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108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美娥(Mei-E 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Po-Chieh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栢傑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7:52:0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25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7:52:01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專書
《崇文社文集》,台北,龍文,2009 年。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1973。 潘朝陽,《明清台灣儒學論》,台北,學生,2001。 潘朝陽,《台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2。 陳昭瑛,《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2001。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台北,台 大出版中心,2005。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2006。 林安梧《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北京,商務,2011。 林慶彰編,《日據時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台北,學生,2000。 林豪,《澎湖廳志》,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1993。 林茂生,《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 李世偉,《台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台北,博揚,2008。 子安宣邦,《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 翁佳音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 翁聖峯,《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 施懿琳選編,《國民文選•傳統漢文卷》,台北,玉山社,2004。 殷善培編,《文學視域》,台北,學生,2009。 張崑將,《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台大出版中心,2007。 張崑將,《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1。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台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台北,稻鄉,2006。 劉岳兵,《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北京,商務,2003。 劉岳兵編,《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曉波編,《臺胞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1987。 王詩琅所著,《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1977。 王泰升,《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2010。 黃美娥,《古典台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編館,2007。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2004。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廣文,1974。 沈茂蔭,《苗栗縣志》,台北,台銀,1962。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 高明士編,《台灣史》,台北,五南,2011。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北,台銀,1958。 廖振富,《台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台北,國編館,2007。 許正雄譯註,《日本儒學史概論》,台北,文津,1993。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人間,2008。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銀,1964 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專刊,1994 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2008。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1995。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 班納提克•安德森,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203 頁。 薩伊德,《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麥田,2000。 新渡戶稻造,蘇癸珍譯,《武士道》,台北,協志工業,1991。 《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南,文化中心,1997。 《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台北,台銀1959。 期刊論文 翁聖峰,〈一九三零年台灣儒學、墨學論戰〉,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 卷第1 期,2006.3。 翁聖峰,〈日據時期(1920-1032)台灣的儒學與儒教─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台灣文 獻,五十一卷四期,2000。 翁聖峯,〈「鳴鼓集」反佛教破戒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台灣文學學報 第九期》,台北,台大台文所,2006。 謝貴文,〈論王敏川對書房教育的興革主張〉,慈湖月刊第三三八卷第八期。 李世偉,〈日治時代文社的研究─以「崇文社」為例〉,《台灣風物》第47 卷第3 期,1997.9。 黃美娥,〈日、台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台灣古典詩歌之士論的重構與衍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二號》,台北,台大台文所,2006.11。 游勝冠,〈舊瓶裝舊酒─日治時期舊文人「新文化視域」的封建性〉,《台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8。 學位論文 張瑜庭,〈日本與臺灣的漢學連結:明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11)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蕭柏暐,〈台灣的報業傳承與政治社會運動─以台灣民報社員人際網絡為中心〉,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薇妮,〈1920 年代台灣小說的女性論述與現代性議題-以《台灣民報》為中心〉,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溫惠玉,〈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漢文的應世與革新:以崇文社與臺灣文社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吳宗曄〈《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傳統與現代的過渡〉,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碩士論文,2009。 薛雲峰,〈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 乙未抗日戰爭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參考網站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593&Keyword=%E4%B9%99%E6%9C%AA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10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探究主題為日治前期台灣儒學,以崇文社文集與台灣民報社論中的儒學相關論述為研究材料,並綜合乙未前後台灣與日本的儒學樣貌,以及彼時的政治與文化背景,勾勒、釐清日治前期台灣儒學具有怎樣的時代性變化。清領時期的台灣儒學以朱子學為主,透過科舉制度的推波助瀾,台灣地方社會形成具有相當儒學素養的文教社會。日本方面,德川到明治後的日本儒學,特別是其中關於道德、倫理之部分,則成為近代天皇國體論的重要構成。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先是受到日本殖民帶來的各種現代物質文明的洗禮,繼而傳統儒學場域也受到衝擊。文人對儒學的認識,已不再只是漢人文化的精粹,而加進了日本儒學帶來的養分。崇文社文集與台灣民報社論,在許多篇章中皆顯示出日本儒學對台灣的影響。但本論文不將其絕對地視為殖民地結構中的認同傾斜,而從歐風美雨對東洋傳統帶來的危機感去把握此一時代性變化。筆者認為此一時代特徵可以儒學的東洋意識加以理解、認識。除此之外,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情境下,以儒學話語進行對統治者的批判、對殖民地資本主義的針砭,以及對封建陋習的改正,亦使得日治台灣儒學在東洋意識之外,兼有啟蒙與載道的效力。日治時期的台灣儒學,即使承襲了清領時期的儒學傳統,並受到日本近代儒學的影響,但最終並非完全失去自身面目,反而在相對於西洋的東洋傳統中,找到不同於日本及中國的定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he discussion of Taiwan Confucianism in early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e main texts are from Chung Wen group and The Taiwan Minpow.
Comparing both of them with the Taiwanese Confucianism and Japanese one in 19th century,I attempt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 about Taiwanese Confucianism in early Japanese ruled period.In Qing dynasty, Taiwanese Confucianism could be described a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Zhu Xi. It transformed Taiwan society into a Confucian one. On the other hand, in Meiji period, the Confucianism in Japan got morphed and developed the new theory for nationalism. After 1895, Taiwan was colonized and capitalized under the rule of JapanEmpire. The cognition of Confucianism for literati was also gradually changed in this period.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Confucianism was obvious in many discourses made by Chung Wen group and The Taiwan Minpow. I intend not to regard thisphenomenon as a negative change of identity but a new consciousness of East Asia in 20th century, which should be read as a sense of crisis for the Western culture instead of only a result of colonization. In the end, I try to pinpoint that Taiwan literati still held their position in this new East Asia consciousnes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2:0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9145013-1.pdf: 1869807 bytes, checksum: 3ab27ecd2fd922789d250dcedf5ef18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1.2 研究範疇與材料 .................................... 4 1.3 相關研究回顧 ...................................... 5 1.4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9 第二章 歷史溯源─十九世紀末臺灣與日本儒學概況 ................. 14 2.1 清領時期的台灣儒學概況 ............................ 14 2.2 乙未之際的文人台灣儒學 ........................ 17 2.3 近代日本儒學之變異:德川時期至明治時期 ............ 23 第三章 日治前期臺灣的儒學環境變化 ........................... 31 3.1 日治前期的社會文化背景 ................................ 31 3.2 傳統漢學場域與新式教育並立 ........................ 35 3.3 從華夷之辨到日台唱和的文化政治 .................... 38 第四章 殖民情境中的民間文社及其刊物─崇文社與《崇文社文集》 ... 43 4.1 崇文社在日治台灣儒學發展中的位置 .................. 43 4.2 融合近代日本儒學:崇文社儒學修辭的時代性 .......... 46 4.3 崇文社徵文議題之時代認識 .......................... 56 小結 第五章 《台灣民報》與《崇文社文集》中的兩個儒學面向 ......... 65 5.1 啟蒙/載道意識下的儒學意涵 ......................... 65 5.2 東洋意識下的儒學意涵 .............................. 87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 105 參考文獻 .................................................... 11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啟蒙/載道』與『東洋意識』──論日治前期台灣儒學的兩個面向 | zh_TW |
dc.title | “Enlightenment/Morality”and “Consciousness of East
Asia”── Two dimensions of Taiwan Confucianism in early Japanese ruled period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廖振富(Zhen-Fu Liao),翁聖?(Sheng-Feng Weng) | |
dc.subject.keyword | 儒學,啟蒙,載道,東洋意識,崇文社,台灣民報,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nfucianism,enlightenment,morality,consciousness of East Asia,Chung Wen group,The Taiwan Minpow, | en |
dc.relation.page | 115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3-1.pdf | 1.83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