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26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有貝(Yu-Pei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Hsiao-Wei Yuen
dc.contributor.author尤筱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20T00:50:54Z-
dc.date.available2020-08-24
dc.date.available2021-05-20T00:50:54Z-
dc.date.copyright2020-08-24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16
dc.identifier.citation井上裕弘
1985 〈甕棺製作技術と工人集団〉。刊於《論集日本原史》。論集日本原史刊行会編,頁507-533。東京:吉川弘文館。
王天送
1992 〈花蓮縣史前文化遺址簡介〉。《臺灣文獻》43(3):261-273。
尹意智
2016a 《「花蓮縣老人會花崗山老人館整建及增設相關設備」工程(花岡山遺址)試掘評估報告》。花蓮縣文化局。
2016b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工程基地(北濱段494-2、494-3、587-58地號)試掘評估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
石璋如、宋文薰
1953 〈臺灣紅毛港等十一遺址初步調查〉。《考古人類學刊》2:10-16。
石磊
1960 〈太巴塱的製陶工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0: 85–126。
安倍明義
1933 〈東臺灣の遺跡に就いて(二)〉。《臺灣教育》467:65–71
伊能嘉矩
1897 〈臺灣通信第(十四回) 宜蘭地方に於ける平埔蕃(Kuvarawan)の土器〉。《東京人類学会雑誌》12(132):213-221。
1992 《伊能嘉矩の臺灣踏查日記》。森口雄稔編。臺北縣:臺灣風物。
佐山融吉
2007[1913]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卑南族》。黃宣衛、陳文德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宋文薰
1957 〈蘭嶼雅美族之製陶方法〉。《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9/10:149-152。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收錄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編,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坤修
1999 《二高路權範圍烏山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執行。
2013 〈花東海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容器類型〉。收錄於《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標本圖錄》,李坤修、黃郁倫、夏麗芳編,頁87-102。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李坤修、黃郁倫、夏麗芳(李坤修等)
2013 《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標本圖錄》。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李紹明
1984 〈凉山、渡口瓮棺葬及其族属问题〉。《四川文物》1984(4):19-22、80。
余奕南
2013 《花岡山遺址出土陶片原料來源與河流沉積物之對應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邱上林、張明洵
1995 《觀光花蓮》。花蓮:花蓮洄瀾文教基金會
邱鴻霖
2004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 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考古學的墓葬研究——墓葬現象的表徵與文化屬性〉。《田野考古》10(2):1-30。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90 《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硏究》。譚繼山譯,陳昱審訂。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1(1):63-74。
高島忠平
1977 〈甕棺の製作技術〉。刊於《立岩遺蹟》。岡崎敬、福岡縣飯塚市立岩遺蹟調查委員會編,頁151–157。東京都:河出書房新社。
凌純聲
1979〈東南亞的洗骨葬及其環太平洋的分布〉。刊於《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上)》,頁 755-791。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徐韶韺
2008 〈蘭嶼椰油村Rusarsol遺址調查報告〉。《南島研究學報》2(1):55-84。
國分直一
1964 〈高雄市壽山山緣の先史遺跡〉。《水產大学校硏究報告(人文科学篇)》8:1-10。
1981 〈臺灣先史埋葬習俗ノート〉。《臺灣考古民族誌》,頁356-368。東京:慶友社。
2011 《日本民俗文化誌:文化基層與周邊基層之探索》。安溪遊地、陳有貝編,李作婷、邱鴻霖譯。臺北市:臺大圖書館。
许宏
1989 〈略论我国史前的瓮棺葬〉。《考古》,1989(4): 331-339。
郭強
1996 〈黑陶呈色原理與燒製工藝〉。《 山東陶瓷》19(3):35-37。
連照美
1980 〈芝山岩遺址第一次發掘〉。《人類與文化》14:72-74。
1998 《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藏品資料彙編 2。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郭素秋
2015 〈花東縱谷北段重光遺址發掘報告〉。《南島研究學報》6(2):91-190。
郭素秋、涂雅珍
2011 〈西寮遺址下層出土甕棺的內涵〉。收於劉益昌等著《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西寮遺址搶救發掘工作成果報告書第二部分:專題研究》,頁233-295。交通部公路總局高南區工程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陳有貝
1991 《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南科特定區公滯11滯洪池工程史前文化遺址搶救計畫期末報告》。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13 〈花東地區出土石杵的意義與研究〉。《田野考古》16(2):81-100。
陳有貝、尹意智
2009 《花蓮縣嶺頂、大坑遺址調查研究計畫 期末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15 《104年遺址遇開發行為試掘評估服務開口契約:花岡山遺址、上美崙II遺址、港口遺址試掘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有貝、尤筱薇
2019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北濱段 587-3 地號)考古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
陳有貝、姚書宇
2017 《花崗山老人館興建工程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18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工程基地(北濱段 587-61 地號)試掘計畫發掘簡報》。地主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有貝、姚書宇、温天賜
2020 《花蓮縣花岡山列冊考古遺址(北濱段 587-61 地號)興建住宅搶救發掘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有貝、楊宏政
2008a 《南科特定區石橋遺址甕棺整理研究計畫暨影像紀錄計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8b 《臺南縣政府文賢3-1、3-2道路工程:牛稠子遺址試掘計畫》。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陳奇祿
1959 〈貓公阿美族的製陶、石煮和竹煮〉。《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3/14:125-127。
陳義一、葉美珍、楊淑玲、張白如、張秀菊、洪曉純(陳義一等)
1994 《花蓮縣台十一線公路拓寬工程史前遺址影響調查評估計畫第一年工作報告》。臺灣省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執行。
陳維鈞
2014 《台19甲線33K+980-38K+191段籬仔尾遺址搶救發掘工作籬仔尾遺址搶救發掘期末報告》。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委託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鹿野忠雄
1930 〈クヴアラン族の船及び同族をアミ族をの關係(二)〉。《人類學雜誌》 45(12):476–480。
2016[1946] 〈東南亞細亞的甕棺埋葬〉。《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上卷,楊南郡、李作婷譯,頁79-106。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1952] 〈臺灣在東南亞先史學上的地位—臺灣先史學概觀〉。《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下卷,楊南郡、李作婷譯,頁83-172。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士強
1984 《臺北芝山巖遺址發掘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士強、張慧端、陳維新、朱正宜、陳有貝(黃士強等1989)
1989 《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及分析:人文史跡資源調查分析》。臺灣省住都局市鄉規劃處委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之研究計畫報告。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之研究計畫報告。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喬健
1960 〈臺灣土著諸族屈肢葬調查初步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5/16: 94-124。
楊宏政
2011 《石橋遺址甕棺葬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美珍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第6號。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2 〈沙丘上的祭祀:長光遺址與城子埔遺址之墓園現象概述〉。《南島學報》3(2):1-43。
葉美珍、李坤修、陳柏仰
2019〈再探上里遺址〉。《2019年臺灣考古學年會論文集》,頁3-39。臺灣考古學會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合辦,會議日期:2019年6月28-30日。
趙金勇
1994 《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趙金勇等 2013)
2013 〈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臧振華
2005 〈從考古資料看蘭嶼雅美人的祖源問題〉。《南島研究學報》1(1):135-151。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2004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分搶救考古計畫期末報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執行。
2006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臺南縣政府。
臧振華、李匡悌、李德仁、朱正宜(臧振華等)
2007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考古遺址搶救監測後續計畫期末報告》。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
劉益昌
1996 《田野調查暨田野發掘實施報告》。臺灣地區地方考古人才培訓班第二期第二階段田野課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民族學會協辦,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承辦,宜蘭。
2000 〈臺灣東部麒麟文化初步探討〉。《東臺灣研究》(5): 71-103。
2003 〈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收錄於《史前與古典文明》,臧振華主編,頁1-4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江芝華、邱水金、李貞瑩(劉益昌等)
2017 《宜蘭縣丸山遺址 : 1998年發掘整理報告》。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劉益昌、胡正恆、鍾國風
2007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考古緊急評估計畫發掘評估報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打里摺協會執行。收錄於《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一冊,劉益昌、趙金勇主編,頁144-193。
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及鄭德端(劉益昌等)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報告: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趙金勇
2010a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一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010b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三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010c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第四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014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第二期)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
2014《「花岡山文化探析」研究計畫第二期花岡山文化遺址發掘簡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3年度本院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會議。
2015 〈從花岡山遺址考古試掘談斜坡堆積的自然層位發掘問題〉。《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林文傑(劉益昌等)
2020 《花蓮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
1993 《史前文化》。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劉益昌、鍾國風
2015 《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劉益昌、顏廷伃
2000 《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報告。
劉益昌、顏廷伃,吳珮秦
2010 《臺南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計畫第二期溪南地區11鄉鎮》。臺南縣政府委託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研究計畫報告。
劉斌雄
1959〈蘭嶼雅美族喪葬的一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43-183。
謝明良
2012 〈有關蘭嶼甕棺葬出土瓷器年代的討論〉。《臺灣史研究》19(2):193–208。
謝艾倫
2009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鍾國風、林文傑、許靜慧、蔡靜婷、黃鏡容、林佑庭、洪婕憶(鍾國風等 2017)
2017 《「花蓮縣花蓮市鐵路以東暨美崙溪以西汙水下水道系統新建工程第九標」花岡山遺址試掘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鍾國風、許靜慧、蔡靜婷、黃鏡容(鍾國風等 2018)
2018 《「花蓮縣花蓮市鐵路以東暨美崙溪以西汙水下水道系統新建工程第九標」花岡山遺址試掘計畫Ⅱ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
Appadurai, Arjun.
1986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llwood, Peter. S
2007[1997]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Revised edi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Beyer, H. Otley
1948 Early History of Philippine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 In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galog Language : With Some Indication of Chinese Influence on Other Philippin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an Excursion into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Manuel, E. Arsenio and Beyer, H. Otley, eds. Pp. iv–xxv. Manila: Filipiniana Publications.
Binford, Lewis R.
1971 Mortuary Practices: Their Study and Their Potential. Memoirs of the Society for American Archaeology 25: 6-29.
Bulbeck, David
2017 Traditions of Jars as Mortuary Containers in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 In New Perspectives in Southeast Asian and Pacific Prehistory. David Bulbeck, Philip J. Piper, and Hirofumi Matsumura, eds. Pp. 141-164. Canberra:ANU Press.
Chen, Kwang-tzuu (陳光祖)
2011 Jar burial practice in prehistoric Taiwan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度第7次講論會講稿。
Chesson, Meredith S.
2001 Social memory , identity and death, an introduction. In Social memory , Identity and Death,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Mortuary Rituals. M.S.Chesson (ed.), Pp. 1-11. Arlington, VA: Archaological Papers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de Beauclair,Inez
1967 Infant Burial in Earthenware Pots and the Pyramidal Grave on Yap.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4: 35-40。
1972 Jar Burial on Botel Tobago Island. In Asian Perspective 15(2):167-176.
Desmond , Margaret
2016 The Status of Infants in the Ifugao Family Unit:A Case Study in the Old Kiyyangan Village of the Philippines Based on Perinate Jar Burials. Fordham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ournal 6: 8–15.
Fox, Robert B.
1970 The Tabon Caves: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s and Excavations on Palawan Island, Philippines. Monograph of the National Museum ; No. 1. Manila: National Museum
Hally, David J.
1983 Use Alteration of Pottery Vessel Surface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vid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essel Function. North American Archaeologist 4(1): 3–26.
Hein, Anke
2017 The Burial Record of Prehistoric Liangshan in Southwest China: Graves as Composite Object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Jan Boeyens, Maria van der Ryst, Francois Coetzee,Maryna Steyn and Marius Loot(Boeyens et al.2009)
2009 From Uterus to Jar: The Significance of an Infant Pot Burial from Melora Saddle, a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African Farmer Site on the Waterberg Plateau. Southern African Humanities 21: 213–238.
Kokubu,Naoichi
1956  Note on the Burial Customs in Prehistoric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FarEastern Prehistory and the Anthropqlogy Division of the Eigh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es Combined, pt. 1, fasc. 2, Pp.309-318. Quezon City: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Philippines.
Kaneko,Erika
1966 Japan: A Review of Yayoi Period Burial Practices . Asian Perspectives 9: 1-26.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 Appadurai, ed. Pp. 64–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loyd-Smith, Lindsay
2013 The West Mouth Neolithic Cemetery, Niah Cave, Sarawak. In Proceedings of the Prehistoric Society 79:105–136.
Mabuchi, Toichi
1956 Some oral traditions regarding urn burial in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FarEastern Prehistory and the Anthropqlogy Division of the Eigh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es Combined, pt. 1, fasc. 2, pp.319-328. Quezon City: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Philippines.
O’Shea, John M.
1984 Mortuary Variability: A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tudies in Archaeology. Orlando: Academic Press.
Pearson, Mike P.
1999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 College Station : Texas A M University Press.
Prill-Brett, June
2000 An Ethnoarchaeological Report on Adult Jar Burial Practice in the Central Cordillera, Northern Philippines. Working Paper 30. Baguio City, Philippines: Cordillera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College.
Rakita, G. F. M. and Buiktra, J.E.
2005 Corrupting Flesh: Reexamining Hertz's Perspective on Mummification and Cremation. In Interacting with the Dead: Perspectives on Mortuary Archaeology for the New Millenium. Gordon F.M. Rakita, Jane E. Buikstra, Lane A. Beck, Sloan R. Williams, eds. Pp. 97-106.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Rice, Prudence M
1987 Pottery Analysis: A Sourceboo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ye, Owen S.
1981 Pottery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Reconstruction. Manuals on Archeology 4. Washington, D.C: Taraxacum.
Rafferty, Janet, Robert McCain, Joseph Smith, and S. Homes Hogue (Rafferty et al.)
2015 Cooking Pots as Burial Urns. Midcontinental Journal of Archaeology 40(1):48–72.
Schiffer, Michael B.
1987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1st ed.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Senior, Louise M.
1995 The Estimation of Prehistoric Value:Cracked Pot Idea in Archaeology. In Expanding Archaeology. James M. Skibo, William H. Walker, and Axel E. Nielsen, eds. Pp. 92–110.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Skibo, James M.
2013  Understanding Pottery Function. Manual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Theory and Technique. New York: Springer New York.
Solheim, Wilheim II
1960 Jar burial in the Babuyan and Batanes Island in Central Philippines, and its relation to jar burial elsewhere in the Far East. In 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 89, part 1:115-48.
Stamps, Richard B
1980 Jar Burial from Lobusbussan Site, Orchid (Botel Tobago)Island .In Asian Perspective 23(2):181-192.
Valentin, F., J.-i. Choi, H. Lin, S. Bedford and M. Spriggs. (Valentin et al. 2015)
2015  Three-thousand-year-old jar-burials at the Teouma cemetery (Vanuatu): A Southeast Asian–Lapita connection? In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 in Time and Sapce: Expansion Routes, Chronologies and Typologies. C. Sand, S. Chiu and N. Hogg eds, Pp.81-101. Noumea: Institut d’archéologie de la Nouvelle-Calédonie et du Pacifique.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8260-
dc.description.abstract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之中,可見以陶器為葬具的甕棺葬,其中又以新石器時代晚期臺灣西南部與東部的案例為多。自日治時期學者的調查以來,大型甕棺葬便為花蓮花岡山遺址的特色之一,迄今也累積了20座以上的甕棺出土紀錄。
本文以2016年老人會館地點,以及2018年花崗街地點的部分甕棺葬發掘、整理成果為基礎,綜合日治時期以降的研究成果,再次檢視花岡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甕棺葬的內涵。
因目前出土資料仍少見人骨遺骸及陪葬品,本文著重於甕棺葬最明顯的特徵——作為葬具的陶甕,透過陶器性質的觀察、比較,討論這些陶甕在遺址中的定位。無論此類陶器是否為專製的葬具,製陶技術或陶甕成品應為當時社會中既有的東西,也反映社會中應已有一套既定模式來因應墓葬活動。在陶器之外,也加上甕棺葬的其他面向,如埋藏狀態與擺置形式等,討論甕棺葬對於花岡山遺址人群的意義。歸納、比較之後的成果顯示花岡山遺址甕棺葬模式具有一致性,而個別案例之間具差異性,以此狀況來看,甕棺葬應為花岡山遺址中普遍的葬式,此結論也符合歷年來學者對於花岡山遺址的認識。
另一方面,東(北)部其他史前遺址中也可見以大型陶容器作為葬具的甕棺葬,部分案例與花岡山遺址極為類似,部分則略有異同。目前臺灣對於甕棺葬的討論大多侷限於單一遺址內,故本文以花岡山遺址的成果為基礎,進一步與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其他遺址之甕棺葬比較,藉著甕棺葬之異同,討論這些遺址與花岡山遺址人群之間可能的關係為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Jar Burial”, the custom that use pottery as burial containers, can be found in some Middle-Late Neolithic sites in Taiwan, especially in Late Neolithic 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Taiwan. More than 20 jar burials have been found since the survey and excavation in 1929 in Huakangshan site, and jar burial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ite.
This thesis aims to revisit the jar burial study in Huakangshan site by analyzing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from the excavation in 2016 and 2018, and the previous jar burial studies.
Because there are few cases that held human remains and grave goods, this thesis would focus on the burial jars, and attempts to develop further inference by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the pottery. Whether the burial jars were specially made for funerary use or not, the jar and the manufacture would not be separated from other spheres of life. It also reveal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manners for mortuary practices which have already existed in the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Besides the pottery study, the other aspects of jar burials are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pattern of the jar burial in this site while remaining some differences in each case, and it also asserts that the jar burial might be the general burial custom in this site.
Jar burials can be found as well as in other sites in Eastern/ Northeastern Taiwan, and some of them are similar to the cases in Huakangshan site. The major study of jar burials focuses on the single site. Thus, this thesis attempt to provide some inter-site pictures within this area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jar burials in Huakangshan site and in other sites in Eastern Taiwa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20T00:50: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1108202016225800.pdf: 15538629 bytes, checksum: 9f94d7b3bb017b1abe1b1c0f9b3047c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甕棺葬之定義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區域考古研究史 4
(一) 花岡山遺址考古研究史 4
(二) 東部史前文化層序 8
第二節 、甕棺葬研究史 11
(一) 臺灣史前時代甕棺 11
(二) 甕棺葬與臺灣原住民 23
(三) 臺灣周遭地區之甕棺葬 26
第三節 、考古學中的墓葬 29
(一) 考古學發展脈絡下的墓葬研究 29
(二) 墓葬傳統與社會 30
(三) 墓葬之物的脈絡分析 32
(四) 遺址形成過程 32
第三章 、抽樣策略與研究對象 34
第一節 、抽樣策略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花岡山遺址出土之甕棺及其他陶容器破片 36
(一)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葬 36
(二) 花崗山老人會館其他陶質遺留 39
第四章 、花岡山遺址甕棺葬之分析 42
第一節 、甕棺的埋藏狀態 42
第二節 、花岡山遺址甕棺陶器觀察 70
(一) 個別陶甕器形 71
(二) 其他特徵 78
(三) 小結 91
第三節 、花岡山遺址甕棺與其它陶質遺物比較 96
(一) 口緣 103
(二) 折肩 104
(三) 陶把 106
(四) 圈足 107
(五) 底部 109
(六) 小結 110
第四節 、花岡山遺址甕棺葬綜論與比較 113
(一) 內容物 113
(二) 埋藏層位 114
(三) 分布 116
(四) 葬具陶器 121
(五) 現象配置 130
第五節 、花岡山遺址的甕棺葬 136
第五章 、餘論:同時限下的其他東部甕棺葬遺址 138
第一節 、其他甕棺葬遺址 138
(一) 丸山遺址 140
(二) 鹽寮遺址 141
(三) 大坑遺址 142
(四) 重光遺址 143
(五) 長光遺址 144
(六) 上美崙Ⅱ遺址 146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51
(一) 內容物 151
(二) 埋藏脈絡與分布 152
(三) 葬具陶器 152
(四) 現象配置 154
(五) 其他墓葬形式 155
第三節 、小結 163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167
第一節 、花岡山遺址與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甕棺葬 167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69
參考文獻 170
附錄:花岡山遺址陶片岩象分析報告 18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再探花蓮花岡山遺址之甕棺葬zh_TW
dc.titleRevisiting Jar Burials in Huakangshan site, Hualie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邱鴻霖(Hung-Lin Chiu),趙金勇(Chin-Yung Chao)
dc.subject.keyword花岡山遺址,花岡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甕棺葬,墓葬,zh_TW
dc.subject.keywordHuakangshan site,Huakangshan Culture,late Neolithic period,jar burial,mortuary,en
dc.relation.page198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2975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20-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1108202016225800.pdf15.17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