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433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劉可強
dc.contributor.authorChien-Chin 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黃鑑今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08T05:22:29Z-
dc.date.copyright2005-08-01
dc.date.issued2005
dc.date.submitted2005-07-2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文獻
Bell, A. Paul, Greene, C. Thomas, Fisher, D. Jeffery, Baum, Andrew (2003) 《環境心理學》(聶筱秋、胡中凡、陳筱雯、葉冠伶譯)。台北縣:桂冠。
Deborah K. Padgett (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王金永等譯)。台北:洪葉文化。
Lynch, Kevin,(1918), The image of the city. 《都市意象》(宋伯欽譯)。臺北市:台隆。
王宗華 (2001)〈永恆的懷念,東港火車站風華五十年〉。《東港采風》,第8期。[Online] Available: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tming/new_page_31.htm (2005.7.20)
王瑛曾 (1764)《重修鳳山縣誌》。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1962。
古福祥、鐘桂蘭 (1954~1971)《屏東縣誌》(一)~(六)。台北:成文出版社。
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 (1991)〈東港鎮都市發展分析與建議〉。《屏東縣綜合發展計劃─市鎮建設發展計畫》,頁3-1~3-77。屏東縣政府。
伍政祈 (1994)《價值空間的透視──以東港迎神活動與五營景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江柏煒 (1994)《宗族移民聚落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金門瓊林與澎湖興仁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 (1992)《台灣漁業40年專輯》。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吳文星 (1992)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教育部大學聯合出版委員會出版。
吳學明 (1995)〈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臺灣史研究》,2(2),頁5~52。
呂訴上 (1960)《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部。
李世昌監修 (1962)《屏東縣志稿卷首〈條例、綱目〉大事記》。屏東印務局承印。
李芳廉編纂 (1982)《東港墾拓誌略》。東港國中印製。
李豐楙、李秀娥、謝宗榮、謝聰輝 (1998)《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灣學生書局。
杜奉賢 (2000)〈日軍東港軍事基地探勘〉。《台灣風物》,50(2),頁107-133。
杜奉賢等著 (1999)〈第一篇大鵬灣歷史建構〉。屏東科技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編,《大鵬灣風景特定區之人文資料調查研究》,頁98-123。臺北市:觀光局大鵬灣。
林玉茹 (1993)《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林美容 (1991)〈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Online] Available: 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han/mazu/Surnames.html (2005.7.20)
林會承 (1979)《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市:境與象。
屏東縣政府(1991)〈屏東縣都市發展分析與建議〉。《屏東縣綜合發展計劃》。[Online] Available:http://www.pthg.gov.tw/chinese/intro/ptcpweb/pingtung/county/county.htm (2005.7.20)
翁淑芬 (1997)《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袁榮茂 (2001)〈大鵬灣地區養殖業的發展歷程和經營組織〉。《東港采風》,第6期。[Online] Available: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tming/new_page_97.htm(2005.7.20)
康豹 (1997 )《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市:商鼎文化。
張景森 (2000)《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業強出版社。
莊溫柔記錄,《黃鎮長金燧先生八年施政重要成果》,未刊本。
許雪姬 (1990)《龍井林家的歷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郭肇立 (1998)〈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郭肇立編,《聚落與社會》。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陳文達 (1993)《鳳山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亦榮 (1991)《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陳守仁 (2001)〈台灣正櫻蝦自律式資源管理策略〉。《東港采風》,第6期。[Online] Available: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tming/new_page_761.htm(2005.7.20)
陳秀珠 (1995)〈述說東港〉。《屏東文獻》,第一期。
陳其南 (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市:允晨。
陳其南 (1990)《家族與社會─台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市:聯經。
富田芳郎 (1943) 〈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Online] Available: http://www.geog.ntu.edu.tw/course/whl/resources/resources93.htm(2005.7.20)
童慶瑜 (1996)《去榕仔樹盪袋子:一個關於宜蘭東港榕樹河堤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黃玉馨 (2001)《東港漁村婦女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黃富三 (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一七二九─一八六四)》。台北市:自立晚報。
黃富三 (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台北市:自立晚報。
黃朝進 (1994)《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葉志杰 (2004)《聽看東港──從老漁村見識大歷史》。台北縣:野人文化出版。
葉龍彥 (2004)《台灣老戲院》。台北:遠足文化。
劉素芬 (1995)〈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2(2),頁52~86。
蔣毓英 (1685)《臺灣府志 十卷》。台北市:博愛出版,1995。
蔡宗禮 (2001)〈「國寶蝦」─櫻花蝦〉。《東港采風》,第6期。[Online] Available: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tming/new_page_751.htm(2005.7.20)
蔡采秀 (1995)〈家族與地方發展─以以板橋林家與海山劉家發展為例〉。《臺灣史研究》,2(2),頁137~186。
蔡淵洯 (1980)《清代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一六八四─一八九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盧德嘉 (1895)《鳳山縣采訪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簡烱仁 (2001)《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羅光智 (2002)《東港魚市場集散貨空間結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關華山 (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市:明文出版社。
關麗文 (1987)〈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頁57-85。
蘇全福 (1997)《屏東縣鄉賢傳略》。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二、外文文獻
Hayden, Dolores (1995). 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 as public histor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本田喜八等編纂 ( 1930 )《高雄州地誌》,高雄州教育會。
東港郡役所 ( 1930-1930 )《東港郡要覽》(一)(二)(三)。台北:成文出版社。
南國寫真大觀社 ( 1933 )《屏東郡、旗山郡、恆春郡、潮州郡、東港郡大觀》。
高雄州役所 ( 1985 )《高雄州要覽》(一)(三),台北:成文出版社。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4339-
dc.description.abstract聚落空間的形成與變遷,不全然受政治、經濟或都市計畫等作用力的操控與改變,長久生活於聚落土地上的居民才是真正掌握其改變的主要動力。家族,是早期台灣聚落中很重要的一個生產的單元,亦是人群集結的基本單位,「東港」同樣存在著此由家族開始,進行土地生計墾拓、人際網絡建立的情形。屏東縣東港鎮的市街地區自有人群聚居開始大約百年時間,隨著港口機能的改變以及市街功能的調整,不僅影響市鎮結構改變的方向,同時更直接影響鎮內居民的生計活動。本文試圖以東港二個不同的家族,透過家族發展的角度瞭解在特定範圍下聚落空間的演變過程,期望將具有地方性觀點的生活空間記錄,回應到聚落空間變遷的論述之中。
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中,採取以經商起家的「黃家」與從事捕魚為業的「莊家」,做為觀察地域空間的切入點。回顧家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家族成員隨著地方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改變而改變其生計方式與活動形式,家族成員彼此互動的關係,亦同時影響其共同生活的家族空間。面臨環境時代變遷,家族除了因應外在社會條件的改變,同時因為家族內部成員間支派的消漲,都促使家族自身調整其在地方的生存方式,其反映則呈現在家族主要的活動空間變遷之中;此外,透過不同年齡層的家族成員所繪製的東港認知地圖,更幫助此研究從在地人手繪的圖象資料中,解讀東港在不同時期的地域面貌,並瞭解其對於不同家族成員的意義為何。研究中亦發現,一個社會活動力愈強的家族,對於其生活空間的掌控能力愈大,形成具特色之地域空間的企圖便愈為強烈。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a town is not completely dominated by the forces of politics, economics or urban planning. People who permanently live on the land are the real shaper. A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rocreation unit in the early towns in Taiwan, 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organization of a settlement. The same is true in Dong Gang. The downtown in Dong Gang has last for a hundred years. The regulation of its port and downtown functions effects not only the city structure but also the livelihood of inhabitants in the whole town.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the restricted town spac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amily expansion. It attempts to put a recording of living spaces form a local point of view into the discussion of town spaces.
Two families, the Huang Family engaged in commerce and the Zhuang Family engaged in fishery, were chosen as keys to the discussion. By retr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families, we can find that families adjust themselves to not only the external social conditions but also inter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Such adjustment would be reflected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family spaces. What decisions many members in each family make in response to the social conditions, these decisions also form new social conditions to influence the family and corresponding spaces. In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cognitive mapping is used to understand what are in the inhabitants’minds. The different sketch maps show how peopl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or in different sex groups perceive space in Dong Gang.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more active a family is, the stronger its control over its living space. As a consequence, the social impetus to form a special and more meaningful local place becomes stronger.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08T05:22:2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4-R91544006-1.pdf: 10590769 bytes, checksum: a61ac6362caabc65e16b4b14c2c0d8f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0

第二章 東港社經地位之改變與聚落空間的變遷 14
第一節 東港地區的行政沿革 ………………………………………… 14
第二節 東港街市發展的分期 ………………………………………… 19
第三節 小結 ………...…………………………………………………….. 32

第三章 東港黃家 35
第一節 遷臺的初步發展與東港延平路的形成 …...……………………. 35
第二節 黃家極盛時期與中正路商圈的星起 ……..……………………. 39
第三節 戰後東港街市的重建與黃家的沒落 …………………………... 47
第四節 東港戲院及其周遭土地的變化 ………………………………… 50
第五節 小結 ………...…………………………………………………….. 54

第四章 東港莊家 56
第一節 初期沿岸漁撈活動的形成 ………………………………………. 56
第二節 戰後莊氏家族生計的傳承與改變 ………………………………. 60
第三節 莊氏族親會與「明善堂」的鸞生組織 …………………………... 65
第四節 下頭莊氏聚落的變遷 …………...……………………………… 69
第五節 小結 ………...…………………………………………………….. 72

第五章 重構東港地域空間之紋理 73
第一節 東港地域空間的特質分析 ………………………………………. 73
第二節 找尋記憶地圖 …………………..………………………………. 77
第三節 小結 ………...…………………………………………………….. 87

第六章 結論 88
第一節 從家族發展解讀東港之地域空間 ………………………………. 88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 90



參考書目 91

附錄
附錄一 黃家第四百○一番地戶籍變遷
附錄二 莊家第九五○番地戶籍變遷
附錄三 莊家家族成員現居地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從地方家族的發展解讀東港地域空間之紋理─以黃家與莊家為例zh_TW
dc.titleReading the texture of local places in DONG GANG through the developement of local families---Using the Huang family and the Zhuang family as case studie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3-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許雪姬,黃蘭翔,郭奇正
dc.subject.keyword東港,家族,地域空間,認知地圖,聚絡紋理,zh_TW
dc.subject.keywordDong Gaug,family,local space,cognitive map,settlement fabric,en
dc.relation.page94
dc.rights.note未授權
dc.date.accepted2005-07-26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0.34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