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戲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88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謝筱玫(Hsiao-Mei Hsieh)
dc.contributor.authorHsiao-Chien Chiuen
dc.contributor.author邱筱茜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9T17:57:15Z-
dc.date.available2021-08-20
dc.date.available2021-05-19T17:57:15Z-
dc.date.copyright2019-08-20
dc.date.issued2019
dc.date.submitted2019-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專書
王友輝、梁志民。《我是油彩的化身》。嘉義:嘉義市政府,2012年。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年。
江明珊編。《我們的二二八》。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年。
李欽賢。《台灣近代美術創世紀—倪蔣懷、陳澄波與黃土水見證台灣史》。台北:五南,2013年。
李筱峰、陳孟絹。《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玉山,2015年。
李淑珠。《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臺北:典藏藝術,2012年。
林伯欣。《蔣渭水先生逝世七十週年專刊》。臺北:財團法人蔣渭水文教基金會,2001。
林柏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1998年。
林瑛琪。《再現台灣097——鄧雨賢》。臺中:莎士比亞,2007年。
林瑛琪。《臺灣的音樂與音樂家》。臺北:五南,2013年。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臺大,2017 年。
克里斯多夫・佛格勒著。《作家之路》。蔡娟如譯。臺北:商周,2011年。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2014 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2009年。
吳秀鶯、江牧非。《青春美夢》。宜蘭:國立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2011。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臺北:草根,1995年。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1995年。
荊子馨著。《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鄭力軒譯。臺北:麥田,2006年。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年。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臺北:遠流,2008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年。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年。
曾顯章:《張維賢》,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3年。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委員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書》新北:衛城,2015。
臺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臺灣歌謠的春雨——鄧雨賢傳》。臺北:華品文創,2016年。
蔣朝根編:《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2009年。
蕭阿勤。《重構臺灣》。臺北:聯經,2012年。
戴月芳。《發現臺灣:蔣渭水》。臺中:莎士比亞,2007。
單篇論文
小熊英二。〈異身同體之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郭雲萍譯。《近代化與殖民》。薛化元編。臺北:台大,2012。
小熊英二。〈臺灣領有〉。吳玲青譯。《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大,2012年。
赤松美和子。〈現代臺灣電影中「日本時代」的敘述-以《賽德克・巴萊》、《大稻埕》及《KANO》為中心〉。《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重返再現戰後的時空》。林初梅、所澤潤。台北:允晨,2017年。
邱世杰。〈蔣渭水與臺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起源〉。《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蔣渭水文教基金會,2009。
邱貴芬。〈「日本」記憶與台灣新歷史想像〉。《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評論30家(下)》。李瑞騰。臺北:九歌,2008年。
陳芳明:〈後殖民或後現代: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讀〉。《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周英雄。臺北:麥田,2000年。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若林正丈、吳密察。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
駒込武著。〈臺灣未完成的去殖民化〉。李維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薛化元。臺北:臺大,2012年。
期刊論文
王櫻芬。〈做出臺灣味:日本蓄音器商會臺灣唱產製策略初探〉。《民俗曲藝》182(2013年12月),頁7-58。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形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新史學》17:2(2006年6月),頁127-218。
邱函妮。〈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的重層論述〉。《美術史研究集刊》37(2014年9月),頁123-215。
邱坤良。〈從星光到鐘聲:張維賢新劇生涯及其困境〉。《戲劇研究》20 (2017年7月),頁39-63。
林怡君。〈書寫的斷裂:日本記憶在台灣的轉換〉。《台灣學誌》7(2013年4月),頁89-120。
林初梅。〈日本記憶的流轉—《梅花》、《稻草人》、《多桑》、《海角七號》反映的時代軌跡〉《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8(2010年6月)頁15-22。
周婉窈。〈試論臺灣戰後對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台灣風物》60:3(2010年 九月),頁11-57。
夏嵐、磯部祐子、森賀一惠。〈胡適の独幕劇「終身大事」について〉。《富山大学文学部紀要》58(2013年2月),頁233-251。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 
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9:2(2002年12月),頁145-201。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2008年6月),頁179-222。
賴美玲。〈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3(2002年5月),頁35-56。
簡偉斯。〈《跳舞時代》的台語嘉年華〉。《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8(2010年6月),頁22-33。
趙勳達。〈蔣渭水的左傾之道1930-1931:論共產國際「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對蔣渭水的啟發〉。《臺灣文學研究》4(2013年6月),頁131-165。
楊永源。〈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中「地方色彩」的建構〉。《藝術學研究》3:2(2008年5月),頁73-119。
劉亮雅。〈近期小說對日治時期的重新記憶:以《鴛鴦春膳》與 《睡眠的航線》中的反記憶、認同與混雜為例〉。《清華學報》45:3(2015年9月),頁457-486。
顏娟英。〈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研究集刊》9(2000年9月),頁179-206。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9:1(2002年9月),頁181-239。
謝筱玫。〈從精緻到胡撇:國族認同下的臺灣歌仔戲論述〉。《民俗曲藝》155(2007年3月),頁79-110。
研討會論文/其他
林傳凱。〈春風野火中的承認與揚棄——對1947年「二二八」雙園抗爭軌跡的歷史社會學詮釋〉發表於「201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臺灣社會的再轉型:與東亞國家之比較」2013年。
林江臺。〈超越臺灣而愛臺灣——日治時期稻垣藤兵衛的社會改革與救助行動〉發表於「史地學術暨錢穆思想研討會」2012年。
陳翠蓮。〈重讀蔣渭水:其抵抗論述與形象塑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8年。
學位論文
李佩瑄。《從漢文讀本看日治時期公學校漢文化教育的近代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2010年。
余靜華。《歷史敘事、認同建構與政治能動—以臺灣1970年代非武力抗日運動史探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7年。
吳靖苡。《鄧雨賢戲劇形象研究—以《鄧雨賢—返鄉路》、《四月望雨》為核心》。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2011年。
林子惠。《臺灣音樂劇《四月望雨》研究—原創、改編與詮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2016年。
陳慧勻。《台灣廖添丁劇場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4年。
黃文胤。《殖民歷史記憶與「台灣」想像:以魏德聖《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5年。
解佳蓉。《一九二〇、三〇年代臺灣知識份子新劇與中國戲劇的關係探討》。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2016年。
鄒易儒。《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蕭智帆。《臺灣歷史戰爭紀錄片中的日本記憶與認同》。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4。
蕭恬媛。《鄧雨賢作品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影像資源
吳秀鶯、江牧非等。《青春美夢十週年紀念版》。高雄:春美歌劇團,2016年。
郭珍弟、簡偉斯。《跳舞時代=viva tonal》。臺北:公共電視,2003年。
符宏征、殷正洋等。《渭水春風》。臺北:音樂時代,2011年。
梁志民、洪榮宏等。《我是油彩的化身》。嘉義:嘉義市政府,2012年。
張旭南、郭春美等。《青春美夢》。高雄:春美歌劇團,2007年。
楊士平、江翊睿等。《四月望雨》。臺北:音樂時代,2009年。
網路資源
王墨林。〈別天真了,這哪是一齣戲而已〉(2011年10月15日)。2019年7月3日,取自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809
林子惠。〈誰的文化?誰的記憶?《渭水春風》〉(2016年3月23日)。2019年7月3日,取自: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9274
林冠妙。〈陳儀深:馬英九拿蔣渭水來建構臺灣史觀〉(2015年10月17日)。2019年5月1日,取自:民報https://www.peoplenews.tw/news/ea66a2a7-132c-45b4-a505-37a23b8f7d94
李健鴻。〈臺灣農民運動章總論〉(2012年1月4日)。2019年7月28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00225
施如芳。〈等待完整的意義〉(2011年10月11日)。2019年6月30日,取自: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95
蔣朝根。〈蔣渭水最後的驚嘆號!〉(無日期)。2019年4月16日,取自:財團法人蔣渭水文教基金。http://www.weishui.org/p/burial.html
謝筱玫。〈十年一覺《青春美夢》〉(2015年6月5日)。2019年7月1日,取自: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6852
蕭宇辰、林辰。〈臺灣吧第0集『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2014年9月1日)。2019年7月10日,取自: Youtube Taiwan Ba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HTV_Xdrkp8&list=PLwItru4bLdHzcRkKwF-D1_ectvG2akjVb
民報編輯部。〈一個渭水:各自表述〉(2015年10月21日)。2019年5月1日,取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d6421ea7-50fe-482e-b023-da343e96eead
〈二二八事件七十二週年!中正紀念堂與轉型正義(公共電視——有話好說)〉(2019年2月28日)。2019年3月1日,取自:Youtube PTS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ElUNxQcC0
〈台灣本土唱片公司〉(僅有年份2015、無日期)。2019年3月5日,取自:留聲台灣 http://education.digital.ntu.edu.tw/taiwanhistory/twvoice/keepvioce_02_b.html
〈音時劇目——渭水春風〉(無日期)。2019年4月9日,取自:音樂時代劇場,https://www.allmusic.com.tw/article/52
〈室內演出場地介紹〉(無日期)。2019年7月28日,取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網頁 http://npac-ntch.org/zh/venues/intro
〈城市舞台〉(2017年4月5日)。2019年7月28日,取自:臺北市藝文推廣處https://www.tap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777D804A71CDD1F1&s=564E2D6D109E2D5E
〈陳澄波上海任教名片〉(無時間)。2019年5月19日,取自陳澄波——從北緯23.5度出發 http://chenchengpo.asdc.sinica.edu.tw/treasures?id=B109&pid=0501
〈郷土部隊勇士から〉(2019年8月15日更新)。2019年8月15日,取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音聲100年https://audio.nmth.gov.tw/audio/zh-TW/Item/Detail/a3a48134-74df-4670-8223-7ff303eef312
〈嘉義市議會第八屆第四次定期大會市長施政總報告〉(2012年10月11日)。2019年5月10日,取自:嘉義市政府。http://www.chiayi.gov.tw/議會報告/第八屆第四次定期大會施政報告簡報.pdf
〈【聲音】月光下的鼓浪嶼〉(無日期)。2019年3月1日,取自: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http://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6ce842076046a40d22b258addfafbf09
〈蔣渭水年表紀事〉(無日期)。2019年4月7日,取自:財團法人蔣渭水文教基金會 http://www.weishui.org/p/lifetime.html
其他
《臺灣總督府官報》1931年3月31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典藏號0071031209a006。
《公學校漢文讀本・卷六》。臺灣總督府編定。1922年。臺大圖書館藏。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884-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篇論文以臺語音樂劇《青春美夢》、《四月望雨》、《渭水春風》、《我是油彩的化身》四個作品為討論對象,這四部作品分別是以日治時期的臺灣人物張維賢、鄧雨賢、蔣渭水、陳澄波為主角,本文將討論這四個出現在臺灣意識興起後的作品如何替觀眾建構日治時期,以及建構出何種日治時期的樣貌。
八〇年代後臺灣意識興起,歷史、文學等方面皆展開了以臺灣為主體的思考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青春美夢》為了回應臺灣意識,在劇情編排上去除了張維賢人生中的中國經驗。而《四月望雨》、《渭水春風》、《我是油彩的化身》向觀眾展現出強烈的介紹意圖,試圖填補之前黨國教育下臺灣史的空白,向觀眾介紹具備「現代性」特質的主角,以及現代、摩登的殖民時期。若將戰後臺灣的戒嚴統治納入考量,會發現這些作品對於現代性的提倡,其實具有抵抗現實政治的積極意義,而非是殖民主義的殘存。
另外由於這些作品出現於臺灣意識出現後的社會,並不著重描寫主角如何處理身份認同的過程,在作品中不是迴避這個問題,就是直接讓主角認定自己為臺灣人,不再游離於日本、中國、臺灣之間。除此之外,劇中的臺灣人角色亦沒有表現出被殖民者的臣屬心態,在言行各方面的表現上,都未受殖民者建立的族群階序影響,被創作者賦予了不卑不亢的英雄色彩。這些作品可視為臺灣在戰後黨國體制下的雙重殖民後嘗試恢復自信的過程,然而在這些過程中,為了建立臺灣人的英雄特質,也丟失了殖民情境下臺灣人作為次等族群的歷史傷痛。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focuses on four Taiwanese Musicals “A Beautiful Dream of Youth”, “April Rain”, “The Impossible Times”, “Wo Shi You Cai De Hua Shen”. Those musical’s story are talking about Japanese colony period and base on the real person. In additions those works are created after democratization and in the wave of awaking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This thesis is try to analysis how those works to represent Japanese colony period.
In Taiwan’s 80s, the protester from Tang-wai(黨外) rebuilt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tradition. Their view point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he martial law period which based on China-centred thinking. The protester from Tang-wai created Taiwan consciousness which means Taiwanese have their own subjectivity and don’t attach China anymore. To response the raising of Taiwan consciousness of audience, “A Beautiful Dream of Youth“cut china experience of main character(Zhang Weixian). To audience, in Japanese colony period only can see Zhang Weixian lived in Taiwan and Japan, and this period means a beautiful dream.
On the other hand, “April Rain”, “The Impossible Times”, “Wo Shi You Cai De Hua Shen” intent to introduce colony period to audience. Therefore, those works are like a Journey, to show audience how the main character lives. However, we can notice that the Journey is focuses on showing colonial modernity. It’s looks like Taiwan’s society is tripped by colonialism, but if we realize the society of martial law period, it can be positive as against to government’s historical view.
Those four musical be created in the period of Taiwanese identity raising. Therefore, we are hard to see the identity process of Taiwanese characters in plots. In those works, Taiwanese character’s identity is specific and direct, without doubt. On the other side, those work avoid to describe racial discrimination of colony period. Those musicals give their main characters heroic temperament, but at same time, losing the chance to discover the trauma of colony perio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9T17:57:1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8-R02129001-1.pdf: 3093306 bytes, checksum: 80d0c9e92a41184f2fc2180458e8e4d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辭………………………………………………………………………………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對象………………………………………………1
第二節、背景介紹………………………………………………………………3
第三節、文獻回顧………………………………………………………………9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14
第二章 、《青春美夢》 ——臺灣、日本、中國…………………………………18
第一節、 張維賢生平介紹………………………………………………18
第二節、《青春美夢》劇情簡介………………………………………………21
第三節、 疏離的中國…………………………………………………………23
第四節、 重塑日治時期的權力結構…………………………………………29
第三章、《四月望雨》——傳統與現代……………………………………………34
第一節、 鄧雨賢生平介紹……………………………………………………34
第二節、《四月望雨》劇情與戲劇結構………………………………………37
第三節、 家庭與事業的對立……………………………………………………41
第四節、 體制的壓迫與正面的日本人形象……………………………………47
第五節、《四月望雨》的時代意義……………………………………………52
第四章、《渭水春風》——多元抵抗形式的展現………………………………55
第一節、 蔣渭水生平介紹………………………………………………………55
第二節、《渭水春風》劇情簡介………………………………………………61
第三節、 臺灣人角色的日常抵抗………………………………………………64
第四節、 蔣渭水的反殖民運動與文化協會的意義……………………………69
第五節、霧社事件………………………………………………………………72
第六節、正面的日本人形象……………………………………………………76
第五章、《我是油彩的化身》——迴避歷史的敘事………………………………78
第一節、 陳澄波生平介紹………………………………………………………78
第二節、《我是油彩的化身》劇情與戲劇結構………………………………82
第三節、 陳澄波的年表………………………………………………………85
第四節、 殖民之後的二二八事件與轉型正義 ………………………………92
結論 ………………………………………………………………………………99
參考文獻……………………………………………………………………107
附錄一……………………………………………………………………………11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當代臺語音樂劇中日治時期的再現:以《青春美夢》、《四月望雨》、《渭水春風》、《我是油彩的化身》為例zh_TW
dc.titleRepresent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ese Musicals: On A Beautiful Dream of Youth, April Rain, The Impossible Times and Wo Shi You Cai De Hua She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7-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鶴宜(Ho-Yi Lin),汪俊彥(Chun- Yen Wang)
dc.subject.keyword後殖民,日治時期,音樂劇,zh_TW
dc.subject.keywordPost Colony,Japanese Colony period,Musical,en
dc.relation.page11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903922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9-08-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戲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戲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8-1.pdf3.0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