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799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明通(Ming-Tong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Lu-Yao Tse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曾露瑤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8:04:20Z-
dc.date.available2015-07-09
dc.date.copyright2014-07-09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7-01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參考書目:
丁志權 (2000)。〈從教育法規體系檢視教育基本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基本法與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頁28–42。
丹尼爾•貝爾 (Daniel Bell) (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臺北:桂冠。
王文科 (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央城等著 (2007)《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 (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 prospect and development) 。桃園縣八德市: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
王石番 (1989) 。《內容分析》。楊國樞等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
王石番 (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麗雲(譯),Michael W. Apple 原著 (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縣:桂冠。
包淳亮 (2007)。〈兩岸政治矛盾與未來〉,王央城著,《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 (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 prospect and development)。桃園縣八德市: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
包淳亮 (2007)。〈從國家認同與政治參與談統一不確定性的極小化〉(Minimizing the Uncertainty of Unifica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香港社會科學學報》(33):59-88。
卯靜儒、張建成 (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39-76。
朱浤源 (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
朱雲漢 (1998)。〈從黨國體制到支配性一黨體制:國民黨與臺灣的民主轉型〉。陳明通、鄭永年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261-288。臺北:月旦。
江宜樺 (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
江欣怡 (2013)。〈政黨意識型態決定政策〉。《科學發展》(488):78。
羊憶蓉 (1994)。〈教育的權利與義務〉,羊憶容、林全等著,《臺灣的教育改革》。臺灣研究基金會叢書:前衛出版社。
吳乃德 (1996)。〈自由主義與族群認同:搜尋臺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5-39。
吳乃德 (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北市:月旦出版社。
吳介民 (2008)。〈中國因素與台灣民主〉。《思想》(11):147。
吳英明 (1999) 。《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市:宏文館。
吳詠雪 (2004)。《文化研究與香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中德育及公民教育之實踐情況》。香港:Education in Hong Kong。
吳濁流 (1977)。《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景。
吳叡人(譯),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原著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出版。
呂世倫等著 (1987)。《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遼寧:人民出版社。
呂亞力 (1987a)。《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
李依茜 (2009)。《教科書開放政策下的自由與規範─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審查歷程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登輝 (1999)。《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
李筱峰 (2002)。《60分鐘快讀臺灣史》。臺北市:玉山出版。
李緒武(1997)。社會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沈宗瑞 (譯),David Held原著 (2000)。《全球化大轉變 : 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市:韋伯文化。
沈宗靈(譯),龐德 (Pound, Roscoe) (2009)。《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周文欽 (2008)。〈研究方法概論:文獻探討〉,《空大學訊》,393:95-96。
周珮儀 (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報》(15):115-138。
孟慶順 (1999)。《港澳與海峽兩岸關係》。武漢:武漢出版社。
林佳龍 (2002)。〈解釋晚近臺灣民族主義的出現與性質〉,洪泉湖、謝政諭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東大圖書。
林勝義主編 (2007)。《高級中學現代社會下冊》。臺南:南一出版社。
施正鋒 (2002)。〈臺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臺灣歷史學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歷史學會。
施美玲(譯),Singlletary Michael原著 (1997)。《大眾傳播研究方法》(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mpora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臺北市:五南
洪秀菱 (2006)。〈國家與教育-無政府主義的觀點(I)〉(計畫編號:NSC94-2413-H-133-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洪秀菱 (2006)。《無政府主義與教育-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義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雯柔 (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揚智文化。
胡少偉 (2010)。〈香港國民身份教育的回顧與前瞻〉(Review and prospect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Hong Kong)。《香港教師中心學報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9): 36-37。
香港教育統籌局 ( 2004)。〈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對未來的投資〉。香港:教育統籌局。
唐小兵(譯),傑姆遜 (Jameson, Fredric) (1997)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
高金鈴 (2003)。《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The observations of identities in Hong Kong- before and after the return to China)。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Mainland China Studies) ,碩士論文。
張五岳主編 (2003)。《中國大陸硏究》( Perspectives of Mainland China)。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張光直 (1998)。《蕃薯人的故事》。臺北:聯經。
張秀雄 (1998)。〈公民教育的內涵〉,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茂桂 (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
張茂桂 (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 (Bulletin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20):1-31。
張嘉尹 (2008) 。〈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臺灣的憲政改革〉,《中研院法學期刊》(2):130。
張榮彬 (2011)。《九年一貫課程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讚合 (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市:周知文化出版。
教育部 (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教育部 (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梁恩榮、劉傑輝 (1999)。《政治教育在香港: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
莊富源 (2008)。〈析論臺灣公民社會理念的形成及其價值取向之建構〉,「中山思想、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頁301-340。
郭嘉惠 (2003)。《戰後臺灣高中公民教育之研究-析論公民科政治教材之變革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豐榮 (2009)。《高中公民教材中國家認同變遷與研究─1995年至2008年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 靜 (2009)。〈我國農村村委會選舉制度研究〉,《湖北:焦作大學學報》23(2):124~126。
陳水扁 (2000)。〈亞太和平新世紀兩岸歡喜看未來:陳水扁對於兩岸關係的七項主張〉。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陳光輝、羅雅惠 (2013)。〈女性外籍配偶與其子女政治社會化經驗的初探〉,《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2):12。
陳光輝著 (1986)。〈公民教育的意義、內涵、目標與沿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公民教育》(1):1-5。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志柔 (2008)。〈中國大陸社會抗議的性質和趨勢〉,陸委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11-15。
陳明通 (2004)。〈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臺海安全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臺北,2004.12.18。
陳明通 (2013)。〈研究計畫基本格式與說明〉。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課堂授課講義。
陳昭瑛 (1995)。〈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23)9:6。
陳若平、張祐綾 (譯),Allen Rubin , Earl R. Babbie原著(2007)。《社會工作硏究法》。臺北市:湯姆生出版。
陳敏華 (2008)。《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禹 (1999)。〈研究方法 (三) 社會科學領域〉。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
陳鏗任 (2003)。《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吳雯婷 (2011)。〈形塑香港特區的國家認同:中小學社會教科書之論述分析〉,《教科書研究》4(2):25-59。
單文經、陳鏗任、洪泉湖 (2003)。〈香港公民教育的歷史發展與重要問題〉,載於張秀雄主編,《新世紀公民教育的發展與挑戰》,頁71-95。臺北:師大書苑,。
單文經、鄭勝耀、曹常仁 (2000)。《香港教育》。臺北:千華書局。
游盈隆 (1997)。《民主的鞏固或崩潰:臺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臺北:月旦。
馮 霞 (2009)。《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模式研究》。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
黃光國 (1987)。〈「臺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289):1-19。
楊孝濚 (1989)。《內容分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
楊深坑、鍾宜興 (2000)。《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李建興主編,《林清江先生教育思想與實踐》。高雄:麗文。
葛永光 (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臺北:正中。
詹志禹、吳璧純 (1992)。〈邏輯實證論的迷思〉,《思與言》30 (1):1-11。
鄒克蘭 (2004)。《我國高中政治教育課程知識內涵之研究─現行公民科教科書的內容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仁智 (1986)。《國小學生對國家政治符號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29):279-288。
赫渥德 (Heywood, Andrew) (2002)。《最新政治學新論》。楊日靑等譯,臺北市:韋伯文化。
趙素娟 (1993)。〈「civil society」與葛蘭西「文化霸權」論-兼論三民主義教育政策態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6):125。
劉阿榮(2005)。〈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臺灣地區公民國家認同的雙重弔詭〉,黃俊傑主編,《東亞文明通訊》,頁29-33。臺大東亞文明中心。
劉國強、謝均才 (2004)。《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香港中文大學。
歐用生 (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 (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硏究》。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歐用生 (2000)。〈內容分析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少梅 (2002)。〈後殖民時期、香港和女性寫作〉,張美君、朱耀偉主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頁571~58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潘明宏、陳志瑋(譯),Nachmias, C. Frankfort and David Nachmias原著 (1998)。《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蔡政文、林嘉誠 (1989)。《臺海兩岸政治關係》。臺北市:國家政策硏究資料中心。
蔡英文 (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8:51- 84。
課程發展議會 (1996)。《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
課程發展議會 (2002)。《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香港:香港教育署。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2007)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鄧毓浩 (2001)。〈近五十年來臺灣國民(初級)中學公民課程的發展〉,「2001年中華倫理與公民道德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蕭高彥 (1996)。〈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之考察〉,《臺灣政治學刊》(1):267。
謝文全 (1995)。《比較教育行政》。臺北:五南圖書。
謝均才 (1999)。〈四個華人地區的公民教育: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Civic Education in Four Chinese Societies: Chinese Mainland,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u),《教育學報》26(2)、27(1):179-200。
鍾宜興 (2004)。《比較教育的發展與認同》。高雄:復文出版社。
薩孟武 (1996)。《政治學》。臺北:三民。
藍順德 (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2-25。
顏萬進 (2003)。《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羅范椒芬 (2003)。〈談愛國:國民身分認同〉。教育統籌局 (2006),《談美德.論價值 德育教材手冊》。香港:教育統籌局。
蘇起 (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Brinkmanship:from two-states-theory to one-country-on-each-side)。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南一版 (2009)。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册 (95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二册 (95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册 (95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册 (95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2)。高中公民與社會選修下 (95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册 (99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二册 (99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册 (99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册 (99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南一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選修下 (99課綱)。臺南市:南一書局。
龍騰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册 (95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二册 (95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册 (95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册 (95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選修下 (95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2)。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册 (99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二册 (99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2)。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册 (99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册 (99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騰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選修下 (99課綱)。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民版 (2012)。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册 (99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三民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二册 (99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三民版 (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三册 (99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三民版 (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册 (99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三民版 (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選修下 (99課綱)。臺北市:三民書局。
雅集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香港雅集出版社。
雅集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二 (今日香港)。香港雅集出版社。
雅集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三 (現代中國)。香港雅集出版社。
雅集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四 (全球化)。香港雅集出版社。
新視野版 (2010)。新通識教育單元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上)。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0)。新通識教育單元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0)。新通識教育單元二 (今日香港)(上)。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二 (今日香港)(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三 (現代中國)(上)。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三 (現代中國)(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0)。新通識教育單元四 (全球化)(上)。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新視野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四 (全球化)(下)。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齡記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香港齡記出版社。
齡記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二 (今日香港)。香港齡記出版社:。
齡記版 (2011)。新通識教育單元三 (現代中國)。香港齡記出版社。
齡記版 (2010)。新通識教育單元四 (全球化)。香港齡記出版社。
貳、英文參考書目:
Alfred Jules Ayer (1936) ,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52) .
Allen Rubin , Earl R. Babbie (2007) ,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 Cengage Learning .
Apple, Michael W (1995) , Education and power , New York : Routledge .
Benedict Anderson (1991) ,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Revised Edition ed.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Bloom,William (1990) ,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gfinn Føllesdal (1994) , Hermeneutics and the 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 , in Michael Martin and Lee C. McIntyre eds.,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David Sears (1975),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Fred I. Greenstein, Nelson W. Polsby eds, Cumulative index :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
Donald Davidson (1994) , Actions, Reasons, and, Causes , in Michael Martin and Lee C. McIntyre eds.,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Fred Greenstein (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14.,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
Guttman . Amy (1999) , Democratic Education- With a New Preface and Epilogue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 H. Hyman (1959)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Glencoe, Ill.Free Press.
Herbert M.Kliebard (1975) , Persistent curriculum issu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in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 , Berkeley, CA ,38-50 .
Heywood, A. (1992). Political Ideologies. London : Macmillan.
Kenneth Langton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rry Diamond (1997) , Civi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 , Estudio / Working Paper ,June .
Lee, W. O.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al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after 1997 : Tensions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Citizenship. In Grossman, D.L., Lee Wing On & Kennedy, K.L. (Eds), Citizenship Curriculu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29-42 .
Margaret L. Andersen, Howard F. Taylor (2006) ,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 , Belmont, CA : Thomson/Wadsworth
McGaw, Dickinson and George Watson (1976) , Political and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McGrew, Anthony (1992) . A Gobal Society ?, in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eds. Stuart Hall, David Held & Anthon McGrew,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 86 .
McMillan, D.W., &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Michael F. D. Young (1971) ,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
Morse, Edward L (1976) . Modern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New York : Free Press.
Ng, S.W., Leung, Y. W. & Chai, T.W.L. (2000) ,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Educati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In Y.C. Cheng, K.W. Chow & K.T. Tsui (Eds), 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391-410 .
Padgett , D.K. (1998) , Quali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 Challenges and rewords , Thousand Oaks,CA:SAGE.
Patrick, John J. (1977)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Stanley Allen Rensh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pp.12-22.
Peter Wallace Preston (1996) , Development Theor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Runkle, G (1972) . Anarchism Old and New. NY : Dell , 3-4.
Rustow , Dankwart (1970) ,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Comparative Politics , 2(3):337-363.
Sarason, S.B. (1974) .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Prospects for a community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Sorensen , George (1993) ,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Stephen D. Krasner (1999) , Sovereignty : organized hypocris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55。
Tse, K. C.(2007). Remaking Chinese identity: Hegemonic struggles over national education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7(3) , 231-248 .
William Whewell (1837) , Histor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 , London, John W. Parker .
William Whewell (1840) , Philosoph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 , London : J.W. Parker .
Yuen, T. & Byram, M. (2007) National identity, patriotism and studying politics in schools: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mpare, 37(1) , 23-36.
参、網路參考資料:
施正鋒 (2006)。〈臺灣人的國家認同〉。
http://www.wufi.org.tw/shih/f0008.htm。102年4月6日檢索。
江迅(1999)。〈香港民主需要國家認同〉。
http://www.tangben.com/WYluntan/07hk71.htm。102年4月6日檢索。
江宜樺 (1998)。〈族群正義與國家認同〉。
http://homepage.ntu.edu.tw/~jiang/PDF/D1.pdf。102年4月6日檢索。
GAKE (2007)。〈香港回歸十周年之三:國家認同〉。http://gakeilive.wordpress.com/2007/06/05/%E9%A6%99%E6%B8%AF%E5%9B%9E%E6%AD%B8%E5%8D%81%E5%B9%B4%E7%B3%BB%E5%88%97%E4%B9%8B%E4%B8%89-%E2%80%93-%E5%9C%8B%E5%AE%B6%E8%AA%8D%E5%90%8C/。102年4月6日檢索。
教育部 (2011)。〈國家認同〉。
http://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01118。102年4月6日檢索。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2010)。〈99課綱(民國102年施測)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及指定科目考試各考科測驗範圍〉。
http://www.ceec.edu.tw/99%E8%AA%B2%E7%B6%B1%E8%80%83%E8%A9%A6%E8%AA%AA%E6%98%8E/99%E8%AA%B2%E7%B6%B1%E5%91%BD%E9%A1%8C%E6%96%B9%E5%90%91%E8%AA%AA%E6%98%8E.htm。102年10月7日檢索。
黃光雄 (2000)。〈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現況與展望〉。
http://www.sges.tn.edu.tw/research/textbook-infor1.htm。102年11月15日檢索。
張永明 (2008)。〈香港高中新學制〉。
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Media/Articles/20081003_HKDSE_by_SG.pdf。102年10月7日檢索。
葉國豪 (2013)。〈臺灣如何因應『中國因素』〉。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114/34769423/。102年11月7日檢索。
柯家樺 (2012)。〈國中學生政治符號態度與國家認同相關之研究〉。
http://society.nhu.edu.tw/e-j/108/A24.doc。102年11月7日檢索。
教育部。〈國體與政體〉。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ew/sc6_5_2.htm。102年11月7日檢索。
王嘉州 (2010)。〈政治社會化對來臺陸生政府認同之影響〉。
http://www.isu.edu.tw/upload/82207/6/files/dept_6_lv_3_24608.pdf。102年11月15日檢索。
孫本初 (2005)。〈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40524/940524-4.pdf。102年10月7日檢索。
林維杰 (2009) 。〈臺北醫學大學授課講義:詮釋學是什麼〉。
http://www2.npue.edu.tw/philosophy/95paper/lecture3.pdf。102年11月15日檢索。
〈詮釋學〉。
郭俊男 (2006)。〈高等教育制度比較研究,以2006 年國家競爭力排名前五名之國家為例〉。http://faculty.ndhu.edu.tw/~ioed/95file/02_b09.pdf。102年4月7日檢索。
全國法規資料庫。〈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國家機關〉。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4%b8%ad%e5%a4%ae%e8%a1%8c%e6%94%bf%e6%a9%9f%e9%97%9c%e7%b5%84%e7%b9%94%e5%9f%ba%e6%ba%96%e6%b3%95&t=E1F1A1&TPage=1。102年11月18日檢索。
李筱峰 (2010)。〈蔣政權流亡入臺,的蔣介石政權流亡到臺灣〉。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jsp?b_id=100444&menu_id=4。102年10月7日檢索。
總統府 (2004)。〈中華民國各界慶祝九十三年國慶大會致詞〉。
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web/web_UTF-8/almanac/almanac2004/12/12_01.htm。102年11月15日檢索。
總統府 (2004)。〈陳水扁總統接見歐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回國訪問團談話〉。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0012。102年11月15日檢索。
中時電子報 (2013)。〈艾普羅民調:61%民眾 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914/112013022800140.html。102年11月15日檢索。
總統府 (2006)。〈陳水扁總統:民主臺灣生生不息─中華民國95 年開國紀念典禮暨元旦團拜祝詞〉。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84&lctl=view&itemid=4247&ctid=102&q。102年11月15日檢索。
總統府 (2005)。〈總統與總統府顧問餐敘〉。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1226。102年11月15日檢索。
中國網(2007)。〈國家領導人率代表團訪港,曾蔭權:市民增國家認同 (2007.6.22)〉。
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06/22/content_8425251.htm。102年11月19日檢索。
聯合新聞網 (2012)。〈梁振英下台,40萬港人怒吼 (2012.7.6)〉。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197154.shtml。102年11月19日檢索。
關秉寅 (2004)。〈研究假設的擬定〉。
http://www3.nccu.edu.tw/~soci1005/Research%20Hypothesis.pdf。102年11月7日檢索。
北京清華大學。〈盧梭:社會契約論〉。http://rwxy.tsinghua.edu.cn/rwfg/ydsm2/sjwh/shdqy/shqyl.htm。102年11月19日檢索。
崔之元 (1996)。〈盧梭新論:徹底的自由主義必需關心公意〉。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political%20philosophy/russure.htm。102年11月19日檢索。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公民與社會-必修.pdf。102年4月9日檢索。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九十九年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公民與社會-選修.pdf。102年4月9日檢索。
〈高中新學制核心科目:通識教育〉。
http://334.edb.hkedcity.net/doc/chi/ls_final_c_070326a.pdf。102年4月9日檢索。
李焯芬 (2011)。〈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http://www.legco.gov.hk/yr10-11/chinese/panels/ed/papers/ed0509cb2-1748-1-c.pdf。103年5月10日檢索。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7997-
dc.description.abstract人類造就歷史,但歷史卻形塑人類。臺灣擁有複雜的歷史記憶,自中日甲午戰後,中國戰敗將臺灣割讓至日本開始,臺灣人的國家認同便有所更動。隨著國民黨政權來臺,後再經主政者體悟到深根臺灣的重要及考量社會現況後解嚴,歷史背景及外在環境的交錯讓臺灣人民建構起不同的國家認同;香港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主權的變置對港民的國家認同定位又是如何?本論文透過臺灣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以95、99課綱為研究範圍) 及香港地區中四至中六新高中通識教育教科書 (2005年頒布新高中學制為研究範圍) 分析教材的編纂如何影響下一代之國家認同。透過教材初步整理,本研究歸納「中國因素」、「政體與民間社會關係」、「國際承認」為獨立變項,參雜主政者意識型態為中介變項,茲以社群意識、心理學、文化學角度,歸納整理出「歸屬感」、「參與感」、「優越感」(先天)、「成就感」(後天) 四大面向加以探討教科書中如何編纂並形塑臺灣與香港國家認同概念。為增加本研究信度,另尋兩名臺灣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編纂教授 (兩人亦曾指導過研究生撰寫類似本論文之研究範疇) 以及任教於臺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擔任本論文評分員。同時以設計登錄卷方式連結分析四大面向與國家認同形塑的關連性。研究最後,再予研究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或教育研究單位為參考。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Human beings make history , but human history is shaped . Taiwan has a complex memory of history , since Sino-Japanese war, China ceded Taiwan to Japan 's defeat began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will have been modified . With the KMT regime in Taiwan , and then by those in power realized that an important and deep roots in Taiwan after considering the social status of martial law , stagger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people of Taiwan construct different national identity ; Hong Kong since 1842 to become British colony 's return to China mainland in 1997 , how about the changed position on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 and China 's national identity positioning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tizens and society through high school textbooks in Taiwan ( 95, 99 lessons in classes for the study area ) and Hong Kong Secondary 4-6 NSS Liberal textbook ( issued in 2005 for the study of the NSS range ) affect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 Preliminary sorting through materials ,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 China factor ', ' polity Civil Society Relations ', '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 mixed ideology of those in power (Taiwan President Lee Teng-hui , Chen Shui-bian ; Hong Kong was Chief Executive Tung Chee-hwa , Donald Tsang , Leung Chun-ying )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 hereby to community awareness , psychology , cultural perspective , collate and analyze the ' sense of belonging ', ' sense of participation ', ' superiority ' , '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for four textbooks to be explored how the concept of codification and shap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
This study design login roll way, finishing relations with Taiwan, Hong Kong, two textbooks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keywor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tudy, to find a new civic and social Taiwanese high school textbook compilation of two professors (both also directed the graduate writing like this thesis research areas) as well as civil society, teachers taught at the high school and served as the thesis Taiwan raters . Log in volume while designing the four way link analysis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for related sex. Final, hoping the stud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r educational research unit as a referenc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04: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341010-1.pdf: 2639383 bytes, checksum: 91a36257672bf338e34a3e0b5e48680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5
第二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相關概念檢討-------------------------------7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檢討------------------------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24
第一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2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38
第三節 研究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5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資料來源------------------------59
第四章 臺灣、香港高中教科書內容與國家認同---------------72
第一節 臺灣民主化後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內容與國家認同72
第二節 香港政權移轉後教科書內容與國家認同-------133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183
第一節 中國因素:中國權力、主政者意識型態與臺灣、香港
教科書關於國家認同形塑之分析---------------184
第二節 政體與群眾互動因素:國內民主化程度、主政者意識
型態與臺灣、香港教科書關於國家認同形塑之分析192
第三節 國際因素:國際承認、主政者意識型態與臺灣、香港
教科書關於國家認同形塑之分析----------------19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2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213
第三節 建議--------------------------------------214
參考文獻------------------------------------------------215
【附錄一】登錄卷----------------------------------------226
【附錄二】臺灣95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類目表畫記統整--------228
【附錄三】臺灣99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類目表畫記統整--------235
【附錄四】香港高中新通識教育教科書類目表畫記統整--------24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高中教科書國家認同的內容分析 ─ 臺灣民主化後與香港政權轉移後的比較zh_TW
dc.titleContent Analysi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Senior High Textbook:A Comparative of Post-Democratization Taiwan and After Post-1997 Hong Ko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周繼祥(Jih-Shine Chou),陳志柔(Chih-jou Chen)
dc.subject.keyword國家認同,政治社會化,教科書,臺灣民主化 (解嚴),香港政權轉移,zh_TW
dc.subject.keywordNational identity,political socialization,textbooks,the 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en
dc.relation.page25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7-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5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