢》 145 二、 《全福記》 14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劇以言懷:清代女曲家王筠傳奇研究 | zh_TW |
dc.title | Drama for Expressing Aspiration:Research on Chinese Drama by Wang Yun of a Female Playwright in Qi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1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侯淑娟(Shu-chuan Hou),洪逸柔(Yi-zo Hung) | |
dc.subject.keyword | 王筠,繁華夢,全福記,清代女曲家,擬男,言懷,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Wang Yun,Female playwright,Qing dynasty,A Dream of Glory,gender crossing,border-crossing,aspir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52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203327 | |
dc.rights.note | 未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2-09-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12092022213940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