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2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有貝
dc.contributor.authorYun-Ning K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康芸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6T16:26:10Z-
dc.date.available2014-03-15
dc.date.available2021-05-16T16:26:10Z-
dc.date.copyright2013-03-15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2-18
dc.identifier.citation英文
Chang, Kwang-Chih
1969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Yale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No. 73. New
Haven,USA: Dept. of Anthropology,Yale University.
Chang, Te-Tzu
1976 The Origin, Evolution, Cultivat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sian and Afican Rices. Euphytica
25: 425-441.
Li, Kuang-Chou
1983 Problems Baised by the K’en-Ting Excavation of 1977.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o. 43.
Taipei,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eunier, Jean Dominique & Colin Fabrice
2001 Phytoliths : Applications in Earth Science and Human
History. A. A. Balkema Publishers.
Rapp, George & Mulholland, Susan C.
1992 Phytolith Systematics : emerging issues. New York
and London : Plenum Press.
日文
山內清男
1925 〈石器時代にも稲あり〉。《人類学雑誌》第40卷第5號,頁181-184。
東京人類學會。
小畑弘己
2009 〈日本列島における初期栽培植物とその起源─マメ類栽培の起源につい
て〉,《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60週年
國際會議論文集》。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宇田津徹朗
2005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環境考古學マニュアル》,松井章編,頁138-
146。東京:同成社。
比佐陽一郎、片多雅樹
2005 〈土器圧痕レプリカ法作業の手引き〉,《福岡市埋蔵文化財センター》年
報第25號。日本文化財科學會、福岡市教育委員會。
丑野毅、田川裕美
1991 〈レプリカ法による土器圧痕の観察〉,《考古学と自然科学》第24號,頁
13-36。日本文化財科學會。
不著撰人
2007a 〈種まく縄文人、痕跡続々 新しい研究法が後押し〉。網址:
http://www.asahi.com/culture/news_culture/
TKY200710110154.html,上線時間:2010年4月16日。
2007b 〈縄文人も大豆作り 弥生説より千年前 熊本大など調査〉,網址:
http://www.asahi.com/culture/news_culture/
TKY200709220232.html,上線時間:2010年4月16日。
中澤道彦、丑野毅
1998 〈レプリカ法による縄文時代晩期土器の籾状圧痕の観察〉。《縄文時代》
第9號,頁1-28。繩文時代文化研究會。
2003a 〈レプリカ法による山陰地方縄文時代晩期土器の籾状圧痕土器の観察〉。
《縄文時代》第14號,頁139-153。繩文時代文化研究會。
2003b 〈レプリカ法による鹿児島県末吉町上中段遺跡出土籾痕土器の観察〉。
《鹿児島考古》第37號,頁33-40。鹿兒島縣考古學會。
中澤道彦、丑野毅和松谷曉子
2002 〈山梨県韮崎市中道遺跡出土の大麦圧痕土器について—レプリカ法による
縄文時代晩期土器の籾状圧痕の観察(2)—〉。《古代》第111號,頁
63-83。
杉山真二
2000 〈植物珪酸體(プラント•オパール)〉。《考古学と植物学》,辻誠一郎
編,頁189-213。東京:同成社。
李作婷
2010 《台湾先史社會における稲作農耕の展開に関する研究─プラント˙オパール
分析と石製収獲具を中心に》。九州大學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學府博士論
文。
佐賀縣教育委員會 編
2011 《弥生の時代吉野ヶ里─集落の誕生から終焉まで─》。日本:福博印刷株
式会社。
藤原宏志
1976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法の基礎的研究(1)—数種イネ科植物の珪酸体
標本と定量分析法〉。《考古学と自然科学》9,頁15-29。
藤原宏志、杉山真二
1984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法の基礎的研究(5)—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に
よる水田址の調査—〉。《考古学と自然科学》17,頁73-85。
中文
Piperno, Dolore R.
1994 《植硅石分析:在考古學和地質學中的應用》,姜欽華等譯。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
王才林、丁金龍
2001 〈吳江廣福村遺址的古稻作研究〉。《農業考古》2001年03期,頁97-
103。
王才林、周裕興、王志高、張金喜
2002 〈江蘇高淳縣蓰薛城遺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農業考古》2002年03
期,頁55-61。
王丹、姚政權、王昌燧、胡耀武、陳國慶、張全超
2007 〈赤峰上機房營子遺址的植硅體分析〉。《農業考古》2007年01期,頁
48-55。
王永吉、呂厚遠
1993 《植物矽酸體硏究及應用》。北京市:海洋。
王映皓
2007 《臺灣出土古稻米粒的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王強
1984 《臺東縣卑南史前遺址的地下層位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宇田津徹朗、湯陵華、王才林、鄭雲飛、柳澤一男、佐佐木章、藤原宏志
1998 〈中國的水田遺構探查〉,《農業考古》1998年01期,頁138-155。
宇田津徹朗、鄒厚本、藤原宏志、湯陵華、王才林、孫加祥
1999 〈江蘇省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農業考古》
1999年01期,頁36~45。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
應社。
宋文薰、連照美
1983 〈臺東縣卑南遺址發掘報告(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
43期,頁117-136。
1984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計劃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教育部
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計劃報告。
1985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第二卷:墓葬分析》。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系研究計劃報告。
1987a 《卑南考古(1986-1987)》。臺北:南天書局。
1987b 《卑南遺址第9-10次發掘工作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
八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1988 《卑南遺址第11-13次發掘工作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
第十二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概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址分
析》。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李亦園等
1962 《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匡悌
1992 〈淺談臺灣地區農作栽培的考古學研究〉。《田野考古》第3卷第1期,
頁7-12。
李作婷
2011 〈下罟坑遺址史前陶片上的稻印痕研究〉。《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1-Ⅵ-1 ~ 1-Ⅵ-6。
2012 〈下罟坑遺址採集陶片上的稻印痕之矽膠翻模研究〉。《田野考古》第
15卷第2期,頁91-104。
李作婷與鄭建文
2009 〈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的植矽石分析:史前稻作農業的相關考察〉,發表
於《2008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頁293-308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歷史與語言研究所。
李坤修
1987 《卑南文化實用陶容器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1993 〈卑南文化公園民國八十一、八十二年考古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第2期,頁1-45。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
物館籌備處。
2002 〈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復刊第7期,頁40-71。
2010 〈卑南遺址的發掘與遺址範圍的認識〉。《文化驛站》第27期,頁4-
9。
2011 〈卑南火車站南側卑南遺址的考古發現及其相關問題探討〉。《「2010
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
李坤修、葉美珍、楊淑玲
1994 〈一級古蹟卑南遺址破壞區善後處理考古計畫工作報告〉。國立臺灣史前
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頁37-63。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籌備處。
李麗雲等
2009 《卑南族的家與植物》。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吳妍、黃文川、姚政權、宮希成、王昌燧
2005 〈安徽滁州何郢遺址的植硅體分析〉。《農業考古》2005年03期,頁
59-64。
吳妍、黃文川、王昌燧、楊益民、王峰、姚政權
2007 〈安徽霍邱堰台西周遺址的植硅體分析〉。《農業考古》2007年01期,
頁56-59。
何傳坤、屈慧麗
2004 《台中市古根漢美術館、新市政中心預定地及惠來里遺址試掘期末報
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留根
2000 〈江蘇連雲港藤花落發現龍山文化稻田遺跡〉。《農業考古》2000年03
期,頁91。
林淑芬
2004 《由孢粉紀錄看宜蘭平原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史前文化
發展之關係》。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周新華
2002 《稻米部族:河姆渡考古大發現》。杭州市:浙江文藝出版社。
周曉陸
1993 〈農業考古與現代科學技術─日本的最新發展與我們的思索〉。《農業考
古》1993年03期,頁54-63。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
1957 〈臺灣東海岸卑南遺跡發掘報告〉。《農林省水產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
學篇》3,頁47-65。
胡兆華
2003 《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增修版)》。臺北
市:興大文教基金會。
俞為潔
2007 《飯稻衣麻:良渚人的衣食文化》。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0 《中國史前植物考古─史前人文植物散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
姚政權、吳妍、王昌燧、蔡鋼鐵、王海明
2005 〈溫州老鼠山遺址的植硅石分析〉。《農業考古》2005年01期,頁54-
58。
姚政權、吳妍、王昌燧、何駑、趙志軍
2006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植珪石分析〉。《農業考古》2006年04期,頁
19-26。
姜欽華
1994a 〈應用植硅石分析鑒定我國史前的稻作農業〉,《農業考古》1994年01
期,頁85-88。南昌市:農業。
1994b 〈花粉分析與植硅石分析的結合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1994年
04期,頁86-89。北平:考古學社。
1994c 〈植物細胞的硅化化石:植硅石〉,《化石》1994年03期,頁30。北京
市:科學出版社。
洪曉純、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Peter Bellwood
2012 〈海外出土的台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第15卷第1期,
頁19-40。
洪濤、楊艷
2009 〈世界首株水稻出於萬年〉,《農業考古》2009年04期,頁31-34。
徐子富、屈慧麗、何傳坤、朱正宜、李匡悌、臧振華、謝兆樞及刑禹依
2006 〈淺談考古學上植物遺留的研究方法〉,發表於《九十四年臺灣考古工作
會報集》,頁17-1~17-7。臺東縣: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張玉蘭、張敏斌、華棣
2002 〈植硅石研究在考古及古環境解釋中的應用〉,《上海地質》2002年01
期,頁19-22。上海市:上海地質編輯部。
張光直
1995 《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聯經。
陳有貝
2005 《南科國小北側坐駕排水滯洪池工程文化遺址搶救計畫報告書》。臺南縣
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6 〈大坌坑的生業模式探討─陶片矽酸體分析方法的嘗試〉。《國立臺灣大
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6期,頁125-154。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
類學系。
2008a 《南科特定區公滯11滯洪池工程史前文化遺址搶救計畫期末報告》。臺
南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8b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6冊》,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9 〈臺灣現生植物與史前陶片的矽酸體分析〉。《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
62卷第1期,頁19-33。
2010 〈台灣史前的石鐮意義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社會與
社會性質: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亞太區域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發表,時間:2010年12月3日~4日。
陳報章
1997 〈植硅石分析與栽培稻起源研究〉,《作物學報》1997年01期,頁
116-120。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陳報章、王象坤
1995 〈水稻穎殼硅石的初步研究及其意義〉,《中國水稻科學》9(4),頁
142-144。杭州市:中國水稻科學編委會。
陳報章、劉廣民
1995 〈植物硅酸體分析在農業考古中的應用〉,《徐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
學版)》1995年01期,頁59-62。徐州市: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
郭益全、范光仁
1999 〈稻種原演化與環境適應性〉。《環境與稻作生產》第三章,頁33-
51。臺中: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鹿野忠雄
1930 〈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いて〉。《人類學雜誌》第45卷第7期,
頁273-285;第45卷第9期,頁362-374。
連照美
1998 《臺灣史前時代石-玉工業之考古學硏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
1999 《卑南硏究:複體葬棺墓分析》。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0 《臺灣新石器時代玉器工業後續硏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
2001 《卑南遺址墓葬人骨之清理與硏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 《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臺北市:史博館。
2008 《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墓葬層位之分析硏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
連照美、宋文薰
1986 《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三卷:遺址堆積層次及文化層出土遺物之
分析》,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計劃報告。
1989 《臺東縣卑南文化公園考古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
十五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2006 《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士強
1984 《臺北芝山巖遺址發掘簡報》,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99 《臺北兒童主題公園圓山遺址考古調查研究計畫報告》,臺北兒童育樂中
心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黃翡、金幸生、趙華
2009 〈浙江瓶窯鎮卞家山遺址良渚文化晚期孢粉及植硅體記錄〉。《農業考
古》2009年01期,頁27-31、47。
黃增泉、臧振華
1976 〈臺灣之古生態研究(六)─臺灣中部十八張、大邱園、牛罵頭、草鞋墩
等史前遺址的孢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39、40期
合刊,頁91-115。
葉長庚
2010 〈卑南二期研究計畫與臺大人類學系學術合作之初步成果〉。《文化驛
站》第27期,頁10-14。
葉美珍
1987 《卑南文化農業型態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卑南遺址與文化─概要及書目彙編》。臺東市:臺東縣政府。
2009 〈略談史前館在卑南遺址的考古工作─以考古現場為例〉。《文化驛站》
第26期,頁4-15。
湯卓煒
2004 《環境考古學》。北京:科學。
彭佳鴻
2010 《從植物遺留談古環境重建與植物利用:以台南縣石橋遺址之鳥松文化為
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桂雲、劉延常、欒豐實、宇田津徹朗、王春燕
2006 〈山東丹土和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水稻植硅體定量研究〉。《東方考古》
第二集,頁280-290。北京:科學出版社。
楊小青、陳瑪玲、陳文山
2011 〈卑南遺址陶質標本顯微結構初步研究〉。《「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
報」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6-Ⅲ-1 - 6-Ⅲ-21。臺東:國立臺
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董倫道
2011 〈卑南遺址地物探測與考古議題整合第一期研究計畫工作報告〉。
《「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6-Ⅱ-1 -
6-Ⅱ-20。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東縣文獻委員會 編
1983 《臺東文獻》。臺北市:成文。
臧振華
1990 〈論臺灣的細繩紋陶文化─兼論臺灣史前文化來源問題研究的概念和方
法〉。《田野考古》第1卷第2期,頁1-30。
2012 〈南科考古發現的稻米與小米兼論相關問題〉。《中國飲食文化》第8卷
第1期,頁1-24。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2006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臺南縣政府。
臧振華、劉益昌
2001 《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劉平妹、陳仲玉
1990 〈曲冰遺址的孢粉分析〉。《田野考古》第1卷第1期,頁67-72。
劉志一
2002 〈印度也是亞洲稻作農業發祥地之一嗎?〉。《農業考古》2002年01
期,頁68-100。
劉克竑
1990 《卑南文化矛鏃形器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長江、靳桂雲、孔昭宸 編
2008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益昌
2012 〈東台灣海岸人群互動與交流─以玉器為中心〉。《「臺灣與亞洲─與福
建文化的交流為中心」研討會論文集》,頁53-67。會議時間:2012年
12月14-15日。
劉益昌等
2011 《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西寮遺址搶救發掘工作成果報告書第一部份
發掘總述第三冊其它遺物》。臺南市:交通部公路總局高南區工程處。
潘富俊
1991 《草木》。臺東市: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蕭承龍 李坤修
2010 〈台南烏山頭遺址孢粉分析〉。《田野考古》第十二卷一、二期合刊,頁
165-183。
簡天翔
2004 《卑南遺址內部空間分析:試以群集分析與主成分分析探討文化層石器分
布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28-
dc.description.abstract卑南遺址是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歷年來經過多次發掘而累積不少考古資料,然而卻未曾發現植物遺留,致使卑南遺址的農業研究顯得困難。
因此本研究嘗試運用植物矽酸體分析及陶器壓痕翻模法兩種科學分析方法試圖尋找卑南遺址的植物遺留線索,瞭解卑南遺址曾經存在哪些植物、植物遺留的時間與空間分布以及史前人類的植物利用情形。本次植物矽酸體分析是從陶質標本及土壤樣本中擷取植物矽酸體並進行辨識與分析,陶器壓痕翻模法則是藉由陶片內外壁所殘留的植物壓痕進行翻模與比對。
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在繩紋陶文化及三和文化中沒有發現任何扇形矽酸體,在卑南文化的陶質標本中則有竹亞科、蜀黍族和稻屬矽酸體。自卑南文化初期,稻米就與史前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直延續到卑南文化消失後才逐漸不見。另外,茅芒草的數量一向最多,是常見的野外雜草,竹亞科矽酸體從卑南文化早期至近代都曾出現,表示卑南遺址的史前環境應有部分區域偏向溫暖潮濕。
在卑南文化時期,聚落範圍內外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景。在聚落外,生長著卑南文化人賴以維生的稻米,耕作方式可能屬於旱稻種植,在稻田間可見茅芒草植物,在部分區域也有蘆葦及薏苡等濕生植物,說明了可能存在小池塘或湖泊地形。聚落內,人們將稻米連稈帶葉的帶回聚落大量集中存放,用意可能是將稻稈與草稈作為一種建築材料使用。
卑南遺址的稻屬矽酸體經形態分析推測為栽培稻,並藉由稻米亞種分析判斷是屬於秈稻類型。最後,筆者彙整臺灣各地遺址出土的稻米類型,提出未來可以運用科學分析方法重新檢視既有資料,以增加資料的可信度。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Peinan Site is the representative site of the Peinan Culture in the Neolithic Age in eastern Taiwan. It has been excavated many times over the years, and there is much archaeological data. However, researchers never discovered any plant remains. For this reason, it is difficult to research agriculture at the site.
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apply two methods of scientific analysis, phytolith analysis and plant impression replica method on pottery, in order to find clues of plant remains in the Peinan Site, to know what kinds of plants existed, what was their distribution in time and space, and how prehistoric people used plants. The phytolith analysis is based on ceramic and soil samples, and the plant impression replica method is from plant impressions in the inside or outside of the potter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ere are not any fan-shaped phytoliths in the Cord-mark Pottery Culture and the Sanho Culture, and there are phytoliths of Bambusoideae, Andropogoneae and Oryza in the Peinan Culture. Rice was part of prehistoric peoples’ life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Peinan Culture, and it disappeared after the end of the Peinan Culture. In addition, cogongrass and awn were always plentiful, and the most common seen outdoors. Bambusoideae phytoliths appeared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Peinan Culture to modern times, and that means the Peinan Site was warm and wet in the prehistoric environment.
In the period of the Peinan Culture, there were two findings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settlement. The rice which the prehistoric Peinan people depended on grew on the outside. They possibly farmed by upland rice cultivation. There were cogongrass and awn along the field. Some areas had reeds and job’s tears, and this illustrates that there may have existed a pond or lake. In the settlement, people took rice with its stalks and leaves back to store. They may have intended to use them as structure materials.
Through shape analysis, the Oryza phytoliths in the Peinan Site are cultivated rice, and they may belong to O. sativa Indica by rice subspecies analysis. Finally, I have collected data of rice types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aiwan, and I propose that we can reexamine the data by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method in the future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6T16:26: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5008-1.pdf: 11740124 bytes, checksum: 1cb3c5471401d89117432f0fdad689f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版目錄 VIII
附錄目錄 IX
第一章、序論 1
第一節、研究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方法 3
一、植物矽酸體分析 3
二、陶器壓痕翻模法 8
第二章、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卑南遺址研究史及其農業研究 12
一、卑南遺址的發掘歷程 12
二、卑南遺址的文化內涵 13
三、卑南遺址的農業研究及其他研究議題 17
第二節、臺灣史前農業研究 20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過程 26
第一節、植物矽酸體分析 26
一、陶質標本 26
(一)抽樣策略 26
(二)矽酸體實驗流程 32
二、土壤樣本 33
(一)抽樣策略 33
(二)矽酸體實驗流程 47
第二節、陶器壓痕翻模法 47
一、抽樣策略 47
二、實驗方法 49
第四章、研究結果 51
第一節、陶質標本的植物矽酸體分析結果 51
第二節、土壤樣本的植物矽酸體分析結果 54
一、發掘探坑 54
(一)T029P80NE探坑 54
(二)T028P57NE探坑 57
(三)T029P57NW探坑 59
(四)T029P55SW探坑 60
(五)T034P54SE探坑 62
(六)T033P53SW探坑 64
(七)T014P1SE探坑 66
二、現象或結構 68
(一)砌石圈結構(T08P30NE) 68
(二)灰坑現象(T015P1NE) 70
第三節、陶器壓痕翻模法實驗結果 71
第五章、分析與討論 76
第一節、卑南遺址植物遺留的時間變化情形 76
一、以不同年代層序的考古學文化而論 76
二、植物遺留在卑南文化時期內的時間變化 77
第二節、卑南遺址植物遺留的空間變化情形 79
一、稻屬矽酸體的定量分析 79
二、討論:卑南遺址的稻田耕作及其他植物遺留的空間分布 84
第三節、卑南遺址出土稻米的亞種判別 86
一、卑南遺址稻屬矽酸體的形態分析 86
二、討論:臺灣史前遺址的出土稻米與史前時期之對外交流 89
第六章、結論 94
第一節、結論 94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95
參考書目 98
圖 版 111
附 錄 13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以植物矽酸體分析和陶器壓痕翻模法探討卑南遺址的植物遺留zh_TW
dc.titleDiscussion of Plant Remains in the Peinan Site Based on Phytolith Analysis and Plant Impression Replica Method on Potter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李作婷,陳伯楨
dc.subject.keyword卑南遺址,卑南文化,植物遺留,植物考古,農業考古,臺灣古稻,植物矽酸體分析,陶器壓痕翻模法,zh_TW
dc.subject.keywordthe Peinan Site,the Peinan Culture,plant remains,archaeobotany,Taiwan ancient rice,phytolith analysis,plant impression replica method on pottery,en
dc.relation.page241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3-02-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11.4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