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2031
Title: | 北台灣超大豪雨個案之中尺度分析:2004年9月10-11日 Mesoscale analysis of extremely torrential rain case in northern Taiwan : 2004 SEP. 10-11 |
Authors: | Yih-Chin Shen 沈義欽 |
Advisor: | 周仲島 |
Keyword: | 準線狀對流系統,都卜勒雷達,弓狀回波,中尺度渦旋, Quasi-linear convective system,Doppler radar、Bow echo,MesoVortex, |
Publication Year : | 2006 |
Degree: | 碩士 |
Abstract: | 摘 要
北台灣在2004年9月10-11日發生超大豪雨事件。由自動雨量站資料顯示,有兩個主要大降水區,一個在基隆、大台北地區;另一個在桃園、新竹地區。本研究利用都卜勒雷達資料進行中尺度分析,嘗試了解超大豪雨的中尺度現象與過程。 綜觀環境分析結果顯示,該豪雨事件發生期間,在台灣東北方和西南方海面分別存在一個熱帶低壓。西南方低壓帶進旺盛西南氣流,並和東北方低壓伴隨之東北風,在北台灣地區形成低層氣流輻合,並且有明顯風切帶。探空顯示風向隨高度向上為順轉,有明顯暖平流,綜觀環境屬於條件性不穩定。 五分山雷達以及中正雷達每的6~15分鐘回波與徑向風場資料分析,此超大豪雨發生期間有多個準線狀對流雨帶存在於北台灣地區。這些準線狀對流雨帶由西北-東南走向,先轉變為東西走向,之後再轉為東北-西南走向,與海面上兩個熱帶低壓的相對位置有關。進一步分析顯示,這些雨帶可以區分為5個準線狀對流系統(QLCS),其中,QLCS 1發生在台灣西北方海面上,持續時間約4小時,並且在系統內部伴隨弓狀回波。QLCS 2發生在中正雷達站西北方海面上,持續時間約4小時,在系統內部伴隨弓狀回波與中尺度渦旋。QLCS 3發生在台灣東北方沿岸,隨後移進北台灣陸地,持續時間約12小時。QLCS 4發生在桃園、新竹地區陸地,持續時間約12.5小時。QLCS 5發生在台灣東北方海面上,隨後移進陸地與QLCS 3結合後重新組織、發展,持續時間約6.5小時,在系統內部伴隨中尺度渦旋。 針對5個QLCS分析其回波結構與特徵,發現QLCS 1最大回波強度在45~50 dBZ之間以及所在最大高度為4公里高度、QLCS 2最大回波強度在50~55 dBZ之間以及所在最大高度為3公里高度、QLCS 3最大回波強度在40~45 dBZ之間以及所在最大高度為5公里高度、QLCS 4最大回波強度在45~50 dBZ之間以及所在最大高度為6公里高度、QLCS 5最大回波強度在45~50 dBZ之間以及所在最大高度為5公里高度。另外,發生於海上的QLCS 1之10 dBZ回波頂高度(echo top)可達13公里高度;QLCS 2可發展至14公里高度。另外,發生於陸地上的QLCS 3、QLCS 4以及QLCS 5可發展至15公里高度。回波結構分析可以得知,這些對流系統的強對流區主要集中在中、低層,而不論是在海上或陸地上的個案,其垂直發展的高度皆可達中、高層,屬於較為深厚的對流系統。配合地面雨量站資料的分析,可以得知QLCS的發展與降雨的強弱有明顯的相關。 |
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2031 |
Fulltext Rights: | 有償授權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大氣科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95-1.pdf Restricted Access | 9.3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