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13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鶴宜(He-Yi Li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zu-Wei Ho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洪子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4T17:19:2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8-05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8-05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戲劇史 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 張庚、郭漢城著。《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大鴻,1998。 廖奔、劉彥君著。《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周華斌、朱聯群主編。《中國劇場史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二、歷史類 沈雲龍主編。《欽定科場條例》。(清)禮部集纂。《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四 十八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卷十七,頁五。 三、辭典類 蔣星煜、齊華森、趙山林主編。《明清傳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 趙應鐸主編。《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5。 四、單篇論文 才志華。〈關於沈起鳳生平的兩個問題〉。《呼倫貝爾學院學報》十三卷六期 (2005)。頁51-56。 王璦玲。〈「泥傀儡逢場作戲,也只與人同善」—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中之 文人主體與社會視野〉。發表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國際學術 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7年11月21-23日。 金文。〈從小說到戲曲:論沈起鳳傳奇《文星榜》對《聊齋˙胭脂》的改編〉。《文 教資料》十一月中旬刊(2007)。頁6-8。 張艷艷。〈淺析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扮男裝”形象〉。《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二十六卷五期(2007)。頁74-76。 五、專書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台灣學生,1986。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市:大安,1990。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臺北市:臺灣書店,1998。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市 : 中央硏究院中國 文哲硏究所,2005。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市:臺灣學生,2001。 丘慧瑩。《唐英戲曲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台北:文津,2000。 石永昌編著。《蘇州狀元石韞玉》。台北:文史哲,2001。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周鈞韜主編。《中國通俗小說家評傳》。河南:新華書店發行,中洲古籍出版社出 版,1993。 金寧芬。《康海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4。 孫書磊。《明末清初戲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胡世厚,鄒紹基編。《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河南:新華書店發行,中州古籍出 版社出版,1992年。645-652。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陸萼庭。〈沈起鳳年表〉。《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新華書屋發行,學林出版, 1995年。頁153-161。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台北縣:深坑,2000。 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台北市:文津,2005。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1998。 六、小說與劇本 (清)李玉著,王毅校注。《清忠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清)沈起鳳。《報恩猿》。《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5-6冊。吳梅編。上海:上海商 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才人福》。《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7-8冊。吳梅編。上海:上海商 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文星榜》。《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9-10冊。吳梅編。上海:上海 商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伏虎韜》。《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10-11冊。吳梅編。上海:上海 商務印書館,1928。 (清)沈起鳳。《諧鐸》。《筆記小說大觀》二編。台北:新興書局,1978。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七、詩文集 (唐)李商隱。〈李賀小傳〉。《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 總集類 1634˙欽定全唐文》。 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頁244。 (宋)張師正。《括異志》。《四部叢刊廣編 30》。臺北:台灣商務,1981。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故宮珍本叢刊第474冊 子部˙雜家》。故宮博物 院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宋)李昉 輯。《太平廣記》。《隋唐文明》第四十八卷。文懷沙主編。蘇州:古 吳軒出版社,2004。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國學備覽 集部12》。趙敏俐、尹小林主編。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明)王兆雲輯。《皇明詞林人物考(一)》。《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14。台北: 明文,1991。 (明)朱謀垔。《續畫史會要》。《明代傳記叢刊》藝林類4。台北:明文,1991。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國野史集成》38。成都:巴蜀書舍,1993。 (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七。《諸子集成續編》十七。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明)顧琰。《國寶新編》。《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22。台北:明文,1991。 (清)石韞玉。《獨學廬初稿、二稿、三稿、四稿、五稿、餘稿》。《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漁著,陳多註釋。《李笠翁曲話》。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清)朱竹垞著,姚柳依編。《靜志居詩話》。《明代傳記叢刊》學林類8。 台北:明文,1991。 (清)吳翌鳳編。《懷舊集》。卷七。 (清)吳翌鳳編。《東齋脞語》。收入《叢書集成續編》215。台北:新文豐,1989。 (清)吳翌鳳。《與稽齋叢稿》。《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袁枚。《子不語》。《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史仲文主編。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0。 (清)葉恭綽編。《全清詞鈔》。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清)張應昌輯。《國朝詩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潘介祉編。《明詩人小傳稿》。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 (清)錢謙益撰、錢陸燦編。《列朝詩集小傳》。台北市,明文,1991。 八、網路資料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灘簧】條目。網站: http://203.72.198.245/web/Default.htm 。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13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作為乾隆時代廣受歡迎的通俗劇作家,沈起鳳在今日卻以筆記小說《諧鐸》聞名,其編劇家的身份,便顯得淹沒不聞。檢視沈起鳳戲劇之研究者荒稀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其劇作數量雖豐,但卻大多亡佚不傳,在今日的戲曲舞台亦甚少搬演;而目前可見的傳奇劇本《紅心詞客四種》之藝術成就,亦僅止於生動流暢而未有特殊的創造與氣度,流於後世所評論乾隆時代文人傳奇僵化刻板、盲目追逐形式的評價格局。
本文以認同前述關於沈起鳳以及乾隆時代的評價為前提,嘗試以《紅心詞客四種》為本,為沈起鳳以及其所表現的乾隆時代劇作熟悉程式、追逐新奇、玩弄形式而缺乏創意的種種特色,從戲曲體裁、文學思潮發展脈絡中的類型、作家個人經歷與性格呈現的類型、以及針對類型文學書寫策略三方面,尋找《紅心詞客四種》創成的心理動機,以之和《紅心詞客四種》的藝術成就相互證成,以還原沈起鳳一輩劇作家的創作環境條件,探討其擁有的資源與侷限,補足乾隆時代劇作家概括的面貌評價,同時也重新看待類型題材與情節程式對戲曲體裁發展的利弊價值。 本文所使用的材料以文本為主,即沈起鳳的《紅心詞客四種》與筆記小說《諧鐸》;而以沈起鳳生平的相關記載、研究為輔。第一章緒論首先呈現沈起鳳劇作與乾隆時代劇壇的面貌,進行沈起鳳研究的文獻回顧。 第二章〈沈起鳳的生平與作品〉則介紹沈起鳳的生平與作品,本章將沈起鳳的生平經歷視為另一個文本,解讀其中呈現的心理動機與情感意涵,以沈起鳳個人的性格分析,為解讀沈起鳳文學作品的基礎鋪墊。 第三章〈文士的詠歎與批判:《紅心詞客四種》的意識類型〉以《紅心詞客四種》為主、《諧鐸》為輔,從文學之文本的層次檢視其關注的題材類型與描寫手法,進而探討沈起鳳身為文士的人格情志在文學作品中的展現,以及其面對外在環境立身處世的思想原則類型。 第四章〈類型的敷演:《紅心詞客四種》的戲曲程式質變〉乃專注於戲劇的層次,討論《紅心詞客四種》中大量使用的程式技巧,檢視沈起鳳使用程式的創作意識,推察沈起鳳身為文人劇作家,其看待戲曲程式、乃至於戲曲編劇的角度。 第五章〈《紅心詞客四種》寫作的偏離與追求〉與第六章〈結論:沈起鳳的追求與落空〉則在前文由內到外的種種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作者的情感動機、創作動機、與創作成果三方相互映證,探討編劇生涯對沈起鳳人生的意義、以及沈起鳳之於乾隆時代文人傳奇的意義,重新找到難脫類型窠臼的乾隆時代劇作在戲曲發展脈絡上的定位。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7:19:2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29006-1.pdf: 1308029 bytes, checksum: 83e14a6dd8f041014113652eada7949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 1 貳、文獻回顧 2 參、研究方法 3 肆、乾隆時代戲劇中的沈起鳳 4 一、唐英的取法花部 4 二、蔣士銓的案頭堅持 6 三、沈起鳳與《紅心詞客四種》 6 第二章 文人與文人傳奇—沈起鳳生平與作品 9 壹、作家身影 9 一、懷才不遇的仕途 10 二、失意科場,得意劇場 12 三、博學名士的風流 17 貳、《諧鐸》與《紅心詞客》四種 23 一、《諧鐸》內容簡介 23 二、《紅心詞客四種》 29 (一)《報恩緣》 29 (二)《才人福》 34 (三)《文星榜》 40 (四)《伏虎韜》 45 第三章 文士的詠歎與批判— 從《紅心詞客四種》的題材類型見其意識型態 51 壹、才學遊戲的耽溺:炫才行為中的自尊自戀意識 52 一、對正統知識權威的仰賴:以《諧鐸》為例 52 二、主角才學的類型表現手法 55 三、作者才學的類型表現手法 57 貳、追求性靈之理念與強烈的表演意識 60 一、晚明思潮的基底 60 二、性靈任真與縱慾敗德的模糊界線 61 三、將婚姻 / 情愛 / 性靈劃上等號的表演 64 四、理念大旗下的空疏流弊 66 參、執著於釐清真假的意識 67 一、自清的選擇與真假的辯證 67 二、春秋之筆˙詩的正義:真與假的描寫筆觸 70 肆、從才子偶配理想見其性別意識— 《紅心詞客四種》中女性形象的附屬性質 74 一、理想的賢妻 75 (一)《紅心詞客四種》中的佳人形象 75 (二)沈起鳳的理想佳人典型 76 二、不理想的悍妻 79 (一)《伏虎韜》的悍婦 80 (二)沈起鳳的悍婦典型 81 伍、富貴窮通之辯—才子對外在世界的思索與互動意識 84 一、骯髒污穢的世道 85 (一)沽名釣譽 86 (二)、執法不公 87 (三)、欺貧愛富 90 二、文士的應對與退縮 92 (一)呆氣的堅持 92 (二)文道與世道的衝突 95 (三)、輕薄折福的自我解答 96 陸、小結:文人意識與世俗的含糊妥協 98 第四章 《紅心詞客四種》的類型演繹與戲劇經營 101 壹、結構性類型情節的功能變化 102 一、運用位置的多變:戲劇效果的經濟性 102 貳、段落性類型情節的內涵新意 104 (一)《紅心詞客四種》中假婚套數的虛假性 105 (二)單一類型情節的運用轉化 106 (三)特定類型情節的移植 113 (四)《紅心詞客四種》使用類型情節的後設意識與侷限 115 參、填充性類型情節的細部發揮 116 一、刻畫人物的語言策略 117 (一)打油詩、小曲塑造俚俗人物 117 (二)文士當面敘禮 119 (三)細部描寫的類型想像性 123 二、舞台元素與細部類型情節的融合 125 (一)舞台元素對《紅心詞客四種》細部情節的影響 126 (二)對承繼資源的理解與應用角度 129 肆、小結:《紅心詞客四種》戲劇格局的限制 131 第五章《紅心詞客四種》的表層題旨與潛在意涵 133 壹、劇作與本事的離合 133 一、《報恩緣》與〈小翠〉 133 二、《文星榜》與〈胭脂〉 134 三、《伏虎韜》與〈醫妒〉 136 四、《才人福》與眾名士 137 貳、《伏虎韜》:「男性」與「文士」的屈從解讀 140 一、悍婦必須美麗—《伏虎韜》中對婚姻權力的理解 141 二、屈從與扭轉:男性與知識份子的雙重權力鞏固 141 參、《才人福》與《文星榜》的才子遊戲 144 一、才子的命運遊戲:作者理想的投射 145 二、才士的半推半就:類型概念與內在真實的落差 145 三、四兩撥千斤或避重就輕?—¬遊戲之名的心機 147 肆、《文星榜》的佳人遊戲 149 一、便宜行事的優勢 150 二、以親情包裝的僭越 151 三、假扮/揭露的游移投機 153 四、戲謔的品行 154 五、造世主的傀儡—向采蘋權力的真實意涵 156 伍、《報恩緣》的仙佛證果 157 一、正統權威:天庭仙班與雅文學的對應關係 158 二、鄉野傳說的迷夢:對俗文學的借力 160 (一)入夢:鄉野傳說的借用 160 (二)出夢:重拾雅文學的姿態 164 三、現實體制與雅文學道統的雙重回歸 165 第六章 結論:沈起鳳的追求與落空 167 壹、從《紅心詞客四種》看沈起鳳的道統追求 167 一、《紅心詞客四種》的俗皮雅骨 167 二、自證自道:價值觀的重建與失落 168 貳、輕薄折福:從沈起鳳的劇作家身份看其追求的落空 169 一、錯立身的追悔 169 二、沈起鳳的輕薄定義 170 三、輕薄折福之悔:沈起鳳的認知失調 171 四、劇史上的空白:默默無聞的才子們 172 參考書目 174 附錄一 《紅心詞客四種》結構篇幅、敘事程式與情節線分析表 178 附錄二 諸家選集留存的沈起鳳詩文作品 188 附錄三 《諧鐸》中留存的沈起鳳詩文作品 19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的類型書寫與追求 | zh_TW |
dc.title | Writing Typology and Emotional Yearning in
Shen Chi-Feng’s“Four plays of the Red-Heart Poe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璦玲(Ay-Ling Wang),王安祈(An-Chi Wang) | |
dc.subject.keyword | 乾隆時期,文人傳奇,沈起鳳,紅心詞客四種,報恩緣,文星榜,才人福,伏虎韜,諧鐸,類型,程式,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Writing Typology,Shen Chi-Feng,Chinese Opera,Qianlong period, | en |
dc.relation.page | 20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2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