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24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夏鑄九
dc.contributor.authorTing-Chao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挺超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7:54:49Z-
dc.date.available2005-07-27
dc.date.copyright2005-07-27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4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英文書目】
Bauman, Zygmunt
1998(2002)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工作、消費與新貧》王志弘譯,台北:巨流。
Bauman, Zygmunt
2001(2003) Community: Seeking Safety in an Insecure World. 《共同體》歐陽景根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urgess, Rod
1982 “Self-Help Housing Advocacy: A Curious Form of Radicalism: A Critique of the Work of John F. C. Turner.” In Self-help Housing: A Critique. Peter M. Ward(ed.) pp.55-97. London: Mansell.
Braverman, Harry
1974(1988)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勞動與壟斷資本》譯者不詳,台北:谷風。
Brooks, David
2000(2001) Bobos in Paradise. 《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徐子超譯,台北:遠流。
Frampton, Kenneth
1992 Modern Arch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3rd ed.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Hall, Peter
1988 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Giddens, Anthony
1991(1998)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北京:三聯出版社。
Gilbert, Alain & Gugler, Josef
1992 Citie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ms, Hans
1982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Practice and Purpose of Self-Help Housing.” In Self-help Housing: A Critique. Peter M. Ward(ed) pp.17-53. London: Mansell.
Hazeltine, Barrett & Bull, Christopher
1999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ools, Choice and Implications. ,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O’Connor, James
1997(2003) Natural Causes: 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自然的理由——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Payer, Cheryl
1982 “Urban “Shelter” Projects.” In The World Bank: A Critical Analysis. pp.316-343.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Petras, James & Veltmeyer, Henry
2001 “NGOs in the Service of Imperialism.” In Globalization Unmasked: Imper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pp.128-138. New York: Zed Books.
Rifkin, Jeremy
2000( 2001) The Age of Access: the new culture of hypercapitalism, where all of life is a paid-for experience.《付費體驗的時代: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黃彥憲譯,台北:遠流。
Tafuri, Manfredo
1976 Architecture an Utopia: Design and Capitalist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Original Italian Edition 1973)
Turner, John F. C. & Fitcher, Robert (eds.)
1972 Freedom to Build: Dweller Control of the Housing Process. New York: Macmillan.
Turner, John F. C.
1976 Housing by People: Toward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Veblen, Thorstein
1934(200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有閒階級論》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中文書目】
王明珂(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
史 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台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法院圖書資料室編(1997)《住宅問題》台北:立法院圖書資料室。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頁97-147。
何興亞(2004)〈何其有幸〉,《不只是蓋房子: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胡湘玲編,頁62-64,新店市:野人文化。
胡湘玲(2003)〈DIO:一起蓋起一棟友善的房子〉「技術、文化與家:潭南協力造屋之省思」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胡湘玲(2004)〈新資本家 胡湘玲:做一個循環關心、累積反省的Banker〉《誠品好讀》第48期,頁68-69。
胡湘玲編(2004a)《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我們在白俄的造屋假期》新店:野人文化。
(2004b)《不只是蓋房子: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新店:野人文化。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慶岳(2003)《黏菌城市:台灣現代建築的本體性》台北:田園城市。
李家源(2003)《合作、競爭與衝突:潭南的災後重建與社會關係》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蘭芳(2004)〈一期一會〉,《不只是蓋房子: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胡湘玲編,頁159-162,新店市:野人文化。
東海大學建築工作隊(2000)〈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原住民聚落重建規劃〉未發行。
林崇熙(2003)〈異時空的地方知識辯證:從潭南協力造屋談起〉「技術、文化與家:潭南協力造屋之省思」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林琮盛(2001)〈霧散雲開見潭南〉《新故鄉雜誌》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頁85-104。
洪育成、蕭瑞綺(2005)《台灣的木建築:與自然共舞的林中居所》新店:木馬文化。
徐覺哉(1999)《社會主義流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夏鑄九(1995)《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2。
陳信行(2004)〈工作如何變成「頭路」?〉《誠品好讀》第48期,頁48-49。
陳博文(2004)〈勇士復出〉,《不只是蓋房子: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胡湘玲編,頁168-170,新店市:野人文化。
許坤榮(1988)〈台北邊緣地區的住宅市場之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頁149-210。
張金鶚(1990)《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張釗維(2003)〈我們貧窮,但是我們……:對三月工作營的片面觀察〉「技術、文化與家:潭南協力造屋之省思」研討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張景舜(2004)《台灣原住民可持續部落規劃準則初探:以南投布農族潭南部落為檢驗案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修(2000)《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重構都市社會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九、十期,頁147-174。
葉 曄(2004)〈我們的房子〉,《不只是蓋房子: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胡湘玲編,頁153-155,新店市:野人文化。
劉佳林(2004)〈在理想與生計間〉,《不只是蓋房子:玩泥巴拌木屑的汗水假期》胡湘玲編,頁72-73,新店市:野人文化。。
蔡培慧(2001)《商品化住宅與不平等發展下之921災後住宅重建困境與出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英俊(2003)〈強化「師徒制」建築設計教學的嘗試〉《台灣建築》第94期,頁76-77。
謝英俊、阮慶岳(2003)《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木馬文化。
【網路報導及相關網站】
環境資源電子報 2004.04.08 〈結合生態與志工的度假方式 生態工作假期在台灣萌芽〉[Online].Available: http://e-info.org.tw/proreport/2004/pr04081601.htm
中天電視新聞 2004. 08. 04 〈勞動也可以很假期 台灣五女一男 快樂到白俄羅斯蓋房子〉[Online].Available: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2&cno=0&sno=82231
中天電視新聞 2004. 08. 03 〈勞動度期 協力造屋 從南投到白俄〉[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sno=81953
汗得學社網站 http://hand.ngo.org.tw/
財團法人921震災重建基金會網站 www.921fund.org.tw
白俄的車諾比家園協會 http://www.heimstatt-tschernobyl.com/irs_125/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網站 http://www.atelier-3.com/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246-
dc.description.abstract60年代源自西方的自力造屋運動,強調屋主參與住宅決策或建造的過程,一方面可解決第三世界國家住宅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意圖讓住宅更符合屋主的需求。1989年的無殼蝸牛運動,首度提出了推動自力造屋的概念;真正的實踐經驗,則是落在1999年921災區重建時,謝英俊團隊之邵族自力造屋。此後,「自力造屋」、「協力造屋」的概念、論述和實踐開始風行,但在討論上對於其定義、意義仍是模糊、未加定義又缺乏定調。大多數對於自力造屋的討論,在時間和空間向度上,仍顯得片斷。
本研究透過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衝突論觀點,以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協力造屋進行案例分析,提供台灣自力造屋運動實踐的社會脈絡及物質基礎,以理解其成功崛起和後繼無力之關鍵徵結所在。其次,本研究探討外來專業者和志工對當地社區的互動關係,以及協力造屋過程和結果對潭南村民的影響。再者,潭南協力造屋蘊涵豐富的意義,是綠色烏托邦意識形態的再現,對不同行動者產生了不同的意義。
最後,本文分析自力造屋作為住宅去商品化的可能與限制,藉由「批判性的地域主義」的概念,提議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和技術的自力造屋,為台灣自力造屋實踐的可能性出路。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self-help housing” movement in the 1960’s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emphasized on the process of making building decision which the owner participate in. The problem of housing insufficiency could be solved through the move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ed of house owner would be satisfied. The concept of self-help housing appeared first in the housing movement in 1989. The practice is the experience of Sao tribe helped by Chie Yin Jun’s team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Thus, the concept , description and practices of “self-help housing” and “ housing by ourselves” became popular. However, it is still a vague and undefined word. Most discussions about “self-help housing” ,whether in th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are fragmental.
This essay is a case study of self-help housing experience in Taipei which takes Tannan community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conflict viewpoint of political economical criticism, the social context and material base is provided. It unveal the essential reason of success and failure of self-help housing. Second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external specialist, volunteers and indigenous community is discussed. Thirdly, self-help housing in Tannan is much more meaningful. It represented an ideology of green utopia, and effect different agents with diverse meaning.
In the last, I propose the possibility and limit of self-help housing as a way of de-commoditized. Using the concept of “ Critial Regionalism ”, It may be a alternative self- help housing practice to comb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kill of indigenous aboriginal group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54:4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1544036-1.pdf: 1946706 bytes, checksum: 70ee0492e7283f9f64f99e62cde5d8d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第一章 導論………………………………………………………....01
第一節 建築與烏托邦——研究緣起與現象初探…………………………….…03
第二節 研究發問——志工為何參與?居民為何不參與?
居民缺席下的協力造屋產生的影響為何?………......…..05
第三節 認識論的反省……………………………………………………….….07
一、語言修辭上的釐清——自力造屋相關語彙之界定
二、既有經驗研究資料——台灣921災後協力造屋的經驗性研究
三、協力造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四、分析性假說
第四節 研究方法………………………………………………………………..12
第二章 台灣自力造屋實踐回顧……………………………………13
第一節 住宅商品化的歷程——從「農村起厝」到「房地產工業」…….….……13
一、 使用價值下的住宅生產過程——農村時期的自力造屋
二、 交換價值下的住宅生產過程——1950年代後的房地產工業
(一)住宅問題愈演愈烈
(二)底層居民的生存策略
第二節 住宅去商品化的試驗——921災後的家屋重建………………...…..….18
一、「邵族安置社區」時期——震出危機與契機
二、「築巢專案」時期——政策補助下的家屋重建
三、「潭南協力造屋」時期——自力造屋運動的高峰期
第三節 貧困的災區——自力造屋運動的起點與終點?….…………….………23
一、災區的住宅問題——住宅去商品化的突破與侷限
二、災區重建的利益爭奪戰——衝突與突圍
(一)重建利益爭奪戰——地方組織與外來團隊
(二)競爭優勢與策略——價格管控與社會網絡
三、篩選業主——從幫助窮人到排除窮人
第四節 小結——潭南協力造屋的特殊性…………………………...……….….28
第三章 共築友善之屋?——潭南協力造屋的空間生產過程…………31
第一節 潭南的地方特性………………………………………………………..29
一、 區位、族群、地方經濟狀況
(一)農業
(二)養殖業
(三)零工
(四)商業活動
二、災區地理學
(一)地方產業的瓦解
(二)重建工程急如火
(三)災後重建的餘震
(四)家屋重建的契機——潭南協力造屋活動
第二節 空間、技術與社會——潭南協力造屋的發展過程……………..….…….39
一、「謝屋」與「德屋」的規劃設計
(一)建築基地配置
(二)建築形式與空間元素
二、「謝屋」與「德屋」的營造施工
(一)「適當科技」的理念
(二)「純木構造」與「簡化工法」
(三)「協力」的生產關係
三、焦慮的等待——從活動結束到2005年1月完工前
(一)從期望到觀望——潭南村民的漫長等待
(二)技術轉移與觀念推廣——潭南村協力造屋大木作訓練營
第三節 未完的故事——居民缺席下的協力造屋………………...…………..…49
一、樣品屋的管理員——屋主的使用與維護
二、重新看待協力造屋
三、零星散落的火花——美濃、土溝和北投的協力造屋
第四節 小結——是「景點」?「家屋」?還是「樣品屋」………..……………...56
第四章 誰的烏托邦?——社會界線下的差異政治…………..………57
第一節 意義的建構——協力造屋思潮的再釐清………………...………….….57
一、 協力造屋運動推廣者眼中的協力造屋
(一)謝英俊團隊
(二)德國家園協會
(三)汗得學社
二、媒體建構與論述分析
第二節 自我認同的建構——新興階級身份的實踐………………...…………..64
一、 新興階級的崛起——誰當志工?從何而來?
(一)自然建築的愛好者
(二)另類教育的烏托邦
(三)生命空窗期的調整
(四)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二、現代遊盪者——意義挪用與自我認同
三、協力與衝突——「勞動假期」的樂趣與不滿
(一)想像的共同體
(二)不愉快的假期
第三節 潭南村民為何不參與?——多重脈絡下的在地知識…………...….….72
一、 難以跨越的階級界線
二、缺乏在地組織與溝通
三、多重脈絡下的在地知識
(一)生態勞動假期的吸引力
(二)潭南村民的社區互助網絡
(三)正視村民的生活困境
第四節 小結——「另類選擇」?抑或是「別無選擇」?………….……….……77
第五章 結論與反思………………………………………………....79
第一節 協力造屋類型的歷史轉型——政治經濟制度的考察……...……..……79
第二節 全球化下環保運動的地方實踐…………………………………..……81
第三節 體驗經濟的興起…………………………………………………..……80
第四節 「自力造屋」後續研究與實踐的建議……………………………..…84
參考文獻…………………………………………………………………………..…85
附錄一、2002年9月當代藝術館前「自力造屋」作品說明………………….....89
附錄二、德國家園協會基本資料……………………………………………………91
附錄三、2005年3月16日聯合報「行善台灣——勞動新旅行」報導……….….95
附錄四、訪談對象及過程整理………………………………………………………97

【圖目錄】
【圖1】當代美術館廣場上的協力造屋成果…………………………………………………………20
【圖2】潭南村地理位置圖……………………………………………………………………………32
【圖3】居民訴說香魚產業變化………………………………………………………………………34
【圖4】潭南國小………………………………………………………………………………………37
【圖5】潭南文物館……………………………………………………………………………………37
【圖6】組合屋室內環境………………………………………………………………………………38
【圖7】「德屋」與「謝屋」工地位置圖………………………………………………………………39
【圖8】「第二工地」的謝屋設計模型…………………………………………………………………40
【圖9】德屋是閣樓的建築類型,志工們的生活形成潭南特殊的人文地景………………………40
【圖10】謝屋的天窗設計(第五工地)………………………………………………………………41
【圖11】德屋木構建築構架圖………………………………………………………….……………42
【圖12】德屋結構立面圖………………………………………………………………….…………42
【圖13】德屋正立面圖…………………………………………………………………….…………42
【圖14】協力造屋刻意以人力打地基,不用挖土機……………………………………….………43
【圖15】協力造屋以人工進行屋架組立……………………………………………………..………43
【圖16】強調全木構的德屋建築細部……………………………………………………….………44
【圖17】簡化工法構造的謝屋建築細……………………………………………………….………44
【圖18】潭南村的谷長老教志工砌石版…………………………………………………….………45
【圖19】協力勞動增進了參與者的互動……………………………………………………….……45
【圖20】謝屋牆面出現嚴重龜裂……………………………………………………………….……47
【圖21】謝屋窗台填土鬆了………………………………………………………………….………47
【圖22】潭南村協力造屋大木作訓練營……………………………………………………….……48
【圖23】美濃的協力造屋………………………………………………………………………….…48
【圖24】三月底「德屋」外觀…………………………………………………………………………49
【圖25】三月底「德屋」室內…………………………………………………………………………49
【圖26】2003年3月底,德屋內砌的灶………………………………………………………………50
【圖27】德屋屋主在戶外烤火……………………………………………………………….………50
【圖28】德屋牆面遭屋主烤火燻黑…………………………………………………………..………50
【圖29】參考德屋閣樓造型的謝屋(第二工地)…………………………………………….………50
【圖30】謝屋的天窗設計被屋主於裝修時封了起來。(第五工地)…………………………………51
【圖31】謝屋裝修前(第二工地)……………………………………………………………………52
【圖32】謝屋裝修後(第二工地)……………………………………………………………………52
【圖33】台大校園內的生態屋…………………………………………………………..……………65
【圖34】潭南居民自力建造的木構建築………………………………………………..……………83
【表目錄】
【表1】謝英俊事務所於2003年3月「潭南協力造屋活動」的財務計畫與政府補助表……..….2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打造一個綠色烏托邦?!
潭南協力造屋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政治
zh_TW
dc.titleConstructing A Green Utopia?!
The Spatial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the process of self-help housing in Tannan Community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劉可強,林崇熙,陳信行
dc.subject.keyword烏托邦,潭南,災區,自力造屋,協力造屋,批判性的地域主義,勞動假期,zh_TW
dc.subject.keywordutopia,Tannan,disaster area,self-help housing,housing by ourselves,critical regionalism,working holiday,en
dc.relation.page9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