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2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畢恆達
dc.contributor.authorHsiao-Ning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孝寧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7:36:07Z-
dc.date.available2012-08-19
dc.date.copyright2012-08-19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14
dc.identifier.citationBell, P. A., Creene, T. C., Fisher, J. D. & Baum, A. (1996/2003) 環境心理學(聶筱秋、胡中凡譯)。新北:桂冠。
Jacobs, J. (1993/2007)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吳鄭重譯)。台北:聯經。
Karp D. A. (1973) Hiding in pornographic bookstores: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urban anonymity. Urban Life and Culture, 1, 427-451。
Korosec-Serfaty, P. & Bolitt, D. (1986) Dwell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burgla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6, 329-344.
Rechavi, T. B. (2009) A room for living: Private and public aspects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living roo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9, 133-143.
Roche, D. (1997/2000) A history of everyday things: The birth of consumption in France, 1600-1800 (Trans. Brian Pear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man, L. K (1992/1997) 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台北:巨流。
王志弘、黃若慈(2012)綠色治理體制的崛起:台北都會區河岸轉化的政治經濟學。蕪土吾民:2012文化研究會議。
王思樺(2006)城市違章建築的水墨空間意向。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
史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台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7-148。
吳永毅(1988)論營造業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做的推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11-230。
吳鄭重(2007)導讀。Jacobs, J.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
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2005)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義適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地理學報,40,69-97。
沈洳慧(2005)住宅環境中居家意外形成之探討:以台北市居家意外事故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貝島桃代、黑田潤三、塚本由晴(2001/2007)東京製造(林建華譯)。台北:田園城市。
林士蕙(2010)青木淳X龍國英「愛玩致勝的七大心法!」。2535,18,25-43。
林尚毅(1991)由使用觀點檢視住宅陽台之功能與角色。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昆鼎(2004)改裝城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庭毅(2006)台灣都市違章建築處理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邱天助(2007a)鐵窗背後之後續研究。第三屆「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
邱天助(2007b)鐵窗背後的集體焦慮:台灣鐵窗文化之調查研究。世新人文社會學報,8,199-234。
邱宏哲(2001)台灣住宅違章建築演變與發展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邱豐光(2008)常業住宅竊盜犯罪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孔堅,吉慶萍(2000a)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中国园林,16(67),27-33。
俞孔堅,吉慶萍(2000b)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中国园林,16(68),32-35。
姜忠儀(2006)住宅超限使用研究:以台北五層樓以下無電梯公寓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洪村山(2002)違章建築處理模式之探討研究:以台北縣轄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系碩士論文。
胡紫寧(2010)疏離的現代建築腳本下:台灣附加物的生成與演變。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軍(2006)城市现代化、民主化发展中的城市景观。华中建筑,24,87-89。
夏鑄九(1995)全球經濟中的台灣城市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57-102。
馬定武(2000)城市美学之一。规划师,4(16),88-92。
專業者都市改造組織(1993)台灣地區住宅社區環境問題與改善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康旻杰(2004)集體無意識與文化完型:台北原生地景與通屬地景的空間辯證。台北學學術研討會:隱喻想像與賦形蛻變。
張孟迪(2004)鐵皮城市的形式辯証:機構控制與草根營造植入之空間互涉。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張金鶚(1991)住宅問題與政策架構之研究(上)。政大學報,62,155-184。
張金鶚、鄧筱蓉、陳明吉、楊智元(2009)台北市房價泡沫知多少?:房價、租金、所得之關係與狀態空間模型之應用。住宅學報,18(2),1-22。
張煜麟(2004)台灣監視器系統作為集體逃避自由的機制?一種自由主義的觀點。資訊社會研究,7,191-218。
張維修(2011)再見!故城:消融於都更的街巷文化。人籟辯論月刊,86,22-27。
梁心禎(2006)台灣保全業回顧與展望。全國保全論壇論文集。台北:中華保全協會。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300-352。
畢恆達(2000)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56。
畢恆達(2006)安全感、犯罪與空間設計(二),人與環境研究電子報HERS,13,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hdbih/電子報第13期.htm。[2011.12.6]
許凱鈞(2007)公寓式集合住宅外觀添加物之研究:以台北東區光武里公寓鐵窗為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連振佑、郭麗津(2003)打通密布城市的微血管:後巷空間改造與城市風貌。TA-台灣建築,98:67-68。
郭一勤(2010)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事:關於都市安全的幾點思考。空間:設計與理論學刊─城市的形象與表述專輯,65-76。
郭芳婷(2006)追尋烏托邦?台北門禁社區現象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郁文(2010)台北市集合住宅之室內空間規劃的相關研究:以室內雜誌刊登作品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聰亨(2004)從使用者觀點探討集合住宅之規劃設計原則以台北縣麗池樂章.綠如意.昇陽立都三社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郁倫(2006)住宅竊盜常業犯犯罪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禎(2009)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秀威。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台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4,301-314。
楊重正(2003)台灣地區保全業風險管理暨保險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富(1991)光復後台灣地區住宅發展與住宅論述的研究。建築學報,5,21-51。
葉肅科(1993)芝加哥學派。台北:遠流。
靳燕玲(2003)台灣地區住宅裝修行為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廖桂賢(2011)看見城市:關於空間的美麗與哀「醜」。人籟辯論月刊,86,16-19。
漢寶德(2004)透視建築。天津:百花文藝。
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淑婷(2005)從門窗洞口的造型談江南園林的意境表現。華中建築,23,164-167。
劉雅芳(2007)台灣城市建築窗之創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蔡婉琳(2003)單親媽媽的居住經驗與居住需求:以台北市平價住宅單親媽媽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鍾書(1989)寫在人生邊上。台北:書林。
謝家銘(2006)屋頂上的「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謝崑滄(2006)都市違章建築問題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宇文(1997)違章建築拆&留實務。台北:永然。
蘆原義信(1989/1995)隱藏的秩序:東京走過廿世紀(常鍾隽譯)。台北:田園城市。
蘇成文(2004)建國花市之回顧與展望。台灣花卉園藝,200,17-19。
蘇瑋佳(2001)以立面綠化設計改善都市商業街道視覺品質之模式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234-
dc.description.abstract過去針對鐵窗的研究中,研究者透過住戶的集體心理及台灣特殊的社會背景,分析了台灣人的鐵窗需求;但他們卻常與公部門及主流輿論相同,預設鐵窗為一種不符合現代性想像的落後象徵。本研究將透過文本分析及對住戶的訪談,來探討鐵窗如何被化約為負面形象,住戶又面對了何種居住困境,造成他們違背主流觀點地裝設鐵窗。
過去鐵窗曾是推行現代化政策的一環,後因竊盜、火警事件而轉變為無用、有害之物,又在現代化及後工業轉向的過程中,被塑造為道德、美學上的有礙之物,或透過精品化轉為象徵高級品味的有益之物。鐵窗的合法性及管制方式,也由違建處理逐漸轉為藝術化、綠化,或以景觀層次進行管理。鐵窗之所以盛行,是因過去台灣住宅設計的標準平面缺乏使用者經驗,造成居住功能失調,促使住戶需透過鐵窗來舒緩日常生活的失序。過程中,住戶也會與鐵窗地景、主流觀點及現實因素進行協商,發展出基於理性的妥協作為。
住戶與非正式營造系統共同打造的鐵窗地景,雖不符合主流觀點的視覺秩序要求,卻能充分滿足住戶的居住需求,豐富了城市的功能性及多樣性。鐵窗文化或許有需要改善之處,但它隱含著台灣常民的生命力,不該是一個該被全盤否定的文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Many studies explained the need of grille through the aspect of householders’ collective mentalities or Taiwan’s social background. Not only researchers but also the government sectors usually presume that grille as a symbol of backwardness which does not match the imagined modernity. Through tex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is thesis will take a closer look at how the negative image had fallen upon grille and in what circumstance people still chose to use them in spite of the common opinion.
In the past, grille was a part of the government’s modernization policy, and then was considered useless and even harmful because it often failed to prevent theft and became obstacle of evacuation while on fire. In steps of modernization, grille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obstruction to ethic and aesthetic qualities, or shaped into a symbol of highbrow tastes by gentrification. The legitimacy of windows also changed from the governance of building violations to artistry, greening or landscape. The prevalence of grille is because of the standard floor plan of residences which lacked for users’ experience in Taiwan. It induced the imbalance of residential function and made householders installed grille to mitigate the disorder of everyday life. In this process, householders did some negotiation through the grille landscap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limit from the reality, and then developed some compromise acts based on their sense.
The grille landscape is developed by householders and informal building system. It may not be accepted by the visual order from the mainstream view, but it not only fulfills the householders’ living needs but also enriches the city’s function and diversity. The culture of grille in Taiwan might have something to improve, but it shows the vitality of residence, and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seen as a totally negative cultur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36: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6544011-1.pdf: 2506663 bytes, checksum: 18427024e43943717b8859a2b0dfbf4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背景描述 2
第三節 既有研究回顧 6
第四節 屬於菁英的城市美學? 17
第五節 研究設計 20
第二章 鐵窗歷史脈絡爬梳 25
第一節 由現代性象徵轉向有害之物 27
第二節 「進步」的城市、市民與鐵窗 32
第三節 多元化鐵窗的合理化及合法化 37
第四節 法治、景觀與房價對鐵窗的箝制及轉化 42
第三章 失序住宅,失序的日常生活 49
第一節 隱身的住宅裝修�原屋改造 49
第二節 缺乏使用者的家屋設計 52
第三節 遭受侵犯的私領域 58
第四節 家務勞動外溢的空間 61
第五節 高房價,高品質的社區? 64
第四章 鐵窗地景,一個建構自現實理性的協商 69
第一節 家屋上的鐵窗:款式抉擇 69
第二節 與視覺秩序及景觀理想的協商 73
第三節 鐵窗地景中的模仿與協調 78
第四節 透過協商所營造的家 82
第五章 結論 86
參考文獻 8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開�關一扇窗?-住戶、鐵窗、家屋的空間協商zh_TW
dc.titleThe Spatial Negotiation between Householders, Grille and House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明璁,劉可強
dc.subject.keyword鐵窗,空間協商,住宅裝修,現代性想像,非正式營造,zh_TW
dc.subject.keywordGrille,Spatial Negotiation,Housing Refurbishment,Imagined Modernities,Informal Building,en
dc.relation.page9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1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4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