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1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竺靜華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n-Ching L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劉芸菁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2:40:2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0-07-28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7-28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7-2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專書
﹝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 ﹝瑞士﹞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山東:教育,1984。 北京語言學院主編,《常用字和常用詞》,北京:北京語言學院,1985。 白樂桑、張朋朋,《漢語語言文字啟蒙Méthode d'initiation à la langue et à l'écriture chinoises》,巴黎:La Compagnie,1989。 安子介,《解開漢字之謎》,香港:瑞福,1991。 朱德熙,《語法答問》,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何克抗、李大魁,《現代漢語三千常用詞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7。 呂必松,《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呂淑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上海印書館,1982。 呂淑湘,《呂叔湘語文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呂淑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呂淑湘,《語文常談》,香港:三聯,1982。 周上之,《漢語離合詞研究──漢語與語素、詞、短語的特殊性》,上海:上海外語研究,2006。 周士琪主編,《實用釋義組詞詞典》,北京:華文,2000。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長沙:湖南教育,1989。 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2001。 徐通鏘,《漢語字本位語法導論》,濟南:山東教育,2008。 馬建忠,《馬氏文通》,上海:商務印書館,189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一,臺灣:正中書局,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二,臺灣:正中書局,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三,臺灣:正中書局,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四,臺灣:正中書局,2008。 張先亮,《教學語法的特點與應用》,杭州:杭州大學,1996。 張朋朋,《文字論》,北京:華語教學,2007。 章衣萍,《修辭學講話》,上海:天馬,1934。 郭紹虞,《語文通論》,上海:開明,1941。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陸志韋,《北京話單音詞詞彙》,北京:人民,1951。 陸志韋等,《漢語的構詞法》,北京:科學,1964。 彭澤潤,《詞和字研究──中國語言規畫中的語言共性和漢語個性》,北京:中國文史,2005。 程雨民,《漢語字基語法──語素層造句的理論和實踐》,上海:復旦大學2003。 黃沛榮,《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2001。 楊自儉主編,《字本位理論與應用研究》,濟南:山東教育,2008。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上海:上海古籍,2007。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1981。 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劉虹、吳勇毅等,《漢語入門》,巴黎:L'Asiatique,2009。 劉虹、范建民、楊志棠等,《中級漢語》,巴黎:L'Asiatique,2011。 潘文國,《字本位與漢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1996):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Kansas, USA, Allen Press Inc. Council of Europe. (200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王若江,〈由法國字本位漢語教材引發的思考〉,《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頁89-98,2000。 王駿,〈字本位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頁1-6,2005。 余志鴻,〈漢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兼評安子介《解開漢字之謎》〉,《上海大學學報》,第6期,頁4-11,1994。 吳勇毅,〈漢語作為外語環境下的教材編寫──以面相法國人的《漢語入門》為例〉,《國際漢語》,第1期,頁52-56,2011。 呂必松,〈說字〉《漢字文化》,第1期,頁7-17,2009。 李如龍、何穎,〈對外漢語教材的「詞本位」編寫原則質疑〉,《海外華語教育》,第2期,頁1-7,2004。 李彤,〈近十年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研究中的三大流派〉,《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頁9-11,2005。 邵敬敏,〈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頁22-27,1998。 徐通鏘,〈字本位和語言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6期,頁1-11,2005。 徐通鏘,〈字和漢語的句法結構〉,《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1-9,(1994)。 徐通鏘,〈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兼評漢語研究中的印歐語的眼光〉,《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頁1-14,1994。 崔岑岑,〈字本位、詞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基礎〉,《語言教學研究》,第9期,頁94-95,2007。 張旺熹,〈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談對外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112-120,1990。 張朋朋,〈詞本位教學法和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頁222-223,1992。 張朋朋,〈談字本位的內涵〉,《漢字文化》,第4期,頁7-10,2005。 程雨民,〈漢語以語素為基礎造句(上)〉,《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第1期,頁35-48,2001。 費錦昌,〈現代漢字部件探究〉,《語言文字應用》,第二期,頁20,1996。 黃景欣,〈試論詞彙學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第3期,頁18-22,1961。 楊惠元,〈論《速成漢語初級教程》的練習設計〉《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頁30-37,1997。 賈穎,〈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第4期,頁78-80,2001。 劉涌泉,〈普通話、漢語拼音和中文信息處理〉,《語文建設》,第5期,頁4-6,2000。 劉頌浩,〈關於字本位教學法和詞本位教學法的關係〉,《華文教學與研究》,第1期,頁38-39,2010。 劉曉梅,〈「字」本位理論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4期,頁5-8,2004。 F. Smadja, “Retrieving Collocation from Text: Xtract,”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Vol.19, No. 1, pp. 143-177, 1993. 三、論文集 趙元任著,葉蜚聲譯,〈漢語詞的概念及其結構和節奏〉,《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頁231-24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趙金銘主編,《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4 四、會議論文 張莉萍、陳鳳儀。〈能力考試語學習之間的關係〉。全美中文教師學會年會。2008年11月22-2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 張莉萍。〈華語文能力指標研究〉。華語文能力測驗成果發表會。2011年6月25日。臺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鄧守信,〈華語文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資料庫建立及偏誤類型分析〉。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臺灣,臺中。 五、網路資訊 教育部教育入口網:http://www.tp.edu.tw/composition/o/basic/07.jsp 華語國家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http://www.sc-top.org.tw/chinese/。 Bellassen, J. Le chinois, langue émergente - Etat de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en 2010-2011. Retrieved December 18, 2012, from http://afpc.asso.fr/wp-content/uploads/2011/12/ETAT-DU-CHINOIS-dec-2011.pdf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10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臺灣華語教材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至第四冊與法國華語教材《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教材編寫的本位論。
自馬建忠於《馬氏文通》一書中首次以西方語法來分析漢語語法後,漢語研究學者開始以詞為漢語的基本單位,分析漢語中詞素、詞、詞組、句子、句群之間的關係。詞本位成為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主流,華語教材也多以此觀點編寫,以詞彙為教學主體,講究詞義的辨析以及詞類的判別。字本位為徐通鏘首先提出的理論,此理論以字為語言的基本單位,由於字具有形、音、義三項特點,而呼籲語言研究的重心應回到漢語語言研究的以字為根本之傳統。以字本位為主之華語教學觀,將華語教學分為書面語教學(生字詞與課文教學)和口語教學,書面語教學以字為基礎,口語教學以句為基礎。 本研究以《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之六級語言能力指標界定此兩種教材的等級,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及第二冊與《漢語入門》對應,為A2程度;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及第四冊與《中級漢語》對應,為B1程度。本文以對比法分析兩種教材的單元架構、課文內容、生字詞、練習題,探討詞本位理論與字本位理論的具體教學應用。文中以筆者於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之教學經驗,說明《漢語入門》及《中級漢語》兩本教材之使用情況,並附學習者作文中的句子及漢字書寫作為使用此二教材的實際效果之展示。 本文的研究結果是:《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至第四冊為傾向詞本位教學之教材,《漢語入門》及《中級漢語》為傾向字本位教學之教材。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詞本位的教材較符合現代漢語多使用雙音節詞的事實,字本位理論對目前詞本位教學只重視詞義,不講字義的教學具有警示作用,我們認為詞本位的教學應融入字本位教學的理念,使詞本位的教學系統日臻完善。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orientation of six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s, which consist of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volume I-IV and Méthode de chinois I-II.
Since Jianzhong Ma first described the Chinese grammar with the frame of Latin grammar in 馬氏文通, researchers started to take words (詞) as a fundamental unit in Chinese grammar. They did this by analyzing the morphemes, words, phrases, sentences, etc alo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f them. Word-based Theory became the mainstream i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This influenced the design of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s, which emphasize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class of the words. Character-based Theory was raised by Tongqiang Xu in 1991. This theory considering Chinese character comprises the shape, phonetic, and semantic, regarding characters as an elementary unit. Character-based Teaching Method divides the class structure into written language class and oral language class. The former is based on character,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sentence. This research determined the level of the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six criteria established by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CEFR). The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volume I-II correspond to the Méthode de chinois I, both of which meet level A2. The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volume III-IV correspond to the Méthode de chinois II, both of which meet to level B1.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framework, texts, vocabularies, exercises of these six learning materials, discussing the applied practice of the Word-based Theory and the Character-based Theory. To present the concrete evidence of the research, we display the sentences and characters composed by French learners from National Institute of Oriental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INALCO).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volume I-IV are oriented to the Word-based Theory and the Méthode de chinois I-II oriented from the Character-based Theory. The Word-based Teaching Theory corresponds more to modern Chinese with more disyllabic words than monosyllable words. Regardless the Character-based Teaching Theory has advantages that should be accepted by the Word-based Teaching Theory. We expect the Word-based Teaching Theory will be improved as we move into the futur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2:40: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0146008-1.pdf: 15761865 bytes, checksum: 84b4a6bdb520bb80fd3dd06ab6f52e2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教材本位論的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教材本位論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本位論之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詞本位之內涵及研究概述 8 第二節 字本位之內涵及研究概述 16 第三章 《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編寫與內容分析 31 第一節 教材適用對象及編寫依據 31 第二節 單元架構分析 38 第三節 課文分析 40 第四章 《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生字詞內容分析 65 第一節 《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之生字詞內容分析 65 第二節 《漢語入門》之生字詞內容分析 68 第三節 《實用視聽華語》三、四冊之生字詞內容分析 77 第四節 《中級漢語》之生字詞內容分析 80 第五章 《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練習題分析 97 第一節 《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之練習題分析 98 第二節 《漢語入門》之練習題分析 102 第三節 《實用視聽華語》一、二冊及《漢語入門》練習題之綜合分析 110 第四節 《實用視聽華語》三、四冊之練習題分析 117 第五節 《中級漢語》之練習題分析 121 第六節 《實用視聽華語》三、四冊及《中級漢語》練習題之綜合分析 129 第六章 從《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的分析看教材編製之理論基礎 135 第一節 《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架構與理論基礎 135 第二節 《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書面語教學及其理論基礎 141 第三節 《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練習題與理論基礎 159 第七章 結論 165 參考文獻 169 附錄1 173 附錄2 176 附錄3 177 附錄4 182 附錄5 186 附錄6 20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華語教材《實用視聽華語》一至四冊與《漢語入門》、《中級漢語》之本位論比較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Word-based and Character-based Mandarin Textbook based on 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volume I-IV and Méthode de chinois I-I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彭妮絲,蔡宜妮 | |
dc.subject.keyword | 本位論,字本位,詞本位,實用視聽華語,漢語入門,中級漢語,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aracter-based Theory,Character-based Teaching Theory,Word-based Theory,Word-based Teaching Theory,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Methode de chinois, | en |
dc.relation.page | 23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5-07-2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