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028
Title: | 帽蕊草科植物分子譜系研究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of Mitrastemonaceae |
Authors: | Yi-Hao Chang 張宜豪 |
Advisor: | 胡哲明(Jer-Ming Hu) |
Keyword: | 帽蕊草科,全寄生性植物,分子譜系,分類處理, Mitrastemonaceae,holoparasitic plants,molecular phylogeny,taxonomic treatment, |
Publication Year : | 2021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Mitrastemonaceae (帽蕊草科) 為亞洲-美洲間斷分布的全寄生性植物類群,科下僅具Mitrastemon一屬。Mitrastemon屬先後有六個學名被發表,一個為美洲分布的M. matudae,其他則分布於亞洲。因亞洲物種間的鑑別特徵較不明確,且具有連續變異的疑慮,因此目前普遍接受將亞洲分布之物種合併為M. yamamotoi一種的分類處理。然而在臺灣發現的個體仍有較大的形態差異,並可依形態區分為M. kanehirae與M. kawasasakii兩個物種,且此一分類觀點仍廣泛被臺灣的分類學者使用,也使得臺灣與其他亞洲各地分類標準不一的窘境。 因此本研究欲以主成分分析比較形態特徵,並以nrITS、rrn16、rrn23與nad1等作為分子標記進行分子譜系分析,檢視現今帽蕊草科下的分類觀點是否合適。分子譜系的結果顯示,美洲與亞洲的帽蕊草科植物為兩個不同的支序,而亞洲的族群又可分成兩個高支持度的單系群,意即亞洲族群已具有遺傳分化。形態主成分分系結果也吻合分子譜系之結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現今將亞洲分布之物種合併為M. yamamotoi一種的分類處理。 依據分子與形態證據,並對應已發表學名之形態,應將帽蕊草科帽蕊草屬分為三個物種:M. matudae (松田氏帽蕊草)、M. yamamotoi (帽蕊草) 以及M. kawasasakii (川上氏帽蕊草/臺灣奴草)。原先於臺灣植物誌第二版中,被視為特有種、於臺灣狹隘分布的M. kanehirae (多鱗帽蕊草/菱形奴草) 為M. yamamotoi之同物異名,而同樣被視為特有種的M. kawasasakii則不僅分布於臺灣,即臺灣現有之兩種帽蕊草科植物皆非臺灣特有種。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3028 |
DOI: | 10.6342/NTU202104266 |
Fulltext Rights: | 未授權 |
metadata.dc.date.embargo-lift: | 2024-12-31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U0001-2610202118324400.pdf Restricted Access | 5.78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