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JSPUI

DSpace preserves and enables easy and open access to all types of digital content including text, images, moving images, mpegs and data sets

Learn Mor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Browse
    •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 Publication Year
    • Author
    • Title
    • Subject
  • Search TDR
  • Rights Q&A
    • My Page
    • Receive email
      updates
    • Edit Profile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新聞研究所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76
Title: 外省第三代的國家認同
Authors: I-Ning Tung
童一寧
Advisor: 周陽山
Co-Advisor: 卓亞雄
Keyword: 國家認同,外省人,
identity,
Publication Year : 2005
Degree: 碩士
Abstract: 「國家認同」在台灣地區發展史上,始終是一個模糊而分歧的概念。
日本在台的五十年,是典型的殖民統治,其灌輸給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自然以殖民母國為取向。尤其是日治末期,日本當局更試圖透過「皇民化」運動,將台灣居民徹底改造成日本國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投降,台灣統治權歸還給中華民國,不久後國民黨政府因內戰失敗,倉促播遷來台,將台灣視作「反共復國」的復興基地,以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絕對優勢,從教育及言論箝制兩個方面,一方面灌輸「大中國」概念的同時,一方面極力打壓已經隱隱然成形的「台灣意識」。
1980年代末期,前總統蔣經國任內展開「民主化」運動,「台灣意識」才漸漸抬頭。近年來,這股期許以「民族自決」方式,取得獨立地位,建立「台灣共和國」的思潮,與某些政治人物的選舉操作手段結合在一起,儼然形成一劑既合理又正當的萬靈丹,短短十年間席捲整個台灣。以2003年底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總共有56%的台灣居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達到十五年來的最高點,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甚至不到兩成。
在這種認同急速反轉的政治、社會氛圍當中,1945年及1949年之後,在兵荒馬亂中跟隨國民黨政府一同從中國大陸來到台灣的所謂「外省人」,成為極其尷尬的一群「認同邊緣人」。在戰後的台灣社會,「外省人」一直是十分特殊的族群,由於語言及聚落的限制,既不能完全融入本地社會,又因為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情感因素,使得外省人族群傾向認同國民黨政權,以及其所代表的「中國正統」意識形態。其後,外省人更因此被打為國民黨政權的代罪羔羊,變成了某些政治人物口中的「賣台集團」、「威權餘孽(遺毒)」。
不可否認,台灣地區的確存在著族群問題,而台灣地區的族群問題,又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國家認同問題牽扯不清。為了消弭因族群問題所引起的紛爭,內政部首先於1986年在身分證加上「出生地欄」,1992年進而宣布不必填寫「籍貫欄」,希望藉此逐漸消除省籍界線。在最新的國中小學社會科教科書當中,則描述台灣地區族群現狀為四大族群並存,其中改稱「外省人」為「新住民」。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也在2004年10月舉行的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通過了「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文中清楚載明:「外省族群不必背負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原罪。(註1)
但這些作法,對於已經存在的省籍情節或族群問題,似乎並無實際助益。2002年4月高雄市淹大水,當時的高雄市工務局長吳孟德,在市議會面對質詢時,竟將淹水原因歸咎於「外省人太多」;每逢選舉,造勢晚會上頻頻聽見「外省豬(中國豬),滾回去」的口號。網際網路上甚至出現:「絕不可輕信外省人,在台灣人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外省人打從心裡鄙視台灣人,和台灣這塊土地,及所有台灣的事物。」、「什麼樣的外省人才愛台灣?一、沒有十八趴(指軍公教優惠利率存款),二、沒有終身俸,三、繳稅,四、沒挖錢回支那,五、投綠。至少要符合前四者才是真正認同台灣的外省人!」(蕃薯藤網站留言版),在在充滿刻板印象及情緒化的指控,雖然只代表少部分激進份子的看法,但仍反映了外省人在台灣被擠壓的困難處境。
從昔日相對掌握認同優勢的主流位置,轉變成今日彷彿背著十字架遊街的異教徒,這些在台灣落地生根數十年的外省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我是誰」的認同危機之中。2004年4月,外省籍立法委員朱鳳芝在一場主題為「族群平等法」的記者會上哭訴:「我們這些外省出身的人,常常覺得被歧視,覺得好像不被信任......,可是事實上,我們是在台灣長大的,就因為我們是外省人,我們有原罪......這是不公平的!」名嘴陳文茜也在文章中提到,她的外省籍友人周玉蔻曾經感慨地對她說:「你可以大聲講話,因為你是本省人,不是外省人。」(陳文茜,2004)
在這樣天翻地覆的巨變中,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外省第三代處境,又更顯得非常獨特。這群年輕人,出生於台灣經濟起飛的頂點,與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民主化進程同時成長。大部分人以祖父母、父母講述的家鄉掌故、逃難經歷為床邊故事,未曾謀面的家鄉成為經常掛在口頭上的「故鄉」。自小根深蒂固的「國家」,到了成年後的今天,卻變得面容模糊、曖昧不清。加上近年來台灣經濟景氣衰退,又總是陷入政治空轉的窘境,對岸反而逐漸開放,宛如當年起飛時期的台灣。這群人生才剛剛開始的外省第三代,在情感與現實之間,將如何選擇?
本文即試圖探討,25歲到35歲之間的外省第三代,情感上面對台灣本土意識高漲�故土情懷,現實上又面臨移民浪潮,在雙面夾擊的狀況下,他們對於自我及國家的認同為何?假設有所轉變,則其認同的轉變過程又如何?造成轉變的原因又有哪些?為什麼選擇認同A,而不認同B?或者轉而認同其他對象?又或者決定不選擇任何認同?在家庭中,面對不可抹滅的家族史,自認為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在急速轉變的社會中,又有什麼樣的碰撞與激盪?進而推展到較高層次的國家認同問題,逐步深入年輕一代外省人的內心世界。尤其這批外省第三代出生於台灣經濟起飛的頂點,與1980年代末期開始的民主化進程同時成長,他們的想法與顛沛流離的第一代,及在艱困與高壓環境中成長的第二代有所不同,放眼未來,這批年輕人必定是決定台灣未來走向的社會中堅份子,試圖了解他們的想法,的確有其意義與必要性。
URI: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5776
Fulltext Rights: 有償授權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研究所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ntu-94-1.pdf
  Restricted Access
778.02 kBAdobe PDF
Show full item record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