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82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新民(Shin-Min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sung-Hong P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白宗弘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3:29:2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3-01 | |
dc.date.copyright | 2018-03-01 | |
dc.date.issued | 2018 | |
dc.date.submitted | 2018-02-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中文
一、專書論著 中國法制出版社(編)(2016)。《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案例註釋版》,3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簡體字版)。 王伯憲(1946)。《民法繼承編釋義》。上海:自刊。 王澤鑑(2016)。《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臺北:自刊。 史尚寬(1980)。《繼承法論》。臺北:自刊。 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主編)(1976)。《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上册》。臺北:司法行政部總務司。 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主編)(1976)。《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下册》。臺北:司法行政部總務司。 何俊萍、鄭小川及陳漢(2013)。《親屬法與繼承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字版)。 何勤華及李秀清(主編)(2004)。《亞洲七國法律發達史》。臺北:韋伯文化。 吳元曜(2013)。《Robert Alexy重力公式之理論與應用》。臺北:元照。 吳庚及陳淳文(2016)。《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增訂4版。臺北:自刊。 吳信華(2011)。《憲法釋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秀清(2005)。《日爾曼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簡體字版)。 李淑援(2005)。《爭財競產─唐宋的家產與法律》。臺北:五南。 李惠宗(2009)。《憲法要義》,5版。臺北:元照。 李謨(1931)。《民法第五編繼承新論》。上海:大東書局。 孟令志、曹詩權及麻昌華(2012)。《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北京:北京大學。(簡體字版)。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元照。 林秀雄(2012)。《繼承法講義》,5版。臺北:自刊。 法治斌及董保城(2012)。《憲法新論》,5版。臺北:自刊。 胡長清(1940)。《中國民法繼承論》,3版。長沙:商務印書館。 范揚(1935)。《繼承法要義》。上海:商務印書館。 許宗力(2007)。《法與國家權力(二)》。臺北:元照。 陳茹玄(1947)。《增訂中國憲法史》。上海:世界局書。 陳棋炎、黃宗樂及郭振恭(2016)。《民法繼承新論》,修訂10版。臺北:三民書局。 陳新民(2002)。《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5版。臺北:元照。 陳新民(2015)。《憲法學釋論》,8版。臺北:自刊。 陳慈陽(2005)。《憲法學》,2版。臺北:自刊。 陳葦及宋豫(主編)(2007)。《中國大陸與港、澳、台繼承法比較研究》。北京:群眾出版社。(簡體字版)。 程維榮(2006)。《中國繼承制度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簡體字版)。 黃右昌(著),丁玫(勘校)(2008)。《羅馬法與現代》。北京:北京大學。(簡體字版)。 葉孝信(主編)(1993)。《中國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簡體字版)。 劉含章(1936)。《民法繼承編實用》。南京:瓌琦書屋。 劉高龍及趙國強(主編)(2010)。《澳門法律新論(上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簡體字版)。 鄭小川及于晶(編著)(2006)。《親屬法:原理.規則.案例》。北京:清華大學。(簡體字版)。 戴炎輝及戴東雄(1987)。《中國繼承法》,修訂2版。臺北:自刊。 戴瑀如(2016)。〈論台灣與德國配偶之法定應繼分〉,收於:《繼承法制之研究(二)》,頁49-72。臺北:元照。 羅鼎(1946)。《民法繼承論》。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 二、翻譯書籍 杜景林及盧諶(譯註)(2015)。《德國民法典全條文注釋(下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簡體字版)。 金玉珍(譯)(2009)。《韓國民法典-朝鮮民法》。北京:北京大學。(簡體字版)。 陳自強等(編譯)(2016)。《德國民法(下):親屬編、繼承編》,2版。臺北:元照。 陳衛佐(譯註)(2015)。《德國民法典》,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簡體字版)。 羅結珍(譯註)(2010)。《法國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簡體字版)。 Anja Amend-Traut(著),李大雪、龍柯宇及龔倩倩(譯)(2015)。《德國繼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簡體字版)。 Michael Kloepfer(著),李震山(譯)(2010)。〈人的生命與尊嚴〉,收於:Peter Badura、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註),《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頁87-112。臺北:聯經。 Rainer Frank及Tobias Helms(著),王葆蒔及林佳業(譯)(2015)。《德國繼承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簡體字版)。 三、期刊論文 王海南(2003)。〈論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與重婚信賴保護-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五二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96期,頁284-297。 吳元曜(2012)。〈以Robert Alexy之重力公式檢視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解釋〉,《國家發展研究》,11卷2期,頁41-84。 吳信華(2007)。〈平等權的體系思考(上)〉,《月旦法學教室》,55期,頁83-91。 李建良(1997)。〈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1期,頁39-83。 李惠宗(2003)。〈憲法工作權保障系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爲中心〉,《憲政時代》,29卷1期,頁121-157。 李震山(2004)。〈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中正法學集刊》,16期,頁61-104。 林秀雄(1991)。〈論特留分扣減權之性質〉,《臺大法學論叢》,21卷1期,頁363-378。 林秀雄(2005)。〈民法繼承編:第十六講-扣減權〉,《月旦法學教室》,32期,頁79-89。 郭欽銘(2001)。〈特留分扣減權之研究〉,《軍法專刊》,47卷7期,頁10-23。 陳顯武(2005)。〈論法學上規則與原則之區分─由非單調邏輯之觀點出發〉,《臺大法學論叢》,34卷1期,頁1-45。 陳顯武及謝建新(2012)。〈論Robert Alexy對主觀基本權利之規範邏輯上之建構〉,《國家發展研究》,11卷2期,頁85-124。 黃昭元(2013)。〈大法官解釋審查標準之發展(1996-2011):比例原則的繼受與在地化〉,《臺大法學論叢》,42卷2期,頁215-258。 黃詩淳(2010)。〈特留分意義之重建:一個法制史的考察〉,《臺大法學論叢》,39卷1期,頁109-160。 戴瑀如(2004)。〈論德國同性伴侶法〉,《月旦法學雜誌》,107期,頁145-165。 四、學位論文 劉娟(2006)。《美國遺囑繼承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重慶。 劉富貴(2009)。《特留分制度之比較研究-以英國繼承法遺屬保障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五、大法官解釋意見書 王和雄(2004)。〈司法院釋字第573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王和雄及謝在全(2006)。〈司法院釋字第613號解釋大法官部分不同意見書〉。 李震山(2015)。〈司法院釋字第728號解釋大法官不同意見書〉。 林子儀(2003)。〈司法院釋字第569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林子儀(2005)。〈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林子儀(2008)。〈司法院釋字第644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林子儀(2010)。〈司法院釋字第682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林錫堯(2015)。〈司法院釋字第727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許宗力(2004)。〈司法院釋字第578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陳新民(2009)。〈司法院釋字第668號解釋大法官不同意見書〉。 陳新民(2015)。〈司法院釋字第728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湯德宗(2014)。〈司法院釋字第718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湯德宗(2015)。〈司法院釋字第727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湯德宗(2017)。〈司法院釋字第749號解釋大法官部分協同意見書〉。 湯德宗及林俊益(2017)。〈司法院釋字第756號解釋大法官部分協同意見書〉。 羅昌發及蔡清遊(2015)。〈司法院釋字第732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蘇俊雄(2000)。〈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貳、日文 一、專書論著 小林博志(2003)。〈夫婦合算課税と婚姻・家族の保護-夫婦合算課税違憲決定〉,收於:ドイツ憲法判例研究会(編集),《ドイツの憲法判例》,2版,頁209-213。東京:信山社。 戶松秀典(2000)。《憲法訴訟》。東京:有斐閣。 北川善太郎(2001)。《親族・相続(民法講要V)》,2版。東京:有斐閣。 松本和彦(2001)。《基本権保障の憲法理論》。大阪:大阪大學。 松倉耕作及後藤昌弘(1996)。《相続判例ガイド》。東京:有斐閣。 芦部信喜(1983)。《憲法訴訟の現代的展開》。東京:有斐閣。 潮見佳男(2007)。〈遺留分〉,收於:島津一郎及松川正毅(編),《基本法コンメンタール:相続》,頁213-230。東京:日本評論社。 二、期刊論文 西希代子(2008)。〈遺留分制度の再検討〉,《私法》,2008卷70号,頁158-164。 西村真理子(2009)。〈日本法における遺留分制度の存続意義について一アメリカ法を参考にして一〉,《学習院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学論集》,16号,頁1-38。 Rainer Frank(著),神谷遊及且井佑佳(譯)(2013)。〈ドイツ相続法における遺留分の現代的意義―子の遺留分権は時代に適合しているか〉,《同志社法学》,65卷1号,頁269-280。 叄、英文 一、期刊論文 Robert Alexy (2003). On Balancing and Subsumption. A Structural Comparison. Ratio Juris, 16(4), 433-449. 二、網路資料 Robert Alexy (2011). Reflections on How My Thinking about Law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ampereclub.org/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1/09/Alexy-Robert.pdf. 肆、德文 專書論著 Hartmut Maurer (2003). Staatsrecht I (3. Aufl.). München: C. H. Beck.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982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因涉及特留分制度之合憲性控制,故需就特留分制度之過去、現在及未來逐一論述,且因我國傳統法制上並無相關規定,故其沿革部分主要係說明羅馬法及日耳曼法之異同;至於目前世界上主要之特留分規定,本論文則分別就11個國家或地區之現行規定為比較,並釐清特留分制度之規範目的;至於未來修法部分,則於具體合憲性控制後說明。
就合憲性控制部分,本論文首先確認特留分制度限制被繼承人之財產權,其後確認該限制係為保障繼承人之生存權、繼承權、家庭權及平等權等,並就基本權衝突及立法形成自由為說明。而具體為特留分之合憲性控制部分,分別就形式及實質合憲性控制為說明,詳列審查密度、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審查等。 對於特留分制度之修法建議及展望部分,本論文除詳細說明我國特留分立法錯誤之理由外,並就擴張特留分扣減標的及限縮特留分權利人等逐一說明。我國民法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2016年12月23日)雖增訂喪失繼承權及生前贈與歸扣等規定,然仍無法達成特留分制度之規範目的,故本論文並為修法之建議。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l of the compulsory portion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laborate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mpulsory portion system. And because there is no traditional relevant leg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 therefore, the main part of its evolution is to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Roman law and Germanic law. As for the main current compulsory portion in the world,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of 11 countries or regions respectively, and clarify the normative purpose of the compulsory portion ; as for the future law revision section, it will be explained after 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l.
On 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l section, this thesis first confirms that the compulsory portions limits the right of property of the deceased, and It was later confirmed that the restriction was to safeguard the right of existence, the right of succession, the right to family and the equal rights, etc. It also explains the conflicts between fundamental rights, and freedom of legislation. And specific to the compulsory por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l section, respectively, on the form and substantive 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l for the illustration, ,detailed level of scrutiny of judicial review,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tc.. Proposal and prospect for the compulsory portion system, in addition to the thesis detail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iscrepancies in the compulsory portion of our country, and will be made on the expansion of compulsory portion deductions and restrictions on the obligee. Our civil law inheritance part draft amendment (December 23, 2016) although the loss of inheritance rights and prenatal gift deductions and other provisions, however, it still can not reach the normative purpose of the compulsory portion syst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also a proposal of revis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3:29: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7-P04341013-1.pdf: 1829166 bytes, checksum: 49aa98a0d065db613a36ed45e60d848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 辭 ............................................................ 2
中文摘要 ............................................................ 3 Abstract ............................................................ 4 目錄 ................................................................ 1 第一章 緒論 ........................................................ 5 第一節 研究緣起及問題意識 ...................................... 5 第一項 研究緣起 ............................................ 5 第二項 問題意識 ............................................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問題 .................................. 6 第一項 研究目的 ............................................ 6 第二項 主要研究問題 ........................................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 7 第一項 研究途徑 ............................................ 7 第二項 研究方法 ............................................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 7 第一項 研究架構 ............................................ 7 圖表 1 ...................................................... 7 第二項 研究假設 ............................................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資料來源 ...................................... 8 第一項 研究範圍 ............................................ 8 第二項 資料來源 ............................................ 9 第六節 章節安排 ................................................ 9 第二章 特留分及類似制度之形成與比較 ............................... 10 第一節 特留分及類似制度之形成 ................................. 10 第一項 羅馬法 ............................................. 10 第二項 日耳曼法 ........................................... 10 第三項 古中國法 ........................................... 11 第四項 我國現行民法 ....................................... 12 第二節 各國目前規範之比較 ..................................... 13 第一項 得主張特留分及類似權利之主體 ....................... 13 第一款 特留分權利人 ................................... 13 第二款 類似特留分權利人 ............................... 15 第二項 計算特留分及類似權利之標準 ......................... 17 第一款 應繼分 ......................................... 17 第二款 遺產 ........................................... 18 第三項 特留分及類似權利扣減之標的 ......................... 20 第一款 生前無償處分 ................................... 20 第二款 死因無償處分 ................................... 22 圖表2 特留分或類似權利之規定、權利人、分額及扣減標的 ....... 24 第四項 特留分及類似制度之規範目的 ......................... 26 第一款 遺屬扶養 ....................................... 26 第二款 平等繼承 ....................................... 28 第三款 家庭保障 ....................................... 28 第四款 小結 ........................................... 28 第三章 特留分相關基本權利之保障及限制 ............................. 30 第一節 特留分相關基本權利之保障範圍 ........................... 30 第一項 財產權之保障範圍 ................................... 30 第一款 生前財產處分 ................................... 30 第二款 死因財產處分 ................................... 31 第二項 生存權之保障範圍 ................................... 32 第三項 繼承權之保障範圍 ................................... 34 第四項 家庭權之保障範圍 ................................... 36 第五項 平等權之保障範圍 ................................... 38 第二節 特留分對被繼承人之限制 ................................. 39 第一項 基本權衝突及其解決方法 ............................. 39 第一款 依憲法整體價值秩序權衡 ......................... 39 第二款 類型化解決 ..................................... 41 第三款 重力公式 ....................................... 42 第一目 三項法則 ................................... 42 一、實體上之權衡法則(個案中受侵害之密度) ..... 42 二、原則本身抽象重量之比較法則(原則本身之抽象重量) ............................................... 43 三、認識上之權衡法則(經驗上確定性之程度) ..... 43 第二目 三種公式之運用 ............................. 43 第四款 小結 ........................................... 44 第二項 特留分制度之立法形成自由 ........................... 45 第四章 特留分限制被繼承人權利之合憲性控制 ......................... 47 第一節 形式合憲性控制 ......................................... 47 第一項 法律保留原則之意義 ................................. 47 第二項 層級化法律保留體系 ................................. 48 第三項 我國釋憲實務之操作 ................................. 49 第一款 法律明確性原則 ................................. 49 第二款 授權明確性原則 ................................. 49 第三款 增加法律所無之限制 ............................. 50 第二節 實質合憲性控制 ......................................... 51 第一項 審查密度之擇定 ..................................... 51 第一款 美國之三重審查標準 ............................. 51 第一目 合理關連性審查標準 ......................... 52 第二目 中度審查標準 ............................... 52 第三目 嚴格審查標準 ............................... 53 第二款 德國之審查密度 ................................. 53 第一目 明白性審查 ................................. 53 第二目 可支持性審査 ............................... 54 第三目 強烈內容審查 ............................... 54 第三款 日本之審查基準 ................................. 54 第一目 寬鬆審查基準 ............................... 55 第二目 中間審查基準 ............................... 55 第三目 嚴格審查基準 ............................... 55 第四款 我國釋憲之審查密度 ............................. 56 第一目 寬鬆(低度)審查標準 ....................... 58 第二目 較嚴格(中度)審查標準 ..................... 59 第三目 嚴格審查標準 ............................... 61 第四款 小結 ........................................... 64 第二項 比例原則審查 ....................................... 65 第一款 目的合憲性審查 ................................. 65 第二款 手段與目的關聯性審查 ........................... 67 第三款 我國釋憲實務之操作 ............................. 68 第一目 寬鬆(低度)審查標準 ....................... 69 第二目 較嚴格(中度)審查標準 ..................... 72 第三目 嚴格審查標準 ............................... 73 第四款 特留分之比例原則審查 ........................... 74 第三項 平等原則審查 ....................................... 74 第一款 我國釋憲實務之操作 ............................. 75 第二款 特留分之平等原則審查 ........................... 77 第五章 特留分制度之未來 ........................................... 78 第一節 修法建議 ............................................... 78 第一項 擴張特留分扣減標的 ................................. 78 第一款 未規定扣減生前贈與係立法政策錯誤 ............... 78 第一目 外國立法例多以贈與為扣減標的 ............... 78 第二目 我國特留分之扣減標的不及於贈與 ............. 79 第三目 學者對我國特留分扣減標的之批評 ............. 81 第四目 小結 ....................................... 82 第二款 特留分扣減標的應擴及生前贈與 ................... 83 第二項 限縮特留分權利人 ................................... 85 第一款 顯無受扶養必要 ................................. 85 第二款 不應平等繼承 ................................... 86 第三款 小結 ........................................... 87 第二節 合憲調整後之展望 ....................................... 88 附 錄 ............................................................. 90 民法繼承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2016年12月23日) .......... 90 參考文獻 .......................................................... 124 壹、中文 ...................................................... 124 一、專書論著 .............................................. 124 二、翻譯書籍 .............................................. 126 三、期刊論文 .............................................. 127 四、學位論文 .............................................. 128 五、大法官解釋意見書 ...................................... 129 貳、日文 ...................................................... 130 一、專書論著 .............................................. 130 二、期刊論文 .............................................. 130 叄、英文 ...................................................... 131 一、期刊論文 .............................................. 131 二、網路資料 .............................................. 131 肆、德文 ...................................................... 131 專書論著 .................................................. 13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特留分之合憲性控制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trol of
Compulsory Port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6-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顯武,王海南 | |
dc.subject.keyword | 特留分,羅馬法,日耳曼法,扣減,歸扣,贈與,遺贈,死因處分,財產權,生存權,繼承權,家庭權,平等權,基本權衝突,立法形成自由,法律保留,審查密度,三重審查,比例原則,平等原則,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mpulsory portion,roman law,germanic law,deduction,add and to deduct,to make a gift,legacy,donatio causa mortis,right of property,right of existence,right of succession,right to family,equal rights,conflicts between fundamental rights,freedom of legislation,principle of reservation of law,level of scrutiny of judicial review,three levels of judicial review,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principle of equal, | en |
dc.relation.page | 13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80065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8-02-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7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