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65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增貴(Tseng-Kuei Li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ng-Chun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盈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7:15:4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20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史料部分
[漢]鄭玄[唐]賈公彥,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漢]鄭玄[唐]孔穎達,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聘珍,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清]湯球,《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 《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漢]宋衷[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清]王先謙、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2。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賈誼著,盧文弨校,《賈誼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漢]劉向[清]梁端校注,《列女傳》。台北:中華書局,1981。 [漢]史游[唐]顏師古注,《急就篇》。長沙:岳麓書社,1989。 [清]陳立,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漢]應劭、[民國]王利器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崔寔,唐鴻學校輯,《四民月令》,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蔡邕,《獨斷》,《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南朝宋]劉義慶,[清]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隋]蕭吉,《五行大義》。上海:上海書店,200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楊愛群等主編,《西遊記大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 香港聖經公會編,《聖經》。香港九龍:聖經公會,1992。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等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北京歷史博物館、河北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望都漢墓壁畫》。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5。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陝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美術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研究部分 專 書 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編著,《中國歷代服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秦漢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介眉編著,《昭陵唐人服飾》,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王仁祥,《人倫鑑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 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6。 王宇清,《歷運服色考》。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1。 王國維,《古胡服考》。台北:藝文出版社,1971。 王晴佳,《台灣史學50年(1950-20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王維堤,《中國服飾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維堤,《衣飾的天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王霄兵,《服飾與文化》。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2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向翔、龔友德等,《從遮羞板到漆齒紋身──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巡禮》。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朱睿根,《穿戴風華──古代服飾》。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 江紹原,《中國禮俗迷信》。天津:渤海灣出版公司,1989。 牟里(Mullie, Jos.)、馮承鈞譯,《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 米海裡司(Michaelis, Adolf)、郭沫若譯,《美術考古學發現史》。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08。 羽田亨、耿世民譯,《西域文明史概論(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2005。 色伽藍(Victors Segalen)、馮承鈞譯,《中國西部考古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 李之檀編,《中國服飾文化參考文獻目錄》。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李建民,《發現古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李濟,《安陽發掘報告》。北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1933。 李濟等同撰,《田野考古報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948。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5。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2004。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11。 沙畹(Emannel Edouand Chavannes)、馮承鈞譯,《中國之旅行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2。 周天,《中國服飾簡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周汛、高春明,《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周汛等,《中國古代服飾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周迅、高春明編著,《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孟暉,《中原歷代女子服飾史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北京:中國書店,2001。 林巳奈夫,《漢代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 林巳奈夫著;唐利國譯,《刻在石頭上的世界──畫像石述說的古代中國的生活和思想》。北京:商務,2010。 林海音,《燭芯》。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 林素娟,《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1。 林淑心,《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胡吉廬編,《西康疆域溯古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民俗學經典•物質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郎凈,《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結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原田淑人,《支那唐代の服飾》。東京:東京帝國大學,1921。 原田淑人,《西域發見の繪畫に見えたる服飾の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25。 原田淑人,《增補漢六朝の服飾》。東京:東洋文庫,1967。 原田淑人著;常任俠、郭淑芬、蘇兆祥等譯,《中國服裝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88。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袁杰英,《中國歷代服飾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馬大勇,《華服美蘊──追憶中華衣冠禮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高春明,《中國古代的平民服裝》。北京:商務,1997。 高洪興、徐錦鈞、張強等編,《婦女風俗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張寅成,《中國古代禁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 許南亭、曾曉明編著,《中國服飾史話》。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9。 陳茂同,《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陳瑞庚,《士昏禮服飾考》。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傅舉有、陳松長編,《馬王堆漢墓文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7。 彭浩,《楚人的紡織與服飾》。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斯坦因(Stein, Aurel, Sir)、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上海:中華書局,1987。 華梅,《古代服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華梅、朱國新編著,《服飾與禁忌》。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黃士龍,《中國服飾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5。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葉國良,《儀禮士冠禮研究(一)──經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綜合考察》。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5。 熊鐵基,《秦漢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蒲慕洲,《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 趙超、熊存瑞,《衣冠燦爛──中國古代服飾巡禮》。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趙超,《華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華書局,1990。 趙超,《雲想衣裳:中國服飾的考古文物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劉玉堂、張碩著,《長江流域服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硏究》。台北:文津,1994。 樓慧珍等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3。 蔣玉秋、王藝璇、陳鋒編著,《漢服》。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鄧啟耀,《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昆明:人民出版社,1991。 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賴素鈴等編,《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導覽手冊》。台北:聯合報系出版,2009。 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 戴平,《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8。 戴欽祥,《中國古代服飾》。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瞿宣穎,《中國社會史料叢鈔》。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羅振玉,《莫高窟石室秘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論 文 尤仁德,〈漢代玉佩剛卯嚴卯考論〉,《人文雜誌》第6期(1991),頁86-90。 王安安,〈古代服飾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內涵〉,《文博》第3期(2003),頁36-49。 王明珂,〈羌族婦女服飾:一個「民族化」過程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4分(1998),頁841-885。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漢律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1992),第3卷,第3期,頁1-35。 王從禮,〈從考古資料談楚國服飾〉,《文博》第2期(1992),頁23-33。 王學理,〈秦俑軍服考〉,《陝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西安: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3年),頁101-129。 石璋如,〈殷代頭飾舉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下(1957),頁611-670。 巩朋,〈漢家衣冠──非文本的服飾圖式變遷〉,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頁123-14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余英時著;李彤譯,〈“魂兮歸來!”──論佛教傳入以前中國靈魂與來世觀念的轉變〉,收在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余英時著;侯旭東、伍志萍譯,〈東漢生死觀〉,收在《東漢生死觀》,頁1-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吳宏岐,〈《西京雜記》所見長安的服飾風俗〉,《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期(1996),頁118、148。 吳美琪,〈流行與世變: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頁55-109。 李建民,〈「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台北,1996),頁1-32。 李隆獻,〈歷代成年禮的特色與沿革〉,收入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等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李劍國等,〈簡論唐前“服妖”現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4期(2006),頁427-433。 李濟,〈跪坐蹲居與箕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本(1953),頁283-301。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1999),頁1-50。 杜建民,〈古代服色等級制度〉,《文史知識》第11期(1993),頁43-48。 邢義田,〈古代中國及歐亞文獻、圖象與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外貌〉,《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 (2000),頁15-99。 邢義田,〈武氏祠研究的一些問題—巫著《武梁祠—中國古代圖像藝術的意識形態》和蔣、吳著《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讀記〉,《新史學》,第8卷,第4期,(1997),頁187-216。 邢義田,〈漢代畫象內容與榜題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第5期()。 孟華,〈漢代婦女妝飾風俗初探〉,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宗鳳英,〈從清代服飾特點看早期滿民族的務實求實精神〉,《故宮文物月刊》第225期(2001),頁84-95。 林少雄,〈中國服飾文化的深層意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頁62-68。 林麗月,〈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明清江南:地域主體與歷史轉折國際研討會」會前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會,2003.3.24~25。修訂稿收入:《明史研究論叢》第6輯(2004),頁194-208。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頁111-157。 林麗月,〈明代中後期的服飾文化與消費心態〉,劉翠溶、石守謙主編,《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頁467-508。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臣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頁39-56。 林麗月,〈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頁133-160。 南陽市博物館,〈南陽發現東漢許阿瞿墓志畫像石〉,《文物》,第8期(1974)。 洪進業,〈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03。 苑濤等,〈中國服飾文化與角色心態〉,《齊魯學刊》第5期(1991),頁22-28。 孫機,〈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文物》第4期(1984),頁57-69。 徐蕊,〈漢代婦女服飾的考古學觀察〉,河南: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秦永州,〈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與現代服飾觀念〉,《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頁88-90。 納春英,〈說“塗抹畫衣”──從《後漢書•輿服志》一則斷句錯誤看先秦的服飾裝飾〉,《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3卷第2期(2006),頁35-38。 張甲子,〈漢賦與漢代服飾〉,在曹勝高主編,《漢賦與漢代文明──漢賦與兩漢史料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弛,〈從漢字看漢族先民下衣的演進〉,《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0),頁48-50。 莊吉發,〈百官服飾〉,《故宮文物月刊》第28期(1985),頁38-45。 莊慶美,〈千古中華服飾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的歷史波濤〉,《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36期(2004),頁32-39。 陳炫偉,〈孔家坡漢簡日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夏生,〈中國歷代的冕服、弁服與袍服〉,《故宮文物月刊》第28期(1985),頁25-37。 陳夏生,〈古代婦女的巾冠〉,《故宮文物月刊》第110期(1992),頁4-17。 陳夏生,〈清代服飾溯源〉,《故宮文物月刊》第53期(1987),頁92-99。 陳娟娟,〈清代服飾藝術〉,《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至第4期(1994),頁81-96、48-61、28-37。 陳國安,〈長沙馬王堆一、三號漢墓服飾述論〉,《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頁211-224。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 1期(1992),頁69-94。 陳麒仰,〈與巫術相關之周代部份禮俗探頤〉。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0。 勞榦,〈漢代常服述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本,(1953),頁177-183。 富裕光,〈滿族配飾古俗考源〉,《二十世紀民俗學經典•物質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頁191-202。 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收入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等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彭衛,〈秦漢時期兒童生活初探〉,《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7輯,(2000)。 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 馮爾康,〈中國古代的衣冠制度和習俗〉,《歷史月刊》第74期(1994),頁4-13。 黃能馥,〈以考古資料分析龍圖騰之淵源〉,《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1998),頁25-30。 楊學軍,〈與先秦兩漢冠服文化相關的詞語考釋〉,《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頁14-19。 楊鵷,〈誕生•成年•死亡:苗族服飾與人生禮儀〉,《二十世紀民俗學經典•物質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頁329-338。 葉國良,〈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及其與先秦禮制的關係〉,收入葉國良、李隆獻、彭美玲等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靳陽春等,〈小議漢代服飾制度──兼辨“其斷獄者印為章也”〉,《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2),頁55-59。 熊傳薪,〈長沙出土楚服飾淺析〉,《湖南考古輯刊》第2輯(1984),頁175-180。 蒲慕州,〈生活史與人類學〉,收在《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頁317-3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 趙世瑜、鄧慶平,〈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頁159-162。 趙牧,〈漢代“服妖”透視〉,《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5),頁75-78。 齊志家,〈先秦禮文化的發展與古代服飾的關係〉,《武漢科技學院學報》第21卷第12期(2008),頁52-56。 劉信芳,〈曾侯乙墓衣箱禮俗試探〉,《考古》第10期(1992),頁937-941。 劉家駒,〈明式衣冠漢式裳──清代服飾的多元化〉,《故宮文物月刊》第48期(1987),頁124-133。 劉莉,〈商代的日常服飾文化〉,石家庄: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煉,〈從楚秦《日書》看冠禮的擇日問題〉,在丁四新、夏世華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第4輯,頁241-253。武漢:崇文書局,2010。 劉增貴,〈中國禮俗史研究的一些問題〉,收在《法制與禮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第18卷,第4期(2007),頁51。 劉增貴,〈漢代畫象闕的象徵意義〉,《中國史學》(東京),第10號,(2000)。 劉增貴,〈漢隋之間的車駕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本(1993),第2分。 劉增貴著;鈴木直美譯,〈下層の歷史と歷史の下層——台湾「中国社会史」研究回顧——〉,收於籾山明、佐藤信編,《文献と遺物の境界——中国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頁253-270。東京:六一書房,2011。 潘定紅,〈民族服飾色彩的象徵〉,《民族藝術研究》第2期(2002),頁36-43。 蔣英炬,〈漢代的小祠堂—嘉祥宋山漢代畫像時的建築復原〉,《考古》(1983),第8期,頁741-751。 諸葛鎧,〈中國古代服飾象徵概說〉,《藝術探索》第2期(2003),頁67-85。 鄭敏,〈先秦首飾習俗探析〉,河南: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鄭曙斌,〈馬王堆漢墓T型帛畫的巫術意義〉,收在《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薛芳芳,〈秦漢服飾制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鍾雅瓊,〈中國古代服飾顏色與政治關係研究〉,《安徽文學》第9期(2008),頁163-168。 顏春峰,〈古代跪拜禮摭述〉,《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羅瑋,〈漢世胡風:明代社會中的蒙元服飾遺存初探──以「圖文互證」方法與社會史視野下的考察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22期(2010),頁21-56。 蘇瑩輝,〈敦煌壁畫供養者像舉隅──隋迄元代服飾史料簡介〉,《故宮文物月刊》第28期(1985),頁13-2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65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中國自古有「衣冠古國」之稱,這一方面反映古人穿衣必佩戴相應之頭飾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暗示以衣冠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在中國社會中有重要的意義。為理解衣冠在古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筆者擬在既有的服飾考證與漢代禮俗史研究的基礎上,從當時人涉及衣服與冠帽的穿戴行為入手,嘗試捕捉、剖析其中所反映之心態與觀念,以呈現一動態的漢代衣冠禮俗。
由於衣服的範圍相當廣泛,本文前半部主要討論涉及「衣服」的禮俗內涵與思想意識。第一章說明衣服包覆身體的物質特性如何影響人們思考穿衣行為。基於衣服包覆身體的親密性,第二章環繞與衣服相關的禁忌,進一步分析古人穿戴行為背後的集體心態、信仰思想,及其觸及的群體秩序等議題。 本文後半部以衣服中最重要的「冠帽」為主題。第三章分析戴冠禮俗,旨在說明冠帽在漢代社會活動中可用以傳達的文化意義,如冠禮中的加冠可取得成人身分,免冠禮俗則透過剝除冠帽及其象徵的身分,來表示謝罪或免職。第四章考察古代的重冠思想,可知人們對戴冠行為的認識,可以連結至對秩序的想像,並因此發展出相應的時日信仰與禍福解釋。 本文認為,古代中國有一個伴隨著日常生活而與衣冠的物質特性緊密相扣的集體心態。這個集體心態既受到具體穿戴行為的影響,也反過來規範穿戴行為甚而是古人的思想意識。認識到衣冠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具體的服飾考證與穿戴行為的文化史研究,實乃未來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hina has been known as “Ancient State of Clothing and Crown” (yiguan guguo) 衣冠古國 since the very past. On the one hand, this term attests to the custom that ancient Chinese people often, if not always, wore corresponding crown/hat as they dressed; on the other hand, this also implies that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clothing and crown had occupied a significant place in Chinese society. To understand the role and the function of clothing and crown in early Chinese daily life, this thesis, drawing on scholarships of textual studies on clothing as well as those of the history of Han Dynasty rituals and customs, intends to take contemporaries’ wearing cloth and crown as a departure, analyze the mentality and ideas behind the phenomenon, and offer a more vivid picture of rituals and customs of clothing and crown in Han China.
The former part deals with both ritual-customs and thoughts that were in association with “clothing.” Chapter 1 aims to illustrate how the material feature of clothing’s being covering human body had influenced people’s consideration of wearing. Based on its intimacy, Chapter 2 surrounds taboos concerning clothing so as to analyze mentalities, beliefs, and collective orders behind the behavior of dressing. The latter part focuses on “crown/ha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category of clothing. Chapter 3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role and the function of crown/hat in Han society by analyzing rituals and customs associated with dressing them. Chapter 4 investigates the thought of cherishing crown in early China. It is shown that the cognition of crown was linked to the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 and thus developed into related beliefs in day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welfare and disaster. It is believed that in early China there existed a collective mentality in the wake of the daily usages and understandings of clothing and crown. This mentality was conditioned by concrete behaviors of dressing in the first place, but thereafter the former had influenced and regulated the latter so as to affected contemporaries’ thoughts.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clothing and crown in mind, both textual studies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lothing deserve further explor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15: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123001-1.pdf: 2489582 bytes, checksum: d8066cf0cb7d6998e405babc202e59b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 辭 I
摘 要 V ABSTRACT VII 圖片目錄 XI 圖片出處 XIII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論文旨趣與架構 15 第一章 衣服與身體的包覆 19 第一節 關於衣服起源的思考 20 第二節 下體的包覆與坐姿 26 第三節 肉袒禮俗 35 小 結 42 第二章 衣服反映的信仰與規範 44 第一節 衣服象徵身體 44 第二節 衣服與吉凶禍福 50 第三節 衣服的政治社會意涵 62 小 結 76 第三章 戴冠禮俗 77 第一節 漢代的冠禮 80 第二節 免冠禮俗 94 小 結 120 第四章 重冠思想 121 第一節 持敬的精神 121 第二節 冠的時日宜忌 128 第三節 冠的災異禍福思想 136 小 結 142 結 論 143 附表:免冠圖一覽 147 參考文獻 148 史料部分 148 研究部分 15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漢代的衣冠禮俗 | zh_TW |
dc.title | Clothing and its Socio-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Han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邢義田,杜正勝 | |
dc.subject.keyword | 衣冠,禮俗史,集體心態,穿戴行為,物質文化,漢代,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lothing and crown,history of rituals and customs,collective mentality,behavior of dressing,material culture,Han Dynasty, | en |
dc.relation.page | 15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4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