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13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沈冬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Ju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倚如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4T17:18:5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30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報刊
《三六九小報》,台北市︰成文,1975年。 徐亞湘主編,《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執行製作,宜蘭縣五結鄉︰ 國立傳統藝統心,2004。 《臺灣日日新報》,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系統製作,桃園︰得泓資訊公司,2005年。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ゆまに)清晰電子版,漢珍數位圖書公司建置,臺北市︰漢數位圖書公司,2005年。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臺北市︰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二、辭典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省藝術(戲劇)研究所合編,《中國梆子戲劇目大辭典》,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 李漢飛編,《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市︰中國戲劇社,1987年。 張成濂編輯,《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發行所,1985年。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1989年。 三、專書及論著 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上海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不著撰人,〈風俗現況〉,《安平縣雜記》,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年。 不著撰人,〈臺遊筆記〉,《臺灣輿地彙鈔》,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5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市︰中國ISBN中心,1996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福建卷(下)》,北京︰文化藝術,1993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福建卷(上)》,北京︰文化藝術,1993年。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陳金田譯,台北市︰眾文,1987年。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市︰ 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2月10日。 王一剛,〈萬華遊里滄桑錄〉,《台北文物》,2卷1期,頁52-54。 王士儀,〈記梨春園及其所藏劇本曲譜〉,《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6卷,第3、4期,頁28-33,1973年。 王廷紹編述,《霓裳續譜》,收於《明清民歌時調集(下)(18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795年。 王松,《臺陽詩話》,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3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59年。 王凱泰,〈台灣雜詠〉,《台灣雜詠合刻》,收於《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銀行經齊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58年。 王櫻芬,〈台灣南管一百年〉,《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陳郁秀主編,頁86-124,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年。 丘逢甲,〈台灣竹枝詞〉,《臺灣詩乘》,卷五,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古旻陞,《台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向麗頻,〈《三六九小報》〈花叢小記〉所呈現的台灣藝旦風情〉,《中國文化月刊》,第261期,頁48-75,2001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卷五,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六期,頁29-63,2004年。 池志徵,《臺灣遊記》,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吳廷華,《社寮雜詩》,卷十五,收於《淡水廳志》,第172種,陳培桂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 吳榮順,謝宜文,《客家山歌》,高雄縣岡山鎮︰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吳漫沙,〈台北的藝旦〉,《聯合文學》,第三期,頁74-76,1985年1月。 吳德功,〈臺灣觀光日記〉,《臺灣遊記》,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8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吳瀛濤,〈江山樓.台灣菜.藝妲〉,《台北文物》,八卷二期,1959年。 吳瀛濤,〈煙花界雜談〉,《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77年9月。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市︰遠流,1998年。 呂訴上,〈大稻埕與藝妲戲〉,《台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頁120-22,1953年。 呂訴上,〈臺灣的音樂〉,《臺灣文化論集》(三),頁371-400,臺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台北文物》,二卷四期,頁93-97,1954年。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 呂鈺秀,《音樂學實踐--其使用技術淺介》,台中市︰ 趙彩玉,1993年2月。 呂錘寬,《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市︰ 彰縣文化局,2000年。 呂錘寬,《北管細曲賞析》,彰化市︰ 彰化縣文化局,2001年。 呂錘寬,《北管細曲選集》,彰化市︰ 彰化縣文化局,2001年。 呂錘寬,《台灣的道教儀式與音樂》,台北市︰學藝,1994年。 李元皓,〈《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中「京劇」部分的討論〉,《民俗曲藝》,卷140,頁213-42,2003年6月。 李文政,《台灣北暨福路唱腔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李坤城,〈不插電聽唱片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唱片文化發展漫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磺溪文化學會編,頁5-8,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台北︰文史哲,1974。 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徵(下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五月。 李殿魁,〈台灣亂彈中幼(細)曲初探〉,《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一,頁38-46,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9年。 沈冬,〈音樂臺北--建城百年的歷史迴響〉,《音樂藝術》,第1、2期,頁98-103、99-03,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沈冬,〈清代台灣戲曲史料發微〉,《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31,台北︰中正文化,1998年。 沈冬,《南管音樂體製及歷史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十五編六,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市︰新興,1977年。 沈鴻鑫,《梅蘭芳周信芳和京劇世界》,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車錫倫,〈明清民間教派寶卷中的小曲〉,《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6月。 明.王錡,《寓圃雜記》,卷五,收於《西園聞見錄一百七卷》,明張萱,上海市︰上海古籍,1955年。 東方孝義,《台灣習俗》,台北︰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42年十月初版,1997年十二月二刷。 東洋音樂學會,《南洋.台灣.沖繩音樂紀行》,東京︰株式會社音樂之友社,1968年5月30日。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頁77-128,1995。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三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林吳素霞,《南管音樂賞析(一)、入門篇》,彰化市︰彰縣文化,1999年。 林良哲,〈日治時期歌仔戲的商業活動--以唱片發展過程為例〉,《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432-53,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 林良哲,〈從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第38期,頁3-49,1999年。 林阿春口述,劉美枝訪問、記錄,〈一代名伶--林阿春女士〉,《彰化縣口述歷史》,頁221-76。 林珀姬,〈聽見臺灣南管歷史的聲音兼談臺灣南管音樂的發展--從台灣南管有聲出版品說起(1980-2005)〉,《關渡音樂學刊》,第三期,頁185-212,2005年。 林茂賢,〈台灣扮仙戲的象徵意義〉,《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頁35-49,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林淳鈞、陳歷明編著,《潮劇劇目滙考(上)》,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林朝崧,〈浪淘沙--淡江留別〉,《無悶草堂詩餘》,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7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林朝崧,〈渡江雲〉,《無悶草堂詩餘》,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7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林朝崧,〈贈林月香校書二首(月香淡水人)〉,《無悶草堂詩存》,卷一,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二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林資詮,〈中秋即事〉,《仲衡詩集》,收於《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11,王國璠總輯,高志彬主編,台北市︰龍文,1992年。 林維儀,《台灣北管崑腔(細曲)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1992年。 林曉英,〈台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變遷--以各時期有聲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兩岸客家表演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政府,2001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縣蘆洲市︰空大,2003年。 林霽秋,《泉南指譜重編》,上海文瑞樓,1912年。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邱坤良,〈藝妲戲曲的流行〉,《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106-129,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年。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臺灣藝妲(1930-1935) 〉,《政大史粹》,7,頁37-90,2004年12月。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2000年。 柯美齡,《一段女姓表演史研究--以日治時期台灣藝妲戲與查某戲為論述中心》,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5年。 柯瑞明,《台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年。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梨園戲.音樂曲牌》,收於《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九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洪惟助,〈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以〈追韓〉、〈店會〉、〈陸月飛霜〉為例〉,《'器物與記憶︰近世江南文化'學術研討會》,頁1-20,2004年。 洪惟助等,《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戲曲研究編輯,臺北市︰北市客委會,2004。 洪慧容,〈試論北管崑腔(細曲)與崑曲之關係〉,《復興學報》,頁439-45,1999年12月。 范揚坤.林曉英編著,《亂彈樂師的秘笈︰陳炳豐傳藏手抄本》,苗栗市︰ 苗縣文化局,2005年。 范揚坤編著,《集樂軒.楊夢雄抄本》,彰化市︰彰縣文化局,2005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59年。 唐五,〈臺灣藝旦滄史話〉,《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社,1897年。 徐元勇,〈中、日《九連環》歌曲的流傳與變異〉,《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一期,頁53-60,2001年。 徐元勇,〈論民歌與明清俗曲之異同〉,《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二○○一年三月。 徐秀榮,《戲考(顧曲指南)》,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徐亞湘,〈試論台灣早期商業劇場--以日治時期淡水戲館(新舞臺)、艋舺戲園及永樂座為例〉,《民俗曲藝》,第146期,頁49-75,2004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出版社,2000年。 徐亞湘選編,《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臺北縣中和市︰宇宙,2001年。 徐麗紗,〈找尋那年代音樂的刻痕--日治時期歌仔戲老唱片的整理與研究〉,《傳統藝術》,第21卷,頁43-45,2002年。 徐麗紗,〈試探日治時期臺灣歌仔戲的唱腔設計--以《包公審梅花》一劇為例〉,《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頁262-315,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年。 徐麗紗、林良哲,〈台語流行歌與歌仔戲音樂發展的相關性--以日治時期老唱片為中心的探討〉,《民族音樂之當代性--2000年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0年9月。 柴俊為,《新編京劇小戲考》,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 袁光大,《清末民初的上海戲曲表演︰以新舞臺(1908-1927)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少波等人,《中國京劇發展史(一)》,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常靜之,《論梆子腔》,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 張再興選編,《南管名曲選集》,臺北市︰中華國樂會,1962年。 張我軍,〈採茶風景偶寫〉,《台灣茶業季刊》,創刊號,台灣省茶業同業公會刊行,1948年。 張雅惠,《潮調布袋戲《金簪記》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張福興,《支那樂 東西樂譜對照 女告狀》,臺北市︰張福興,大正十三年(1924)。 張繼光,〈小曲【銀紐絲】在台灣的流變--【乞食調】曲調淵源及其同宗曲調試探〉,《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頁201-18,2003年11月。 張繼光,〈小戲【蕩湖船】源流初探〉,《嘉義師院學報》,第12期,頁135-58,1998年。 張繼光,〈太湖船曲調考源〉,《國立編譯館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頁287-99,1993年。 張繼光,〈台灣北管細曲與明清小曲關聯初探〉,《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頁29-54,2002年3月。 張繼光,〈民歌【十八摸】曲調源流初探〉,《復興劇藝學刊》,第27期,頁73-106,1999年。 張繼光,〈民歌【茉莉花】初探〉,《中山人文學報》,第8卷,頁47-69,1999年。 張繼光,〈明清小曲【劈破玉】曲牌探述〉,《嘉義師院學報》,頁347-410,1995年。 張繼光,〈清代小曲【九連環】曲牌考述〉,《中國文化大中文學報》,第一期,頁303-21,1993年。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許鴻朱整理,《梅蘭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清.二石生,《十洲春語》,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第五輯第十冊,臺北市︰新興書局,1974年。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58年。 清.范鍇,《湖北省漢口叢談》,臺北市︰成文,1975年。 清王廷紹編,《霓裳續譜》,收於《明清民歌時調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 莊于寬,《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獻》,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莊雅如,《台灣北管藝人所唱幼曲初探--以曲文溯源及曲種比較為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莊嵩,〈戲次今吾韻贈葉香校書〉,《太岳詩草》,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70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 許丙丁,〈從臺南民間歌謠談起(二)〉,《台南文化》,第二卷,頁70-74,1952年4月。 連雅堂,〈花叢廻顧錄(一)〉,《臺灣詩薈(下)》,原發行於1925年6月15日,收於《連雅堂先生全集(附錄三)》,連橫原編,頁396,南投市︰省文獻會,1992年。 連雅堂,〈花叢廻顧錄(二)〉,《臺灣詩薈(下)》,原發行於1925年6月15日,收於《連雅堂先生全集(附錄三)》,連橫原編,頁402,南投市︰省文獻會,1992年。 連雅堂,〈花叢廻顧錄(三)〉,《臺灣詩薈(下)》,原發行於1925年8月15日,收於《連雅堂先生全集(附錄三)》,連橫原編,頁548,南投市︰省文獻會,1992年。 連雅堂,〈詩意〉,《雅堂文集》,卷二,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4年。 連雅堂,〈贈歌者雲霞〉,《臺灣詩薈(下)》,第十四號,原發行於1925年2月15日,收於《連雅堂先生全集(附錄三)》,連橫原編,頁74,南投市︰省文獻會,1992年。 連雅堂,《雅言》,第166種,收於《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臺灣銀行,1963年。 連橫,〈臺南竹枝詞〉,《劍花室詩集》,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9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連橫,《臺灣通史》,收於《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 陳守仁,《香港粵劇研究(下卷)》,中國戲曲研究計劃、香港民族音樂研究會、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1990年11月。 陳君玉,〈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四卷二期,頁22-30,1965年。 陳秀芳編,《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 陳秀芳編,《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 陳秀芳編,《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三)》,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 陳保宗,〈台南的音樂〉,《民俗台灣》,第三輯,金關大夫主編,林川夫編,頁44-53,台北︰武陵出版公司,1990年,原書1943年。 陳逢源,〈茶前酒後〉,《台灣藝術》,第一卷第五期,頁74-75,1950年。 陳逢源,《溪山烟雨樓詩存》,收於《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15,王國璠總輯,高志彬主編,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日據時代篇》,台北︰ 前衛出版社,1994年。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1年。 陳慧珍,〈日治時期臺灣藝妲之演出及其相關問題探討〉,《民俗曲藝》,第146期,頁219-61,2004年。 陳瓊琪,《北管扮仙戲的形構邏輯暨其轉化演變的機制探討》,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勝山吉作編輯,《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A Guide to Formosa)》,臺北市︰勝山寫真館,1931年。 曾永義,〈梆子腔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頁143-78,2007年。 曾郁雯撰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臺北市︰遠流,1991。 馮光鈺,《客家音樂傳播》,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馮志蓮,《民歌新論》,北京︰中國文聯文版社,2003年。 黃武忠整理,〈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聯合文學》,第三期,頁64-73,1985年。 黃智偉,林欣宜,《台灣史小事典》,臺北市︰遠流,2000年。 黑澤隆朝,〈臺灣の音樂事情〉,《音樂文化》,第二卷第二期,頁34-37,收於《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王櫻芬譯,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一期,2004年11月,頁1-24,1944年。 新加坡湘靈音樂社、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合編,《南音名曲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 楊兆禎,《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市︰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9月。 楊佈光,《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市︰樂韻出版社,1983年8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下)》,臺北市︰大鴻,1997年。 廖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臺北市︰貫雅文化,1992年。 管謹義,〈明清小曲散論〉,《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3、4期,1995年。 綠珊庵,〈瀛洲風月記〉,《美人心事》,黃武忠,台北︰號角出版社,1987年。 劉廷璣,《在園雜誌》,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八輯》,沈雲龍,文海出版社印行, 劉美枝,〈試論臺灣亂彈戲之【梆子腔】〉,《臺灣音樂研究》,第五期,頁113-42,2007年。 劉美枝,〈臺灣客家小調初探〉,《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頁118-70,南投市︰省文化處,1999年。 劉家謀,〈海音詩〉,《臺灣雜詠合刻》,第28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北市︰臺灣銀行,1958年。 劉茜,《台閩粵贛客家山歌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1994年。 劉捷,〈台灣藝旦社會學〉,《聯合文學》,第三期,頁88-93,1985年。 劉新圓,《台灣北部客家歌樂「山歌子」的即興》,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鴻溝,《閩南音樂指譜全集》,台北市︰學藝出版社,1981年。 潘汝端,〈北管戲曲唱腔的藝術性〉,《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2-218,2004年。 蔣菁,《中國戲曲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蔡郁琳,〈日治時期台北地區的南管音樂〉,《重中論集》,第二期,頁152-75,2002年。 蔡振家,〈台灣亂彈小戲初探〉,《民俗曲藝》,第106期,頁1-29,1997年3月。 蔡雅玲,《北管扮仙戲《天官賜福》的音樂結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子褒編,《大戲考》,台北市︰傳記文學,1974年。 鄭榮興,〈北管(亂彈)三小戲類劇目概說〉,《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9-80,2004年。 鄭榮興,〈客家音樂與客家社會〉,《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鄭榮興,《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縣後龍鎮︰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年2月。 鄭榮興,《台灣客家音樂》,臺中市︰晨星,2004年。 鄭榮興,《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之【論述稿】》,苗栗市︰ 苗縣文化,2000。 鄭榮興、劉美枝、蘇秀婷,《陳慶松--客家八音金招牌》,宜蘭縣五結鄉︰傳藝中心,2004年12月20日。 黎錦昌,《新竹地區客家八音之研究---以葉金河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音樂教學碩士班,2004年。 賴碧霞,《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台北市︰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1月。 賴碧霞,《台灣客家民謠薪傳》,台北市︰樂韻,1993年。 駱正,《中國京劇二十講》,臺北市︰聯經,2006年。 磺溪文化學會編,《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謝水森,〈昔時的聲色歡場文化〉,《竹塹文獻》,第二十三期,頁8-17,2002年四月號。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謝桃坊,〈論明清時調小曲的藝術價值〉,《貴州社會科學》,第五期,頁70~76,1996年。 謝慧瑾,《台南市民俗性京調排場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譚志湘,《荀慧生傳》,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6年。 關山情主編,《臺灣三百年》,台北︰戶外生活雜誌,1981年。 四、手抄本 葉美景,《葉美景手抄本(棚上用)》。 五、有聲資料 《傳統客家歌謠及音樂—小調系列》,榮興客採茶劇團伴奏,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 幼良演唱,【雪梅思君】,黑利家T0088A,林太崴提供。 玉雲唱,【愛玉自嘆】,鶴標唱盤,編號台1001-A,伴奏鶴鳴音樂團,林太崴提供。 阿椪唱,【鬧五更】,東薈芳音樂團伴奏,Nipponophone,編號F93,林太崴提供。 秋蟾演唱,【十二更鼓】,古倫美亞唱片,編號80094,林良哲提供。 秋蟾演唱,【嘆恩愛】,鶴標唱片編號S特332-B,鶴標洋樂團伴奏,林太崴提供。 純純唱,【戒嫖歌】,古倫美亞公司,編號80169,林太崴提供。 雲霞唱,【九連環】,江山樓音樂團伴奏,Nipponophone,編號F24A,林太崴提供。 雲霞唱,【嘆烟花】,江山樓音樂團伴奏,Nipponophone,編號F42B,林太崴提供。 葉美景唱,【九連環】,莊雅如錄音。 磺溪文化學會編,《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 六、網路資料 王素稔,〈時調小曲〉,《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http://ci58.lib.ntu.edu.tw/cpedia/Content.asp?ID=60220&Query=1,2007年4月26日下載。 《台文/華文線頂辭典》,http://203.64.42.21/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2008年3月24下載。 台大客家社,《線上客語有聲字典》,http://www2.ee.ntu.edu.tw/~r8921044/hdict/hdict.htm,2008年3月24日下載。 胡峻賢,〈歌仔戲樂器傳統文場四管〉,《高雄市原鄉樂集》,http://www.yunshun.com.tw/GerZaiSi_win_03.htm#,2008年7月2日下載。 〈台灣畫家—陳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tw/chenchin/chenchin-06.htm,2008年6月17日下載。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113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臺灣藝旦為在宴飲場合擔任陪侍侑酒之工作,並以其才藝著稱,其中音樂之藝更為基本訓練。她們在臺灣的起始時間並無定論,但在日治時期之活動則有大量的紀錄,其活動已有許多學者關注,但並無為音樂作深入探討者。本文將以日治時期的報章、相關文獻及有聲資料為材料,對於她們音樂活動以至於曲目樂種作廣泛的討論。
本文將從共時性及歷時性兩方面來建構出藝旦音樂活動之概念,再從藝旦所唱的曲目作樂種的分類,討論不同場合所呈現的樂種差異,並從她們使用的樂器重新審視音樂表演內容,以建立其音樂的全貌。之後將範圍縮至藝旦小曲,討論其曲目與客家小調及北管幼曲之相關性,試圖探求小曲之可能來源。並使用歷史錄音為研究文本,探討其唱奏詮釋,並比較其與流行歌曲之特色,最後歸納出藝旦實為臺灣音樂文化之收納者。本文循著「音樂活動→音樂種類→小曲」的主題,再從小曲的研究,重新審視藝旦所處之社會脈絡,由大到小,再由小觀大,可說為本論文欲完成的研究脈絡。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tating by their talent and skill, Yi-dan (literally ”Taiwanese geisha”) was basically trained in musical art, and hold the post of the banquet attendant. There are no ultimate conclusion about the outset time of Yi-dan, but huge amount of record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activities of Yi-dan has been attentitive by many scholars;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their music was absent.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broadly from the musical activities to the repertoire and genre of Yi-dan, on the basis of the newspapers, relevant reference and musical data.
This research will firstly construct the concept about musical activities of Yi-dan in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pproches. Secondly,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whole picture of music of Yi-dan, this research will classify the genre of repertoire performed by Yi-dan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genre performed in varied places. Thirdl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above, the range of research would be focused to the xiao-qu (ditties) of Yi-dan, and try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origins of xiao-qu by discussing the relevance of repertoire of xiao-qu, Hakka xiao-tiao and Bei-guan you-qu. The text of research is historical recording, in which the interpretations of performance will be discussed, and comparing its peculiarity with pop music.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role of Yi-dan is the reflector of Taiwanese musical culture. The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is located in music, for considering both the micro and macro level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starting from its activities and music genres to xiao-qu, then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xiao-qu to re-examine the social context of Yi-d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4T17:18:5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3144003-1.pdf: 17785463 bytes, checksum: bbfbcde1949057f9985d14963d484ad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名詞使用.............................. 13 第二章 藝旦及其音樂的歷史回顧..........................16 第一節 藝旦的興起與發展............................... 17 第二節 藝旦的表演方式與場合........................... 41 小結................................................... 59 第三章 由曲目看藝旦音樂的呈現..........................64 第一節 藝旦音樂之曲目類別.............................. 65 第二節 藝旦音樂與演出空間.............................. 93 第三節 藝旦音樂與樂器.................................. 97 第四節 常演藝旦曲目及其特點............................ 111 小結................................................... 121 第四章 藝旦小曲之探討................................. 123 第一節 小曲的定義...................................... 125 第二節 藝旦小曲與客家小調、北管幼曲曲目之探討...........128 第三節 藝旦小曲及其錄音的分析.......................... 151 第四節 藝旦小曲在京劇及亂彈中的戲劇運用................ 175 小結................................................... 179 第五章 結論........................................... 181 參考資料............................................... 185 附錄 附錄一 廣播節目表..................................... 198 附錄二 南管曲目表..................................... 205 附錄三 梆子劇目表..................................... 209 附錄四 女班比較表..................................... 210 附錄五 唱片目錄表..................................... 214 附錄六 北曲比較表..................................... 217 附錄七 曲目資料表..................................... 228 附錄八 藝旦演出表..................................... 286 附錄九 採譜........................................... 318 圖目錄 圖1 藝旦裝扮藝閣的模樣,上面的藝旦手中拿著胡琴。...... 46 圖2 秋蟾照。.......................................... 54 圖3 寶惜校書。........................................ 54 圖4 幼良照。.......................................... 54 圖5 舉辦田都元帥祭典的新舊爐主—阿粉與新月鄉。........ 89 圖6以【一疋綢】小調為旋律的【應元麻病丸】,是以小曲重新 填詞的廣告。.......................................... 92 圖 7 藝旦彈南管琵琶的模樣。........................... 100 圖 8 藝旦手抱南管琵琶。............................... 100 圖 9 一八九六年名牌藝旦阿鳳與北管琵琶。............... 101 圖 10 藝旦經常使用的樂器︰北管琵琶和三絃。............. 103 圖 11 左起為三絃、月琴、北管琵琶、簫、吊鬼仔、琵琶、琵琶。................................................... 104 圖 12 陳進,《合奏》,1934年,絹.膠彩,200 x 177公分。.105 圖 13 藝旦北管小型絲竹樂隊︰北管琵琶、吊規仔、絃子、鼓板 、琵琶。............................................... 105 圖 14 藝旦組成的絲竹樂隊,包括了笛子、殼仔絃、琵琶、吊鬼 仔等。..................................................107 圖 15 南管的二絃。.................................... 107 圖 16 北管樂器︰提絃、和絃。........................... 107 圖 17 圖中藝旦彈奏揚琴,曲師拿胡琴類樂器。............. 108 圖 18 介紹【嘆煙花】之報導。........................... 153 圖 19 【嘆烟花】之「將奴家賣在」頻譜圖。............... 155 圖 10 「嘆煙花」三字頻譜圖。............................156 圖 21 「媽做」頻譜圖。..................................157 圖 22 阿樓【記得當初】片斷頻譜圖。......................158 圖 23 蔡小月唱法頻譜圖。................................158 圖 24 打嘟嚕振幅圖。....................................162 圖 25 有音高變化的打嘟嚕振幅圖。........................162 圖 26 張福興樂譜介紹。..................................167 圖 27 【女告狀】之介紹。................................167 圖 28、29、30、31 一九二四年張福興出版的樂譜,包括封面、 歌詞、樂譜解說及東西樂譜對照。..........................168 表目錄 表格 1 報導中的音樂類別。................................66 表格 2 《陳三五娘》相關曲目。............................74 表格 3 北曲樂器分類表。..................................98 表格 4 藝旦演奏揚琴之紀錄。.............................109 表格 5 《二進宮》及《三進宮》演出紀錄。.................113 表格 6 天水關演出紀錄。.................................115 表格 7 三娘教子演出紀錄。...............................116 表格 8 《綠牡丹》與《宏碧緣》演出紀錄。.................117 表格 9 《貴妃醉酒》演出紀錄。...........................118 表格 10 梅派劇目演出紀錄。..............................119 表格 11 小曲曲目表。....................................129 表格 12 藝旦小曲與北管幼曲、客家小調及八音的比較。......138 表格 13 【嘆煙花】的歌詞比較。..........................154 表格 14 【九連環】的歌詞比較表。........................164 表格 15 藝旦咬字對照表。................................165 表格 16 藝旦阿椪所唱【女告狀】與張福興所記的歌詞對照。..16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音樂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ring of melodized singing voice︰A study of the music of Taiwan Yi-dan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高雅俐,蔡振家 | |
dc.subject.keyword | 藝旦音樂,藝旦小曲,北管幼曲,客家小調,時調,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Yi-dan music,Yi-dan xiao-qu,Bei-guan you-qu,Hakka xiao-tiao,contemporary tune (shi-tiao), | en |
dc.relation.page | 33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音樂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音樂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7.3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