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人類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36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開世(Kai-Shyh Lin)
dc.contributor.authorFang-I Chuen
dc.contributor.author朱芳儀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11:25:34Z-
dc.date.available2016-08-30
dc.date.copyright2016-08-30
dc.date.issued2016
dc.date.submitted2016-08-17
dc.identifier.citationAppadurai, Arjun
2009〔1996〕《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明化向度》。鄭義愷譯。台北市:群學。
Sangren, P. Steven
2012〔2000〕《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丁仁傑譯。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Wolf, Arthur
1997〔1974〕〈神•鬼和祖先〉。張珣譯。思與言35(3): 233-292。
丁仁傑
2004a《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市:聯經。
2004b〈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4月16、17日。
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聯經。
2012a〈全球化下的地方性:臺南西港刈香中的時間、空間與村際網絡〉。臺灣人類學刊10(1):93-158。
2012b〈譯者導言〉。《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1-39。
大甲鎮瀾宮
2013〈神明故事〉。http://www.dajiamazu.org.tw/content/art/art03_03.aspx。2016年4月18日上線。
三立電視台龍冠武
8月3日至8月7日〈碧眼新娘〉(2008)。《戲說臺灣》。臺灣:三立臺灣台。
毛小驊
2013〈墾丁國家公園生態資源利用的競爭與衝突—以恆春鎮墾丁里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2015〈日據時期住所番地與現行行政區對照表〉。http://www.ris.gov.tw/220。2015年11月20日上線。
2016〈村里街路門牌查詢〉。http://www.ris.gov.tw/doorplateX/query。2016年6月1日上線。
今日新聞
2008〈老婦失蹤5天獲救 自述遇見「芒神」吃月桃葉心充飢〉,http://www.nownews.com/n/2008/07/22/971159,2016年4月11日上線。
中央社
2015〈達成「多贏」墾丁派出所旁設公廁〉,「中央社訊息服務」,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84463.aspx#.VqFJiyp97IU,2016年1月22日上線。
尤春共及陳茂松
1999《恆春鎮志》。屏東縣恆春鎮:恆春鎮公所。
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 1-38。
王貝林
2005〈聯勤招待所委外 引發爭奪戰〉,「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577,2016年5月10日上線。
王志宇
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市:文津。
王相華
1995《民俗植物-恆春社頂部落》。臺北市:臺灣省林業試驗所。
王瑛曾編
1957〔清〕《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5〈日治時期住所番地查詢現今位置〉。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info/knowledge/20150326。2015年11月20日上線。
2016〈金鳳寺〉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PingtungCounty/hengchuen/1304013-JFS/view。2016年5月2日上線。
民視新聞
2014〈墾丁大街房價高 1坪要價171萬-民視新聞〉,「民視新聞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bODL1ure0,2015年12月18號上線。
台視新聞
2015〈8噸珊瑚礁石偷外運 民眾目睹急報警�駁盜賣墾丁珊瑚礁石 廠商:一切合法�「礁石不可外運」墾管處令運回原處」,「台視新聞」,http://www.ttv.com.tw/news/view/default.asp?i=10412210014800I&from=568,2016年1月22日上線。
石文誠
2009〈荷蘭公主上了岸?一段傳說、歷史與記憶的交錯歷程〉。《臺灣文獻》60(2): 181-201。
地籍圖資料網路便民服務系統
2015〈查詢地號〉。http://easymap.land.moi.gov.tw/K02Web/K02Land.jsp。2015年11月20日上線。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5〈墾丁〉。http://www.cwb.gov.tw/V7/forecast/entertainment/other/A003.htm。2016年1月18日上線。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016〈研究中心〉。http://www.tfri.gov.tw/main/page_view.aspx?siteid=&ver=&used=&mnuid=5171&modid=1339&mode=。2016年5月15日上線。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2014〈恆春分所〉。http://www.tlri.gov.tw/page.aspx?path=20。2016年5月15日上線。
伊能嘉矩
1996《臺灣踏查日記》。楊南郡譯。臺北市:遠流。
李丁讚與吳介民
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143-184。
李光周
1987《墾丁國家公園的史前文化》。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1996《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尹建中編。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李光復
不著年代《機關沿革與雜志》。屏東縣恆春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尚未出版。
李亦園
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李安如與唐文慧
2011〈從“二十五淑女墓”到“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台灣都市更新下的性別、宗教和記憶政治〉。考古人類學刊75:37-70。
宋耀光
2008a〈荷蘭公主廟船骸 獲緊急修護〉。「聯合報」,4月15日:C1版。
2008b〈老媼神鬼傳奇後…魔神索10命〉。「聯合報」,8月8日:C1版。
2008c〈3塊石符 刻咒剋社頂〉。「聯合報」,9月3日:C2版。
宋耀光與許正雄
2008〈反穿草鞋 社頂揮別神鬼傳奇〉。「聯合報」,9月13日:A7版。
東森新聞
2011〈墾丁潭子灣 土石崩沖毀民宿民宅〉,「東森新聞」 CH5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okTHMP8eM,2016年1月16日上線。
林右崇編
2010a《恆春紀事:先民的足跡》。臺中市:白象文化。
2010b《人物恆春:我們的人與事》。臺中市:白象文化。
林金源、林亞相及張永堂
2010《續修恆春鎮志》。屏東縣恆春鎮:屏東縣恆春鎮公所。
林美容
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林美容與李家愷
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臺北市:五南。
林家君
2008〈模糊的邊界與差異的人群─滿州鄉「里德人」的人群分類與實踐〉。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開世 
2016〈從頭人家系到斯卡羅族:重新出土的族群?〉。刊於《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蕭阿勤與汪宏倫編,頁257-31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瑋嬪
2003〈臺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臺灣人類學刊》1(2):115-147。
2011〈「鬼母找女婿」:鬼、三片碧、與貪婪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5:13-36。
周大慶、王相華及陳東瑤
2010〔2006〕《社頂生態旅遊手冊》。屏東縣恆春鎮: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周玉翎
2000〈臺灣南端尾閭恒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屏東縣車城鄉公所
2016〈福安宮〉http://www.pthg.gov.tw/checheng/News_Content.aspx。2016年4月2日上線。
恆春拓真學會
2007a〈石符敗莊頭〉。http://hctotrue.myweb.hinet.net/story4.html。2016年2月28日上線。
2007b〈八寶公主傳說〉。http://hctotrue.myweb.hinet.net/story4.html。2016年2月28日上線。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36: 191-208。
施添福
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刊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詹素娟與潘英海編,頁33-11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屠繼善
1960〔清〕《恆春縣志》。臺灣文叢刊第7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發行。
郭忠昇
2009〈墾丁地區消費空間之形塑過程與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匡超
2015〈員警掃垃圾 墾丁大街的悲哀〉。「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719001348-260405,2016年1月22日上線。
郭禎麟
2003〈故鄉不見了?!---現代化下墾丁人的地方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珣
1996〈光復後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63-215。
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 78-111。
張珣與江燦騰編
2003《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市:南天。
張國龍、洪田俊及黃立禾編
1994《天火備忘錄》。臺北市:新環境基金會。
陳文山、周民雄及李可
2000《恆春半島深度旅遊》。臺北市:遠流。
陳怡君
2011〈宗教經驗的召喚與祖先記憶的重塑:屏東萬金天主教徒的記憶、儀式與認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
陳世行
2009《恆春特產:瓊麻、洋蔥、港口茶》。屏東縣恆春鎮: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明道
2013〈退出國家公園! 墾丁訴求民宿合法〉。「Etoday東森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08/237482.htm,2016年1月30日上線。
陳東瑤
2005〈墾丁國家公園社頂生態旅遊路線整體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
陳耀昌
2016《傀儡花》。新北市:INK印刻文學。
開放文學
不著年代〈五虎征西〉。http://open-lit.com/readme.php?gbid=106。2016年5月8日上線。
黃叔璥
1957〔清〕《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景軍
2013《神堂記憶─一個中國鄉村的歷史、權力與道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曾添丁編
2003《半島今昔》。屏東縣恆春鎮: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董又慈
2011〈墾丁社頂部落文化商品意象與消費者行為研究〉。明道大學設計學院碩士論文。
董詠祥
2012〈化番為神:番仔神信仰的考察〉。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怡瑩
2008〈清代至日治時期恆春城內空間變遷研究(1875∼1945)〉。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日日新報
1905〈創設牧場〉,《漢文臺灣日日新報》,8月26日:第四版。
1906a〈總督臨恆〉,《漢文臺灣日日新報》,7月8日:第三版。
1906b〈恆春短信〉,《漢文臺灣日日新報》,7月15日:第四版。
1910〈番童教育紀概〉,《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0月30日:第二版。
1911〈蜺旌抵大坂埒〉,《漢文臺灣日日新報》,6月12日:第二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
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2016〈潘文杰〉。http://210.240.125.35/citing/default.asp。2016年1月20日上線。
廖昱堯
2013〈戰後恆春半島觀光空間的建構與變遷〉。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潘欣中
2010〈廟祝:多次託夢〉。「聯合報」,1月17日:B1版。
潘欣中與蕭韻純
2014〈高房價遍地開花 墾丁大街1坪賣180萬〉。「聯合新聞網」。http://house.udn.com/house/story/5886/167840,2015年12月18日上線。
潘建志
2013〈墾丁教師會館BOT 換手國賓營運〉。「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705000664-260107,2016年1月22上線。
2014〈墾丁部落居民 盼劃出國家公園〉。「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714004535-260405,2016年1月30日上線。
2015〈墾丁國家公園 將辦四通檢討〉。「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9000644-260107,2016年1月30日上線。
劉寧顏編
1995《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臺中市:省文獻會。
蔡昌樺
2016〈媽祖的介紹〉。http://www.ntcu.edu.tw/edison/otm/__1.html。2016年4月18日上線。
蔡宗憲
2008〈300年人神恩怨 觀音調停 乩童說英文〉。「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242574,2016年3月8日上線。
2015〈墾丁分教場資料現身 耆老嘆「日人較重視偏鄉教育」〉。「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18346,2016年4月29日上線。
緯來綜合台林清振
6月28日至7月2日(2004)〈八寶公主討廟記〉。《戲說臺灣》。臺灣:三立臺灣台。
墾丁國小
2016〈墾丁校史〉。http://web.ktps.ptc.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2016年1月23日上線。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1《墾丁國家公園計畫書-第三次通盤檢討》。屏東縣恆春鎮: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不著年代〈關於墾丁〉。http://www.ktnp.gov.tw/cht/aboutus.aspx,2015年12月13日上線。
簡文敏 
2009〈恆春半島老祖信仰調查研究〉。南台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尚未出版。
簡炯仁
1997《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蘇一志
1997〈恆春地區觀光遊憩空間之演化─社會作用者與空間生產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Faure, Bernard
1987 Space and Place in Chinese Religious Traditions.History of Religons 26(4): 337-356.
Feuchtwang, Stephan
1974 Domestic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Wolf, eds. Pp. 106-12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ng, Shih-ch'ing
1974 Taiwa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Wolf, eds. Pp. 183-19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hite, Luise
2000 Speaking with Vampires: Rumor and History in Colonial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八卷進編 
1933《恆春めぐり鄉土資料》。高雄州:勉強堂。
山內留吉
1934《恆春要覧�恆春郡役所》。高雄市:南報商事社。
小山權太郎編
1933《屏東 旗山 潮州 恆春 東港 五郡大觀》。臺北市:南國寫真大觀社。
不著傳人
1925《名勝舊蹟:恆春郡》。
1934《恆春郡案內》。
田代文庫
1986〈南臺巡迴日丁卷四〉。「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html,2015年12月8日上線。
不著年代〈鬼仔角番社〉。「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index.html,2015年12年8日上線。
吉田東伍
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
泉君の日本語教育史講座別館<台湾南部>
2010〈屏東縣恒春鎭墾丁國民小學〉。http://idu230.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276.html。2016年4月29日上線。
臺灣日日新報
1920〈總督巡視東部(其七)〉,《臺灣日日新報》,5月2日:第五版。
1931〈ガランビーへの新道路開通〉,《臺灣日日新報》,1月1日:第一版及第五版。
臺灣總督府臺灣日日新報社合編
1999〔1921〕《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穎川首
1929《恆春郡槪況�恆春郡》。臺北市: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368-
dc.description.abstract「墾丁」成為今日臺灣本島南端的著名觀光景點之前,曾經歷多次劇烈的政治經濟轉變。自清朝末年移民以來,當地便持續受到不同外來力量強勢介入;由於不同時期的政府機構與財團持續瓜分當地資源,使當地出現人口頻繁流動、地域破碎等情況。除此之外,當地移民亦持續與不同原住民族發生互動。在前述脈絡下,所謂的「墾丁」有別於以往漢人宗教中假定的穩定地域範圍,也表現出在以往相關研究中相當少見的獨特信仰樣貌。
在本論文中,我試圖釐清墾丁聚落居民自清朝末年移民以來,陸續經歷過哪些政治經濟上的改變,包含大規模土地徵收、二二八事件、由農業逐漸轉移至觀光業等政治經濟背景,以釐清墾丁如何發展成今日的樣貌,並且呈現當地居民在前述過程中的複雜感受。接下來,我透過當地傳說,指出「正墾丁人」是複雜、曖昧、具有彈性的人群界線,這樣的界線具有時間、空間、社會分類等多重意涵。
在逐步分析墾丁聚落內「無大廟」、卻又流傳著各種不同靈力的鮮明印象後,我做了下列歸納:墾丁聚落同時存在著兩種對於神明力量的追求:一種是透過明確的漢人宗教系譜、由外地引入的男性神明,另一種則是缺乏系譜,由當地人納入各種陌生力量的女性神明;鬼則涉及當地的時空脈絡,例如聚落居民共同負起祭祀責任的「地頭神」,以及會引發社會秩序混亂的「外地鬼」。
透過這樣的邏輯,再進一步分析過去曾受到學者關注的「八寶公主」;我試圖指出:八寶公主原先是在當地歷史脈絡下誕生的傳說,但經過當地不同階段的實踐、詮釋後,逐漸由一位遭番殺害、兇死的異國女性亡魂,日漸具體化,轉變為「半入仙班」的女神。墾丁聚落的信仰現象顯示臺灣民間信仰具有極大的詮釋空間,能靈活地呼應在地歷史情境及個人�社會需求。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Before the place “Kenting”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ourist site in southern Taiwan, it has gone through many dramatic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e place has been intervened intensely by different external forces since the immigration in Qing dynasty. Diverse government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had kept dividing on resources, resulting frequent migration of local people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local territory. Besides, the immigration also kept interacting with different indigenous peoples. Due to the context, the place “Kenting” has no stable boundary previous Chinese folk religion research presumed, presenting a unique appearance of religion that was rarely studied before.
In my thesis, I tried to clarif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hat Kenting has undergone since the immigration in Qing dynasty, including massive imposition of land, “228 ev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tourism). Such attempt is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Kenting and local people’s complicated feeling about external forces. Next, I use folk tale to note that 'real Kenting people' is a concept with complex, ambiguous, and flexible boundaries, which has time, space and social classifications and other implications.
Then I analyz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re has 'no temple' but still exists many kinds of distinct impression of spiritual power within Kenting settlement.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n Kenting settlement, there exist two kinds of pursuits of immortal power: one with explicit folk religious pedigree, introduced from external of the settlement, appeared as male gods; the other kind lacking of pedigree, consisting of various foreign power, appeared as female gods. Compares to the immortal power, Ghost involves local spatiotemporal context, for example, 'local gods' were worshipped by almost whole settlement residents with responsibility, but 'external ghosts' only lead to social disorder.
With the result above, I start a further analysis related to the belief of 'Princess of Eight Treasure” which had been concerned by some scholars. In the analysis, I try to point out that the Princess of Eight Treasure was originally a legend born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history,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s and interpretations by local people, the exotic female spirit killed by primitives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half immortals'. The phenomenon in Kenting settlements shows that Taiwanese folk religions have a great flexi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to respond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personal / social need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1:25: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25003-1.pdf: 5821393 bytes, checksum: cbbe82478f157035ea95e2fbe8243e5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目錄vii
圖目錄x
表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範圍模糊的人群和他們的邊界1
第二節 理論回顧:漢人宗教中的地域性2
1. 祭祀圈:聚落核心的神明及其地域組織演變3
2. 象徵關係:地域化,以及各地域層級的連結7
3. 當宗教進入現代社會:跨地域連結10
第三節 研究時間與方法16
第四節 研究目的、主題及章節安排17
 
第二章 「墾丁」和「正墾丁人」19
第一節 「墾丁」的當代地理意涵19
第二節 墾丁里基本資訊23
1. 基本地理資訊23
2. 墾丁里行政機關、大型連鎖飯店及休閒設施25
3. 墾丁里之氣候感及其影響26
第三節 墾丁里的內部主要聚落28
1. 潭子灣聚落29
2. 社頂聚落33
3. 墾丁聚落39
第四節 墾丁里內部的人群互動46
第五節 小結:複雜而充滿變化的墾丁里50
第三章 從「墾丁寮」到「墾丁大街」52
第一節 今昔之比52
第二節 清朝末年的緩慢轉變55
1. 番與帝國55
2. 番與閩、粵57
第三節 日治時期第一次經濟轉型59
第四節 從戰前到國民黨政府來臺66
1. 對於新政權的印象67
2. 從戰前到戰後的生活落差感68
3. L印象中的「墾丁二二八」始末70
第五節 第二次經濟轉型70
1. 第三核能發電廠71
2. 農業與觀光業之轉移72
第六節 家庭中的權力分佈轉移77
第七節 小結:地方對於國家機構的複雜感受81
第四章 鬼怪、異獸和法術:墾丁聚落的奇談83
第一節 從記憶到傳說:隱含的劃界83
第二節 空間性質的界線84
1. 魔神仔84
2. 道路:分類的灰色地帶87
第三節 社會性質的界線89
1. 蛇90
2. 石符93
第四節 多重界線的共同作用97
第五章 神、鬼、由鬼成神:破碎地域中的信仰邏輯100
第一節 還願哪裡去100
第二節 墾丁聚落的信仰生態:角頭神101
1. 政府與財團瓜分當地資源104
2. 大量外來人口流入當地104
3. 族群互動複雜105
第三節 外來神的具象化110
1. 有明確系譜關係的神明及其神蹟110
2. 無明確系譜關係的神明及其神蹟116
第四節 聚落內的陰神124
第五節 外地來的亡者129
第六節 八寶公主廟:國境邊界的衝突131
第七節 亡魂的轉變:從海濱白骨到「半入仙班138
1. 找到骨頭138
2. 立廟141
3. 和解儀式151
第八節 小結:神明的「漢番」邏輯以及鬼的「秩序」邏輯156
第六章 結論161
第一節 重訪臺灣漢人宗教研究的地域觀161
第二節 地方信仰的內在邏輯162
第三節 研究貢獻:多重劃界意義下的民間信仰樣貌16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164
第五節 後話165
參考文獻167
附錄一 社頂部落三乃宮之相關筆記180
附錄一 日據時期住所番地與現行行政區域對照表182
附錄三 墾丁聚落內的宗教簡史和現況188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有神就有鬼:恆春半島沿海聚落的宗教現象zh_TW
dc.titleIf Gods Exist, Then So Do Ghosts: Religious Phenomena
of a Coastal Settlement in Hengchun Peninsula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瑋嬪(Wei-Pin Lin),陳怡君(I-Chun Chen)
dc.subject.keyword墾丁,原住民族,移民,地方傳說,八寶公主,zh_TW
dc.subject.keywordKenting,indigenous peoples,immigrations,folk tale,Princess of Eight Treasure,en
dc.relation.page197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60121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6-08-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人類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人類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5.6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