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8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張文薰
dc.contributor.authorChih-Wei Chu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鍾秩維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5:09:38Z-
dc.date.available2014-09-03
dc.date.copyright2014-09-03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賴香吟、邱妙津作品:
賴香吟,〈蛙〉,《聯合文學》4:1,1988年11月。
賴香吟,〈虛稱讀者來函的小說──從〈安卓珍妮〉寫起〉,《聯合文學》11:6,1995年4月。
賴香吟,〈等待阿波〉,《聯合文學》12:1,1995年11月。
賴香吟,〈南城路過〉,《中國時報》,1996年9月13日。
賴香吟,〈旅行〉,《聯合文學》12:6,1996年4月。
賴香吟,《霧中風景》(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 。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臺北市:聯合文學,1996年)。
賴香吟,〈島〉,《聯合文學》15:6,1999年4月。
賴香吟,《島》(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
賴香吟,〈熱蘭遮〉,《聯合文學》16:8,2000年6月。
賴香吟,〈憂鬱貝蒂〉,《中國時報》,2003年12月27日。
賴香吟,〈空港〉,《中國時報》,2004年8月31日。
賴香吟,〈K的夢〉,《中國時報》,2004年9月10日。
賴香吟,〈一朵微笑〉,《中國時報》,2004年11月9日。
賴香吟,〈野百合〉,《自由時報》,2005年5月8日。
賴香吟,〈吳老師〉,《自由時報》,2005年5月22日。
賴香吟,〈十年前後〉,《印刻文學生活誌》1:10,2005年6月。
賴香吟,〈瓊拜雅〉,《自由時報》, 2006年2月9日。
賴香吟,「三少四壯」專欄,《中國時報》,2006年5月27日──2007年5月19日。
賴香吟,〈明暗:冷戰〉,《印刻文學生活誌》3:4,2006年12月。
賴香吟,《霧中風景》(臺北市:印刻,2007年)。
賴香吟,《史前生活》(新北市:印刻,2007年)。
賴香吟編,《邱妙津日記1989-1991》(新北市:印刻,2007年)。
賴香吟,〈回看九○年代〉,《自由時報》, 2007年2月7日。
賴香吟,〈梔子花〉,《印刻文學生活誌》4:1,2007年9月。
賴香吟,〈暮色將至〉,《印刻文學生活誌》4:7,2008年3月。
賴香吟,《其後》(臺北市:印刻,2012年)。
邱妙津,《鬼的狂歡》(臺北市:聯合文學,1991年)。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臺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臺北市:聯合文學,1996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市:時報,2003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新北市:印刻,2006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新北市:印刻,2006年)。
文學作品與選集:
(一)臺灣作家部分
朱天心,《古都》(新北市:印刻,2002年)。
季季主編,《九十七年小說選》(臺北市:九歌,2009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臺北市:草根,1995年)。
周寧主編,《七十九年度小說選》(臺北市:爾雅,1991年)。
蔡源煌主編,《臺大小說選》(臺北市:遠流,1991年)
賴香吟、瓦歷斯諾幹等,《虛構一九八七:第二屆臺灣文學獎作品集》(高雄市:春暉,1999年)。
龍瑛宗,〈夜流〉,《自立晚報》,1979年8月3日-5日。
龍瑛宗,〈斷雲〉,《民眾日報》,1980年1月26日。
龍瑛宗,〈張我軍之死──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民眾日報》,1980年2月27日。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二冊》(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三冊》(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二)日本作家部分
芥川龍之介著,葉笛譯,《河童》(臺北市:桂冠,2001年)。
太宰治,《太宰治全集9》,(東京:筑摩書房,1989年)。
太宰治著,葉婉奇譯,《跑吧!美樂斯》(臺北市:亞洲圖書,2003年)。
太宰治著,高詹燦譯,《人間失格》(臺北市:木馬,2009年)。
太宰治著,周敏珠譯,《斜陽》(臺北市:立村,2009年)。
村上村樹著,賴明珠譯,《挪威的森林》(臺北市:時報,2003年)。
夏目漱石著,吳樹文譯,《後來的事》(臺北市:志文,2001年)。
夏目金之助著,《それから(復刻版)》(東京:春陽堂,明治43年=1910年)。
專書.專書論文:
(一)中文作品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小說爾雅三十年〉,《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市:麥田,1998年)。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駱以軍著,《遣悲懷》(臺北市:麥田,200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2001年)。
王德威,〈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蘇偉貞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市:麥田,2002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後遺民寫作──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臺北市:麥田,2007年)。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欲、異議與政治閱讀》(臺北市:探索文化,1998年)。
紀大偉,《正影與背面:台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12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市:麥田,2009年)。
汪安民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市:麥田,2013年)。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臺北市:時報文化,2001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市:元尊,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市:麥田,2003年)。
吳介民、顧爾德、范雲編,《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臺北市:左岸,2010年)。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市:九歌,2013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市:聯經,2009年)。
范雲主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臺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臺北市:前衛,1993年)。
范銘如,〈「我」行我素──六○年代臺灣文學的「小」女聲〉,《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市:麥田,二版2008年)。
施淑,〈文協分裂與一九三○年代初臺灣文藝思想的分化〉,《兩岸文學論集(一):文學星圖》(臺北市:人間,2012年)。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市:麥田,2012年)。
梅家玲,〈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青少年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臺北市:麥田,2004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市:時報,1993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市:聯合文學,1995年)。
張君玫,〈「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臺灣後殖民〉,《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臺北市:群學,2012年)。
張明敏,《村上春樹文學在臺灣的翻譯與文化》(臺北市:聯合文學,2009年)。張誦聖,〈現代主義與臺灣現代派小說〉,《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臺北市:聯經,2011年)。
陳培豐,《想像與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市:群學,2013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1997年)。
黃錦樹,〈散步到他方〉,賴香吟著,《霧中風景》(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市:麥田,2003年)。
黃錦樹,〈遊魂──亡兄、孤兒、廢人〉,《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市:麥田,2006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初版1987年;再版1998年)。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另類現代情》(臺北市:允晨,2001年)。
鄧丕雲,《八○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市:前衛,1993年)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市:九歌,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市:麥田,2006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鍾秩維,〈「我」南方的想像與哀愁:龍瑛宗小說的敘事者與地政學〉,《第九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凝望海洋與島嶼》(臺南:國家文學館,2012年)。
鍾秩維,〈書寫.性別.鄉土──賴香吟的「其後」故事環鏈〉,《第十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學的內在世界》(臺南:國家文學館,2013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研院,2010年)。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市:聯經,2012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臺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二)翻譯作品
Schacter, Deniel著,李明譯,《記憶七罪》(臺北市:大塊文化,2002年)。
Sontag, Susan著,黃燦然譯,《論攝影》(臺北市:麥田,2010年)。
Tomlinson, John著,趙偉妏譯,《速度文化:即時性社會的來臨》(新北市:韋伯,2011年)。
Turkle, Sherry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臺北市:遠流,1998年)。
桑梓蘭著,李延輝、林俊宏譯,〈女同性戀的自傳性書寫〉,李奭學主編,《異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譯》(上)(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張誦聖著,林麗真譯,〈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場域的新發展〉,李奭學主編,《異
地繁花:海外臺灣文論選譯》(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藤井省三著,張明敏譯,《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臺北市:時報,2008年)。
三浦雅士著,林皎碧譯,《漱石:文豪消失的童年與母愛》(臺北市:商務,2009年)。
和泉司著、楊智景譯,〈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市:遠流,1998年)。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市:群學,2009年)。
學位論文:
陳昱甯,〈當代臺日文學中的女聲研究:以賴香吟〈翻譯者〉與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姿瑾,〈女�城:論九○年代以後臺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慧蓉,〈賴香吟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思耘,〈無性的青春──論朱天心、曹麗娟、邱妙津文學中的「純愛」〉,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中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期刊.論文集論文:
(一)中文作品
史書美,〈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九十五期,頁108-127。
黃厚銘,〈網路上探索自我認同的遊戲〉,《教育與社會研究》第三期,頁65-106。
楊俐敏,〈除魅與寬恕──論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的死亡、治療及其書寫〉,《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54,東海大學,2013年11月23-24日。
鍾秩維,〈愛欲和死亡的變奏曲:論太宰治《人間失格》與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的互文性〉,「台湾文学にあける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および日本表象のポリティクス」国際ワークショップ,橫濱國立大學,2012年2月5日。
鍾秩維,〈日光熹微──評賴香吟《其後》〉,《文訊》第331期,頁130-131。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第109期,頁1-41。
蕭義玲,〈其後、倖存與意義──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命運與書寫行旅〉,《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2,東海大學,2013年11月23-24日。
(二)翻譯作品
河原功著、張文薰譯,〈吳濁流《胡志明》研究〉,《臺灣文學學報》第十期,頁77-110。
垂水千惠著,許時嘉譯,〈關於邱妙津作品裡日本文學的「引用」:與村上春樹《挪
威的森林》的互文性為中心〉,《感官素材與人性辯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3月,頁17-26。
報紙雜誌(依照發表年分):
(一) 與《其後それから》相關
〈「新世代女作家」專題〉,《文訊》總號第137期,1994年3月。
〈「自巴黎遠離-悼念邱妙津」專題〉,《聯合文學》11:11,1995年9月。
〈編輯室報告〉,《聯合文學》12:2-5,1995年12月-1996年3月。
〈邱妙津: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1:10,2005年6月。
李伊晴整理,〈小說的真心與技藝:周芬伶對談賴香吟〉,《印刻文學生活誌》8:6,2012年2月。
紀大偉,〈替代的倫理與情感〉,《中國時報》,2012年5月12日。
林欣誼訪談,〈賴香吟:寫作是療癒的終點〉,《中國時報》,2012年5月7日。
孫梓評訪談,〈我現在已經「好」〉了──賴香吟談新書《其後それから》〉,《自由時報》,2012年7月10日。
黃錦樹,〈嗨,同代人──賴香吟《其後》讀後〉,《自由時報》,2012年5月23日。
林俊穎,〈毀滅之後──青春悼亡詩的終句〉,《印刻文學生活誌》8:6,2012年2月。
郭強生,〈陪你看一次春暖花開〉,《印刻文學生活誌》8:6,2012年2月。
(二)與「學運世代」相關
孫玉法,〈面對新世代的省思──第三個三十八年何處去?〉,《中國時報》,1988年1月31日。
林黛嫚,〈春天,我們出發 文壇新生代素描〉,《中央日報》,1988年3月30日。
陳漢傑,〈日IBM結合學術單位 開發出新世代電腦系統〉,《經濟日報》,1988年5月3日。
〈外交新世代隱然接班、人事年輕化豁然開朗〉,《中國時報》,1988年8月8日。
〈新世代育英會飽受批評 全斗煥妻辭會長職 發表聲明否認涉嫌不法〉,《聯合報》,1988年10月5日。
〈誰說年輕人愛吃漢堡炸雞 新生代吃的文化 仍偏重傳統中餐〉,《中央日報》,1989年1月1日。
華曉玫,〈一年四季均可上身 新世代羊毛 在臺亮相〉,《民生報》,1991年4月1日。
林濁水,〈國民黨、民進黨均乏兼具行政經驗與民選背景的新世代接班人〉,《聯合報》,1994年12月14日。
陳碧雲,「探索一個新世代的社會秩序1-6」,《民生報》,1995年3月26日-4月1日。
楊照,〈對臺灣主體位置的想像〉,《中國時報》,1995年4月24日。
李亦伸,〈季後賽 看出新世代 不僅是中鋒 而是精神領袖時代降臨〉,《民生報》1995年6月2日。
紀慧玲,〈京劇 但望好戲真正開始 國光劇團成立揭開新世代 拋棄舊心態拓展未來〉,《民生報》,1995年7月1日。
〈小劇場 新世代〉,《民生報》,1995年9月1日。
紀大偉、洪凌,〈新世代的冷酷觀點(上)(下)〉,《中國時報》1995年9月22-23日。
何凱彰,〈彭陣營發表 新世代宣言 呼籲永世和平 突顯族群融合〉,《中央日報》,1996年1月2日。
〈傾聽新世代的聲音〉,《中央日報》,1996年2月10日。
陳愛珠,〈化工所辦慶典 歡度甲子大壽〉,《中國時報》,1996年2月15日。
〈面對總統選後黨內低迷氣氛 民進黨新世代要求進行路線總檢討〉,《中國時報》,1996年4月4日。
何凱彰,〈傾聽新世代反對運動主張 民進黨接納路線大辯論〉,《中央日報》,1996年4月6日。
何榮幸,〈學運世代從政路 同儕助陣〉,《中國時報》,2001年2月18日。
何榮幸,〈民進黨學運世代 要扮改革先鋒〉,《中國時報》,2001年2月19日。
郭瓊俐,〈20位學運世代參選 同志打氣〉,《聯合報》,2001年2月19日。
陳渝,〈學運世代的理想與責任〉,《民生報》,2001年2月28日。
陳渝,〈野百合的淬鍊〉,《民生報》2001年10月13日。
戰則生,〈一個尚未成形的運動與世代〉,《中央日報》,2001年11月5日。
汪世芳,〈記述民進黨年輕決策群成長軌跡〉,《中國時報》2001年11月8日。
李明璁,〈超越對立的批判性想像〉,《中國時報》2004年4月13日。
〈《短評》世代交替比一比〉,《中國時報》,2004年4月27日。
林銓居,〈時潮之外──我與學運世代〉,《中國時報》,2004年7月13日。
〈顏萬進出事的殺傷力〉,《聯合晚報》,2006年7月20日。
薛荷玉,〈爛百合侵占社運成果 野百合向民進黨追討黨產〉,《聯合報》,2008年1月7日。
林諭林,〈5寇全軍覆沒 學運世代光環褪〉,《中國時報》,2008年1月13日。
(三)其他
奇(郭秋生),〈發刊詞〉,《南音》創刊號,1932年1月1日。
陳芳明,〈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15:12=180,1999年10月。
網站資料:
kakukukukuku (花LA),〈[心情]賴香吟,其後,座談會心得〉
http://www.ptt.cc/bbs/lesbian/M.1338189238.A.BAD.html,搜尋日期:2014年1月20日。
李文獻,〈冥婚〉,《臺灣大百科》,檢索日期為:2014年6月15日,am12:00。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18#
果子離,〈寫,然後活──讀賴香吟《其後》〉,http://blog.roodo.com/giff/archives/21164184.html,搜尋日期:2014年1月20日。
陳鈺欣,〈不肯完結的天鵝曲:《其後》〉,http://pots.tw/node/10733,搜尋日期:2014年1月20日。
「《其後それから》新書發表會」,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73601279402086/,搜尋日期:2014年1月20日。
〈TinaRay讀《其後 それから》──讀 賴香吟 身為摯友的何去何從〉,
http://fangkuo0917.pixnet.net/blog,搜尋日期:2014年1月20日。
〈「2012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決審會議 會議記錄〉http://www.nmtl.gov.tw/award/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88:2012--&catid=66:2012&Itemid=125,搜尋日期:2013年12月9日。
英文著作:
Barthes, Roland.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1968)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Foucault, Michel. “What is an Author?”(1969)
Freedman, Ralph(1963). The Lyrical Novel: Studies in Hermann Hess, Andre Gide and Virginia Wool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ratani, Koujin(柄谷行人). Origins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Trans. Brett de Bar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Liao, Pin-hui. 1999.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Taiwan. Cultural Studies in Asia. Eds. Seong-Kon Kim and Alec Gordon.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Eds.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Susan Sontag. In Plato’s Cave. Reading Images. Ed Julia Thomas. London: Palgrave, 2001
Tomlinson, John. The Culture of Speed: The Coming of Immediacy. Los Angeles; London: SAGE, 2007.
Turkle, Sherry.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SIMON&SCHUSTER, 1995.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858-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發想以賴香吟出版於2012年的長篇小說《其後それから》,旨在討論這一小說顯示的,複雜非常的認同形構過程。首先,將《其後》置放在賴香吟創作史的脈絡底下,一方面指出它標誌「從憂鬱到哀悼」轉換的里程碑意義;另一方面則援用媒介理論的視角,對於致使賴陷入憂鬱的「邱妙津──賴香吟」連結加以觀察,而更加立體地顯示出,賴香吟的自我和性別認同受到作為臺灣女同性戀社群重要符號的邱妙津,如何的影響。繼而則是考察《其後》複雜的互文性。本研究首先認為,此一小說夾雜以明引暗含,涉及自我和他人作品的紛繁互文性,具有「憶往」以及「超越憂鬱」的敘述功能;次之藉分析與日本現代文學的互文性,細繹分梳在前行的討論裡,存在爭議的《其後》是否為小說的構造形式問題,而更進一步浮映出箇中自我認同的指向和游移。最後的部分,本研究延伸以「學運」、「女性」和「日治時期記憶」三個解嚴後臺灣文學文化場域重要的範疇與概念,嘗試把前兩章聚焦在賴香吟個案所得的結果,放置在一個比較宏觀的社會脈絡中加以觀照;而此一觀照卒而將照見賴文學裡「女兒──父親──國族」的連結圖式。本研究認為,賴香吟的自白小說在華語語系文學史上是一新穎的、殊異的形式──其自白不再能夠收束於單一認同的消失點,而呈現以多元認同的並存、或者糾葛;而它所顯示出的,個人認同的踟躕與模稜,其實和臺灣國族認同難以確立的渾沌情況既交錯、亦疊映。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presenting thesis initiates with discussions of the complicated formation of identity(ies) in Lai Xiang-Yin’s 2012 novel And Then, trying to expand the argumentation of identity politics by juxtaposing Lai’s literary works and social contexts of Post-Martial Law Taiwa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thesis would focus on the formation of self- and sexual identity of Lai in And Then, in terms of her relationship with Chiu Miao-Jin, an indispensable icon for lesbian community in Taiwan. Situated among Lai’s writing, And Then is a landmark for Lai, signifying transformation from melancholy to mourning when speaking of Lai-Chiu relationship, the cause of Lai’s melancholy; and, in light of media theory, this section also aims at showing the implication of such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elucidating how Lai’s self- and sexual identity is affected by Chiu.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is thesis explicates the complicated intertextuality in And Then. This se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twining inter-textual references in the narrative, including both works by her own and by others, functions as a means of recollecting the past and surpassing melancholy. Furthermore, by analyzing its textual reference to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the debate over whether And Then counts as a novel,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bate would further reflect the direction and instability of Lai’s self-identity. Finally, based on discussions in previous sections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thesis tries to situate Lai’s works, along with previous discussions, in a larger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in terms of three major issue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fields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 student movements, feminist movements, and cultural memorie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at And Then in effect forms a paradigm of the “daughter—father—nation” connection, and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confessional form in Lai’s fiction stand out as a distinctive innovation in sinophone literary history, in that these confessions cannot be induced to a vanishing point, a single identity, but shows the juxtaposition and entanglement of multiple identities. Such ambivalence and undecidedness of self-identity shown in And Then in fact resonates with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still undecided and hardly settled.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09: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45005-1.pdf: 34515076 bytes, checksum: f39290ca649ba64eab0b40968428ae0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問題意識 (1)
.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前行研究回顧 (5)
. 第三節: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媒介「邱妙津」──「其後」故事環鏈的脈絡、主題和形式
. 第一節:前言 (15)
. 第二節:交錯重層的構圖──「其後」故事環鏈的脈絡 (17)
. 第三節:性別、愛慾和「鄉土」──「其後」故事環鏈的主題與形式 (26)
. 第四節:電訊媒介化和速度論述──小說《其後》的青春文化政治 (33)
. 第五節:結語(37)
第三章 自白.所逝物.主體──《其後それから》中的太宰治和夏目漱石
. 第一節:結構的缺乏?──《其後それから》作為一本小說? (38)
. 第二節:悲傷的形狀──《其後それから》中的太宰治 (41)
. 第三節:超越悲傷──《其後それから》和夏目漱石《それから》 (51)
. 第四節:結語(60)
第四章 父の顏──賴香吟文學中的學運.女性.國族
. 第一節:學運世代及其不滿──解嚴後的新舊對立與性別角力 (61)
. 第二節:孤女的願望──賴香吟文學裡女兒與父親的接點 (72)
. 第三節:交錯的國族與個人主體性──翻譯「父親們」 (76)
. 第四節:結語 (86)
第五章 結論 (88)
參考書目 (9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媒介與自白──賴香吟文學中的個人和國族研究zh_TW
dc.titleMedia and Confessions: Lai Xiang-Yin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蘇碩斌,朱惠足
dc.subject.keyword賴香吟,邱妙津,《其後????》,認同政治,網路媒介,自白,學運世代,解嚴小說,zh_TW
dc.subject.keywordLai Xiang-Yin,Chiu Miao-Jin,And Then,internet as medium,confession,identity politics,student movement generation,post-martial law fiction,en
dc.relation.page97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8-1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3.7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