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822
標題: | 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 |
作者: | Chih-Hung Lin 林志宏 |
指導教授: | 古偉瀛,王汎森 |
關鍵字: | 清遺民,復辟,滿洲國,政治文化, Qing loyalist,restoration,Manchkuo,political culture, |
出版年 : | 2005 |
學位: | 博士 |
摘要: | 本研究旨在討論中國從帝制到共和政治文化轉變下的認同(identity)。通過民國初期的一群人物――清遺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從而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各種思想交錯下複雜的現象,及其內在變化的動力。
為了能夠充分瞭解清遺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我們應該擺脫過去視角,看待這群人既定的形象,認真從歷史脈絡中重新挖掘其定位。換言之,分析遺民的動機與行為時,有必要加以「去熟悉化」如此才能掌握他們的心態和處境。針對如此課題,本研究除緒論、結論外,預計共分為七章來分析。 第一、二章主要想呈現忠清遺民的出處(appearance),透過他們在民國後的活動範圍及儀式認同,釐清其心態。事實上,對清遺民來說,每個人「決定成為遺民」的態度,其實並非完全一致。當中原因,固與清室和平退位有關,缺乏了像歷史上改朝易代那樣激烈的政治暴力,效忠清室故國的作為也顯得相當紛歧。此外,由於對民主共和的抉擇不一,有些遺民在清室退位之時,便積極投入反對民國的活動,但另有些人卻要直到某些政治事件發生(如張勳復辟、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等),受到了某種情感的刺激而影響其政治態度。所以,清遺民與歷代遺民的處境和心態,顯然殊異而且複雜,極難以單一的向度來區分。此為這兩章所欲探討的主題。 第三、四章扣緊政治和文化的關聯,交互探索清遺民的認同。第三章以文化政治(cultural politics)的取徑,討論清遺民的各項著作,藉由他們的書寫中,釐清有關自我認同的問題。我將從他們集體參與編纂《清史稿》和地方志,乃至於個人的著作如遺民錄、碑傳集、詩話等體裁來分析。第四章則是針對遺民在民初政治的主張和活動,其中有關五代觀、孔教、共和等,還有設立讀經會,都是他們當時主要的言論,可以進而來推究其「重建社會秩序」的主張和思想。 第五章與第六章是自輿論的角度,檢視清遺民的形象及其變化。第五章涉及清遺民的學術成績,隨著時局形勢,傳統學問正逐漸面臨新學的挑戰,而清遺民的學問慢慢被視為「古董化」傾向,「遺老」一詞也開始出現負面說法。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原來的皇宮成為「故宮」,象徵新/舊學術意義上更替。第六章集中以王國維的自沉為例,分析來自各方的言論。王氏之死曾引起眾聲喧嘩,各種議論紛紛出現,我們頗可從中瞭解清遺民堅持的道德精神,正逐步在環境現實下遭受「失語」(voiceless)處境,而另一套對王氏的歷史記憶和評價定位開始出現,此一現象正可說明政治文化的變化。大抵而言,這兩章要討論的層面均將涉及情感的轉變。 最後一章試圖分析清遺民和滿洲國的關係。對清遺民而言,滿洲國的建立毋寧有著民族情感和利益上的糾葛,但他們究竟怎樣來平復此一矛盾和衝突?本研究嘗試指出:清遺民面對1930年代民治和獨裁爭論,使得他們在左/右傾兩條政治路線中,尋覓自我政治認同及安身立命之道。就此一角度思忖,滿洲國非惟是清遺民最後奮力一搏的訴求,也是在帝制到共和路途上,尋求理想國度的表現。儘管滿洲國後來未必按照這樣的理念進行,但不妨視為中國民眾(特別係清遺民)在對民主政治抉擇裏,另一發展出來的面向。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822 |
全文授權: | 有償授權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0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