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251
標題: | 布袋養殖牡蠣(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之成長與著苗研究 Growth and setting of cultured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in Putai Bay |
作者: | Min-Hwang Liang 粱明煌 |
出版年 : | 1981 |
學位: | 碩士 |
摘要: | 本研究於1979年10月起至1981年4月間,在嘉義布袋地區牡蠣養殖場,進行牡蠣之成長、生殖腺發育、幼生分佈及附著狀況等調查,以瞭解該地區牡蠣養殖之現況。 牡蠣養殖的結果顯示,浮筏式養殖的牡蠣殼生長最快,簡易垂下式者次之。此二種養殖方式的牡蠣分別在6月與9月收成完畢,平掛式養殖的牡蠣生長最慢,但自9月至次年4月間排卵頻繁,而成為布袋地區牡蠣採苗期間之主要種苗供應場。浮筏式養殖牡蠣之體型不因養殖之深度而有差異。但簡易垂下式養殖的牡蠣在8月以前,以浸水時間較長之下層,生長較快。 牡蠣幼生的出現數量和牡蠣生殖腺之變化,及著苗板上牡蠣著苗量有顯著之相關。牡蠣幼生在潮流中的位置隨體型而異,滿潮時大型牡蠣幼生出現於表層水中,而小型牡蠣幼生在漲潮或退潮均在1.5?2公尺深之水域大量出現。 布袋牡蠣除在盛夏外,終年均可著苗,但著苗量以9月至次年3月間出現最多,因此在此一期間牡蠣團上牡蠣大小組成之分散度很大。牡蠣著苗量隨地區而異,在布袋區一般於鹽水溪口,及布袋港北邊航道口及其附近有渦流處附著較多。1980年布袋牡蠣採苗田受泥沙沈積,及大量其他附著生物如藤壺、苔蘚蟲、海鞘、藻類、二枚貝及端腳類等之空間競爭,因此布袋地區牡蠣養殖戶未能採到足夠之牡蠣苗,以供養殖之需。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251 |
全文授權: | 未授權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動物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