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8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蘭翔(Lan-Shiang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uan-Hao L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呂權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4:39:3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9-03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Amos Rapoport 著、張玫玫譯(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台中:境與象。 王素娟(2004)《日治時期台灣洋樓住宅外廊立面形式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池永歆、葉錦綉(2012)《發現客家: 嘉義沿山地區客家文化群體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李若文(2003)〈嘉義郡小梅莊產業活動之研究〉,《臺灣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6-6。 李長蔚(2013)《臺灣傳統合院民居建築大木構架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碩士班論文。 李乾朗(1998)《嘉義縣歷史建築調查》。太保:嘉義縣政府文化局文化推廣課。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 李奉儒、林明地(2009)《嘉義縣志.卷八.教育志》,嘉義:嘉義縣政府。 吳朝熙(2005)《吳朝熙書法集》,出版:梅山文教基金會。 杜婕瀅(2006)《台南市灣裡地區傳統民居改建形式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耀宜編(2002)《梅鄉叢談:田野調查紀要》,嘉義縣梅山鄉:梅山文教基金會發行,頁25。 林士榮、柯焜耀、孫耀璋(2016)《起死回生操盤手》,台南:台影文化,頁25-26。 林文智(2010)《大匠師周雪峰的藝術與地方生活之關係》,嘉義縣: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 林仁政、洪國榮、彭秀鳳(2002)〈福州杉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財〉,《臺灣林業》28卷第3期,頁59。 林宜君(2009)《以數位方法再現臺灣傳統大木構架丈篙之可行性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宜君、吳宗江、徐明福(2009),〈臺南廖枝德司阜落篙程序之研究〉。《民俗曲藝》,166,141-184。 林宜君(2012)《傳統漢式大木作落篙廖枝德穿鬪式落篙技藝》。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宜君(2017)《厝落有致:廖枝德的大木作世界》。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開世(2007)〈風水作為一種空間的實踐:一個人類學的反思〉。《臺灣人類學刊》,5卷,2期,63-122。 邱上嘉(1990)《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奕松(1985),〈梅山鄉先賢錄〉,《嘉義文獻》15,頁203-213。 洪文雄(1983)〈從現存實例及臺灣工匠的體驗探討中國傳統穿鬪式屋架的演變〉,《東海學報》24期,頁547-603。 洪麗完(2011)〈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頁61。 徐明福(1990)《台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臺北:胡氏圖書。 張文環(1974)《地に這うもの》,東京:現代文化社。 張文環著,廖清秀譯(1991)《滾地郎》,臺北:鴻儒堂。 張宇彤(2011)〈澎湖傳統民宅形式衍化及意涵〉,《澎湖研究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莊家緯(2010)《一條龍民宅在嘉南平原的發展與適應》。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尚、陳美玲(2009)《嘉義縣志.卷一.地理志》。太保:嘉義縣政府。 陳正哲(1999)《台灣震災重建史:日治震災下建築與都市的新生》。臺北:南天書局。 陳淳斌、王明燦(2009)〈嘉義縣志•卷四•政事志〉,嘉義:嘉義縣政府。 陳逸聰、魏主榮(2016)〈外廊意象:鼓浪嶼民居洋樓視覺形式之調查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6卷,1期,1-10。 陳敬杰(2016)《祖先哪裡去?臺灣住宅的異質現代化之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煒欣(2013)〈1906年嘉義地震的救援及重建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16期,頁139。 陳靜儀(2007)《農村傳統合院建築型態和建築材料之研究-以台南縣後壁鄉菁寮地區為例》。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所碩士論文。 黃衍明(2012)《嘉義淺山地區民宅穿斗式屋架構造類型之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100-2221-E-224-065-。 黃昭璘(2015)《風土聚落的文化景觀意象構成分析:以「五里林」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馨儀(2008)在《日治時期台灣民居近代化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士紳住宅為例》。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翔(2013)〈從漢人「宗族倫理風水觀」看臺灣的傳統民宅〉。黃蘭翔(著)《台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頁307-350)。台北:南天書局。 黃蘭翔(2013)〈臺灣店屋的歷史溯源及其在近代都市改造下的轉化〉。黃蘭翔(著)《台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頁611-661)。台北:南天書局。 葉乃齊(2002)《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雷家驥(2012)《嘉義縣志‧卷九‧宗教志》,太保:嘉義縣政府。 楊維真編(2009)《嘉義縣志‧卷十二‧人物志》,太保:嘉義縣政府。 漢寶德(1973)《板橋林宅調查研究及修復計劃》。境與象研究報告。 劉銓芝(2009)〈雲林縣詔安客家地區合院民居軒亭形式之研究〉。黃衍明(主持)《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初期研究暨推展客家文化計畫》(頁183-186)。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萬怡(2009)《台灣氣候分類與山地氣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明志(2003)〈日治時期臺灣鄉村的地方領導階層民宅〉。《臺灣美術》,53,46-54。 鄭吉鈞(1997)《臺灣「涼臺殖民地樣式」建築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鄭裕適、陳勝全、林俐玲、嚴呈仰(2011)〈瑞里幼葉林地滑機制探討〉。《水土保持學報》,45(4),頁371-381。 鄭世楠、張建興、吳健富、葉永田(1997)〈日據時期台灣地區地震資料之整理與分析,紀念台灣地區氣象測報一百年-天氣分析與測報研討會〉,《海象與地震論文彙編》,頁681。 顏尚文編(2010),《梅山鄉誌》。嘉義:梅山鄉公所。 聶志高(2006)《金門洋樓的外廊樣式建築裝飾的演繹》。台北:桑格文化。 聶志高、李宗翰、朱啓明(2006)〈台南縣菁寮地區「租賃型」街屋空間構成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報》,58,149-170。 蘇碩斌(2006)〈觀光/被觀光:日治臺灣旅遊活動的社會學考察〉,《臺灣社會學刊》第36期,頁193。 關華山(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 關華山(1980)〈台灣傳統民宅所表現的空間觀念〉。《中研院民族所集刊》,49,26-35。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7081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嘉義梅山山區分佈著一群木造合院住宅,屋舍前方有深遠的前廊向禾埕,為數不少的案例在正廳前附加軒亭,亦有部分使用了類似市街建築的亭仔腳,共同組成了不同以往所見的合院建築類型。這些興建於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合院,交錯使用不同的屋架結構撐起半室外空間,使得網格狀的結構充分展現在廊道動線之上。這種體驗與一般認識到整體配置工整的傳統合院、或華麗的洋風合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又仍在傳統中軸對稱的範疇之內。梅山山區的居民稱這樣的半戶外空間為「涼亭仔」。 本研究發現,梅山山區漢人傳統民宅的正廳架扇,有較為穩定一致的結構形式,依循穿鬪式架筒厝的結構配置形式,展現樸素簡潔的構造形式;部分案例嘗試發展為具有正式感的漢人大厝,然而留下了發展的軌跡。於此同時正身前方的軒亭,有著較為多樣化的結構型式,代表匠師面對空間需求,嘗試發展各種結構設計,不同案例展現小心翼翼或明快自信的不同風格。梅山山區還遺留木造柱仔腳厝的形式,展現出結構的原始特質。合院群組內,正身、左右護龍經常採用不同的結構形式,削弱了嚴謹的對稱感,且建築之間的聯繫較為鬆散。然而半開放的軒亭、亭仔腳空間、深遠的出屐,以及附加雨棚,聯繫了結構差異化的不同建築物。這個過程並非經由整體的計畫,而是在時序發展過程中逐步修正,最後適應了梅山山區的環境氣候及人文發展,合院空間取得新的生活感。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re is a group of wooden Sanheyuan, the Han Taiwanese courtyard houses, in the Meishan mountain area of Chiayi. These houses expand their porch toward the inner yard, and give the impression of Xuan-ting and Ting-a-kha, which also two forms of porch in Taiwa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but in different contexts; Xuan-ting may come from the tradition of garden recreation, while Ting-a-kha is the key topic from the research of southern Chinese shophouses. As Han Taiwanese migrated from western plain to central mountain area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particular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they enlarge and connect the different shady porches to create multiuse corridors. Local Meishanians use 'Liang-ting-a', which means small cool pavilion, to imply this useful and enjoyable living space. Although most buildings inside local Sanheyuan follow the same logic of the Chuan-Dou wooden beam structural system, this study found that buildings shows two kinds of structural preference. The Liang-ting-a corridors express active and various designs while the structure form in the main hall is stable and common. This phenomenon infers that people carry some stronger motivation to urge and challenge craftsman to achieve the Liang-ting-a space. Nowadays, we can still observe that the locals use this space appropriately, and demonstrate a different but new sense of leisurely living in traditional Taiwanese architec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4:39: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2008202015160000.pdf: 71325841 bytes, checksum: a4cc968784c1a5903ec1e3c13f43895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1.2 文獻回顧 2 (1) 漢人傳統民宅空間的研究 3 (2) 外廊、騎樓、軒亭、內部廊道 5 (3) 嘉義沿山地區的建築環境 8 1.3 研究方法與限制 10 第二章. 梅山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地景 11 2.1 梅山山區的自然環境特色 11 (1) 地理位置 12 (2) 山區雨量豐沛 13 (3) 山區的氣候型態 17 (4) 山區的地質狀況 19 (5) 影響梅山的重大地震 22 2.2 梅山山區的人文地景發展 27 (1) 漢人入墾梅山山區 27 (2) 清末到日治時期的農林發展 29 (3) 戰後以降的產業景觀 32 (4) 今日梅山山區建築景觀與「涼亭仔」空間 35 第三章. 梅山山區的民宅個案 37 3.1 空間與結構的描述用語及方法 37 3.2 帶有軒亭的民宅分布概況──以安靖村為例 39 3.3 梅山山區的民宅案例介紹 41 (1) 安靖村柿子寮6號吳宅 42 (2) 安靖村詔安寮20號楊宅 49 (3) 安靖村詔安寮12號許宅 55 (4) 安靖村南靖寮4號楊宅 61 (5) 太平村大坪59號陳氏古厝民宿 66 (6) 太平村大坪75號王勇古厝 71 (7) 太平村大坪9號陳宅 75 (8) 太興村橫山6號張宅 80 (9) 太興村橫山5號林宅 86 (10) 瑞里村幼葉林75號邱宅 90 (11) 瑞里村幼葉林45號陳宅 93 (12) 瑞里村幼葉林67號陳氏古宅 98 第四章. 梅山山區民宅的特質 104 1.1 正廳的結構正式性質 104 (1) 台灣穿鬪式屋架的解析 104 (2) 正廳的屋架的原始與文明特質 108 1.2 軒亭結構搭接上正身 113 (1) 漢人傳統建築中的步口 113 (2) 亭仔腳結構的原型 117 (3) 三開間軒亭結構在台灣 123 (4) 梅山山區民宅軒亭及亭仔腳的情況 125 1.3 護龍與正身共同促成鬆散的合院空間 134 (1) 護龍結構形式上的獨立性質 134 (2) 護龍多有出屐或亭仔腳 137 (3) 正身與護龍的交接、軒亭與亭仔腳的連結 138 第五章. 結論:梅山山區民宅 142 參考文獻 14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嘉義梅山山區的漢人傳統民宅 | zh_TW |
dc.title | Traditional Houses of Han Taiwanese in Mountain Area of Meishan Chiay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葉乃齊(Nai-Chi Yeh),陳國偉(Guo-Wei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涼亭仔,軒亭,穿鬪式,合院,中介空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anheyuan,traditional Taiwanese architecture,Chuan-Dou Structures,In-between space,multiuse corridors, | en |
dc.relation.page | 150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413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2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20082020151600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9.6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