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13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其文(Chyi-Wen Y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sai-Hsi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再熙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7:52:0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5-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05-07-30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ate.submitted | 2005-07-2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書目
于復華主編(1997)。《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十週年慶紀念專刊》。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81)。《文化中心十年》。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92)。《充實鄉鎮展演設施實施計畫》。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95)。《文化建設法規彙編》。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95)。《臺灣地區文化中心簡介》。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1)《全國藝文展演活動場地彙編》。台北:文建會。 佛勒明(Fleming, Brent L.)(1988),《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管理手冊》。台北:學術交流基金會。 吳若、賈亦棣(1985)。《中國話劇史》。台北:文建會。 呂訴上(1991)。《臺灣電影戲劇史》(二版)。台北:銀華。 李永熾(1990)。《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聯經。 李建興、宋明順(1983)。《我國社會教育館的現況及改進途徑》。台北:文建會。 李紀祥、黃彩雲(主編)(1986)。《耕耘的迴向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啟用二週年紀念專輯》。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李乾朗(1996)。《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道增、傅英杰(1999)。《西方戲劇 劇場史》(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道增、傅英杰(1999)。《西方戲劇劇場史下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林克華、王婉容(2003)。《舞台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沈思》。台北:遠流。 林尚義(2000)。《劇場表演空間的架構:以臺灣鄉鎮地區為探討對象》。台北:成長基金會。 林鶴宜(2003)。《台灣戲劇史》,台北:空大。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邱坤良(1997)。《臺灣戲劇現場 抗爭與認同》。台北:玉山社。 邱坤良(1999)。《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台北:新新聞文化。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戲劇空間概說(二)》。台北,文建會。 徐亞湘(2000)。《日據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 徐亞湘(2001)。《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 徐裕健(1994)。《台北市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研究調查與修護建議》。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出版。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6)。《全國文化生活圈整體規劃先期研究案-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台北:文建會。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6)。《全國文化生活圈整體規劃先期研究案-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發展現況分析報告》。台北:文建會。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6)。《全國文化展演設施先期研究--新竹文化生活圈》。 教育部(1990)。《敎育部中正紀念公園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新建工程竣工報告》。台北:教育部。 曹祥(1998)。《現代歌舞廳燈光音響視頻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許常惠(主持人)(2000)。《臺閩地區主要表演場地演出相關設備技術資料彙編》。台北:文建會。 許梅貞(主編)(2000)。《海洋風情 文化彩妝-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5週年館慶專輯》。基隆:基市文化。 陳永源(主編)(1986)。《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成立二週年專刊》。台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曾瑞邦(主編)(1999)。《台中港區藝術館設計全集》。南投縣中興新村:文建會中辦室。 焦桐(1990)。《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 項端祈(2003)。《演藝建築-音質設計集成》。北京:中國建築工藝出版社。 黃仁(2000),《臺灣話劇的黃金時代》,台北:亞太。 黃仁(2002),《臺北市話劇史九十年大事紀》,台北:亞太。 楊其文(2001)。《戶外劇場規劃荒山劇場實務紀實》。台北:田園。 楊馥菱(2001)。《台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台北:學海。 葉龍彥(2004)。《台灣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84)。《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簡介》。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臺灣省各縣市文化中心專輯》。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蔡正義(1981)。《澎湖縣文化中心實質規劃報告》。澎湖縣:澎湖縣政府。 韓仁先主編(2002)。《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十五週年慶特刊》。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聶光炎(1981)。《舞台技術》。台北:黎明文化。 蘇昭英(主編)(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新竹:文化環境工作室。 論文集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6)。《縣市文化中心擴展計劃-演藝廳功能評估》。台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朱俐(主編)(2002)。《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當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臺灣藝術大學。 吳全成(主編)(1996)。《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臺灣小劇場》。台北:文建會。 侯壽峰(1997)。「五十年來台灣地方戲劇的舞台設計發展始末」,《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廖美玉(主編)(1999)。《一九九九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論文 李皇良(1994)。《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陽(1992)。《台灣戲劇活動發展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學士論文。 周肇隆(1995)。《縣市文化中心演藝廳用後評估準則之研究-舞台部份》。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士雄(1995)。《設計理念的實踐性探討—以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館、戲劇系館及表演中心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克全(1997)。《文化中心演藝廳用後評估-觀眾使用部份部份》。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鸞(1996)。《光復後台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1945-1970)》。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號(2002)。《表演場所與南台灣藝文發展-兼論高雄設立大劇院之可行性》。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頭士論文。 林輝堂(2002)。《縣市文化局對文化政策制訂與執行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文化局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士嘉(1998)。《廳堂聲響環境改造之電腦模擬評估-以中山堂中正廳為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 紀家琳(2003)。《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學理(1987)。《北市公營劇場劇場功能強化研究》。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士論文。 陳兆雯(2004)。《舞動空間-台灣當代劇場舞蹈的空間表現》。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志文(1996)。《台灣地區文化中心建築空間組織之探討》。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楊杜煜(2003)。《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英鋒(2004)。《劇場空間模式之研究-以台中市戶外圓形劇場及附屬音樂廳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振富(1989)。《臺灣光復初期的戲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皇傑(1999)。《傳統戲曲展演空間演化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佩珊(2002)。《從台灣現代戲劇團體觀點探討文化政策》。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昭旭(2001)。《多目的演藝空間之使用性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育穎(2003)。《台灣地區文化中心演藝廳用後評估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中文期刊 李孝悌(1995)。戲裡乾坤大-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表演藝術雜誌》。33。頁30-35。 李曉陽(1995)。向反共抗俄的方向前進-光復∼五O年代。《表演藝術雜誌》。33。頁36-44。 李曉陽(1995)。除了勇敢、大膽,有沒有原創?八O∼九O年代。《表演藝術雜誌》。33。頁50-57。 李曉陽(1995)。尋找屬於中國的「果陀」-六O∼七O年代。《表演藝術雜誌》。33。頁45-49。 林二(1995)。一條漫長艱辛路-台灣通俗音樂五十年。《表演藝術雜誌》。33。頁79-81。 林谷芳(1995)。衰微與復振-五十年來台灣漢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及當前的因應之道。《表演藝術雜誌》。33。頁69-73。 林茂賢(1995)。歷歷滄傷不見桑-政治及社會遞變下的台灣傳統戲劇。《表演藝術雜誌》。33。頁22-29。 表演藝術雜誌編輯部(1993)。台灣表演場地巡禮。《表演藝術雜誌》。3。頁64-67。 邱坤良(1995)。重拾劇場散落的民間活力-新劇演出資料的蒐集與研究《表演藝術雜誌》。31。頁41-43。 容淑華(1995)。從廢墟屋到展演場地-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管理規劃。《表演藝術雜誌》。32。頁31-32。 容淑華(1995)。劇場之旅。《表演藝術雜誌》。32。頁86-87。 容淑華(1995)。劇場的符號--劇場沿革與戲劇發展的關聯。《表演藝術》。29。頁83-85。 容淑華(1995)。劇場空間與表演藝術之互動。《表演藝術雜誌》。30。頁64-67。 耿一偉(2002)。劇場經營:戲劇空間與意義產生 兼論台灣、歐、亞實例。《藝術99》。8。 馬森(1994)。政治劇場與宣傳劇。《表演藝術雜誌》。20。頁100。 張繼高(1975)。中正紀念堂音樂廳,應該如何設計及經營?專家座談會紀錄《音樂與音響》。27。頁19-26。 陳板(1993)。劇場 空間 話「老泉」-尋訪異類空間演出。《表演藝術雜雜》。9。頁78。 陳珮真(1993)。風格是自然形成的-專訪聶光炎。《表演藝術雜誌》。9。頁101。 鄭旭芬(1995)。展望未來何必否定傳統《表演藝術雜誌》。38。頁23-25。 盧健英(1995)。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表演藝術雜誌》。33。頁6-21。 謝韻雅(1996)。透明開放的公共空間-公家與企業附屬劇場導覽。《表演藝術》。41。頁37-41。 饒嘉齡(1992)。官方不官架-台北官方表演場地。《表演藝術雜誌》。1。頁28-33。 饒嘉齡(1992)。飛簷下的現代-兩廳院建築與聲光。《表演藝術雜誌》。試刊號。頁23-41。 饒嘉齡、薛玉娥、陳板(1993)。台灣表演場地巡禮。《表演藝術雜誌》。3。頁64-67。 報紙 中央日報訊(1969/12/17)。推廣話劇運動應建良好劇場-劇界人士提出呼籲。中央日報。6版。 中央日報訊(1978/02/19)縣市設立文化中心就建築等問題分別提供意見。《中央日報》。4版。 中央日報訊(1978/03/04)教部決定成立文化中心規劃委會。《中央日報》。4版。 中央日報訊(1978/03/08)對建立各縣市文化中心的建議。《中央日報》。2版。 中央日報訊(1978/06/04)政府將以六十億元建立縣市文化中心教部擬定規劃原則與設計要領。《中央日報》。1版。 中央日報訊(1979/02/06)建立縣市文化中心教部討論補充計畫對館廳設備標準等訂定審核要點。《中央日報》。4版。 中央社訊(1952/11/05)。大華戲院後日開幕。《聯合報》。3版。 中央社訊(1955/11/03)。國際學生中心大廈今行破土典禮。《聯合報》。3版。 中央社訊(1961/03/26)。台灣省內收音機總計六十八萬架。《聯合報》。2版。 文華(1958/09/11)。教育部扔不掉的「包袱」。《聯合報》。6版 毛樹清(1966/02/18)。聽說台北要造音樂廳-林肯中心值得參考。《聯合報》。3版。 王生善(1965/02/15)。我們需要一座現代化的劇場。《聯合報》。8版。 王沛綸(1955/04/05)。音樂節談音樂會。《聯合報》。06版。 司馬桑敦(1967/02/06)。小事看台灣-台上台下眾生象。《聯合報》。3版。 白濤(1956/03/24)。從「漢宮春秋」演出談今後話劇運動。《聯合報》。6版。 伍齊美(1984/03/26)。縣市文化中心缺失不少有許多設施反其道而行。《聯合報》。3版。 如竹(1961/10/16)。西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揭幕。《聯合報》。8版。 朱復良(1978/04/25)縣市文化中心藍圖。《中央日報》。6版。 吳心柳(1959/05/17)。請勿忘減免音樂會稅捐諾言。《聯合報》。6版。 李曼瑰(1960/10/03)。三一話劇欣賞會的發起與籌備經過。《聯合報》。6版。 沈在行(1956/07/08)。請速籌建音樂廳。《聯合報》。6版。 屈振鵬(1981/08/05)。高市中正文化中心建築宏偉設備新穎。《中央日報》。9版。 林懷民(1987/01/17)。周凱所引發的思緒。《聯合報》。8版。 哈公(1957/02/15)。戲劇節談戲劇。《聯合報》。6版。 哈公(1958/01/12)。戲劇運動再呼籲。《聯合報》。6版 哈公(1960/06/16)。從莫里哀名劇「偽君子」看藝專影劇科的前途。《聯合報》。6版。 哈公(1961/11/14)。華盛頓的新型小劇場。《聯合報》。8版。 姚家遂(1969/12/03)。訪王生善教授談話刻的没落-劇場缺乏是為主因。中央日報。6版。 紀慧玲(1998/01/19)。技術劇場界三老-王以昭、王家全、聶光炎影響深遠。《民生報》。39版。 張必瑜(1983/03/02)。國內劇場管理作業亟待專業人才參與。《中央日報》。9版。 張必瑜(1983/08/18)。需要建立「劇場制度」。《中央日報》。9版。 張必瑜(1983/08/20)。重視劇場內部規劃。《中央日報》。9版。 莊玫(1954/04/05)。談國大有關藝術提案。《聯合報》。6版。 陳長華(1983/11/04)。一隻無米為炊的彩色鍋。《聯合報》。3版。 陳長華(1988/07/20)。書生將重返書房 陳奇祿功成身退。《聯合報》。5版。 陳祖華、陳長華(1975/05/15)。如何建一座中正紀念堂。《聯合報》。3版。 陳祖華、黃年、翁台生、何光明、陳秀玲(1979/07/19)。如何發展高超精緻的文化。《聯合報》。3版。 曾怡憲(1979/06/09)。社教大樓追加預算議員爭辯尚無結論留待下次臨會再議。《聯合報》。6版。 費嘯天(1958/12/15)。把握振興平劇的機運。《聯合報》。6版。 黃寤蘭(1981/06/06)。屏東中正藝術館設計及使用都有問題可作為其他縣市參考改進。《聯合報》。9版。 黃寤蘭(1982/02/10)。劇場管理制度欠妥藝界人士盼望改善。《聯合報》。9版。 黃寤蘭(1983/03/24)。大會堂氣氛沈悶看表演難以盡興。《聯合報》。7版。 黃寤蘭(1983/07/17)。台北文化中心如何妥善利用。《聯合報》。9版。 黃寤蘭(1986/12/24)。劇場工作安全迭遭忽視建立有關法規刻不容緩。《聯合報》。9版。 黃寤蘭(1987/10/05)。國家劇院提出什麼節目單?《聯合報》。3版。 虞世候(1976/08/02)。寄厚望於楊卓成先生-論中正紀念堂的音樂廳設計。《聯合報》。12版。 趙越(1936/04/17)。劇場與舞台建築的原則。《中央日報》。3版。 遠齋(1954/10/03)。當仁不讓的電影院。《聯合報》。3版。 劉本炎(1978/10/27)文化中心應求發揮效果。《中央日報》。3版。 劉宗周(1961/01/01)。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紀念特刊-近十年來的台灣建設。《聯合報》。12版。 歐銀釧(1989/05/01)。我們需要劇場管理專才。《聯合報》。10版。 蔡文怡(1977/10/05)。縣市建立文化中心應訂具體實施辦法文化藝術界人士提出四項意見。《聯合報》。3版。 燕京散人(1959/04/13)。如何培養平劇兒童觀眾。《聯合報》。6版。 戴獨行(1972/08/07)。國父紀念館租金太貴了。《聯合報》。8版。 聯合報社論(1987/10/06)。從國家劇院啟用看文化建設之道。《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52/02/12)。教廳昨邀有關機關座談影劇改住問題。《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53/02/14)。教廳訂定影劇改進實施要點。《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3/02/14)。戲劇界明日過節中山堂將有盛會。《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5/12/26)。新世界裝冷氣 附近居民悶熱難堪。《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5/12/26)。影院改劇劇場近期可興工。《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6/02/10)。話劇復興運動第一砲「新世界」修竣後首演「漢宮春秋」。《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7/01/11)。芭蕾舞團全體人員今日飛抵明晚獻藝。《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57/01/30)。戲劇節活動-經籌備決定影劇公會奉淮成立。《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57/06/11)。永樂戲院煥然一新。《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57/08/30)。台灣戲院業的負擔。《聯合報》。6版。 聯合報訊(1959/09/30)。娛樂免稅 省訂費用列支標準。《聯合報》。5版。 聯合報訊(1959/10/01)。冷眼旁觀談劇本荒。《聯合報》。8版。 聯合報訊(1960/07/19)。非營業性體育藝術活動 門票娛樂稅將免除《聯合報》。5版。 聯合報訊(1961/01/18)。小劇場運動今演狄四娘。《聯合報》。6版。 聯合報訊(1962/01/27)。筵席及娛樂稅法全文。《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65/02/14)。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名單發表。《聯合報》。8版。 聯合報訊(1966/02/16)。話劇欣賞會頒發金鼎獎。《聯合報》。8版。 聯合報訊(1969/05/10)。財政局將建議 標售兒童劇院。《聯合報》。6版。 聯合報訊(1972/09/23)。國父紀念館管理會訂定今後工作計劃。《聯合報》。7版。 聯合報訊(1978/02/18)。各縣市文化中心將在五年內建成。《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79/02/17)。建立縣市文化中心補充計劃通過。《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79/06/03)。縣市文化中心計劃將作調整。《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81/03/15)。國家劇院及音樂廳預定下月動工。《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81/08/03)。十二項建設計劃執行情形不理想。《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84/09/12)。廿餘項完工無法驗收數百億資金積壓浪費。《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訊(1985/03/08)。提水端桶小工日薪數百美元。《聯合報》。5版。 聯合報訊(1986/02/01)。南海學園土地省府將撥交五館無照使用懸案終解決。《聯合報》。2版。 聯合報訊(1987/06/30)。國家劇院音樂廳外傳工程有瑕疵。《聯合報》。3版。 聯合報專欄(1987/04/05)。表演藝術未來之發表座談會。《聯合報》。14版。 鍾傳幸(1985/01/14)。他山之石-日本國立劇場參觀後記。《中央日報》。11版。 聶光炎(1963/12/25)。甘廼迪劇場落成。《中央日報》。7版。 聶光炎(1964/02/04)。廿世紀的劇場(上)。《中央日報》。7版。 聶光炎(1964/02/05)。廿世紀的劇場(下)。《中央日報》。7版。 聶光炎(1974/12/12)。國父紀念館修改進言。《聯合報》。12版。 聶光炎(1983/10/30)。劇場不是「水泥殼兒」-介紹一座小劇場。《聯合報》。8版。 聶光炎(1987/01/17)。燈梯下的微人舊話。《聯合報》。8版。 研究計劃案報告 孔秋泉、繆全吉(主持人)(1986)。《如何運用科學管理方法以經營文化中心之研究》。台北:文建會委託。 李豐楙、辛晚教(主持人)(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周添城、丘昌泰、夏學理(主持人)(1999)。《臺灣表演藝術之經營環境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詹惠登(主持人)(1997)。《專業技術劇場人才培訓調查計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賴聲川(主持人)(1993)。《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場地簡介》。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關華山(主持人)(1992)。《社教館建築計畫準則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委託。 網站&資料庫 台北市中山堂資訊網。http://www.csh.taipei.gov.tw/。(2005/04/20瀏覽) 台北市中山堂資訊網。http://www.csh.taipei.gov.tw/index.asp。(2005/04/20瀏覽)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文活動及展演場地查詢、統計及研究公立文化設施演藝廳舞台、懸吊、燈光及音響技術資料彙編。http://www4.cca.gov.tw/artsquery/theater/index.htm。(2005/01/17瀏覽)。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文活動及展演場地查詢、統計及研究研究報告及彙編。http://www4.cca.gov.tw/artsquery/10-all.htm。(2005/01/17瀏覽)。 李暢。《劇場》。中國大百科智慧藏資料庫。(2005/02/12瀏覽)。 林樂義、梁應添、吳持敏。《劇場》。中國大百科智慧藏資料庫。(2005/02/12瀏覽)。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網頁。http://www.ntch.edu.tw/。(2005/01/26瀏覽)。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線上虛擬實境。http://ed.arte.gov.tw/vr.htm。(2005/04/20瀏覽) 基隆市文化局。http://221.169.248.212:801/klcc/index.php。(2005/01/26瀏覽)。 新竹師院美勞教師進修網。http://www.aerc.nhctc.edu.tw/8-0/twart-jp/place/p-t1936-010.htm。(2005/04/20瀏覽)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613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鑑於劇場發揮社會功能的重要性,而台灣地區隨著時代變遷及各區域之人口結構變動、社會、經濟、生活型態的改變,藝文活動的內容與需求及劇場空間的使用型態已明顯與過去不同,劇場轉變為更專業的現代化空間。以此脈絡,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發現劇場建設的各種形式與面貌。本研究按照戒嚴時期的年代腳步,從文化政策、表演藝術發展的角度,依據時空背景及劇場空間演進,來探索台灣劇場空間建設的沿革過程。檢視當代劇場建築的發展與設計理念,作為串連台灣技術劇場發展史的行動基礎,透過問題的發現與解答,了解當前表演藝術在未來發展上的立足點,也厚實了表演藝術本身的文化累積,進而幫助研究者進行反省和探討。
本研究認為一個完整的劇場,除了表演空間與觀眾席之外,還需要其他的設施空間,讓劇場的功能得以發揮,使一個劇場健全的運作,讓劇場工作者和觀眾,都能有理想的演出環境及舒適的觀賞環境。同時對於「劇場空間」所涵蓋的部份,應為劇場建築體之內部空間與專業演出設備,本研究將單一劇場的分析架構,組織為劇場空間與劇場設施,做兩大部分資料的歸納整理與數據分析。另有關劇場空間的課題,所需求的研究對象,涵蓋技術劇場的製作經理、設計師、技術人員等。因此本研究訪談表演藝術工作者,歸納當時劇場的空間設計,對演出實務的影響,配合劇場數據資料,加以比較分析其建設年代與劇團發展的歷史進程,作為劇場空間設計與設施的沿革紀錄。 戒嚴時期國家文化政策主導劇場建設,並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共用、改建階段;新建階段;12項建設階段。本研究從劇場空間的發展脈絡,來探討舞台空間設計沿革的程度與觀眾席型式設計的變化;將各個階段劇場設施與演出專業設備的發展,進行整理與分析歸納。並且檢視因應劇場空間的改善、科技技術的引進運用,演出的相對需求,循序探究劇場空間設計理念的轉變,闡述自新建階段劇場開始,經由大型集會堂的多功能目標,衍伸至12項建設階段的多功能文化中心,以及專業演出劇場的複合文化園區的出現,都是本研究的範疇。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7:52:0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1129010-1.pdf: 2360637 bytes, checksum: 8ffa6947e627190cf6cc5a8f58cf7e0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方法…………………………………………………9 第二章 錯綜複雜的劇場環境……………………………………15 第一節 戰爭環境下的文藝政策…………………………………15 第二節 沉重的課稅制度…………………………………………17 第三節 以營利為導向的劇院發展………………………………22 第四節 共用、改建階段的劇場資料……………………………24 第三章 國家政策下的劇場建設…………………………………35 第一節 劇場建設的呼聲…………………………………………35 第二節 推動社會教育法…………………………………………40 第三節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42 第四節 新建階段的劇場建構發展………………………………45 第四章 文化政策的實現…………………………………………54 第一節 西方劇場設計的理論……………………………………56 第二節 文化中心的興建規範……………………………………60 第三節 設立文化建設委員會……………………………………67 第四節 中正文化中心兩廳院啟用………………………………71 第五節 12項建設階段的劇場資料………………………………80 第五章 戒嚴時期的劇場空間……………………………………101 第一節 共用、改建階段的劇場…………………………………104 第二節 新建階段的劇場…………………………………………107 第三節 12項建設階段的劇場……………………………………113 第四節 戒嚴時期劇場空間資料彙整……………………………122 第六章 結論………………………………………………………132 第一節 國家文化政策主導劇場建設……………………………132 第二節 戒嚴時期劇場設計理念的轉變…………………………136 參考文獻……………………………………………………………141 附錄一 戒嚴時期劇場建設重要記事年表………………………155 附錄二 社會教育法………………………………………………159 附錄三 教育部頒布縣市文化中心各館廳設計注意事項………161 附錄四 1962年筵席及娛樂稅法全文……………………………165 附錄五 台北縣、台南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的劇場資料……168 附錄六 國家戲劇院平面、剖面圖、等角立體圖………………178 表目錄 表2-1、 新世界劇場演出開支項目表……………………………18 表2-2、 中山堂演出設備更新預算表……………………………34 表4-1、 文化中心啟用時間、舞台形式、舞臺尺寸簡表………64 表4-2、 不同表演類型的舞台鏡框大小建議值…………………74 表4-3、 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訪問各國劇院及音樂廳表…………76 表4-4、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興建經費支出表……………………82 表4-5、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施工營造組織表……………………82 表4-6、 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承辦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工 程契約及結算金額表……………………………………91 表4-7、 德荷小組承辦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設計供廳安裝 契約及結算金額表………………………………………92 表4-8、 國家戲劇院建築工程概要簡表…………………………93 表4-9、 國家戲劇院空間內容及面積……………………………94 表4-10、國家音樂廳空間內容及面積……………………………95 表4-11、兩廳院主要設備說明表…………………………………98 表5-1、 戒嚴時期劇場建設年代與劇場選擇說明表……………101 表5-2、 單一劇場空間資料之架構項目表………………………103 表5-3、 戒嚴時期劇場空間資料彙整表…………………………123 表6-1、 政府部門下轄劇場管理表………………………………134 表6-2、 戒嚴時期劇場建設階段表………………………………135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13 圖2-1、 新世界劇場演出開支比例圖……………………………19 圖2-2、 台北公會堂照片…………………………………………31 圖2-3、 中山堂一樓空間平面圖…………………………………32 圖3-1、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演藝廳、藝廊平面圖……………47 圖3-2、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二樓平面圖………………………48 圖4-1、 中央文化中心興建組織圖………………………………78 圖4-2、 澎湖縣文化局 演藝廳 舞台照片………………………80 圖4-3、 城市舞台觀眾席照片……………………………………85 圖4-4、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建築外觀照片…………89 圖4-5、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舞台照片………………89 圖4-6、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奏廳舞台照片……………………90 圖4-7、 國家戲劇院等角立體圖…………………………………9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戒嚴時期台灣劇場空間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the Taiwan theater development during Martial law period ( 1949~1987 )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詹惠登,林尚義 | |
dc.subject.keyword | 戒嚴時期,劇場空間,文化政策,表演藝術,文化中心,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artial law period,theater,culture policy,performing art,cultural center, | en |
dc.relation.page | 18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5-07-2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戲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戲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3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