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82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蔡明誠
dc.contributor.authorHui-Ming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惠敏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8:17:37Z-
dc.date.available2005-08-01
dc.date.copyright2005-08-01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0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以姓名筆畫排列:
1. 王澤鑑,《民法債編總論(一)》,三民書局,1996年10月。
2. 呂榮海、謝穎青、張嘉真合著,《公平交易法解讀-空前的經濟憲法》,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2000年。
4. 蔡英文研究主持、楊光華等研究,歐盟著作權法令暨判決之研究,內政部83年度研究報告
5. 賀德芬,《文化創新與商業契機-著作權法論文集》,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6. 馮震宇(計畫分項主持人),《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之研究》,收錄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委託,社團法人台灣資訊智財權網路協會執行,《整體著作權法制之檢討》研究報告。
7. 劉孔中主持,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相關問題之研究,公平會83年委託研究計畫。
8. 蕭雄淋,《著作權法論》,五南出版社。
9. 賴文智,《數位著作權法》,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2003)。
10. 賴文智,數位科技對著作權授權契約與合理使用範圍之影響之研究期末報告,民國91年11月28日。
11.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一)》,第五版,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三民書局,2004年。
(二)、學位論文
以姓名筆畫排列:
1. 王聰裕,數位化商品在網路交易之規範-以美國統一電腦資訊交易法為中心,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2. 李筱苹,著作權與言論保障自由之限界-以美國有關受保護著作的技術措施立法為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周舒雁,標準電腦軟體契約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4. 胡心蘭,論科技發展對合理使用與著作財產權限制之影響,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5. 許富雄,數位時代合理使用之再探討-以反規避條款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7月。
6. 郭聯彬,網路上軟體使用授權契約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1997年7月。
7. 陳柏如,「數位時代著作權集體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頁27-31,2002年7月。
8. 陶德斌,定型化契約條款與誠實信用原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年7月。
9. 黃怡騰,著作權法上合理使用原則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7月。
10. 葉子超,法律行為因違反強行規定而無效的問題探討,輔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3月。
11. 葉奇鑫,「電腦軟體拆封授權契約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2. 雷憶瑜,論著作之合理使用-以電腦程式還原工程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八十四年六月。
(三)、期刊
以姓名筆畫排列:
1. 朱柏松,〈民法定型化契約規範之適用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 1999年11月。
2. 李素華,技術授權協議之限制約款與競爭法關係--由歐美立法看我國公平交易法適用,資訊法務透析,1999年3月。
3. 李素華,智財權人拒絕授權構成優勢地位濫用-歐洲法院確立判斷標準,科技法律透析,2004年7月。
4. 邵瓊慧,〈防盜拷保護措施之著作權法爭議及挑戰〉,智慧財產權季刊,2002年9月
5. 姚嘉琳,授權契約限制約款與公平交易法--簡介美國1995年反托拉斯法智慧財產權授權行為準則,科技法律透析,2000年8月。
6. 許雅雯,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之探討,全國律師,2003年12月。
7. 陳人傑,〈防盜拷保護措施與著作權保護面面觀〉,智慧財產權季刊,2001年9月。
8. 陳信至,網路交易定型化契約-消費者保護相關議題探討(上),萬國法律,第135期,2004年6月。
9. 陳家駿,〈軟體向後轉可以嗎?談還原工程〉,倚天雜誌, 1994年1月。
10. 陳起行,由美國不正競爭法之排除適用探討智慧財產權法理念,政大法學評論,1997年6月。
11. 陳起行,資訊著作的著作性與合理使用-事理、學理及法制面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68期,2002年。
12.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2000年12月。
13. 陳起行,臺灣法律資料庫現況,調查研究,2003年10月。
14. 陳起行,德國法資訊學,法學叢刊,2001年4月。
15. 陳偉潔,〈從著作權法觀點談電腦程式還原工程之合法性〉,資訊法律透析,1993年8月。
16. 陳櫻琴、李憲佐,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概括條款之檢討,公平交易季刊,2002年4月。
17. 章忠信,〈著作權法制中「科技保護措施」與「權利管理資訊」之探討(下)〉,萬國法律,2000年12月。
18. 章忠信,〈著作權法制中「科技保護措施」與「權利管理資訊」之探討(上)〉,萬國法律,2000年10月。
19. 章忠信,著作權法中「散布權」之檢討,萬國法律,2001年4月。
20. 章忠信,著作權與數位網路科技發展--從MP3.com案及Napster案談起,智慧財產權,2001年2月。
21. 章忠信,新著作權法「散布權」相關規定之檢討,政大智慧財產評論,2004年4月。
22. 章忠信,網路世界的資料庫保護相關問題,萬國法律,1999年12月。
23. 賀德芬,〈言論自由與著作權之保護-兼談著作權的限制〉,台大法學論叢第八卷第二期,1979年。
24. 馮震宇,〈數位內容之保護與科技保護措施-法律、產業與政策的考量〉,月旦法學雜誌,2004年2月。
25. 馮震宇,〈歐美保護電腦程式與認定侵害的新趨勢-美國ALTAI判例與歐市軟體指令對電腦程式之影響〉,法學叢刊,第一五二期。
26. 馮震宇,論新著作權法合理使用之規定,萬國法律雜誌,1998年7月。
27. 馮震宇,論資料庫之保護與不公平競爭(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2003年12月。
28. 馮震宇,論資料庫之保護與不公平競爭(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
29. 黃銘傑,〈解碼、破碼與公平競爭秩序〉,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二十八卷四期,1999年。
30. 楊芳賢,電子商務契約及其付款之問題,中原財經法律,第五期,2000年7月。
31. 詹森林,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法學叢刊,第158期,1995年2月。
32. 詹森林,定型化契約之基本問題-以信用卡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1期,1996年3月。
33. 詹森林,定型化契約效力條款之規範-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2011號、91年台上2220號、92年台上39號判決之商榷,律師雜誌,第二九三期二月號。
34. 詹森林,消費者保護法之定型化契約最新實務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九十一期,2002年11月,頁42-43。
35. 劉博文,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權,2000年4月。
36. 蔡明誠,〈論智慧財產權之用盡原則-試從德國法觀察,兼論歐洲法之相關規範〉,政大法學評論,第四十一期。
37. 蔡明誠,〈論著作之原創性與創作性要件〉,法學論叢,第二十六卷第一期,1996年10月。
38. 蔡明誠,從成大MP3事件論著作權之侵害及限制問題,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001年6月。
39. 蔡明誠,從法院判決探討著作財產權之授權,法官協會雜誌,2003年6月。
40. 蔡明誠,網路智慧財產權問題 (下),紡織月刊,1998年8月。
41. 蔡明誠,網路智慧財產權問題 (上),紡織月刊,1998年7月。
42. 蔡明誠,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與展望--以臺灣法律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01年9月。
43. 蔡明誠,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問題,臺灣法學會學報,1998年11月。
44. 蔡明誠,數位時代著作權相關法律及管理問題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2003年3月。
45. 蔡明誠,論多媒體與數位著作,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996年1月。
46. 賴文智,數位科技對著作權授權契約及合理使用範圍之影響之研究,智慧財產權,2004年5月。
47. 謝銘洋,〈論著作名稱之保護〉,法令月刊,第五十卷,1999年7月。
48. 謝銘洋,成大MP3事件相關著作權法問題探討,資訊安全通訊,2001年9月。
49. 謝銘洋,從相關案例探討智慧財產權與民法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04年3月。
50. 謝銘洋,智慧財產授權契約之性質,月旦法學,2002年3月。
51.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在保護上之排他性,月旦法學,2002年8月。
52. 謝銘洋,網路發展與未來我國著作權法之修正方向,全國律師,2002年12月。
53. 謝銘洋,論資料庫保護之法律保護,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998年1月。
(四)、網路文章
以姓名筆畫排列:
1. 李森煙,〈著作權新近國際爭議-從Skylarov事件談解密軟體有關爭議〉,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http://stlc.iii.org.tw/articles/Science/90/3-910315-04.pdf
2. 章忠信,著作權保護、科技發展與合理使用-談新著作權法關於合理使用的已然與未然,本文發表於交通大學技法律研究所二○○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舉行之2003年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http://www.copyrightnote.org/paper/pa0030.doc (visited on 2004/10/11)。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以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JESSICA LITMAN,DIGITAL COPYRIGHT(2001).
2. LUCIE M.C.R. GUIBAULT, COPYRIGHT LIMITATIONS AND CONTRACTS-AN ANALYSIS OF CONTRACTUAL OVERRIDABILITY OF LIMITATIONS ON COPYRIGHT (2002).
3. PAUL GOLDSTEIN, COPYRIGHT (1989).
4. WILLIAM M. LANDES RICHAR A. POSNE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2003).
5. VAIDHYANATHAN,SIVA,COPYRIGHTS AND COPYWRONGS-THE RI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OW IT THREATEN CREATIVITY(2003)。
6. LAWRENCE LESSIG,THE FUTURE OF IDEAS:THE FATE OF THE COMMONS IN A CONNECTED WORLD(2001).
(二)、期刊
以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1. Aaron M. Bailey, Comment, A Nation of Felons?: Napster, the Net Act, and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of File-Sharing, 50 Am. U. L.Rev.(2000)
2. Apik Minassian, The Death of Copyright: Enforceability of Shrinkwrap Licensing, UCLA Law Review December (1997).
3. David Friedman, In Defense of Private Orderings: Comments on Julie Cohen's 'Copyright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Self-Help',Berkeley Tech. (1998)
4. David Nimmer et al., The Metamorphosis of Contract Into Expand, 87 Cal. L. Rev. 17, 20 (1999)
5. David Nimmer, A Riff on Fair Use in the 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148 U. Pa. L. Rev. 673, 710 (2000);
6. Dusollier, Exception and Technological Measures in the European Copyright Directive of 2001-an Empty Promise (2003).
7. Estelle Derclaye , Copyright Contracts , Public Policy and Competition-Can Adhesion Contracts Override Copyright limits? The Answer Lies within Copyright Law Itself, The Third Conference on European and As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New Paradigms of Copyright Law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4).
8. F. Willem Grosheide, Copyright Law from a User's Perspective: Access Rights for Users, Eur. Intell. Prop. Rev. (2001).
9. Fencing Cyberspace: Drawing Borders in a Virtual World, 82 Minn. L. Rev. 609 (1998);
10. Jacques De Werra, Moving Beyond the Conflict between Freedom of Contract and Copyright Policies: in Search of a New Global Policy for On-Line Information Licensing Trans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U.S. Law and European Law,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the Arts (Winter 2003).
11. Jason Sheets, Copyright Misused: The Impact of the DMCAAnti-Circumvention Measures on Fair & InnovativeMarkets, 23 Hastings Comm. & Ent. L.J. 1 (2000)
12. Joel R. Reidenberg, Lex Informatica: The Formulation of Information Policy Rules through Technology, Tex. L. Rev.(1998)
13. Lorin Brennan, The Public Policy of Information Licensing, Hous. L. Rev. (1999)
14. Maher, The Shrink-wrap License: Old Problem in a New Wrapper, 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 (1986-87).
15. Mark A. Lemley, Beyond Preemption: The Law and Polic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Cal. L. Rev.(1999)
16. Mark Gimbel, Some Though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rusted System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tan. L. Rev.(1998)
17. Mark Stefik, Shifting the Possible: How Trusted Systems and Digital Property Rights Challenge Us to Rethink Digital Publishing, Berkeley Tech. L.J. (1997)
18. Maureen A. O'Rourke, Draw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Copyright and Contract: Copyright Preemption of Software License Terms, 45 Duke L.J.,(1995) .
19. Nathan Smith, The Shrinkrap Snafu: Untangling the 'Extra Element' in Breach of Contract Claims Based on Shrinkwrap License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3).
20. Neil Netanel, Alienability Restriction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Author Aut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ntinental Copyright Law,Cardozo Arts & Ent. L.J. 1 (1994)
21. Niva Elkin-Koren , Symposium Digital Content: New Product and New Business Model Copyright Policy and the Limits of freedom of Contract,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1997).
22. Niva Elkin-Koren, Let the Crawlers Crawl: On Virtual Gatekeepers and the Right to Exclude Indexing, 26 U. Dayton L. Rev. 179 (2001).
23. P. Bernt Hugenholtz, Copyright, Contract and Code: What Will Remain of the Public Domain? Brook. J. Int'l L.(2000)
24. Pamela Samuels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Why the Anti-Circumvention Regulations Need to be Revised, 14 Berkeley Tech. L.J. (1999)
25. Pamela Samuelson, Will the Copyright Office be Obsolet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Cardozo Arts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Yeshiva University (1994).
26. Peter Maggs, Soma, Sprowl, James a Sprowl, Computer Law: Cases, Comments, Ques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992).
27. Phillip E. Areeda, Essential Facilities: an Epithet in Need of Limiting Principles, 58 Antitrust (1989).
28. Raymond T. Nimmer, Breaking Barrier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trac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Berkeley Tech. L.J.(1998)
29. see generally James Boyle, Shamans, Software and Spleens: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996) and Jessica Litman, Digital Copyright (2001)
30. See Michel A. Jaccard, Securing Copyright In Transnational Cyberspace: The Case For Contracting with Potential Infringers, 35 Colum. J. Transnat'l L.(1997)
31. Seltzer, Exemption and Fair Use in Copyright – the Exclusive Right Tensions in the 1976 Copyright Ac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2. Thomas C. Inkel, Comment, Internet-Based Fans: Why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Cannot Depend on Traditional Copyright Protections, 28 Pepp. L. Rev.(2001).
33. William J. Condon, Jr., Electronic Assent to Online Contracts: Do Courts Consistently Enforce Clickwrap Agreements? , Regent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82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藉由探討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起源、特徵,瞭解著作權授權契約興起之背景,諸如防盜拷保護措施之使用、著作權人權益之維護、資訊之大量產生與流通等,均是促使「著作權授權契約」 出現之原因,再加上著作權授權契約之當事人可能未曾謀面,與防盜拷保護措施相結合以及定型化契約之特性,使得「著作權授權契約」之成立與效力一般傳統契約不同,在評價著作權授權契約效力之同時,應將著作權授權契約之特性加以考量。
ProCD案是美國目前判斷拆封授權契約是否成立之重要判例,關於ProCD案所引發出來的爭議與討論,亦隨著著作權授權契約成立之容易,對其效力多採肯定之態度,就著作權人來說,承認著作權授權契約之效力,無疑是利多於弊,不但壓縮使用者自由使用著作之空間,定型化契約與防盜保護措施之限制,猶如一層又一層鐵絲網,使利用者之行為動輒得咎,著作權人尋求著作權授權契約之保護以規避著作權限制規定,卻反而危害整個著作權體系之平衡狀態。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大量使用,不論是其將形成超級著作權之保護,還是宣告著作權法末日之到來,對於著作權法體系之平衡,都將造成很大的威脅,我們應該如何管制著作權授權契約,發揮著作權授權契約之特性,促進資訊流通和鼓勵著作創新,同時維持著作權人與使用者間利益之平衡,實為數位時代資訊政策之一大挑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copyright owners can directly enter into contractual agreements with end-users and potentially impose restrictive contractual provisions on them. Such an evolution may be problematic to the extent that these contractual provisions limit or even totally ikeliminate the various privileges enjoyed by users under the statutory regime of copyright law, such as fair use. The question therefore arises as to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the pre-existing statutory regime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validly be replaced by a private regime of contractual prote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copyright owners. In other words, the issue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various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to copyright protection are mandatory, or whether they can be overridden by contract.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8:17:3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0a21042-1.pdf: 1358015 bytes, checksum: e07bd8b9bd4dcfcbca07f265638bc7a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8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一項 研究方法 8
第二項 研究範圍 9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0
第四節 本文架構 11
第二章 數位時代下之著作權授權契約 13
第一節 前言 13
第二節 發展緣起 13
第一項 資訊流通與取得之便捷 14
第二項 著作權人為了保護自身之利益 15
第三項 防盜拷保護措施之利用 17
第三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特色 19
第一項 當事人未能協商 19
第二項 通常與防盜拷保護措施相結合 20
第三項 定型化契約或定型化契約條款 20
第四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種類 21
第一項 拆封授權契約 21
第二項 點選授權契約 22
第三項 網頁瀏覽契約 23
第四項 小結 23
第五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條款之內容 24
第一項 授權條款-限制「第一次銷售理論」 24
第一項 還原工程之禁止 24
第二項 擔保責任之免除 25
第四項 禁止使用於網路(限單機使用) 26
第五項 禁止出租、讓與或再授權 27
第六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成立 27
第一項 前言 28
第二項 拆封授權契約 28
第三項 點選授權契約 32
第四項 網頁瀏覽契約 34
第七節 結論 35
第三章 著作權授權契約自由與著作權政策之衝突 37
第一節 從PROCD案談起 37
第一項 案例事實 37
第二項 地方法院之見解 37
第三項 第七巡迴法院之見解 40
第四項 本案分析 40
第二節 著作權法之衡平設計 42
第一項 著作人之保護 42
第二項 著作權之限制 43
第三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對著作權政策之影響 52
第一項 第一次銷售原則之破壞 52
第二項 公共領域之減縮 53
第三項 灰市之產生 54
第四項 合理使用原則和還原工程之限制 55
第五項 對人效力與對世效力界線之混淆 57
第六項 著作權法體系之改變 59
第四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自由之限制 60
第一項 契約自由之限制 60
第二項 以著作權授權契約為中心之著作傳遞方式 62
第三項 應考慮著作權授權契約牽涉法律層面之複雜性 62
第四章 美國與歐盟對著作權授權契約之因應 64
第一節 前言-美國與歐盟法律體系上之比較 64
第一款 美國功利主義導向之著作權法體系與歐洲自然權利導向之著作權法體系 64
第二款 聯邦架構 64
第二節 美國對於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規範 65
第一項 美國現存法體系下之處理方式 65
第二項 統一電腦資訊交易法案 78
第三項 其他解決方式 83
第三節 歐盟對於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規範 87
第一項 前言 87
第二項 著作權法領域下之處理方式 87
第三項 其他解決方式 93
第五章 數位時代下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規範 104
第一節 美國與歐盟規範標準均不甚明確 104
第二節 美國與歐盟法處理方式之差異 113
第三節 數位時代下著作權政策之新思維 114
第一項 使用者是否能獲利 114
第二項 使用限制對於使用者和公共利益是否有利 114
第三項 限制性契約條款對於著作權人是否有利 114
第四項 是否促進更多有價值的資訊內容之創造和流通 115
第五項 著作權授權契約是否與憲法上的價值相衝突 115
第六項 「接近著作之成本」是否比「有限制性契約條款之成本」更高 115
第七項 「公共領域」是否意味「免費的接近」 116
第四節 法領域之選擇 116
第一項 在著作權法領域解決 116
第二項 在其他法領域解決 117
第三項 應結合相關法領域之原理原則一併考慮 117
第五節 先從著作權法體系著手 117
第一項 從歷史背景來分析 118
第二項 從用語來分析 119
第三項 從憲法上地位或公共秩序來分析 120
第四項 從理論基礎來分析 122
第五項 從著作權目的來分析 126
第六項 從法律性質來分析 127
第七項 從經濟分析來分析 128
第八項 小結 130
第六節 再衡量公共利益個案具體判斷 131
第一項 從其他來源獲得相同內容之可能性 131
第二項 使用者之類型 132
第三項 使用之目的和特性 133
第四項 資訊內容之本質 133
第五項 契約條款之目的和衝擊 133
第六項 小結 133
第七節 規範方式之選擇 134
第一項 立法上之方式 134
第二項 司法上之方式 134
第三項 立法上的方式為主,輔以司法上之方式 135
第六章 我國對於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規範 136
第一節 我國著作權法之現況與問題 136
第一項 國際著作權公約與外國立法例之影響 136
第二項 體例上之疑惑 137
第三項 反規避條款之立法 140
第二節 現行制度對於著作權授權契約之因應 141
第一項 前言 141
第二項 消費者保護法之介入 141
第三項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成立 142
第四項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解釋 150
第五項 著作權授權契約之效力規範 151
第六項 其他法律之規範 152
第七項 我國概括規定(誠信原則)之規範 157
第三節 我國著作權法中限制規定之性質 164
第一項 前言 164
第二項 文義解釋 164
第三項 比較法解釋 166
第四項 著作權限制之種類 167
第五項 理論基礎 169
第六項 小結 173
第四節 衡量公共利益具體判斷 173
第五節 相關案例評析-台北地院小上字第四號民事判決 174
第一項 案例事實 174
第二項 起訴依據 174
第三項 判決概要 175
第四項 分析與討論 176
第六節 結論 178
第一項 我國現行制度尚不足以因應著作權授權契約之發展 178
第二項 需另行立法對著作權授權契約作全面性的規範 180
第三項 建議主管機關檢討著作權授權契約 180
第七章 結論 181
第一節 數位時代下著作權授權契約之大量運用 181
第二節 著作權授權契約自由之限制 181
第三節 美國與歐盟處理方式之檢討 182
第一項 美國 182
第二項 歐盟 183
第四節 數位時代下著作權授權契約之規範方向 183
第一項 應結合相關法領域之原理原則一併考慮 183
第二項 先從著作權法體系著手,再衡量公共利益個案具體判斷 183
第三項 規範方式以立法上的方式為主,輔以司法上之方式 184
第五節 我國對於著作權授權契約之因應 185
附件一 186
附件二 187
附件三 188
參考文獻 189
一、中文部分 189
(一)、專書 189
(二)、學位論文 189
(三)、期刊 190
(四)、網路文章 193
二、外文部分 193
(一)、專書 193
(二)、期刊 19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數位時代下著作權授權契約與著作權限制衝突之研究zh_TW
dc.titleThe Research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pyright Licensing Contract and Copyright Limitation in the Digital Era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謝銘洋,陳起行
dc.subject.keyword合理使用,定型化契約,著作權限制,zh_TW
dc.subject.keywordFair Use,Standard Contract,Copyright Limitation,en
dc.relation.page195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3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