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2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鶴宜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解佳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Jung Hsieh | en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1:19:3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3-11-10 | - |
dc.date.copyright | 2016-11-02 | - |
dc.date.issued | 2016 | - |
dc.date.submitted | 2002-01-01 |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報紙與雜誌
(一)臺灣 (戰前) 《臺灣》1922-1924(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臺北市:漢珍數位圖書公司,2005年) 《臺南新報》(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立圖書館復刻本,2009年) 《臺灣文學》(臺灣文藝作家協會,1931-1932年) 《臺灣文藝》(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新文學》(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臺灣警察時報》(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福爾摩沙》(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明日》(明日雜誌社,1930年) 《南音》(臺北: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先發部隊》(臺灣文藝協會,1934年) (戰後) 《臺灣文化》(臺北:臺灣文化協進會) 《臺北文物》(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二)中國 以下資料取自大成老舊刊、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讀秀等電子資料庫: 《月月小說》 《娛閒錄》 《民國日報・覺悟》 《民新特刊》 《知用學生》 《現代評論》 《晨報》 《晨報副刊》 《東流》 《東方雜誌》 《新青年》 《婦女週報》 《戲劇》 《雜文》 《國貨月報》 《舞臺藝術》 《教育與民眾》 《電影月報》 《學生文藝叢刊》 二、文書 《臺中州報》(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臺北州報》(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臺南州報》(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新竹州報》(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高雄州報》(電子資料庫,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三、專書 山東省文化廳文化藝術志編輯辦公室編:《山東省文化藝術志資料彙編》第2輯(山東:編輯辦公室編印,1984年) 大笹吉雄:《日本現代演劇史:昭和戰前篇》(東京:白水社,1990年) 小野信爾:《五四運動在日本》(日本:汲古書院,2003年) 三澤真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2001年) 三澤真美惠:《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第1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 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編:《福建新文學史料集刊第一輯》(福州: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文化史料叢刊》第7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文化史料叢刊》第8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第9輯,總109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工作委員會編:〈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不二出版編:《『台湾出版警察報』解說・禁図書新聞リスト》(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王乃信等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一九一三~一九一六年)》,第1冊文化運動(臺北:海峽學術,2006年) 王乃信等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一九一三~一九一六年)》第4冊無政府主義運動、民族革命運動、農民運動(臺北:海峽學術,2006年) 王風霞:《文明戲考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本書編委會編:《熊佛西戲劇文集(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台湾総督府警務局保安課図書掛編:《台湾出版警察報》復刻版(東京:不二出版,2001年) 田漢著,田漢全集編委會編:《田漢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藝,2000年) 田申:《我的父親田漢》(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4年) 田本相總主編,方梓勳、胡志毅分冊主編:《中國話劇藝術通史》第3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左聯回憶錄編輯組編:《左聯回憶錄》(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朱有瓛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宋春舫:《宋春舫論劇第一集》(上海:中華書局,1923年) 余上沅編,《國劇運動》(上海:新月,1927年) 杜雲之:《中華民國電影史(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91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增定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時學:《顛覆的力量:20世紀西方左翼戲劇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杜宣:《杜宣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臺南:南市文化,1999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年) 吳燕和、陳淑容編:《吳坤煌詩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何琳編:《銀海沉浮:何非光畫傳》(臺中:中市文化局,2004年) 何鳳嬌,陳美蓉訪問記錄:《固園黃家:黃天橫先生訪談錄》(新店:國史館,2008年) 谷曙光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9圖錄(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邱坤良:《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2008年) 河原功:《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2004年) 河竹繁俊:《日本演劇全史》(東京:岩波書店,1959年)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2012年)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1993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侯曜:《棄婦》(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侯曜:《復活的玫瑰》國難後第1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侯曜:《春的生日》國難後第1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若林正丈著,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7年)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2009年) 馬伯援:《三十三年的賸話》(新竹:馬必寧等家屬出版,1984年)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徐公美:《歧途》(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2000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6年 張深切著,陳芳明等編:《張深切全集卷1・里程碑》(臺北:文經,1988年) 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二)》(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年) 張我軍:《張我軍全集》(台北:人間出版,2002年) 張庚:《張庚文錄》第1卷(長沙:湖南文藝,2003年) 張偉:《談影小集 : 中國現代影壇的塵封一隅》(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張春田:《思想史視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後的女性解放話語》(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 梁啟超:《梁啟超選集》下卷(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詩集》(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陳淑容:《一九三〇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南市圖,2004年) 陳白塵、董健:《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899-1949》(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 陳世雄、曾永義編:《閩南戲劇》(福州:福建人民版社,2008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卷9(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黃武雄:《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1980年) 黃仁編:《何非光:圖文資料彙編》(臺北:電影資料館,2000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黃得時著,江寶釵主編:《黃得時全集》卷4(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2年) 《廈門通俗教育社年鑑》(廈門:出版者不詳,1927年)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〇-一九三二)》(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楊渡:《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一九二三-一九三六)》(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廈門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編:《廈門文化藝術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2000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2000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臺中市:晨星,2002年) 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市:南京大學,2003年)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2003年) 葛飛:《戲劇、革命與都市漩渦──1930年代左翼劇運、劇人在上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才林:《民國社會教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年) 熊佛西:《青春底悲哀》(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熊佛西:《戲劇大眾化之實驗》(正中書局,1936年) 菊池寬著,沈宰白譯:《戲劇研究》(上海:上海良友圖書,1926年?) 趙家壁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九集戲劇集》(上海:良友,1935年) 蒲伯英著,中國戲劇家協會四川分會等編:《闊人的孝道》(四川,1990年) 實藤惠秀著,潭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鄭伯奇:《憶創造社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鄭培為、劉桂清主編:《中國無聲電影劇本(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 劉柏青編:《日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簡史1921-1934》(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年)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1998年) 劉平:《中日現代演劇交流圖史》(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劉子凌編:《話劇與社會:20世紀30年代中國話劇文獻史料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魯迅大辭典編委會編:《魯迅大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盧嘉興著,呂興昌編校:《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下)》(臺南: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 錢鴻競等編:《創造社資料(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蘇關鑫編:《歐陽予倩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2009年) 四、論文 下村作次郎:〈台灣人詩人吳坤煌の東京時代(1929年-1938年)──朝鮮人演劇活動家金斗鎔や日本人劇作家秋田雨雀との交流をめぐって〉,《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第27期(2006年3月) 下村作次郎:〈現代舞蹈和臺灣現代文學──透過吳坤煌與崔承喜的交流〉,《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臺灣號(臺北:文建會,2007年) 小谷一郎著,王建華譯:〈關於王道源以及「青年藝術家聯盟」的事〉,《上海魯迅研究 2013 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第3期(1996年9月) 石婉舜:〈臺灣總督府戲劇(曲)政策之研究(1895-1945)〉成果報告書,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3-2) 石婉舜:《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石婉舜:〈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呂芳上 〈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 李孝悌:〈民初的戲劇改良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6月) 李宛儒:〈臺灣新式戲劇的早期發展〉,收於袁國興主編:《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宛儒:《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湾近代劇の生成と発展 : 植民地知識人の演劇活動の系譜を中心に》(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12年) 李遠達:〈試論改良新戲《黑籍冤魂》的藝員與觀眾互動〉,《漢語言文學研究》第4卷第4期,(2013年12月)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第17卷第2期(2006年6月) 松浦恆雄:〈文明戲的實像──中國戲劇的現代自覺〉,《城市知識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國現代性的歷史視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河原功:〈日本統治期台湾での「検閲」の実態〉,《2005年度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財団法人交流協会:2005年9月) 邱坤良:〈文學作家、劇本創作與舞台呈現──以楊逵戲劇論為中心〉,《戲劇研究》第6期(2010年7月) 周婉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臺灣史料研究》第37期(2011年6月) 柳書琴:〈左翼文化走廊與不轉向敘事:臺灣日語作家吳坤煌的詩歌與戲劇游擊〉,《「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徐千邦:《日據時期檢閱制度下的台灣左翼文學》(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3年) 許雪姬:〈台灣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思想》第16期(2010年7月) 張文薰:〈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臺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年2月) 張耀仁:〈想像的「中國新文學」?以賴和接任學藝欄編輯前後之《臺灣民報》為析論對象〉,《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集:臺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臺北:文訊雜誌社出版,2008年) 張惠芳:《張淑子及其作品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10年) 黃美月《臺南士紳黃欣之研究(1885-194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年) 陳翹:〈福建話劇活動裡史述略〉,《戲劇學刊》第8期(2008年7月) 葛飛:〈戲劇大眾化實踐的政治空間及其承擔者──兼論「劇聯」組織性質的演變〉,《中國現代文藝論叢》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一九三〇年代台灣左、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鄒易儒碩論:《無政府主義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王詩琅之思想前景與文藝活動關係研究》(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蔡盛琦:〈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91年第2期(2002年12月) 鍾欣志、蔡祝青:〈百年回顧:春柳社《茶花女》新考〉,《戲劇學刊》第8期(2008年7月) 顏一煙:〈「中華留日戲劇協會」簡憶〉,《上海戲劇》第5期(1980年) 羅詩雲:《郁達夫在台灣:從日治到戰後的接受過程》(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顧文勛:〈「春柳社友」林天民的新劇活動與劇本創作──「未刊話劇史料拾零」之一〉,《中國話劇研究第十一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五、網站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http://laokan.dachengdata.com 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www.cnbksy.com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http://hyerm.ntl.edu.tw:2136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http://archives.lib.nthu.edu.tw/jcyeh/ 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index.php?title=首頁&oldid=455842 賴和紀念館,賴和期刊目錄:http://cls.hs.yzu.edu.tw/laihe/B1/b22_2a.htm。賴和藏書:http://cls.hs.yzu.edu.tw/laihe/B1/b22_2.htm 讀秀:http://www.duxiu.com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21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臺灣新劇形成的兩大影響來源:日本與中國,前者的影響研究在近年來日益深積,然而後者的影響研究仍有很多空白,可說長期停留在「受文明戲及五四戲劇影響」這樣籠統的認識上,未追究其中的實質內涵,解釋其影響程度、範圍和時間究竟如何。本論文透過臺灣新劇人士在臺灣、日本、中國三地的往來活動,以及戲劇思潮、戲劇文本的流通,重新回溯日治時期臺灣新劇史,藉以釐清臺灣知識分子新劇與中國戲劇的實質關係及其限度為何的問題。論文有三個主要章節:第二章探討1920年代中國新文學運動與廈門通俗教育社,如何促使臺灣新劇的萌發,又由於這樣的學習經驗不足以深化臺灣新劇的發展,其影響力在20年代末期以後被日本所取代。第三章討論的是臺人在日本與中國劇界的接觸,焦點放在30年代吳坤煌和左翼劇人的交流上。第四章則是分析在臺演出的中國劇本。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formation of Taiwan’s New Drama was majorly influenced by Japan and China. While the former’s influence has been vastly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the latter’s influence has remained marginal with a vague understanding that “Taiwan’s New Drama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y China’s Crude Stage Play (bûn-bîng hì) and May Fourth Drama” without investigating its essence and explaining the scope, period, and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is accoun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ubstan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s New Drama promoted by the culturally enlightened and China’s drama and its limitations, the author is dedicated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aiwan’s New Drama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period through the exchange activities of Taiwanese new dramatists in Taiwan, Japan, and China, as well as the New Drama trend and the spread of texts. There are three main chapters in this study: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China’s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and Amoy (Ē-mn̂g) Popular Education Club motivated Taiwan’s New Drama in the 1920s, and how the influence was replaced by Japan since the late 1920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insufficient learning experience fail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New Drama.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Taiwanese people’s contact with China’s drama circle in Japan, focusing on the exchanges between Ngôo Khun-hông (1909-1989) and left-wing dramatists in the 1930s. Lastly, i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inese scripts played in Taiw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1:19: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99129008-1.pdf: 2774528 bytes, checksum: c63ad1a58cd3f81cb1b1f9f55518f16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題旨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界定 2 第三節 「新劇」、「文明戲」等詞語的多義性及其意義 4 第四節 新劇論著研究回顧 6 第二章 中國新劇運動影響的探討: 1920年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新劇視野 11 第一節 背景:「中國」的意涵 11 第二節 印刷媒體與新劇觀念的生成 15 一、1954年的回顧 15 二、印刷媒體與「文學界」 17 三、中國劇本登載及意義分析 22 四、影響來源的轉折:以葉榮鐘的戲劇觀為中心 28 第三節 「廈門通俗教育社」考察 35 一、福建現代戲劇發展及戲劇史論著回顧 36 二、廈門通俗教育社的組織及戲劇觀 38 三、文化與通俗:與臺灣新劇的對照 43 第三章 臺人在日本與中國劇界的接觸 47 第一節 1920年代臺灣留學生的新劇初試 47 一、「東京臺灣青年會」的演劇餘興 47 二、少數與中國人士戲劇交流的紀錄 51 第二節 1930年代參與中國留學生演劇──以吳坤煌為中心 53 一、三〇年代東京的臺灣文藝團體 53 二、吳坤煌的戲劇軌跡 55 第三節 回返島內:臺灣左翼戲劇的出現 65 一、臺灣左翼戲劇的淵源與特性 65 二、「文藝大眾化」理念下的新劇再出發 70 第四章 二、三〇年代在臺演出的中國劇本 77 第一節 劇本的流通、傳演和檢閱 79 第二節 劇本類型:大異其趣的「新劇」 84 一、「五四」風潮所及的劇本 85 二、「改良新戲」 85 三、化裝演講劇本 87 四、電影相關的劇本 88 第三節 戲劇的主題 89 一、階級問題 90 二、毒害 90 三、婚戀、女性 91 第五章 結論 105 參考文獻 111 | - |
dc.language.iso | zh_TW | - |
dc.title | 一九二、三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新劇與中國戲劇的關係探討 | zh_TW |
dc.title |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s New Drama by the Culturally Enlightened and China's Drama in the 1920s and 1930s | en |
dc.type | Thesis |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徐亞湘;石婉舜 | zh_TW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 | en |
dc.subject.keyword | 新劇,留學生,吳坤煌,左翼戲劇,廈門通俗教育社,中國劇本,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ew Drama,overseas student,Ngoo Khun-hong,left-wing theatre,Amoy Popular Education Club,Chinese script, | en |
dc.relation.page | 119 |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2616 |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
dc.date.accepted | 2016-08-19 |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系 | -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2.pdf | 2.71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