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77
Title: | 文章、學術與政治:北宋慶曆學者之文化網絡與學術理念 |
Authors: | Hsiao-wen Cheng 程曉文 |
Advisor: | 夏長樸(Chang-Pwu Hsia) |
Keyword: | 北宋,慶曆,古文,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尹洙,余靖,蔡襄,石介,孫復,胡瑗,程頤,韓愈, Northern Sung,Qing-li,cultural nexus,Gu-wen,Fan Zhung-yen,Han Qi,Fu Bi,Ou-yang Xio,Yin Zhu,Yu Jing,Cai Xiang,Shi Jie,Sun Fu,Hu Yuan,Cheng I,Han Yu, |
Publication Year : | 2005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本論文主要從以下三個問題意識出發,探討慶曆之際文章、政治與學術之交涉:
一、士人團體的形成過程和彼此認同,士人如何發聲,如何向社會展示自我。 二、文章寫作如何成為一種政治參與。 三、如何從方法論的角度,探討慶曆學者學術思想的底蘊。 無論我們從什麼角度討論慶曆之際的學術,都應當注意到當時有一個相當緊密的士人學者團體。此團體成員之間的彼此連結,並非全出自偶然,而是非常主動地結合同道、凝聚共識,有意識地利用團體的力量和突出的行為,來為自己的政治和學術理念發聲。因此,第二章先由歷史的角度切入,探討此文化網絡與群體認同的形成和意義。 石介、尹洙與歐陽修都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文章的寫作和良好文風的提倡則是慶曆學者普遍關心、也時常彼此討論的話題。「文」在慶曆學者心目中是一個與「道」緊密結合的概念,學者相信能夠藉由正確的「文」來規範自然與人文的秩序,政治與人情的條理。因此第三章探討「文」與「道」的關連,文章寫作與文學理念的政治意涵,以及學者如何透過提倡與寫作「古文」來參與政治。 傳統儒家學者學術建構的基礎都是來自對經書(或亦包含其他典籍)的理解與應用。第四章的討論將指出,對慶曆學者而言,應用的目標應該是能夠寫出像聖人那樣的文章,與聖人有著同樣的判斷力,充分地理解聖人制作六經的用心,以此來修養自己的德性,治理政治事務,規範人倫秩序。進而分析由閱讀到理解的過程:要如何從閱讀經書邁向理解聖人之道?據此,再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觀察慶曆學術與理學的關係,指出慶曆學者在學術建構上有共同的基礎,慶曆學術與程頤理學也有共同的基礎。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77 |
Fulltext Rights: | 有償授權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94-1.pdf Restricted Access | 858.15 k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