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72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可強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ai-Fang Che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鄭凱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3T06:24:4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6-02-01 | |
dc.date.copyright | 2006-01-27 | |
dc.date.issued | 2006 | |
dc.date.submitted | 2006-01-2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山海文化編輯室(1999)歷年來有關台灣原住民的重要政策一覽表。山海文化雙月刊,20:24-33。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內政部社會司:社區營造條例草案:http://sowf.moi.gov.tw/06/new06.htm。 水土保持局富麗農村:http://www.swcb.gov.tw/Newpage/swcb071/swcb012.htm。 水環境研究中心:生態工法概論: http://www.cc.ntut.edu.tw/~wwwwec/chinese_vresion.htm。 石正人(2003)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願景。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4-12。 台北市政府建設局(2001)溪流生態工法─內湖大溝溪整治。台北:財團法人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 台灣省政府原住民行政局(1995)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原住民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 台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9)八十八年度原住民地區農業綜合發展計畫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規劃報告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a)飛揚的新故鄉─台灣社區營造總動員。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b)寶島曼波:陳郁秀帶您走看社區。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法入口網站,生態工法簡介: http://eem.pcc.gov.tw/natural/show_page.php?id=10001。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0)台灣最美的無煙囪工業,原住民族簡訊月刊,35。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3)九十二年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原民會。 向家弘(2005)回到社會抵抗的社造:以宜蘭經驗為例。宜蘭縣社造1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2-27)。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李永展(2004)「社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的浮光掠影。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33。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 李永展(2005)整合地方機制:社區規劃師、社區大學及社造中心。台灣社區通網站: http://www.hometown.org.tw/04_bbs/detail.php?D=15&SID=192。 李玉蕙(2004)原住民鄉鎮綜合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縣大同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瓊如(2001)山美鄒族從事達娜伊谷溪資源管理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嘉泓(1999)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蘭(2005.01.04)當狩獵「原住民文化」成為市場商品。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4/todayo6.htm。 林本炫(2003)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軟體WinMAX操作手冊。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201-244)。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正芳(1997)宜蘭縣的社區總體營造:宜蘭的文化工作概況之一。宜蘭文獻雜誌,30,79-86。 林益仁(2002)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願景:一個批判性的觀點。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發展願景研討會專刊(頁37-6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林奠鴻(2005)從目前社造環境談社造十年的反思。宜蘭縣設造1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會議手冊(頁9-12)。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 宜蘭縣大同鄉公所全球資訊網:http://datong.e-land.gov.tw/。 宜蘭縣大同鄉公所(2001)九寮溪生態旅遊規劃報告書。 宜蘭縣大同鄉公所(2002a)再造寒溪櫻花村:寒溪社區總體營造心點子計畫期末報告書。 宜蘭縣大同鄉公所(2002b)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及松羅村整體景觀風貌建設規劃報告書。 宜蘭縣大同鄉戶政事務所(2004)年終人口靜態統計報表。 宜蘭縣大同鄉鄉民代表會(1999)大同鄉鄉民代表會第十六屆第二次定期大會會議紀錄。 宜蘭縣大同鄉鄉民代表會(2000)大同鄉鄉民代表會第十六屆第四次定期大會會議紀錄。 宜蘭縣大同鄉鄉民代表會(2002)大同鄉鄉民代表會第十七屆第一次定期大會會議紀錄。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初期展演成果報告書。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宜蘭縣政府(1995)宜蘭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通盤檢討。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1997a)八十六年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社區資料及訪談紀錄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宜蘭縣政府(1997b)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宜蘭縣政府(2001)第三冊,宜蘭縣各鄉鎮市發展現況分析與對策。宜蘭線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修訂)。宜蘭:宜蘭縣政府。 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駿傑、王俊秀(1995)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衝突的分析。第四世界全球虛擬網路圖書館: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index.htm。 洪廣冀、林俊強(2004)觀光地景、部落(qalang)與家(nagsal):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37,1-48。 洪馨蘭(2005)美濃經驗。發表於「從社造核心價值檢視當今社造政策」座談系列二:社區營造政策與「永續發展、生態社區」,2005年7月16日:OURs專業者改革組織。 徐志山(2005)社區營造中心面面觀。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50。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50.htm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4)。台北:巨流。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鄰近部落生態產業發展之規劃研究。 夏鑄九(2004)全球化下的台灣公民社會。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33。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l 梁炳琨(2004)原住民地區觀光文化經濟與地方建構之研究─鄒族山美社區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玲玲(2004)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瑋琦(1997)河東部落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想要變成社區的部落?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嫻(2005)第一階段社區林業計畫的建構與想像:2002-2004年。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悠蘭多又(2000)舊傳統與新文化之儀式展演:以「泰雅而女迎千禧」及「山之饗宴─泰雅播種祭」活動為例。宜蘭文獻雜誌,44,135-153。 曾旭正(2004)偕宜蘭經驗重思台灣社區營造。宜蘭縣設造1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3-19)。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曾旭正(2005)好園丁與馴獸師。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58。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58.htm。 曾梓峰(2001)就業希望工程與地方區域再發展。亞太經濟管理評論,5(1),23-27。 曾梓峰(2005)又十年!重新詮釋「社區營造」之方向。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41。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1.htm 達西屋拉彎•畢馬(2001)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台原。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推動辦公室(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推動與願景。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34。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4.htm 伍峰良(2005)新故鄉觀察員聚會記實。跨越季刊,6,52-59。台北:文建會。 楊承翰(2004)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4)蘭陽溪流域社區小企業策略聯盟輔導計畫生態休閒旅遊書。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黃國超(2002)開發,不該是幸福的同義詞─原住民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察與反省。文化視窗,44,76-80。 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1,27-44。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9/10:147-174。 黃肇新(2003)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躍雯、王鑫、黃宗成(2001)台灣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概念架構與實踐方針。國家公園學報,11(2),192-212。 劉可強(2005.05.27)是凝聚還是裂解社區?社區評鑑與築夢大獎的進步性意義!?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論壇 http://www.ours.org.tw/archives/2005/05/27/209/。 郭城孟(2002)我國發展生態旅遊之回顧與展望。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發展願景研討會專刊(頁9-18)。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陳介英(2003)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15-125)。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永龍(2003)觀光發展與台灣原住民。第四世界全球虛擬網路圖書館: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index.htm。 陳佳霙(2005)社區營造條例(草案)之挑戰。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43。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3.htm。 陳律伶(2004)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試論對原住民族運動之影響與反省。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茂泰(1997)宜蘭縣大同鄉松羅社區總體營造規劃案。 陳德星(2003)宜蘭縣觀光政策之形塑與推動。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盧道杰、吳雯菁、裴家騏、台邦•撒砂勒(2005)從社區保育的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與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2005年社區保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52-274)。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盧道杰(2006)評「山美的達娜伊谷」。發表於「原住民族部落自主產業發展與自治研討會」,2006年1月2日,中國文化大學。 賴俊銘(2004)從部落發展的角度看馬告爭議的虛實:以Peyanan部落為例。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娟(2004)從根著到流動:泰雅婦女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之轉變。「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族群與文化論文集:http://www.ilccb.gov.tw/history/class/class.htm。 鍾龍治(2004)羅東林區民眾參與社區林業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香。 蔡旻玠(2000)「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2)。台北:巨流。 崙埤社區資料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1)崙埤社區九寮溪自然生態保育工作暨巡禮儀式宣導活動方案─活動執行人力配置表。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2)崙埤社區總體營造規劃示意圖。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3)九十二年宜蘭縣部落產業整體發展計畫重點地區推薦表。 王進發(2004)人文生態與環境部落─以泰雅大同崙埤部落初探為例。 許瑄(2004)基督教與泰雅族傳統信仰GAGA融合之研究-以崙埤部落為例。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4a)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活化原住民部落工作計畫─原住民舊部落建築及步道再現工程計畫書。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4b)崙埤部落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重點解說規劃。 謝本源(2004)崙埤村史。 崙埤青友會(2005)崙埤青友會組織章程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5a)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遊客人數登記表。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5b)崙埤社區九十四年度第一次理監事暨總體營造團隊會議紀錄。 崙埤社區發展協會(2005c)崙埤部落整體發展重點計畫書。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472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社區總體營造」自1994年由文建會正式提出,十年多來的政策演變逐漸網羅了多個部會加入,陳列了越來越多計畫案,期望透過遴選競比機制,促使社區自我診斷、自主發展。但十多年後各界陸續出現了對於資源整合、政策機制、人力延續性的批評與質疑;尤其在原住民地區,面臨的是過去因外來政權的遞嬗統治與平地經濟體系的牽動導致的生活文化變遷與生存壓力,及既存的種種法令、資金、區位的限制;當各個原鄉部落被鼓勵著以社區營造的方式,利用其週邊自然資源與族群文化特色發展生態、文化性產業時,原鄉地區真實的社造實踐情況與困境卻鮮少被正視處理。
本研究個案宜蘭縣大同鄉崙埤部落,在這四、五年間,接連著有許多以社區為主體的規劃與發展,不斷地向公部門提出計畫案取得經費補助,相較於大同鄉其他部落,顯得耀眼突出、充滿動力。研究發現個案的成功來自早期社區組織的操作經驗、核心者特殊的公職位置與專業知識引進、社區團隊的和諧分工與團隊成員的自主自覺等。但核心團隊的主導也造成了部落內部規劃決策與資源分配的矛盾,並隱約浮現了在地知識詮釋權的疑慮。研究者分析詮釋此菁英掌控的現象,實則起因於原住民地區普遍缺乏能人與區位偏遠導致輔導機制難以生成的結構性問題;此外,社造政策以競爭方式鼓勵、要求社區迅速展現自主能力,更促成了少數能人強勢決策的必要,並阻礙了社區公共性轉化生成的機會。 崙埤個案提供了其他部落在社區規劃、組織分工、經費運用、自主想法上的示範,並可作為社政政策乃至其餘社區取逕的計畫案,在給予資源與設計制度規範時可適性調整的參考案例。同時,個案也提醒了我們在倡議「社區自主性」或進行「培力」時,更須時時思索檢視社區裡不同社群的異質性與社區營造的多元意涵。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Community Empowerment” was proposed formally by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in 1994.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4 to the present, many ministries have gathered to display more and more projects, which impelled the
communities to show their autonomy to diagnose and develop themselves through selection and competition. However, the criticism and skepticism of the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policies and mechanism, and the manpower sustainability gradually emerged, especially in the indigenous areas where people have been confronted living pressures and much restriction for a long time. While the tribes were encouraged to utilize their surround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ethnic cultures to develop the ecology and culture industries by the way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ir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ation have seldom been seriously dealt with. Lunpi tribe in Datong township, Yilan, proposed integ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applied for government funding by numerous projects during these five years. The achievement in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the other tribes in Datong was excellent and the residents seemed full of motivation. The success of Lunpi was due to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mportant information brought by the key persons, the harmony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group, and the autonomy and consciousness the group members possessed. However, the leading of the main group also brought the contradiction inside the tribe. For example, who has the power to make decisions and to interpret the local knowledge? The contradiction seemed to result from the elite’s control, but in my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re might be some more reasons. First, because of the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in the indigenous area, there are only few experts in the tribes. Second, the remote location makes the external assistance even harder to reach. Finally and most importantly, Community Empowerment policies require the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ir abilities in the short time through the competition, causing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few decision makers.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ness in the communities is hindered. The Lunpi case as a paragon, has offered other tribes the experiences of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funds utilization in th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e case study can also push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policies planners or other community-based project makers to modify the mechanism while offering resources and designing the reg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case also reminds us to realize the varietie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inside a community and the diverse meanings about Community Empowermen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6:24:4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1544007-1.pdf: 2114238 bytes, checksum: 6f5e35727a326b7b237d8fcfd43e651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歷程概述 2 一、整體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 2 二、原住民地區的社區總體營造……………………15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田野選擇 20 一、初步問題意識……………………………………20 二、田野的選擇………………………………………21 三、研究發問…………………………………………2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書寫架構 25 一、研究流程與研究限制……………………………25 二、研究方法…………………………………………26 三、書寫架構…………………………………………30 第二章 田野背景 第一節 大同鄉簡介 32 一、回首昔日…………………………………………32 二、劇烈變遷…………………………………………34 三、變動的產業………………………………………35 四、產業現況…………………………………………36 五、居民就業變遷與現況……………………………37 六、小結………………………………………………38 第二節 大同鄉的文化、產業、觀光發展 39 一、鄉政的推動(1998~ 2005)年……………………39 二、觀光資源分佈……………………………………44 第三節 崙埤部落 47 一、背景資料…………………………………………47 二、崙埤部落的優勢條件……………………………48 第三章 崙埤部落的社區營造歷程 第一節 崙埤部落的現代性社區組織 51 一、崙埤青友會………………………………………51 二、崙埤社區發展協會………………………………53 三、其他組織…………………………………………62 第二節 社區規劃與執行 63 一、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64 二、崙埤部落其餘景點的整體規劃…………………78 第三節 社造精神的浮現 82 一、社區營造的自主想法……………………………82 二、不同層次的營造理念……………………………84 小 結 …………………………………………………8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詮釋 第一節 社區內部 88 一、社區團隊引領的在地規劃促成了社區發展的彈性與效率…88 二、社區團隊強勢性造成部落內的矛盾……………90 三、強勢性的成因……………………………………96 第二節 與公部門間的落差 97 一、原民會─工程發包執行的品質落差……………99 二、文建會─計畫案的硬性規定與資源重複………100 三、勞委會─執行面的難處與就業工程的難以延續101 四、林務局─法令的限制與部會缺乏橫向聯繫……103 小 結 105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個案意義與相關建議 107 一、個案意義與對政策的建議………………………107 二、社區營造的意涵?社區內部的反思與自覺……110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11 一、族群文化的差異與田野功夫的不足……………111 二、後續研究建議……………………………………112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宜蘭縣大同鄉崙埤部落的社區營造歷程探討原住民社造政策的落實 | zh_TW |
dc.title | A Case Study of the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Policies in Indigenous Tribes─Lunpi,Yil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4-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汪明輝,黃世輝,盧道杰,王進發 | |
dc.subject.keyword | 社區營造,社區營造政策,生態旅遊,泰雅族,社區組織,社區規劃,自主性,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ommunity empowerment,Community empowerment policies,Eco-tourism,Tayal,Community organization,Community planning,Autonomy, | en |
dc.relation.page | 13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6-01-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0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