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生命科學院
  3. 動物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239
標題: 大白鼠大腦反應型星形膠細胞增生之研究
Proliferation of A Subpopulation of Reactive Astrocytes Following Needle-Insertion Lesion in Rat
作者: Chung-Ying Lee
李忠穎
出版年 : 2000
學位: 碩士
摘要: 高等動物的CNS受傷後,會誘發一連串的膠細胞增殖反應(gliotic reaction)。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星形膠細胞增大,與胞內中間絲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大量增加。先前之研究發現一個280kD的中間絲附屬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 associate protein, IFAP)- IFAP-70/280kD,它在體內的表現只侷限於輻射膠細胞與星形膠細胞之先趨細胞內,並不見於成熟的星形膠細胞。因此,此IFAP可用以標示分化初期之星形膠細胞。我們最近的實驗也發現,在CNS受傷以後,傷口周圍的部分反應型星形膠細胞,會有IFAP-70/280kD之再表現。此IFAP之再表現,顯示這類反應型膠細胞可能發生de-differentiation。依據IFAP-70/280kD之再表現與否,可將反應型星形膠細胞,區分為兩個次族群(subtype):一類帶有IFAP,出現在傷口附近,可能與gliotic scar的形成有關;而另一類則不會再表現IFAP,出現在離傷口較遠處,可能參與受傷CNS的保護機制,與gliotic scar的形成無關。但關於上述兩型之星形膠細胞的性狀與實際功能仍不清楚。一般而言,成熟星形膠細胞已退出細胞週期,並不會進行有絲分裂。然而CNS受傷後,卻可以明顯地發現星形膠細胞數目增加。但是相關研究中,卻一直存在著兩派歧異的說法。一者認為,成熟的星形膠細胞並不會再行有絲分裂,這些增生的反應型星形膠細胞是源自subventricular zone的神經幹細胞,然後再向上遷徙到大腦皮質的傷口周圍。另一者則認為,CNS受傷後,傷口周圍的星形膠細胞會重新進入細胞週期,並行有絲分裂,這些增生的細胞便是來自原地的星形膠細胞。本實驗採用大腦針刺受傷模式,利用BrdU標示傷後增生之細胞,輔以GFAP及IFAP之免疫螢光染色。觀察發現,在帶有IFAP之次族群中,可見BrdU之標示;而不再表現IFAP之次族群則無BrdU之染色。換言之,BrdU+之反應型星形膠細胞必為IFAP+染色,但反之則不然。在傷後5天,傷口周圍區(距傷口邊緣50-800μm)之IFAP+反應型星形膠細胞數量達最高;然而此類細胞在傷口區(距傷口邊緣0-50μm)則到受傷8天才達最高值。BrdU在傷口區之染色則是持續增加至受傷後14天。可見藉由IFAP所標示之反應型星形膠細胞,在大腦受傷時,可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移向傷口。同時其發生de-differentiation之目的,可能便在重新獲得增生的能力,與其參與膠細胞疤形成之需求有關。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5239
全文授權: 未授權
顯示於系所單位:動物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顯示文件完整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