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35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康韻梅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ing-I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瑩嬑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16:31:0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7-27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7-27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7-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漢) 劉邵撰,吳家駒注譯:《新譯人物志》(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漢) 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晉)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北晉)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南朝梁) 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唐) 房玄齡等撰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陳壽傳〉(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 孟元老著,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宋) 蘇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宋) 高承:《事物紀原》,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2年) (元)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年11月) (明) 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 羅貫中著,毛綸、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明) 羅貫中著,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明) 佚名著,陳翔華編《元刻講史平話集》之五《三國志平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6月) (明) 臧晉叔:《元曲選》序(臺北:中華書局,1968年) (清) 阮元校勘:《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 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 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 姚兆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915冊 王國維:《曲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1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孫通海編:《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卷第三•丙辰札記》,收錄於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28》(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8月)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初編》 (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5月) 楊家駱主編:《全元雜劇外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二、近人論著 么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王麗娟:《三國故事演變中的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9月)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朱偉明:《中國古典喜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沈伯俊、譚良嘯:《三國演義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11月) 杜貴晨:《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杜書瀛:《文學原理──創作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年9月) 尚永亮:《科舉制度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何峰:《世界名著文學形象比較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李希賢、張皓:《潛創作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10月) 范玉吉:《審美趣味的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5年5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79年6月)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孫紹振:《文學創作論──審美形象的創造》(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孫通海:《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季國平:《元劇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3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 (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9月) 涂秀虹:《元明小說戲曲關係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11月) 高小康:《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張志和:《透視《三國演義》三大疑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陳翔華:《諸葛亮形象史研究》 (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曹順慶、李天道著:《雅論與雅俗之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11月)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1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2月)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4月)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楊耀坤、伍野春:《陳壽、裴松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寧宗一、陸林、田桂民編著之《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趙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83年5月)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灣大學文史叢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12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劉志偉:《「英雄」文化與魏晉文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到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5月) 劉勇強:《中 國古代小說史緒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劉博倉《《三國志演義》藝術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盧世華:《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謝保成:《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4月) 羅錦堂:《現存元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出版社,1960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 (日) 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月) (俄)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6月) (俄)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文學傳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美) 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臺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0年12月) (美) 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9月) (美)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美)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4月) (美) Steven Cohan 與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法) 蒂費納.薩末瓦約:《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德) 姚斯(Hans Robert Jauss)、(美)霍拉勃(Robert C.H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愛沙尼亞) 斯托洛維奇(Столовиц,Л.Н.)著,凌繼堯譯:《審美價值的本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 三、碩博士論文 李宜涯:《元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五種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7月 林逢源:《三國故事劇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6月 徐明政:《《三國演義》張飛、趙雲形象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詠秋:《《三國演義》及《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 張錦瑤:《關公與李逵──以元、明(初)雜劇中人物形象研究為論》,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伊婷:《元代喜劇理論探微》,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梁美意:《三國故事戲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5月 曾淑玉:《《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趙琦梅:《元劇題材及其原型理論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羅永裕:《元雜劇中周瑜的形象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蘇義穠:《傳統小說中的李逵類型人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8年6月 顧楊:《張飛形象的演變》,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四、單篇論文 王正明:〈試論張飛的藝術形象〉,《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 尹洪、冷欣、程輝:〈試論「暴力美學」及其特徵〉,收入《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08年第二期 王麗娟:〈文人之「忠」與民間之「義」──桃園結義故事兩種敘事的比較分析〉,收入《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一期 石昌渝:〈論《三國志演義》人物形象的非類型化〉,收入《三國演義學刊》一(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 白永達、白蕾:〈作者、受眾、傳播條件與市民文學〉,收於《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三期 白海君、陸玉勝〈市民階層的出現與文學觀念的嬗變〉,《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田中尚子:〈《太平記》與《三國演義》的比較——論張飛的藝術形象〉,《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吳迪:〈原著、改編、接受方式──張飛形象簡論〉,收入《電視研究》,1995年第8期 朱鐵梅:〈宋元話本與張飛市民英雄形象的定型〉,收入《河北學刊》2008年7月 沈伯俊:〈用市民意識改造的英雄──論張飛形象〉,收入《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甘 肅:蘭州城市學院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所,2003)第一輯 李小紅:〈一峰獨秀與諸峰並立──談《全相平話三國志》與《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張飛形象塑造的差異〉,收入《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3月 李宏松:〈張飛廟搬遷保護工程〉,《中國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 李澤厚:〈《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出版者前言〉頁5,收入《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李亦園:〈從文化看文學〉,收入葉舒憲主編:《文化與文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勝:〈《驕兒詩》「或謔張飛胡」句「胡」字辨義〉,收錄於《重慶社會科學學刊》,2005年第5期 李靈年:〈羅貫中「有志圖王者」辨〉,收入《三國演義學刊》一(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邢定生:〈口傳活動中的接受者透視〉,收入葉舒憲主編:《文化與文本》(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 范培松、張在明:〈張飛廟遺址發掘簡報〉,《文博》,2003年第5期 周兆新:〈人民群眾為什麼喜愛張飛〉,收入氏著《《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周兆新:〈正統思想與《三國演義》〉,收入氏著《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胡寧:〈《張飛立馬銘》真偽考辨〉,《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6期 胡先凱:〈淺析張飛與李逵的形象〉,收錄於《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胡淑芳:〈仁君的營造與作者的無奈──劉備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 符麗平:〈試析宋元民間敘事文體中的張飛形象〉,收入《成都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柯慶明:〈論項羽本紀的悲劇精神〉,收入氏著《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5月) 夏志清:〈戰爭小說初論〉,收入氏著《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 社,1970年9月) 海力宏:〈暴力敘事的合法性〉,收入《南方文壇》2005年3期 華唐:〈張飛的真面目〉,《明道文藝》第235期,1995年10月 徐中偉:〈劉備形象與傳統君主理想〉,《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張金亮:〈論張飛形象塑造的文化意義——《三國演義》研究論文之三〉,《昌濰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8月 張午:〈意義的追尋與困頓:美學視點下的市民文學〉,收入《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05期 張天佑〈論市民文化與文化消費── 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觀照〉《甘肅理論學刊》,1996年4月 張國光:〈《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于明中葉辨〉,《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 張曉平:〈試論市民大眾的審美心理特徵〉,收入《韶關學院學報》,2001年5月 陳翔華:〈《三分事略》及其與《三國志平話》的關係〉,收於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翔華:〈《三國志平話》說略〉,收於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翔華〈小說史上又一部講史平話《三分事略》〉,收於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翔華〈三國故事劇考略〉,收於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翔華:〈略論《三國志演義》〉,收於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翔華:〈《三國志演義》原編撰者與有關問題〉,收於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翔華:〈羅貫中原著書名不作《三國演義》說〉,收入氏著《三國志演義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9月) 陳抱成〈元代雜劇中的三國戲〉,鄭州大學學報,1982年第二期 陳遼:〈《三國志通俗演義》究竟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收入《三國演義學刊》一(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 紀德君:〈百年來《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回顧與思考〉,收入《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 武雲清:〈魯莽英雄張飛與李逵之形象〉,收於《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三期 梁榮基:〈變相與插畫圖本〉,收入《話本源流》(臺北:天一出版社,1991年5月) 褚燕:〈論宋江──李逵人物模式的最早原型〉,收入《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6月 曾永義:〈「北劇」的名稱、淵源、形成與流變〉,收入《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曾永義:〈從西施說到梁祝──略論民間故事的基型觸發與孳乳展延〉,收入氏著:《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4月) 管曙光:《三國演義之謎》〈張飛的名和字有什麼奧秘〉(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楊春時:〈文學的非理性與超理性〉,收入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楊民:〈唐代詠史詩中的人生理想〉,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鄒彬、王鑫:〈談明清小說中的魯莽英雄形象〉,《安徽文學》,2009年第8期 蔣文欽:〈《三國演義》和《水滸》中英雄形象的演化〉中「英雄的形象與神明的形象」,收於《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2月 蔡東洲:〈民間文化與張飛形象的演變〉(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駱瑞鶴:〈劉關張名字解〉,收入《三國演義學刊》一(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 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鄭振鐸全集》第四冊,(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鄭喜林〈元雜劇張飛、李逵形象與觀眾審美心理〉,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2年第4期 鄭尚憲:〈元代喜劇〉,收入隗芾主編:《中國喜劇史》(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趙文光:〈古典歷史小說「魯莽」英雄形象特征及美學意蘊〉,《美與時代》,2003年第5期 熊梅:〈巴蜀現存張飛祠廟考述〉,《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 樂蘅軍:〈從荒謬到超越──論古典小說中神話情節的基本意涵〉,收入氏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受眾心理分析〉,收入《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羅書華:〈中國傳奇喜劇英雄發生的文化機制〉,收於《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 繆越:〈陳壽〉,收入《中國史學家評傳》上冊(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 譚洛非、胡邦煒、沈伯俊於〈努力開創《三國演義》研究的新局面〉,《三國演義學刊》一(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6月), 劉世德:〈談《三分事略》:它與《三國志平話》異同與先後〉,收入《文學遺產》,1984年4月 劉道恩:〈略論莽張飛形象的誕生——從章學誠的一則評論說起兼論及《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時代〉,《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5期 關四平:〈從歷史到小說的關鍵一環──論《資治通鑑》在三國題材演化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北方論叢2001年第六期) (美)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本文〉,收於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頁16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835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選擇以「張飛形象的演變」為主題,從《三國志》開始,歷經唐宋、《平話》、雜劇與《演義》等時間與文本的跨度,觀察其形象發展衍變的軌跡,並探討張飛對於「魯莽英雄」人物類型的開創意義。同時藉由三國故事演變歷程中張飛地位的改變,觀察文本敘事重心的轉換,探究文本意欲突顯的價值概念。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回顧前人對於張飛所做的研究,並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將探討的問題。 第二章〈三國到宋代的張飛形象〉:本章第一節是以《三國志》中的張飛為主,對其生平事蹟加以繫年,並訂正前人資料舛誤之處。第二節則論述《三國志》中的張飛形象,瞭解其史傳原型。第三節則是探討張飛的形象意義,先由陳壽其人與《三國志》的關係切入,接著探討陳壽表現的人物品評概念,最後則是張飛所表現的「勇力之雄」,與他為何成為魯莽英雄原型的關係。第四節則由於魏晉沿襲《三國志》中的張飛形象,並無特異之處,故以唐宋的張飛形象為討論範疇,筆者分為唐、宋兩個階段,觀察詩、文、小說如何塑造張飛的形象,並以其開新之處與階段性的演變過程為主要探討方向。本章主要是追本溯源,從張飛形象的基點談起,並補全前人未做的唐宋形象發展階段。 第三章〈《三國志平話》中的張飛〉:本章第一節說明《平話》具有「前張飛、後諸葛」的敘事架構,此現象多為學者所注意,並整理張飛在《平話》中的回目,以表明在《平話》中的情節安排狀況。第二節則是《三國志平話》中的張飛形象,分為「史傳傳統的繼承轉化」,與「俗文學中的形象開創」兩個探討方向,其中「暴」的形象多為前人所忽略,而「莽」的形象則在《平話》中方有具體表現,兩者皆為本節論述重點。第三節則以「市民意識」為主要議題,探討它對《平話》中張飛形象的生成影響與意義,由於前人多認為張飛是市民意識塑造而成的英雄,但對於何為市民意識卻都略而不談,因此本節試圖梳理市民意識的內涵與表現,並與張飛形象的特質作連結,探究張飛成為市民英雄代言人的原因。 第四章〈元雜劇中的張飛〉:本章第一節先就三國戲的存佚狀況列表整理,並以此觀察張飛戲的分佈情形,可看出張飛在元雜劇中是最受歡迎的人物。第二節則是元雜劇中的張飛形象,分為「第一英雄」的營造、詼諧豪爽的喜劇人物、忠君敬長的忠義精神三點進行討論。第三節則論述其形象的成因,從張飛形象的喜劇潛質、元雜劇的喜劇質性與單一事件的敘事特色、市民意識塑造的市井英雄,以及落魄文人的自抒情志四點進行討論,其中以第四點最值得注意,因為作者的差異性,正是《平話》與雜劇文本歧異的最大關鍵。 第五章〈《三國志演義》中的張飛〉:本章第一節先討論張飛在《演義》中的地位,並就《演義》對前代張飛情節的刪增情形,觀察《演義》與《平話》、雜劇的差異。第二節則是張飛的文本形象,分為有勇有智的常勝將軍、明快易怒的魯莽性格、重義精神的聚焦書寫三點,並討論作者如何透過節而有度的形象馴化、人物的對照筆法兩種方式,進行張飛的形象塑造。第三節則從作者、主題、撰作意識探究張飛地位改變的原因,並列出羅本與毛本中,張飛的形象差異。第四節則為張飛形象的塑造意義,從作者如何藉由配角形塑與建立英雄群像的手法談起,論及作者與前行文本的關係,最後則以文人敘事對張飛形象塑造產生的影響作結。 第六章〈結論〉:敘述本文的研究成果。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6:31: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6121010-1.pdf: 1419954 bytes, checksum: b7ebdae541bf578adcce617fa8333f1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張飛研究文獻回顧 2 一、包含在《三國演義》研究中的散論 2 二、單篇論文的探討 4 三、專著討論 6 第三節 本文研究旨趣與方法 7 第二章 三國到宋代的張飛形象 12 第一節 《三國志》中的張飛生平 12 第二節 《三國志》中的張飛形象 19 一、「恩若兄弟」── 桃園結義的原型 19 二、熊虎之將── 驍勇善戰的將軍 20 三、性格特質── 愛敬君子,不恤小人 24 四、小結 27 第三節 《三國志》中張飛的形象成因 27 一、 陳壽在《三國志》中的人物品評概念 27 二、 張飛之「雄」與魯莽英雄的原型 32 三、 小結 34 第四節 唐宋的張飛形象 34 一、 唐代的張飛形象 35 二、 宋代的張飛形象塑造 38 三、 小結 44 第三章 《三國志平話》中的張飛 45 第一節 「前張飛,後諸葛」的敘事架構 46 第二節 《三國志平話》中的張飛形象 49 一、 史傳傳統的繼承轉化 49 二、 俗文學中張飛的形象開創 55 第三節 「市民意識」對《平話》中張飛形象的生成影響與意義 61 一、 市民、受眾與話本 61 二、 市民意識與市民文學的特質對張飛形象之影響 64 三、 市民意識對張飛形象塑造的意義解讀 67 四、 小結 69 第四章 元雜劇中的張飛 70 第一節 元雜劇中的張飛戲 71 一、現存的張飛戲 71 二、亡佚的三國劇資料與張飛戲 73 第二節 元雜劇中的張飛形象 78 一、「第一英雄」的營造 78 二、詼諧豪爽的喜劇人物 85 三、忠君敬長的忠義精神 88 四、小結 90 第三節 張飛形象的成因 91 一、張飛形象的喜劇潛質 92 二、元雜劇的喜劇質性與單一事件的敘事特色 94 三、市民意識塑造的市井英雄 96 四、落魄文人的自抒情志 99 五 小結 102 第五章《三國志演義》中的張飛 104 第一節 從紅花到綠葉──張飛在《三國志演義》中的配角身分 105 一、《演義》對前代張飛情節的刪增情形 105 二、承繼情節中張飛地位的轉變 109 第二節 張飛在《三國志演義》中的形象 111 一、張飛的文本形象 112 二、張飛的形象塑造手法 123 三、小結 130 第三節 張飛地位改變的原因探究 130 一、《三國志演義》的作者與主題 131 二、作者的撰作意識 132 三、羅本與毛本的差異 135 四、小結 139 第四節 《演義》文本張飛形象的塑造意義 140 一、配角形塑與英雄群像 140 二、魯莽英雄的類型開創 142 三、文本的互文、影響與回應 145 四、化俗為雅的文人敘事 148 五、小結 151 第六章 結論 152 參考文獻 15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張飛形象之演變—
以《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敘事嬗變為核心 | zh_TW |
dc.title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of Chang- Fe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洪淑苓,丁肇琴 | |
dc.subject.keyword | 張飛,形象演變,勇,暴,莽,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ang-Fei,image,development,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novel, | en |
dc.relation.page | 16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1-07-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3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