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3566
Title: | 布列頓森林或共同因素?
--- 東亞各國匯率的實證分析 Bretton Woods System or Common Factor? ---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s in East Asia |
Authors: | Jui-Chung Yang 楊睿中 |
Advisor: | 管中閔 |
Keyword: | 布列頓森林,共同因素,匯率,因素分析, Bretton Woods,factor analysis,exchange rate, |
Publication Year : | 2006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包括 Dooley et al. (2005) 在內, 許多文獻認為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 東亞各國的匯率仍然高度連繫美元, 猶如一新的布列頓森林體系。在透過 Calvo & Reinhart (2002) 和 McKinnon & Schnabl (2004a) 的方法檢驗 1994:01 -- 2006:05 人民幣、 港幣、 印尼盾、 日圓、 韓圓、 馬來西亞令吉、 菲律賓披索、 新加坡元、 新台幣和泰銖的匯率之後, 我們發現在金融危機之後, 印尼盾、 韓圓、 菲律賓披索、 新加坡元、 新台幣和泰銖每月期末對美元匯率相較於前月的變動幅度, 較之於金融危機之前, 超過 $pm 2.5\%$ 或 $pm 1\%$ 的時間明顯增加; 而各國的匯率變動對美元、 歐元和日圓匯率變動的迴歸分析也顯示了在金融危機之後, 美元對東亞各國的影響明顯減少, 而日圓對韓圓、 新加坡元、 新台幣和泰銖的係數則是有所增加。因此, 我們認為在金融危機之後, 東亞各國的匯率與美元的聯繫關係, 可能並不如金融危機前密切。相對的, 日圓與東亞各國匯率之間, 相互的影響力可能有所上升。
為了觀察東亞各國匯率間的互動關係, 我們運用相關性的分析, 發現在金融危機之後, 日圓、 韓圓、 新加坡元、 新台幣和泰銖的匯率變動, 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透過 Bai & Ng (2004) 的 PANIC 分析對各國對美元匯率共同因素的估計, 我們發現, 在東亞各國的匯率之中, 可能存在 1 個在計量上非穩定的共同因素。在 2000:05 -- 2005:07 期間, 共同因素能夠解釋日圓、 韓圓、 新加坡元和泰銖匯率很大部分的走勢, 對新台幣匯率也有一些解釋力。在 2005:07 -- 2006:05 期間, 共同因素對日圓、 韓圓、 新加坡元、 新台幣和泰銖匯率走勢的解釋能力更強。我們認為, 這可能反應了在金融危機之後, 東亞各國日漸密切的整合情形。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3566 |
Fulltext Rights: | 有償授權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經濟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95-1.pdf Restricted Access | 2.75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