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14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鴻楷(Hung-Kai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Ching-Chung We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翁慶鐘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4:06:26Z-
dc.date.available2010-02-24
dc.date.copyright2010-02-24
dc.date.issued2010
dc.date.submitted2010-02-08
dc.identifier.citationBaum, R., & Shevchenko, A. (1999). The 'State of the State'. In M. Goldman & R. MacFarquhar (Eds.),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tier, C. (2001). 'Zone Fever', the Arable Land Debate, and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China's evolving land use regime and its geographical contradic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0, 445-469.
Chen, C.-J. J. (2004). Transforming Rural China: How Local Institutions Shape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Routledge.
Chung, W.-S. T. H. (2002). Rural–urban transition in China: illegal land use and construction. Asia Pacific Viewpoint, 43(1).
Gar-On Yeh, A., & Li, X. I. A. (1999).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Land Los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3(3), 373-390.
Ho, P. (2008a). 國有化與私有化之間—作為第三條路的共有財產.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Ho, P. (2008b). 誰是中國土地的擁有者?:制度變遷、產權和社會衝突.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Hsing, Y.-t. (2009). Village Corporatism, Real Estate Projects and Territorial Aut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ang, Y. (2009). Private ownership: The real source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The McKinsey Quarterly, 2009(1).
L. Zhang , S. X. B. Z., J. P. Tian (2003). Self-help in housing and chengzhongcun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4), 912-937.
Leaf, M. (2006). Chengzhongcun: China's urbanizing villag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P. Lincoln Inst Land, Trans.). In Y. D. C. Song (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 critical issues in an era of rapid growth. Cambridge, Mass: Lincoln Inst Land Policy.
McGee, T. G. (1991).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N. Ginsburg, B. Koppel & T. G. McGee (Eds.), The Extended metropolis :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McGregor, R. (2006, 2006-03-07). 土地糾紛問題成為張德江的政治資本. 金融時報.
Oi, J.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1), 99-126.
Oi, J. C.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144, 1132-1149.
Oi, J. C. (1999).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lden, M. (1991a). 城市對抗農村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Selden, M. (1991b). 當代中國的土地所有制改革與政治經濟學 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Shen, J., Wong, K.-y., & Feng, Z. (2002). State-Sponsored and Spontaneous 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South China, 1980-1998. Urban Geography, 23(7), 674-694.
TIAN, L. (2008). The Chengzhongcun Land Market in China: Boon or Bane? — A Perspective on Property Righ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2(2), 282-304.
yakao555. (2008). 華南師範大學理科樓. In 華南師範大學理科樓 (Ed.).
Yang, Y. W., HK. (2007). Land property rights regimes in China. In F. Wu (Ed.), China's Emerging Cities: The Making of New Urbanism: Routledge, UK.
Zhu, J. (1999). The formation of a market-oriented local property development industry in transitional China: a Shenzhen case stud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1(10), 1839-1856.
Zhu, J. (2000). Urban Physical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to Market. Urban Affairs Review, 36(2), 178-196.
Zhu, J. (2002). Local Growth Coalition: The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of China's Gradualist Urban Land Ref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3(3), 534-548.
Zhu, J. (2004). Local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Order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during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8(2), 424-447.
中國第一爆成深圳城中村改造轉折點. (2005, 2005.5.23). 廣州日報.
方孝謙. (2003). 關係、制度、與中國政企研究. In 何. 陳. 耿曙 (Ed.), 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毛冬寶, 鐘. (2007). 城市化轉制轉地后社區集體經濟的轉型發展. 特區實踐與理論(3).
王如淵, 李. (2001). 深圳特區農村股份公司的規範化改造與城市管理.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
成小珍. (2007, 2007.9.10). 小穀圍街「脫臭名」 有了古味. 信息時報.
朱光磊. (2001). 改革開放之前的貧富差距 中國的貧富差距及政府控制 (pp. 93-106).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朱榮遠. (2006). 城中村─值得深思的特別城市功能. In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編輯委員會 (Ed.),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 2006 (pp. 188-196): 中國城市出版社.
考驗-福田區漁農村改造紀實. (2005, 2005/5/23). 深圳特區報.
吳介民. (1996). 同床異夢:珠江三角洲外商與地方之間假合資關係的個案研究. In 李思名, 鄧永成, 姜蘭虹 & 周素卿 (Eds.),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 台北
香港: 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
吳介民. (1998). 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 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 台灣政治學刊.
吳介民. (2001). 從「集體所有」到幹部支配 — 中國大陸農村土地制度變化的區域比較(蘇南和珠江三角洲).
吳鴻文. (2007, DEC). 深圳策城記. 城市中國, 24, 2.
折曉葉. (1997). 村莊的再造:一個'超級村莊'的社會變遷.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志明. (2009). 空間、權力與反抗:城中村違法建設的空間政治解析.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李明志. (2009a). 空間、權力與反抗—城中村違法建設的空間政治解析.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李明志. (2009b). 國家權力的空間化:制度變遷中的鄉村治理 空間、權力與反抗—城中村違法建設的空間政治解析.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李俊夫. (2004). 城中村的改造. 北京: 科學出版社.
李津逵. (2005). 城中村的真問題. 開放導報, 120(3).
李津逵. (2007). 中國:加速城市化的考驗.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李桂茹. (2003, 2003-12-30). 深圳即將成為我國首個全面告別農村的城市. 中國青年報.
李培林. (2002). 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裡的村莊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 2002(1).
李漢林. (2004). 單位與家 中國單位社會 : 議論,思考與硏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杜海燕. (1994). 鄉鎮工業的增長因素. In W. A. B. 林青松 (Ed.), 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 (pp. 54-80). Hong Kong: 牛津大學出版社.
谷圍新村村民今日上班忙. (2004, 2004-2-5). 番禺日報.
周一星, 韋亞平, 李郇, 敬東, 魏成, 呂維娟, et al. (2006). 土地失控誰之過?. 城市規劃, 30(11), 65-72.
周一鳴等. (2003). 當代華南的宗族與社會.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周小川. (2004). 從稅改趨勢看城市土地管理. 中國土地, 2004 (1).
周其仁. (1995). 中國農村改革:國家與土地所有權關係的變化—一個經濟制度變遷使的回顧. In 周其仁 (Ed.), 產權與制度變遷:中國改革的經驗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其仁. (2002). 產權與制度變遷:中國改革的經驗研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銳波, & 閆小培. (2009). 集體經濟:村落終結前的再組織紐帶——以深圳“城中村”為例. 經濟地理, 2009(04).
邱稜懿. (2006). 利益驅動的博弈過程—深圳城中村改造. 臺灣大學.
南方都市報. ( 2003-10-31). 深圳城市化全面提速 將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城市. 南方都市報
建設部課題組. (2007). 城中村的現狀特徵與存在問題. In 丁洪良 (Ed.), 城中村規劃建設問題研究 (pp. 17-25).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徐斯儉, & 呂爾浩. (2009). 市場化國家資本主義1990-2005:中國兩個地級城市個案研究. 中國大陸研究, 52(2).
徐善長. (2004). 土地市場的二元結構與政府職能轉變. 經濟研究參考, 68.
耿曙. (2005). 理論如何與個案對話? 評陳志柔的中國研究近著. 台灣社會學, 10.
高智晟. (2005, 2005-10-19 16:10:59). 廣州大學城建設拆遷案例剖析.
張五常. (2006). 第二階段的工業發展. In 張五常 (Ed.), 中國的未來 (pp. 6): 花千樹出版社.
張京祥, 何建頤, & 羅震東. (2007a). 土地使用制度變遷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體制轉型與中國城市空間重構.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京祥, 何建頤, & 羅震東. (2007b). 市場化體制環境對城市發展要素流動的總體影響 體制轉型與中國城市空間重構.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京祥, 何建頤, & 羅震東. (2007c). 社會結構變遷與城市空間結構的轉型重構 體制轉型與中國城市空間重構.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張厚安. (2009). 農民問題與土地—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大變革. 大陸研究教學通訊, 90.
張紅宇. (2001). 股份合作制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張興文, 滕禮, & 吳孟菲. (2005, 2005/5/23). 考驗-福田區漁農村改造紀實. 深圳特區報.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1). 深圳市寶安、龍崗區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深圳市.
深圳城中村土地產權結構的變化. (2009). from http://www.urbanmanage.cn/tdzc/html/?33.html
陳志柔. (2001). 中國大陸農村財產權制度變遷和地方制度基礎:閩南與蘇南的地區差異. 臺灣社會學, 2, 83-103.
陳重成. (2005). 中國農村的變與常:村落社會中的宗族組織. 遠景基金會季刊, 6(2).
陳劍波. (2008). 土地集體所有的治理結構: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 In 韓俊 (Ed.), 中國農村政策調查報告II. 上海.
華昌宜, & 李君如. (1997). 經濟改革開放後上海區域的空間發展與相關體制變遷之研究 (No. NSC 87-2415-h-002-04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楊友仁, 王鴻楷, & 郭健倫. (2004). 快速工業化下的中國大陸區域治理:以蘇州地區土地產權體制轉化為例. 中國大陸研究, 47(3).
楊友仁, & 夏鑄九. (2005). 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東莞地區為例. 都市與計畫, 32(3), 275-299.
楊友仁 , 王. (2006). 中國大陸地方土地產權體制的形構與演化:東莞地區案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3, 53-93.
楊春. (1996).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的轉變:從計畫經濟到世界市場經濟
In 李. 鄧. 姜. 周素卿 (Ed.),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 台北; 香港: 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
葛洪. (2007). 深圳市特區外城市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特區經濟(12).
漆傑. (2007). 我區城市化進程中財政面臨的負擔問題及建議. Retrieved from http://www.lgtj.gov.cn/xinxi/display.asp?id=3328.
熊明怡. (2006). 從廣州大學城建設看廣州市政府土地開發動力. 臺灣大學.
趙燕菁. (2001). 機制與對策:深圳寶安的土地閒置. 城市規劃, 25, 58-59.
趙燕菁. (2004). 高速發展與空間演進-深圳城市結構的選擇及其評價. 城市規劃, 28, 11.
趙燕菁. (2008). 災後規劃與產權重建. 城市發展研究, 15(4).
劉永紅. (2005). 快速城鎮化地區的政策實施建議——以深圳特區外地區為例. 小城鎮建設, 2005/9(94-96).
劉守英, & 蔣省三. (2006). 「土地財政」的緣由與風險.
劉昭吟, 趙. (2007). 在徵地城市化中重構城鄉土地產權:廈門模式 世界地理研究, 16(3).
盧彥錚. (2006). 深圳農地國有化“特例”. 財經雜誌, 171.
謝志巋. (2003). 化解城市化進程中的「城中村」問題. 特區理論與實踐.
簡博秀. (2004). Desakota與中國新的都市區域的發展. 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12.
藍宇蘊. (2005). 都市裡的村莊—一個'新村社共同體'的實地研究. 北京: 三聯書店.
羅小朋. (1994). 企業的等級結構與所有制. In W. A. B. 林青松 (Ed.), 中國鄉鎮企業的歷史性崛起 (pp. 160-211). Hong Kong: 牛津大學出版社.
羅平漢. (2006). 農村人民公社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譚剛. (2005). 城中村經濟主體、經濟活動及主要特征——深圳市福田區城中村調查. 開放導報, 2005(03).
譚剛. (2006). 城中村經濟主體、經濟活動及主要特徵. In 李羅力 (Ed.), 定位:深圳的全面創新與和諧發展 (pp. 198-208).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寶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7). 寶安縣志.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149-
dc.description.abstract2010年中國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為中共建政以來第十二個以農村問題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且是連續七年以「一號文件」關注農村的發展與改革;政策文件突顯地方政府推動快速都市化造成種種農村相關問題的重要性,而其中的核心即是農村土地問題。由於改革開放至今依然維持社會主義遺制中最為核心的「土地所有權制度」與「戶籍制度」依然維持城鄉二元,造成城鎮國有土地以外的土地由維持社會主義體制的「村集體」所有的制度格局;在國家壟斷都市土地所有權市場的制度下,村集體成為地方政府透過國有土地擴張以成全都市發展的廉價土地來源,而城中村就是城市擴張過程中沒有完全徵收村集體土地而形成的都市化農村。
本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三個都市化農村—城中村/村中城—為案例,探討農村如何利用本有土地,參與改革開放以來以都市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本研究將城鄉二元體制形成的農村—地方政府關係,就集體土地的開發上,化約作「社會力」與「公權力」的競爭、對抗與演化,以探討快速都市化下農村利用集體地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不同型態。三個農村案例依照「地域性」、「集體性」而有不同的發展條件;所謂「地域性」包括:一、受地方政府土地國有化所決定的區位;二、由區位所決定的集體地開發型態;「集體性」包括:一、制度性的「集體公有制」;二、社會性的「宗族網絡」。最後,本研究就三個案例不同的發展後果,試圖拼湊「集體公有制」如何在不同的土地開發格局下演化。三個案例就其地域性、集體性特點,歸納其發展類型分別為:漁農村—集體私有、石井社區—分散式集體、南亭村—部份集體。
論文的初步結論是:首先、「集體公有制」作為農村的普遍性制度,能否達成政治經濟自治,與農村內宗族網絡的型態高度相關,即「宗族」影響「集體性」的建構,決定了社會力的形成;其次、公權力/社會力互相對抗的焦點在於村集體地開發,也就是「地域性」的變化為農村與地方政府所決定,影響集體經濟的優劣;第三、集體經濟的好壞,決定了農民個人是否支持「集體公有制」的維持。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beginning of 2010, the No.1 document of China central government focuses on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三農問題) once again. This is the twelfth central No.1 document in the last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which concerns village/agriculture issues. These document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issues under the ongoing rapid-urbanization. The socialist legacy of urban-rural dichotomy in land ownership maintains to this day and results in a geographical pattern where state-owned urban areas are surrounded by village-owned countryside. Under the state-monopolized market of urban land ownership, village collectives become the source of low-cost land for the purpos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itiated by the local state, the so-called “town villages” are the results of state-led land expropriation.
This thesis chooses three urbanized-villages in Pearl-river Delta as cases to look into the process how socialist villages, pursuing their own economic interests, have joined the regional urban/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ir own collective land. With focus on the village collective land, this research conceptualizes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local state into “social force” and “public 'public authorities”, in order to discuss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villages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se three cases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ir “locality” and “collectivity.” Locality includes: 1. Locational conditions as determined by land nationalization; and 2. The land development types determined by the location. Collectivity takes account of: 1. The institution of public ownership; and 2. Kinship network.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villages indicate different paths of evolution of the socialist village public ownership: Yu-nong (漁農) village -- “collective privatization”; Shi-jing (石井) village -- “dispersed collective ownership”; Nan-ting (南亭) village -- “partial collective ownership”.
oWe conclude that: 1. Local clanship is a crucial factor in collectivity formation; 2. The conflict hbetween the social force and public powers happens in village land development, that is to say, the locality, as determined by both the village and local state, effec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oca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3.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ctive economy determines whether the “socialist village public ownership” w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farmer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4:06:2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5544003-1.pdf: 14040639 bytes, checksum: 3ea0fddb4cefa90b37169ddab03b404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內容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2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規劃 6
第二章 中國農村都市化的理論與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中國鄉村都市化的理論發展 7
第二節 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 12
第三節 土地產權視角下村集體都市化的三種樣態 16
第四節 市政府治理與村集體的政府職能 24
第三章 分析架構 29
第四章 城市中心的漁農村 33
第一節 沒有歷史的農村 33
第二節 紅線區內的宅基地模式 34
第三節 「中國第一爆」與超高容積改造 38
第四節 小結:沒有宗族的宅基地模式 42
第五章 城市外圍的石井社區 44
第一節 分散的宗族社會網絡 44
第二節 城市政府土地國有化前後的小集體發展 46
第三節 私人對集體的瓜分-水平式住房搶建 52
第四節 小結:弱集體的集體私有模式 55
第六章 新城瓜分後的南亭村 57
第一節 廣州大學城—城市政府的鋸型計畫 58
第二節 利益分化後的不平等的集體公有制 60
第三節 小結:內部不平等的集體公有制 65
第七章 結論 68
參考文獻 71
訪談對象: 76
索引 77
附錄 80
圖 一 1 城中村的形成與都市擴張之關係 4
圖 一 2 案例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googlemap自製) 5
圖 一 3研究規劃與時程 6
圖 二 1集體動員時期土地集中之過程 7
圖 二 2 Desakota 對於鄉村地區的假設性空間組態 8
圖 二 3集體之眼 13
圖 二 4中國鄉村政體轉型與土地產權 15
圖 二 6集體公有制轉制過程 21
圖 二 7深圳市土地使用現狀圖 25
圖 三 1分析架構圖 31
圖 四 3漁農村重建前現況示意圖 39
圖 四 4漁農村爆破後空拍圖(圖片來源:深圳市規劃局) 40
圖 四 5漁農村改造後示意圖 41
圖 五 1龍崗客家民居分佈 45
圖 五 5 2004年深圳市政府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49
圖 五 6 集體土地上的村民群體瓜分 54
圖 五 7 宅基地上的拆舊建新 54
圖 六 1廣州大學城南亭保留村與穀圍新村 57
圖 六 2廣州市徵用小穀圍島土地後返還土地位置示意圖 60
圖 六 4保留村與新村現況環境對照圖 64
圖 六 5南亭保留村再開發之構想 65
圖 六 6小穀圍島都市化意象 66
表 二 1傳統農村、現代城市社區、城中村社區之差異 20
表 二 2城市政府/村政府於三種都市化樣態中的職能關係 23
表 二 3深圳市城中村的村民私宅與人口結構 24
表 二 4 深圳特區內外城中村建築強度統計 24
表 二 5 1987-1999年寶安區城市規模的變化 27
表 二 6 特區內外集體土地都市化型態對照圖 28
表 三 1 集體土地類型的福利/收益對照 30
表 五 1石井社區範圍內主要姓氏之根據地、遷徙歷史、分佈 46
表 六 1南亭村「部份集體」下不同村民的房產控制與村戶關係 61
表 七 1 案例比較—集體公有制之社會與土地格局 68
表 七 2 案例比較—公權力與社會力 69
表 七 3 案例比較—集體公有制的轉型 7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快速都市化下村集體地的開發類型—珠三角城中村/村中城案例zh_TW
dc.titleTypes of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Villages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The Town-Villages and Village-Towns in the Pearl-River Delta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啟東(Chi-Tung Hung),簡旭伸(Shiuh-Shen Chien),陳志柔(Chih-Jou Chen)
dc.subject.keyword城中村,集體公有制,村集體土地,城鄉二元,都市化,城市化,zh_TW
dc.subject.keywordTown village,urban village,chengzhongcun,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village collective land,urban-rural dichotomy,urbanization,en
dc.relation.page9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0-02-0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3.7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