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94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許介鱗(Chie-lin x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Nozomi Oshima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大嶋望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0:38:4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10-29 | |
dc.date.copyright | 2008-10-29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10-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書籍
大衛•葛根(David Gergen)著,張正敏等譯,《美國總統的七門課》,台北:時報出版,2002年。 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著,王浦劬譯,《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年。 大前研一,《中華連邦》,東京:PHP研究所,2002年。 丹尼 羅伊(Denny Roy),何振盛譯,《台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古野直也著,許極燉譯,《台灣近代化秘史》,高雄:第一出版社,1994年。 西蒙尼特(D. Simomnet)著,方勝雄譯,《生態主張》,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林碧炤,《論國際關係的持續與轉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7年。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年。 李家泉,《陳水扁現象透視》,台北:海峽學術,2007年。 李家泉,《陳水扁主政台灣總評估》,台北:海峽學術,2003年。 吳寄南,《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台中:晨星出版,2000年。 胡忠信,《權力的傲慢 陳水扁的總統之路》,台北:商智文化,2001年。 哈佛燕京學社,《全球化與文明對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華特金士(Frederick M. Watkins) 、克拉姆尼克 (Isaac Kramnick)編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的時代:從一七五O年到現在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陳一新主編,《國際新形勢舆美中臺關係》,台北:遠景基金會出版,2004年。 陳漢文編著,《在國際舞台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許介鱗,《台灣史記》(續),巻四,台北:文英堂,2001年。 黃俊傑,〈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黃俊傑著,《台灣意識與文化》,台北:台打出版中心,2006年。《臺灣意識與臺灣 詹姆斯•D•巴伯(James D. Barder)著,胡杰等譯,《總統的性格》,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嚴安林,黃中平,《民進黨外交關係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6年。 戴國煇,《台灣史探微》,台北:南天書局,1999年。 二、日文書籍 小枝義人,衛藤征士朗,《検証 李登輝訪日 日本外交の転換点》,東京:星雲社,2001年。 小笠原欣幸,〈日中台関係への新視角〉,《中国21》,東京:講談社,2001年。 丸山勝,《陳水扁の時代 台湾・民進党誕生から政権獲得まで》,東京:藤原書店,2000年。 内田勝彦,《大丈夫か日台関係》,東京:産経新聞出版,2007年。 井尻秀憲,〈中国外交の「変化」と日中台関係の新思考〉,東京:東亜書房,2003年6月。 本田善彦,《台湾総統列伝》,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伊藤潔,《台湾》,東京:中公新書,1993年。 李登輝、小林よしのり,《李登輝学校の教え》,東京:小学館文庫,2003年。 草野厚,《連立政權:日本の政治 1993~》,東京都:文藝春秋株式會社,1999年。 凃照彥,《台湾の選択,両岸問題とアジアの未来》,東京:平凡社新書,2000年。 添谷芳秀,《日本外交と中國 1945-1972》,東京都:慶應通信,1995年。 森本敏,《イラク戦争と自衛隊派遣》(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4年。 渡邊利夫,中嶋嶺雄等著,《2005年美日中決勝台灣》,台灣:台灣先智出版,2001年。 三、英文書籍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1996, Taipei: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96. David Ea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A.A. Knopf, 1953. 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1993. James N. Rosenau,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1971. Karl W. Deutsch, ” Crisis Decision-Making: The Information Approach”, in Daniel Frei (ed.), 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 1982. L. R. Beach, Image Theory: Decision Making in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U.K.: Chichester, 1993. Margaret G. Hermann,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6. Reinhard Drifte, Japan’s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China since 1989: From Balancing to Bandwagoning :New York: Routledge,2003. Samuel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 四、中文期刊資料 王業立,〈政黨政治的困境與出路〉,時報文教基金會編,《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2003年。 王昆義,〈美國的反恐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3卷3期,2002年4月。 石之瑜,〈陳水扁的人格與大陸政策〉,《海峽評論》,120期,2000年12月。 石之瑜,〈認真批評陳水扁〉,《海峽評論》,132期,2001年12月號。 由冀,周子欽摘譯,〈後冷戰時期中共的亞太政策(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Post-Cold War Asia and the Pacific)〉,《國策期刊》,1995年5月。 林家五,熊欣華,黃國隆,〈認同對決策嵌陷行為的影響:個體與群體層次的分析〉,《台灣管理學刊》,第6卷,第1期,2006年2月。 李文志,〈外交政策-戰略動力不足的兩黨外交〉,《國家政策雙周刊》,1992年10月20日。 李中邦, 〈日本右翼在民進黨的神經中樞紮營落戶〉,《海峽評論》,2006年7月第187期。 何思慎 ,〈日、中升溫,臺灣失落?〉,《展 望 與 探 索》,(第 5 卷第 5 期) 杜繼平,〈從《台灣論》風波剖視台灣分離主義的奴才意識〉,第五屆「東亞和平與人權」國際研討會,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2002年2月22-25日。 吳安家,〈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季刊》, 第2卷第3期,2001年7月。 門洪華,〈中國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2期。 沈海涛〈小泉内閣的政策取向與中日關係的前景〉,《東北亞論壇》,2001年3期。 金溥聰,〈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1997年7月。 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2002年11月23日~11月24日。 孫升亮,〈陳水扁當局04年「台獨」活動升級六大表現〉,《半月談》,第2期,2003年。 孫升亮,〈陳水扁欲建「新戰略三角」台日關係有質變危險〉,《國際先驅導報》,2004年11月1日。 孫國祥,〈東亞經濟共同體和自由貿易協定政策之未來發展〉,《亞太研究通訊》,第4期,2006年7月。 孫學峰,〈現實主義的學術貢獻與未來發展〉,《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7期。 徐興慶,〈台日關係中的「日本文化論」〉,《台大日本語文研究》,第九期,2005年。 黃照堂,〈日本小泉內閣的中國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與談〉,《和平論壇「美日中情勢發展與兩岸關係」座談會》2001年。 黃昭堂,〈台灣、日本桌下常握手〉,《財訊月刊》,2002年12月號。 高朗,〈後冷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 陳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邊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7月5日。 陳水扁,〈外交政策-戰略動力不足的兩黨外交〉,《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國家安全》,1999年。 陳世敏,〈候選人形象與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1992年。 許世楷,「回顧三十年來台日中關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2002年11月。 楊志恆,〈日本小泉內閣的中國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和平論壇「美日中情勢發展與兩岸關係」座談會》,2001年5月26日。 楊鈞池,「後冷戰時期日本聯合政府與政治改革」《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六期�民國 91 年 6 月。 劉冠効,〈日本台海兩岸政策之研析〉,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國際化研討會,2005年10月28日。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舆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2003年4月。 蔡增家,〈經濟能夠打破政治的藩籬嗎?2000年以後台日關係的轉變〉,《遠景基金會季刊》,7卷3期,2006年7月。 廖書賢,〈後冷戰時期的日台關係;從經貿外交到安保外交的十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 顏萬進,〈評美國對台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和平論壇「美日中情勢發展與兩岸關係」座談會,2001年5月29日。 〈新一代日本議員崛起:日本對華展開強硬外交〉,《World Business Report》, 2005年7月1日。 五、日文期刊資料 小笠原欣幸,〈2004 年台湾総統選挙分析―― 陳水扁の再選と台湾アイデンティティ ――〉,《日本台湾学会報》,2005年5月。 小笠原欣幸,〈陳水扁政權-権力移行期の台湾〉,《問題と研究》,2003年10月。 天兒慧,〈日本からみた台灣問題と轉換期の日台關係〉,《國際問題》,第488 期,2000 年2 月。 中江要介,〈外務省改革の主眼は中國政策〉,《世界週報》,2002年9月17日號。 中江要介 〈日米同盟50年を清算しアジアとの共生の道を〉,《労働新聞》,2001年9月5日。 井尻秀憲,〈台灣の總統選舉にいたる中台關係〉,井尻秀憲編,《中台危機の圖》,東京:勁草書房,1997。 武見敬三,〈日中、日台關係における親中、親台派の終焉〉,《問題と研究》,東京都,第26卷,第8號,2001年。 楊永明,〈安全保障の二重の三角関係;日台関係1996-2000〉(日本国際政治学会50周年会 東京),2006年。 六、英文期刊資料 C. Holloman, “Using Both Head and Hear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Industrial Management, 1992, 34(6). Christopher R. Hughes, “Nat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 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mplication for South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Vol.18, No.1(March 2005).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 1954. Fred I. Greenstein,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Fred I. Greenstein and Nelson W. Polsby, Micropolitical Theory, Reading Mass: Addison-Welsly, 1975. James N. Rosenau(ed), Linkage Politics: Essays on the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p. 13. M. B. Smith, “A Map for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24, No. 3, 1968. Ross H. Munro,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Vol. 62 (Fall 1992). Robert S. Ross, “Explaining Taiwan's Revisionist Diploma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 15, Issue 48, 2006. Zalmay Khalilzad , Mark Bernstein, Scott Hassell, Robert J. Lempert and John Godges, Rand Review, vol.23, No.3 (Winter1999~2000). 七、碩博士論文 李明倫,《台北市議會職權運作之研究-以第七屆市議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世暉,《日本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何思慎,《戰後日本對華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胡淑裕,《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游秀齡,《大學生對我國新起政治人物的映象研究-以台灣籍政治人物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公共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八、報紙資料 《人民日報》(北京) 《中央日報》(北京)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新聞稿》(台北) 《每日新聞》(東京) 《新華社通信》(北京) 《產經新聞》(東京) 《読売新聞》(東京) 《總統府新聞稿》(台北) 《Voice of America》(華盛頓) 九、網路資源 人民網軍事資料 (http://military.people.com.cn/) 大紀元 (http://news.epochtimes.com/) 中華民國總統府 (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貿易局網站 (http://cus93.trade.gov.tw/fsci/) 中華民國(台灣)駐外單位聯合網站 (http://www.taiwanembassy.org/) 中華民國91年外交年鑑 (http://multilingual.mofa.gov.tw/)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 中國台灣網 (http://big5.chinataiwan.org/)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 民進黨 (http://www.dpp.org.tw/) 台灣智庫 和平論壇 (http://www.peaceforum.org.tw/)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http://blog.nownews.com/japanresearch/)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home.htm) 新華澳報 (http://www.waou.com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小笠原欣幸ホームページ (http://www.tufs.ac.jp/ts/personal/ogasawara/) 日本財務省 (http://www.mof.go.jp/siryou.htm) 日本觀光局 (http://www.jnto.go.jp/) 田中宇の国際ニュース解説 (http://tanakanews.com/) 独立行政法人経済産業研究所 (http://www.rieti.go.jp/) Straits Times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UN News Centre (http://www.un.org/New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94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1972年台日斷交以來,日本政府依據中日建交公報的共同聲明,策定台海政策;台灣與日本之間,轉為以民閒交流為主的實務外交關係李登輝執政時期,是台日關係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李登輝深受個人成長經驗的影響,在總統任內積極強化與日本自民黨的關係,讓台日關係逐漸由原本的民間交流發展至半官方的交往。2000年,台灣出現政黨輪替,民進黨取代國民黨成為新的執政黨,台日關係也進入了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本論文依照外交決策理論之三個主要面向進行分析。第一是外部條件與要求之變化,是指是國際情勢的變遷;第二是組織內部的變化,是指決策組織架構之模式;第三是決策者面向,是指決策者本人的思想、創見與決策模式。本論文以客觀的第三者角度(在台日本人),論述陳水扁執政期間台日關係的發展。 一般的外交研究學者在研究日台關係時,都只把焦點放在美日中三國的外交互動上,日台關係只是美日中三角關係的一個環節。極少有研究學者以台灣的角度來研究2000年以後日台關係的變遷與發展,特別是陳水扁的個人特質對台日關係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陳水扁政權對日政策的一大特徵在於:將對日政策建立在對日本統治時期的懷念,以及日本對台灣獨立運動的默許、支持的「日本友好態度」上;並期盼台日之間建立密切、友好的新時代合作關係,以共同對抗中國的崛起,是以理想主義為其出發點,但具備現實主義考量。 此外,陳水扁政權的對日政策上還有一個特點,即一方面以台獨言論向台獨基本教義派靠攏,穩固其權力基礎;另一方面加強推動台日關係,期盼藉由美日在亞太日益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日本國內聲勢日漸高漲的「國家正常化」呼聲,抵抗中國對台獨勢力的打壓,在重視國際關係發展的同時,也不忘國內政情需求。因此,在陳水扁八年政權期間,台灣的對日政策擺盪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國內取向與國際取向之間。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ince Japan severed official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in 1972, Tokyo’s decisions on diplomatic polic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ve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Sino-Japanese declaration made when official diplomatic relation established.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relationship turned into pragmatic but non-governmental since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came to a turning point during the period when former Taiwanese president Lee Teng-hui was in reign. Due to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background influences, he vigorously strengthen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LDP) of Japan, progressively shifted the communication ties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from non-governmental to semi-governmental. In the year 2000, there was a shift of governmental reign in Taiwan, a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DP)replaced Kuomitang (KMT)to become the ruling party of Taiwan. This thesis was written and critically analyzed in accordance to the theory of foreign affair strategic decision’s three main orientations. The first is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demands,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as to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affair changes; the second is the inner changes of an organization,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model of decision making group’s structure; the third being the decision maker’s orientation, being the decision maker’s self ideology, creative viewpoint and decision making model. In an objective view (Japanese in Taiwan),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 about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was shif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Chen Shui-bian’s reign. General researchers when researching Japan-Taiwan relationship, tend to put their focuses on the diplom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US, Japan and China, Japan-Taiwan relationship very often is only seemed as a segment of this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Very seldom is there a researcher using Taiwan’s perspective, to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Taiwan relationship since 2000,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s of Chen’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 upon this relationship.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political strategies upon Japan during Chen’s regime being: political strategies were built upon the fond memories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 over Taiwan, Japan’s tacit approval of Taiwan’s independence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support over Taiwanese’s ‘friendly attitude towards Japan’; Also holding expectations that Japan and Taiwan can establish a new epoch of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that is close and amicable, to oppose the rise of China. Though idealistically originated, but also endowed with realistic considerations. In addition, there is another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n political strategies upon Japan during Chen’s presidency, which being publicly making Taiwan independence related speeches to remain close with pro-independence faction to stabilize regime found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lso strengthen Japan-Taiwan relationship, hoping the ever increasing closeness of US-Japan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upsurge voices for ‘national normalization’ within Japan, to oppose Beijing’s suppression over Taiwan’s independent influence. While stressing importance over developmen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demands were not forgotten. Therefore, during Chen’s eight-year presidency, Taiwan’s political strategies upon Japan were swinging between idealist and realistic approac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ocus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0:38:4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4322048-1.pdf: 4930667 bytes, checksum: 1517333a9139d66a46df200e3359930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i 圖目錄…………………………………………………………………ix 表目錄…………………………………………………………………x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途徑與架構……………………………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四節 文獻回顧……………………………………………9 第五節 章節安排……………………………………………18 第二章 陳水扁政權時期的國際情勢分析……………………20 第一節 民主價值推銷與新反恐主義 ………………………20 第二節 中國的崛起 …………………………………………23 第三節 中日競合關係的發展 ………………………………27 第四節 小結…………………………………………………33 第三章 陳水扁政權時期的台灣情勢分析……………………35 第一節 政黨輪替後的台灣情勢(2000年∼2004年) ………35 第二節 2004年總統大選後的台灣情勢(2004年∼2006年) …41 第三節 陳水扁政權後期的台灣情勢(2006年∼2008年) ……49 第四節 小結……………………………………………………53 第四章 陳水扁個人的決策模式 ………………………………55 第一節 陳水扁的外交理念 …………………………………56 第二節 陳水扁的個人特質 …………………………………64 第三節 陳水扁之意識形態與決策模式 ……………………67 第四節 小結……………………………………………………74 第五章 陳水扁政權的對日政策分析 …………………………75 第一節 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中搖擺的對日政策 ………76 第二節 國內取向的對日政策 …………………………………82 第三節 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對日政策 ………………………87 第四節 台日重要人物之往來 …………………………………93 第五節 小結……………………………………………………95 第六章 日本對台政策分析……………………………………97 第一節 小泉純一郎的政策理念分析 …………………………98 第二節 小泉的對台政策分析 ………………………………102 第三節 日本自民黨與民主黨對台政策之比較 ……………111 第四節 日本內閣更換對台日關係之影響…………………117 第五節 小節…………………………………………………121 第七章 結論…………………………………………………123 第一節 陳水扁政權對日政策總結…………………………123 第二節 台日關係展望與未來………………………………125 參考書目………………………………………………………129 附錄 台日關係大事紀 …………………………………13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陳水扁政權的對日政策 | zh_TW |
dc.title | Taiwan's Japan Policy during Chen Shui Bian's Administrat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蕭全政,任耀廷 | |
dc.subject.keyword | 台日關係,陳水扁,小泉純一郎,民進黨,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en-Shui Pian,Koizumi Junichiro,DDP,Japan-Taiwan relationship, | en |
dc.relation.page | 14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10-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8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