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05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鶴宜,周慧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ao-Ling Ha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韓巧玲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15:18:2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8-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8-07-30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ate.submitted | 2008-07-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湯顯祖著作版本
(明)湯顯祖 著,徐朔方、楊笑梅 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 (明)湯顯祖 著,邵梅清 校注,《牡丹亭》台北:三民書局,2000 年初版,2003年初版二刷。 湯顯祖研究及戲曲專書 (明)湯顯祖原著,(清)吳震生、程瓊批評,華瑋、江巨榮點校,《才子牡丹亭》臺灣:學生, 2004 年。 (明)湯顯祖撰;(清)陳同、談則、錢宜評點,《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二卷 附錄一卷 / ,《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六)》,北京大學圖書館編輯,學苑出版社。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志一出版社,1995 年。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呂天成,《曲品》卷下。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吳梅,《顧曲麈談》,載《吳梅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25》,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年。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學術理論專書 梅洛—龐蒂著,劉韵涵譯,《眼與心—梅洛—龐帝現象學美學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梅洛—龐蒂著,王東亮譯,《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年7 月。 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2 月第一版,2005 年7 月第三刷。 梅洛—龐蒂著,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年6 月第一版。 Sigmund Freud (佛洛依德),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年。 John Lechte (約翰.列區),王志弘、劉亞蘭、郭貞伶譯,《當代五十大師》,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年。 Dermot Moran (德穆.莫倫)著,蔡錚雲譯,《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2005 年9月修訂一刷。 Michael Payne (邁可.潘恩),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 年。 Daniel Thomas Primozic (丹尼爾.托馬斯.普里莫茲克),關群徳譯,《梅洛—龐蒂》,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6 月。 Grosz, Elizabeth.(1994). “Volatile Bodies: Toward a Corporeal Feminism.”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5年。 余德慧著,《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會形文化事業公司,1998 年3 月初版。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台北:萬象圖書,1994 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二刷。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年。 身體與性別論述專書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陳素庵,《陳素庵婦科補解》,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年。 傅山,《傅青主男女科》,北京,中國書店,1985 年。 葉慶炳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5 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 劉達臨,《中國性史圖鑑》,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北京:牧童之春文化發展,2003 年7 月。 鄭思禮,《中國性文化—一個千年不解之結》,台北市:書林,1994 年。 Diane Ackerman 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Alberto Manguel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薛絢譯,《意象地圖》,台北:臺灣商務,2002 年。 期刊論文 王國彬,〈復活的象徵—淺談《牡丹亭.驚夢》中柳生手中的那枝柳〉,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22 卷第2 期,2005 年6 月,頁27 至30。 王臻青,〈三勘昆曲《牡丹亭》〉,中國戲劇,頁30 至31。 王璦玲,〈論湯顯祖劇作與劇論中之情、理、勢〉,「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灣大學文學院、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合辦,2004 年4 月。 王德威,〈遊園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湯顯祖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台灣大學文學院、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合辦,2004 年4 月。 田雯、葉修成,〈從戲曲美學探究中國古典鬼戲勃發的原因〉,戲劇文學,2007 年第8 期,頁40 至43。 朱偉明,〈「鬼可虛情,人須實禮」 杜麗娘形象的心理分析〉,《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5 期,頁16-20;《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2 期,頁235-239。 向志柱,〈《牡丹亭》藍本問題考辨〉,文藝研究,2007 年第3 期,頁72 至78。 伊維德,王宇根譯,〈「睡情誰見?」杜麗娘、玫瑰公主與溺愛父親的煩惱〉,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2,2005 年,頁289 至312。 杜改俊,〈敘述生命的需要—《牡丹亭》中杜麗娘意義再探討〉,藝術晨家2004年第1 期,頁23 至27。 李舜華,〈花園內外,陰陽兩界—試論《牡丹亭》男性世界與女性世界的分與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5 期,頁77 至84。 李惠綿,〈從「春」的意象閱讀《牡丹亭.驚夢》〉,戲劇學刊,2006 年第三期,頁129 至146。 吳文昭,〈兩個最佳女配角—《西廂記》紅娘與《牡丹亭》春香試比較〉,考試周刊(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 年第32 期,頁28 至30。 吳美卿、許丹丹,〈試論《倩女離魂》和《牡丹亭》的魂〉,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6 期,頁130 至133。 吳新發,〈戲謔性的顛覆策略:《牡丹亭》中的科諢與情欲〉,請見網址http://www.nchu.edu.tw/~chinese/eo10.html 沈敏,〈《牡丹亭》石道姑形象簡論〉,《戲劇》雜誌,2002 年第1 期,頁94 至98。 汪小洋,〈《牡丹亭》敘述語法探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4月,頁126 至130。 周曉琳,〈明清豔情小說性描寫的文化心理解讀〉,船山學刊,2004 年第3 期,頁119 至124。 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 年。 華 瑋,〈論《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識〉,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1:1 期,頁90-101。 華 瑋,〈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牡丹亭.驚夢》的詮釋與演出〉,臺灣戲專學刊,2003 年7 月,第7 期,頁91 至103。 徐錦玲,〈《牡丹亭》藍本綜論〉,北方論叢,2004 年第4 期,頁38 至40。 徐燕琳,〈天然與意趣—也談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大舞台》藝術雙月刊,2007 年第5 期,頁14 至15。 程華平,〈新詞催淚落情場 情種傳來《牡丹亭》—明清對杜麗娘之「情」的闡釋與評價〉,撫州師專學報,1998 年9 月第3 期,頁33 至37。 趙山林,〈《牡丹亭》的評點〉,藝術百家,1998 年第四期,頁58 至67。 郭梅,〈從今解釋春風面,腸斷羅浮曉夢邊—《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還魂記》述評〉,藝術晨家,2004 年第1 期,頁58 至63 轉接頁117。 陳翠英,〈今昔相映:《金瓶梅》評點的情色關懷〉,余安邦、熊秉真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4 年,頁66 至103。 張莉,〈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傳統與現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17 卷第3 期,頁126 至131。 張筱梅,〈論明清時期《牡丹亭》閨閣傳播〉,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年7 月,第4 期,頁113 至117。 張筱梅,〈杜麗娘「寫真」與女性的自我呈現〉,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11 月,頁28 至32。 張建萍,〈中國古代女性休閑方式及其特點分析〉,社會科學家,2003 年3 月,頁118 至 121。 張靜秋,〈一曲生命的頌歌—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和傳奇《牡丹亭還魂記》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4 期,頁34 至39。 張淑香,〈杜麗娘在花園—一個時間的地點〉,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2,2005 年,頁259 至288。 羅嘉惠,〈古代愛情戲中女性愛欲的生理學解讀〉,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 年7 月,第4 期,頁76 至80。 董寧,〈淺析杜麗娘性格中矛盾的合理性〉,晉中學院學報,2006 年10 月,第23卷第5 期,頁10 至11。 童丹,〈「杜麗娘」的角色分析及表演設計〉,藝術教育,頁22 至23。 謝擁軍,〈杜麗娘的情夢與明清女性情愛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4 期,頁47 至54。 鄭尚憲、高延萍,〈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杜麗娘情感世界尋繹〉,藝術百家,2003年第3 期,頁17 至20。 蔡九迪,〈重身與分身—明末戲曲中的「魂旦」〉,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下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2,2005 年,頁511 至536。 劉小梅,〈理學的「窮理盡性」與杜麗娘的遊園驚夢〉,藝術百家,2007 年第6 期,頁82 至85。 劉楚華,〈明清傳奇中的魂旦〉,《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73。 劉書成,〈明清豔情小說與道教房中文化〉,甘肅社會科學,2003 年第1 期,頁27至3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705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湯顯祖在其傳奇作品《牡丹亭》題詞中所提出的「情至論」,在劇中女主角杜麗娘的身上發揮到極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杜麗娘的肉體因其情真而自由穿梭、交織、重疊於時空夢魂與死生之間,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正是「情至」也是身體與自然對話辯證的必然過程。本研究則欲重新回顧湯顯祖「情至論」的觀點,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的知覺身體理論架構起論文的主要脈絡,論述杜麗娘杜麗娘在夢裡和身為鬼魂時,皆以虛而不存的狀態,得以開放她的身體,滿足其自身的情欲。杜麗娘的身體時虛時實,看似自由地在平面立體間流動,以及在時間河裡游走,實際卻掙扎淹溺在一個身體開放與身體封閉的矛盾裡,這正是「情至」論推展至極致,身體與自然、禮教對話中必然導出的兩難:當自然的身體傾向於開放,禮教的身體卻不容如此。現實界中石道姑封閉的身體、杜麗娘傷春而死的身體、還魂之後堅持守節的身體皆可為證,只能以夢魂之體、畫魂之體、鬼魂之體滿足其天然欲望。而就表演層面來看,杜麗娘面對身體開放與封閉的兩難,在實際演出時,演員實存的身體詮釋起劇本中夢裡、鬼界不存在的身體,現實與虛構的對比,更突顯了在文本和表演的現實界中杜麗娘肉身虛實的弔詭與矛盾。本文受到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哲學體系中的「身體/主體」(I–body)以及「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啟發,欲進一步地論證,相較於處於封閉狀態的實存肉身,杜麗娘在夢中、畫中與鬼界中的身體是一種從現實界中遁逃的方式,才得以開放、與周遭世界互為主體、相互辯證,反而才是一個真正擁有身體/主體的杜麗娘。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15:18:2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7-R91129009-1.pdf: 7836785 bytes, checksum: f9620e539d792befe4f5a70c2daa50c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8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iii 第壹章 緒論…………………………………………………………1~19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明清以降各種評論、評本對杜麗娘身體的看法………3 第三節 引用理論 (一) 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I–body) …………………12 (二) 梅洛—龐蒂的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 ………16 第貳章 筆記、話本與傳奇《牡丹亭》的女體………………………20~31 第一節 筆記、話本到傳奇《牡丹亭》的情節轉化………………23 第二節 筆記、話本到傳奇《牡丹亭》的女體呈現………………27 第叁章 虛擬的身體…………………………………………………32~53 第一節 遊園驚夢的杜麗娘…………………………………………32 第二節 畫像裡的杜麗娘……………………………………………40 第三節 化為鬼魂的杜麗娘……………………………………… 47 第肆章 真實的身體…………………………………………………54~69 第一節 驚夢前的杜麗娘……………………………………………55 第二節 驚夢後的杜麗娘……………………………………………60 第三節 還魂後的杜麗娘……………………………………………64 第伍章 杜麗娘身體/主體的冒險歷程……………………………70~90 第一節 由封閉到開放的身體/主體………………………………70 第二節 與週遭世界互為主體的身體………………………………77 第三節 其他身體與杜麗娘的對照 (一) 石道姑封閉的身體…………………………………82 (二) 鬼界中支離破碎的身體……………………………88 第陸章 結語………………………………………………………91~101 第一節 戲曲中所見杜麗娘女體的延伸……………………………91 第二節 杜麗娘的女體與自然的連結………………………………95 第三節 杜麗娘的女體論述與湯顯祖的「情至論」………………98 參考書目…………………………………………………………103~10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多重肉身─《牡丹亭》杜麗娘的女體論述 | zh_TW |
dc.title | Multiple Corporeality:
The Discourse of Du Li-Niang’s Body in Peony Pavil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6-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安祈,王璦玲 | |
dc.subject.keyword | 湯顯祖,杜麗娘,梅洛龐蒂,身體,知覺,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Du Li-Niang,Merleau-Ponty,percep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0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8-07-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7-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6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