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5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夏鑄九(Chu-joe Hsia)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n-Wei Ch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張晉維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6:04:2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8-19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8-1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資料
丁榮生(2001年3月27日)。台北大稻埕圓環明春新生,李祖原以空間膠囊融合美食街、文化巷、戲曲埕。中國時報,版次不詳。 卞鳳奎(2004)。夜市漫談。台北文獻,148,257-274。 王志弘(1993)。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思想評介。空間,53,112-118。 王志弘(1994)。空間與社會──邁向社會優位的空間理論。空間,60,92-97。 王東奎(1989)。台北市建成圓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台中。 王鴻楷(1980)。德爾菲法技法在土地發展模擬中的應用。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王鴻楷(1990)。台北都會區消費空間結構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丘延亮(1979)。極目田野。台北:牧童。 包亞明編(2005)。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80)。台北市史畫集。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1)。建成圓環美食館規劃設計案競圖報導。建築師,316,124-134。 白瑾(1981)。都市設計與都市設計教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1),155-165。 白瑾等(1994)。台灣都市設計展望──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成立大會開幕致詞。空間,57,72-75。 朱紀中、盧怡安(2002)。小本創業捷徑──擺地攤。商業時代,94,44-48 吳佳燕(2003)。美食記憶重現──建成圓環換新裝。台北畫刊,421,39-42。 吳漫沙(2000)。追昔集。台北:文化局。 吳瀛濤(1958)。稻江回顧錄。台北文物,7(3),40-44。 李秀美(2001a)。大稻埕──西風東漸的濫觴。台北畫刊,398,16-25。 李秀美(2001b)。建成圓環──傳統美食天堂。台北畫刊,398,4-15。 李亞倫(2006年7月4日)。沒有人味,整建當然失敗。中國時報,A15版。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台北:玉山。 李青宜(1988)。阿爾都塞與「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台北:谷風。 李政亮(2006年7月9日)。文學圓環。中國時報,B7版。 李國祁(1985)。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清志(1999)。圓環啟示錄──世紀末台北城圓環所引發的空間議題。建築師,328,127-130。 卓立寰(2005)。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卓克華(199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 林正修(1993)。台灣戰後城鄉關係之政治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 林育慈(1997)。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以台北市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中。 祁寶忠(1983)。城市設計──是什麼?要怎麼做?。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333-338。 夏鑄九(1990)。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建築學報,1,137-152。 夏鑄九(1991)。建築論述中空間概念的變遷──一個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建築學報,5,1-20。 夏鑄九(1992)。理論建築。台北:台灣社會硏究社。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社。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47-82。 夏鑄九、王志弘編(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夏鑄九、黃永松(1995)。都市保存的歐洲先行者──義大利波隆尼亞經驗。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14-2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夏鑄九、葉庭芬(1981)。台北地區都市意象之研究。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49-102。 徐坤泉(1988)。暗礁。台北:文帥。 翁雲霞(1997年3月14日)。老地方美味小攤──繞著圓環吃美食。中國時報,版次不詳。 張文怡(2005)。建成圓環再生案之省思研究──馬仔現象的產生與應有對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 張景森(1988)。戰後台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31。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台北:業強。 畢恆達(2005)。教授爲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 : 學富文化。 郭廷以(1958)。台灣史事槪說。台北:正中。 郭良蕙(1987)。台北的女人。台北:爾雅。 郭振寰(1988a)。台北市道路圓環現況。都市交通,28,5-10。 郭振寰(1988b)。拆了圓環、別了圓環。都市交通,33,8-12。 陳正祥(1959)。台灣地誌。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 陳志梧(1988)。日本帝國主義下宜蘭城的空間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231-262。 陳坤宏(1989)。有關都市生態學空間結構的理論與批評。規劃學報,16,1-20。 陳培桂編(1871)。淡水廳志──十六卷。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 陳培桂編(2006)。淡水廳志──十六卷。台北:遠流。 陳湘琴(2005)。日治至戰後時期台灣都市細部規劃法制的功能與特性之變遷歷程(1895-1976)。都市與計劃,32(2),253-275。 陳萬益編(2004)。國民文選──散文卷。台北:玉山。 陳蓓如(1993)。都市設計在都市計劃規劃過程中角色之研究──以台北市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中。 陳應芬(1986)。都市非正部門之研究──以台北市攤販業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中。 喻肇青(1994)。台北市都市設計的省思。空間,60,66-67。 喻肇青等(1991)。如何塑造城市風貌?──座談:都市設計與都市環境的經營。空間,56,9-13。 曾憲文(1997年1月22日)。小檔案──建成圓環在台北市商圈的發展史。工商時報,版次不詳。 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劃政經脈絡及歷程分期之探討。規劃學報,14,1-15。 黃武達、小川英明、內藤昌(1995)。日治時代之台北市近代都市計劃(一)—─都市計劃之萌芽與展開。都市與計劃,22(1)期,99-122。 黃武達、小川英明、內藤昌(1998)。日治時代之台北市近代都市計劃(二)—─法制確立期之都市計劃。都市與計劃,25(1)期,107-131。 黃武達、蔡之豪、內藤昌(1997)。日治時代台灣近代都市計劃法制之創設—─創設期法制之內涵,並以台北市街之施行爲例。都市與計劃,24(2),99-127。 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向日葵文化。 黃展南(1977)。道路圓環操作理論之探討。運輸計劃季刊,6(1),93-106。 黃鈺淦(1986)。建成圓環改善方案之研究。都市交通,3,29-33。 黃應貴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麗玲編(2008)。流動與根著──台社都市與區域讀本。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 楊金嚴(2000年1月3日)。打造世界級首都,欠缺面的改變。聯合報,18版。 楊金嚴(2001年3月28日)。建成圓環吃得開。聯合報,18版。 葉光毅(1987)。都市政治經濟學基本理念之探討。規劃學報,14,33-46。 葉肅科(1993)。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1985-1945)。台北:自立晚報。 董鑒泓等編(1984)。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台北:明文。 廖春生(1988)。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爲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北。 劉宜佩(2006)。看台北建成圓環哪裡出了錯。EGG magazine,32,99-103。 潘國靈(2008年4月2日)。由街道大娘,看「拆那」城市。星島日報•年華,名筆論語。 蔣珮宜(2001)。台灣都市圓環變遷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 鄭朝陽(1996年8月4日)。都市開放空間系列報導──建成圓環,等待第二春。民生報,33版。 蕭百興(1994)。評介約翰•沃克(John Walker)的「設計史與設計的歷史」。空間,56,117-118。 蕭百興(1995)。從「論述(discourse)」到「設計論述(design discourse)」。空間,70,124-125。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台灣攤販的歷史形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謝偉勳(2000)。歐斯曼調整式都市計劃之探討。建築與規劃學報,1(1),1-17。 謝欽宗等(1997)。都市更新面面觀。空間,93,24-40。 羅時瑋(1986)。台灣地名與街名的比較。建築師,172,44-49。 蘇碩斌(2005a)。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轉變。台北:左岸。 蘇碩斌(2005b)。晚清帝國的台北社會──論「社會與國家」關係下的秩序運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33-84。 翻譯資料 英文部份 Castells, Manuel(1996)。「城市與草根群眾」之導言(Introduction to“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張淑玫譯)。台北:城鄉通訊。(原作1983年出版) Hall, Peter(1995)。都市與區域規劃(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張麗堂譯)。台北:巨流。(原作1992年出版) Harvey, David(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黃煜文譯)。台北:群學。(原作2006年出版) Jacobs, Jane(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吳鄭重譯)。台北:聯經。(原作1961年出版) Orum, Anthony M. & Xiangming, Chen(2005)。城市的世界──對地點的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析(The World of Cities: Places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曾茂娟、任遠譯)。上海:上海人民。(原作2003年出版) Relph, Edward(1998)。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 1880 to the Present)(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文化。(原作1987年出版) Swartz, David(2006)。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原作1997年出版) 日文部份 田中一二編(1998)。台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市史)(李朝熙譯)。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原作1931年出版) 矢內原忠雄(2004)。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日本帝囯主義下の台湾)(林明德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原作1905年出版) 郭中端、堀込憲二(1994)。從圓環小吃話圓環今昔(廟市──民の町:円環,卞鳳奎譯)。台北文獻,110,145-153。(原作1980年出版) 郭中端、堀込憲二(1995)。台北市西門町今昔滄桑史話(西門町──日本人がクワ入れをし、中国人が仕上げをした町,卞鳳奎譯)。台北文獻,111,109-119。(原作1980年出版) 郭中端、堀込憲二(1996)。市場與夜市(人が集まり市ができ、市が集まり街となる,卞鳳奎譯)。台北文獻,116,127-135。(原作1980年出版) 越澤明(1993)。台北的都市計劃──1895-1945年日據時期台灣的都市計劃(台北の都市計画──1895~1945年日拠時代における台湾の都市計画,卞鳳奎譯)。台北文獻,105,123-146。(原作出版年不詳) 葉倩瑋(1991)。清代台灣的都市化──以台北市爲例(清朝台湾の都市化──台北市を例に,卞鳳奎譯)。台北文獻,95,51-79。(原作出版年不詳) 劉捷(1992)。台灣文化展望(領台以後の治安状況──台湾社会運動史,林曙光譯)。高雄:春暉。(原作1936出版) 外文資料 英文部份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 Portes, Alejandro (1989). “World Underneath: The Origins,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Alejandro Portes , Manuel Castells, & Lauren A. Benton(eds.), The Infor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11-37 Castells, Manuel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Castells, Manuel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iu, Fred (1973). The Circle Restaurant: A Victim of Modernization. Echo of Things Chinese, Jul.-Aug.. Taipei: Echo Magazine Co.. Doke, E. R. & Swanson, N. E. (1995). Decision variables for selecting prototyp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 Delphi study of MIS manag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9(4), pp. 173-182. Giddens, Anthony (1985). The Nation State and Viol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sling, David, and Maitland, Barry (1985).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 London: Academy. Harvey, David (1985).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Harvey, David (2006).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New York: Routledge. Hillier, Bill & Hanson, Julienne (1984).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mley, Harry (1977). “The Formations of Cities: Initiative and motivation in building three walled cities in Taiwan”, in William K.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159-20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enri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Lynch, Kevin (1981).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Lynch, Kevin (1982). “City Design: What It is and How It Might be Taught”, in Education for Urban Design, pp. 105-111. New York: The Institute for Urban Design. Rapoport, Amos (197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Towards a Man-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 Oxford: Pergamon Press. Safdie, Moshe (1980). Constrains and Opportunities,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Jan./Feb., pp. 27. Soja, Edward W. (1989). Post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 Wu, Linda (1973). Eating at the Circle. Echo of Things Chinese, Sep.-Oct.. Taipei: Echo Magazine Co.. 日文部份 郭中端、堀込憲二(1980)。中囯人の街づくり。東京:相模。 新田淳(1941)。新版台北風物圖繪──圓公園の料理。文藝台湾,2(5),26-27。 鶴見祐輔(1937)。後藤新平。東京:後藤新平伯傳記編纂會。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52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北市建成圓環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社會與政治過程塑造的空間形式,其活動形態根植於庶民生活,在聚集、消費、交換的脈絡中形成認同,表現共同的價值。然而,風華一世紀的圓環夜市卻在現代國家治理下走入歷史,一個台北城饒富集體記憶的都市地方就此消失。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爬梳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和新聞材料,爲建成圓環的生與死解秘。對歷史中的建成圓環嘗試理論思考,觀照世界經驗,提擬經濟、政治及意識形態三個面向的分析性假說:(1)夜市是都市之非正式空間,(2)都市計劃爲地方政府之空間干預,(3)技術官僚與現代主義的創造性破壞結果。經由理論與現實並置相互辯證,論析這段結構台灣社會的動態發展後,本文歸納出結論爲:建成圓環係台灣依賴發展下的非正式城市之伴生事物,卻在現代化理論與全球化資本主義貫穿的世界城市中,爲制度僵化的國家機器撩撥與利益分歧的地方政治撕裂,終於,在現代建築師以「生命之環」爲宣言,所執行的都市設計改建行動之下死亡,回首已是百年身。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Jian-Cheng Circle, a building typology of tremendous historical value in Taipei City, Taiwan, was the spatial form shaped by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in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s, its styles of activities rooted in everyday lives of people including food, drink and leisure under escapism of colonization. The common sense of local value emerged when the identification formed through the contexts of congregating, consuming and exchanging. However, the circle night-market which had sustain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fell away under the governance of modern state; an urban place that was filled with collective memories vanished. This paper was carefully written by reviewing considerable quantit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published reports,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demythologizing the death and life of Jian-Cheng Circle. I tried to engage in not only theoretical thinking before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history of Jian-Cheng Circle, but also look after world experience, then, brought up the analytical hypotheses of three main dimensions, including economy, politics and ideology: (1) night-markets are informal spaces in the city, (2) city planning is the spatial intervention of local state, and (3) the result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caused by the technological bureaucrat and modernism. After dissecting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which fairly structured Taiwanese society by juxtaposing and authenticating th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fact mutually, this paper reached the conclusion: Jian-Cheng Circle, a derivative of the informal city in Taiwan under dependent development, was harassed by the state apparatus whose institutions are rigid and torn by the local politics whose advantages are diverse in world cities penetrated by modernist theories and global capitalism. Finally, Jian-Cheng Circle died because of the reformed project of urban design, with the manifesto of “Modern Circle of Life”, roughly implemented by the modernist architects, and can never be redeeme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6:04: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5544006-1.pdf: 7042508 bytes, checksum: 1a60aaa54d77209dbec1eb5c6235958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動機 3 第四節 研究目的 4 第五節 研究設計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思考 8 第一節 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理論思考 13 第三節 分析性假說 19 第三章 歷史中的建成圓環(1908~2009) 23 第一節 殖民時期的公園夜市場 23 第二節 光復以後的圓環盛況 27 第三節 威權國家的交通治理與地方社會的貪婪想像 28 第四節 歷任台北市長無法推動的改建措施 31 第五節 都市更新啟動的改建規劃與政策 33 第六節 建成圓環美食館的建築經驗與危機 39 第四章 歷史中建成圓環的政治經濟分析 48 第一節 建成圓環表現的台灣都市性與社會意義 48 第二節 國家治理與地方政治下的建成圓環 52 第三節 現代主義論述空間化下的建成圓環 58 第五章 結論 75 第一節 非正式部門支配的台灣都市地景 75 第二節 地方政治與都市計劃的歷史轉向 76 第三節 現代主義建築下的文化領導權穿透 78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 後記:論文之後的一點期待 89 一、依賴城市中浮現的市民社會 89 二、解除國家神話的歷史性計劃 90 附錄二 歷史中的建成圓環(1709~2009) 94 一、清代的台北城(1895年之前) 94 二、殖民治理下的日新町圓形(1896~1945) 104 三、光復後重返圓環夜市(1946~1960) 120 四、快速都市化下的交通衝突與改建大樓的地方想像(1961~1980) 123 五、多位市長未能落實的改建措施沿革(1981~1994) 136 六、都市更新力量的挹注與挫折(1994~1998) 154 七、圓環專用區的解套方法與轉圜(1998~2001) 166 八、改建行動的展開與過程(2001~2003) 193 九、熄燈收場的短暫營運時光(2003~2006) 219 十、台北圓環再生前的風風雨雨(2006~2009) 250 附錄三 訪談記錄整理 281 一、建成圓環攤商代表 281 二、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代表 286 三、台北市政府代表 289 附錄四 專有名詞索引 29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建成圓環的生與死──地方政治與都市設計中的地方 | zh_TW |
dc.title | The Death and Life of Jian-Cheng Circle: A Place in the Local Politics and the Urban Desig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劉可強(Koh-Chiang Liu),江瑞祥(Risharng Chiang),王志弘(Chih-Hung Wang),簡旭伸(Shiuh-Shen Chien) | |
dc.subject.keyword | 建成圓環,都市地方,國家,地方政治,都市設計,台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ian-Cheng Circle,urban place,state,local politics,urban design,Taipei, | en |
dc.relation.page | 29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8-1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8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