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9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李茂生
dc.contributor.authorYen W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王彥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3T06:39:44Z-
dc.date.available2017-08-10
dc.date.available2021-05-13T06:39:44Z-
dc.date.copyright2017-08-10
dc.date.issued2017
dc.date.submitted2017-08-07
dc.identifier.citation英文
Austin, John L.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2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auvoir, Simone d. (2010). The Second Sex (C. Borde and S. Malovany-Chevallier,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Butler, Judith. (1995). Contingent Foundations: Feminism and The Questions of “PostModernism”. In S. Benhabib (Ed.), Feminist Contentions: A Philosophical Exchange: Routledge.
Butler, Judith. (1999). Gender Trouble.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udith. (2004). Undoing Gender.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 (Ed.) (1980).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I: An Introduction New W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ichel (1985). The Use of Pleasure (R. Hurley, Tra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uss, Diana (1991). Inside/Out. Lesbian Theories, Gay The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Gevisser, Mark. (2000). Mandela’s stepchildren: homosexual identity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In P. Drucker (Ed.), Different Rainbows.
Gilfoyle, Timothy (1999). Prostitutes in History: From Parables of Pornography to Metaphors of Modernit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4.
Haraway, Donna (1990). Primate Visions: Gender Race and N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Science (2 ed.). New York: Routledge.
Harding, Jennifer (1998). Sex Acts: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California: Thousand Oaks.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79). The 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 A Case of Sex Discriminatio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atharine A. (1987). On Exceptionality: Women as Women in Law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son, Robert (1974). What Works?-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Prison Reform. The Public Interest, 35.
Nussbaum, Martha C. (1999). The Professor of Parody: The Hip Defeatism of Judith Butler. THE NEW REPUBLIC, 22.
Nussbaum, Martha C. (2004). Hiding from Human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teman, Carole (1988). The Sexual Contract. Stanford.
Saul, Jennfier M. (2003). Feminism: Issues & Arguments. London: Oxford.
Strossen, Nadine (2000). Defending Pornography: Free Speech, Sex, and the Fight for Women’s Right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1985). What’s Wrong with Negative Liberty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 (Vol. Philosophical paper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Weeks, Jeffrey (1989). Sex, Politics and Society. New York: longman.
Wittig, Monique (1980). The Straight Mind. Feminist Issues, 1

中文
Archer, John & Lloyd, Barbara(著),簡皓瑜(譯)(2007),《性與性別》,台北:巨流。
Baird, Vanessa(著),江明親(譯)(2003),《性別多樣化》,台北:書林。
Butler, Judith(著),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台北:國立編譯館。
Calvino, Italo(著),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
Clough, Patricia T.(著),夏傳位(譯)(1997),《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國立編譯館。
Darnstädt, Thomas (著),鄭惠芬(譯)(2016),《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新北:衛城。
Foucault, Michel(著),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著),余碧平(譯)(2005),《性經驗史》,增訂,上海:上海世紀。
Freud, Sigmund(著),林克朗(譯)(2015),《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2版,台北:志文。
Lawrence, David H. (著),胡依嘉(譯)(2002),《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台北:小知堂。
Nussbaum, Martha C.(著),方佳俊(譯)(2007),《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台北:商周。
Puppe, Ingeborg(著),蔡聖偉(譯)(2010),《法學思維小學堂》,台北:元照。
Rowling, J. K. (著),彭倩文(譯)(2000),《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台北:皇冠。
于宗先(1998),《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出路》,台北:五南。
王金玲(2016),《婦女的另一種生存》,台北:巨流。
甘添貴(2015),《刑法各論(下)》,4版,台北:三民。
何春蕤(2003),〈浮出地表的性邊緣〉,收於:何春蕤、丁乃非與甯應斌(著),《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何春蕤(2003),〈情慾解放運動:一個歷史-社會的觀點〉,收於:何春蕤、丁乃非與甯應斌(著),《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何春蕤、丁乃非與甯應斌(2003),〈近年台灣重大性/別事件〉,氏著,《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余振華(2003),〈對性犯罪之刑罰規定的再檢討〉,《月旦法學雜誌》,96期。
吳奕林(2003),《猥褻之概念及其規範評價》,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論文。
吳燦(2008),〈強制猥褻與性騷擾犯罪之界定及案例研究〉,《軍法專刊》,55卷2期。
李彥光(2009),《論刑法上性交、猥褻與性騷擾》,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碩士論文論文。
李茂生(1998),《權力、主體與刑事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李茂生(2002),〈論性道德的刑法規制〉,收於:翁岳生(著),《台灣法學新課題(一)》,台北:元照。
李茂生(2003),〈論刑法修正草案第十條有關性交的定義〉,《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6期。
李聖傑(2003),〈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10期。
李駿逸(2007),《論「性」之刑事法規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林山田(1999),〈評一九九九年的刑法修正〉,《月旦法學雜誌》,51期。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上)》,5版,台北:元照。
林山田(2006),《刑法各罪論(下)》,5版,台北:元照。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10版,台北:元照。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10版,台北:元照。
林伊倫(2009),《誰近╱禁女色?:戰後台灣法律再現系統中之色情圖像》,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林志潔(2007),〈誰的標準?如何判斷?刑法第二三五條散布猥褻物品罪及相關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145期。
林志潔(2010),〈美國女性主義法學發展與性侵害防治法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182期。
林志鍵(2006),《性自主?性桎梏?我國刑法性自主犯罪之分析與批判》,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林佳儀(2009),《猥褻、性與道德─由晶晶書庫案之爭議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論文。
林孟皇(2015),〈台灣判例制度的起源、沿革、問題與改革方向──從最高法院25年非字第123號刑事判例談起〉,氏著,《轉型正義與司法改革》,台北:元照。
林東茂(1999),〈評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51期。
林東茂(2003),〈猥褻的概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
林東茂(2016),《刑法綜覽》,8版,台北:一品。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收於:顧燕翎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林奕含(2017),《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台北:游擊。
林慈偉(2012),〈「滿足性慾」很重要嗎?評台灣版板橋地方法院99年度訴字第2883號刑事判決〉,《法令月刊》,63卷4期。
法思齊(2007),〈論性侵害犯罪之本質與修正〉,《月旦法學雜誌》,145期。
邱貴芬(2000),〈後殖民女性主義〉,收於:顧燕翎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范耕維(2012),《「生命政治」視角下的刑事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高鳳仙(2001),〈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52卷4期。
張必昇(2009),《猥褻概念的解構與性自主概念的重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曹寶文(2010),《性、商品、符號--台灣性產業問題重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莊子秀(2000),〈後現代女性主義〉,收於:顧燕翎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台北:女書文化。
莊韻親(2009),《當個怎樣的母親?戰後台灣法律中的母職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許玉秀(2002),〈強吻非強制猥褻?〉,《月旦法學雜誌》,90期。
許玉秀(2003),〈妨害性自主之強制、乘機與利用權勢-何謂性自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
許明暄(2008),《試論性別展演論的顛覆性》,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許福生(1998),〈性表現自由與刑法散布猥褻物品罪〉,《中央大學警察法學論集》,3期。
郭棋湧(2005),〈論強制觸摸罪之構成要件(二)〉,《法務通訊》,2270期。
陳子平(2003),〈強吻案談強制猥褻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
陳子平(2008),〈刑法第二三五條散布猥褻物品等罪之合憲論與違憲論(下)〉,《月旦法學雜誌》,157期。
陳子平(編)(2015),《刑法各論(上)》,2版,台北:元照。
陳子平(編)(2015),《刑法各論(下)》,2版,台北:元照。
陳添壽、蔡泰山(編)(2009),《台灣經濟發展史》,台北:蘭臺。
陳慈幸(2011),〈病態性倒錯之暴露症者刑事處分與處遇〉,《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周刊》,7卷2期。
陳慈幸、林明傑與胡書原等三人合著(2007),〈強制猥褻與性騷擾要件法律心證標準之比較研究〉,《亞洲家庭與性侵害暴力期刊》,3卷2期。
陳翠蓮(2017),《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台灣》,新北:衛城。
游美惠(2012),〈能動性〉,《性別教育季刊》,63期。
焦興鎧(1999),〈美國法院對工作場所性騷擾判決之發展〉,《台大法學論叢》,28卷3期。
甯應斌(2002),〈性工作是否為工作?--馬克思商品論與社會建構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期。
程郁(2005),〈二十世紀初中國提倡女子就業思潮與賢妻良母主義的形成〉,《史林》,6期。
黃惠婷(2011),〈從性自主權檢視刑法保護兒童及少年之規定與修法建議〉,《司法新聲》,97期。
黃琬倫(2015),《論性表現與公然猥褻罪及散布播送陳列猥褻物品罪》,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黃榮堅(1999),〈刑法妨害風化罪章增修評論〉,《月旦法學雜誌》,51期。
黃榮堅(2003),〈以刑法防制性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0期。
黃榮堅(2006),〈棄權又越權的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七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9期。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上)》,4版,台北:元照。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4版,台北:元照。
董佳豪(2017),《茱蒂斯‧巴特勒的主體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廖宜寧(2014),《乘機性交猥褻罪的規範適用問題》,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劉達臨(2004),《性史圖鑑》,台北:八方。
蔡碧玉(1999),〈刑法部分修正條文重點簡介〉,《月旦法學雜誌》,51期。
蔡墩銘(2007),《刑法精義》,2版,台北:翰蘆。
鄭逸哲(2005),〈從所謂「強吻案」談猥褻、可罰的猥褻和如何處罰可罰的猥褻〉,《月旦法學雜誌》,95期。
盧映潔(2003),〈由强吻案談起論我國刑法第二二四條强制猥褻罪之猥褻行為的界定〉,《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
盧映潔(2003),〈「猥褻二部曲」:論公然猥褻罪〉,《月旦法學雜誌》,102期。
盧映潔(2009),〈強制猥褻與性騷擾「傻傻分不清」?〉,《月旦法學雜誌》,171期。
盧映潔(2010),〈意不意願很重要嗎?評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訴字第四二二號判決暨最高法院九十九年第七次刑庭決議〉,《月旦法學雜誌》,186期。
盧映潔(2016),《刑法分則新論》,台北:新學林。
薛文郎(2002),〈配偶強制性交罪之保護法益到底是什麼?〉,《刑事法雜誌》,46卷4期。
薛克利(2012),〈性偏好症在DSM-5的沿革〉,《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2卷2期。
謝國雄(1992),〈隱形工廠:台灣的外包點與家庭代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期。
謝開平(2010),〈構成要件之結構分析〉,《月旦法學教室》,90期。
謝煜偉(2004),《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謝煜偉(2010),〈論虛擬兒童色情的刑事立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186期。
謝煜偉(2016),〈淺談日本性刑法及近期修法動向〉,《月旦刑事法評論》,3期。
鍾慶禹(2010),〈未成年男女的性與不幸:評最高法院99年第7次刑庭決議〉,《臺灣法學空中法學教室》,1期。
簡文吟、伊慶春(2001),〈台灣家庭的動態發展:結構分裂與重組〉,《人口學刊》,23期。
魏書娥(2005),〈身體商品化、社會規範與多重現代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期。
顧燕翎等(1999),〈女性主義經典〉,收於:顧燕翎、鄭至慧(著),《台北:女書文化。
日文
キャサリン.マッキノン(著),森田成也, 中里見博, 武田万里子(譯)(2011),《女の生、男の法》,東京:岩波書房。
ジョルジュ・バタイユ(著),湯淺博雄、中地義和(譯)(1987),《エロティシズムの歴史》,東京:哲学書房。
ミシェル・フーコー(著),高桑和巳(譯)(2007),《安全‧領土‧人口》,東京:筑摩書房。
ミシェル・フーコー(著),石田英敬、小野正嗣(譯)(2007),《社会は防衛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東京:筑摩書房。
岡野光雄(編)(2009),《刑法要說各論》,5版,東京:成文堂。
秋山和宏(編)(2011),《現代政治過程》,東京:三和書籍。
淺田和茂(編)(2007),《刑法総論》,補正版,東京:成文堂。
阿部純二(2000),〈強制わいせつ罪における性的意図の要否〉,《現代刑事法:その理論と実務》,11期。
伊東研祐(2011),《刑法講義各論》,東京:日本評論社。
上野千鶴子(編)(2006),《女という快楽》,新裝版,東京:勁草書房。
大谷實(編)(1994),《刑法各論の重要問題》,新版,東京:立花書房。
大谷實(編)(2015),《刑法講義各論》,4版,東京:成文堂。
加藤秀一(編)(2002),《性現象論》,東京:勁草書房。
加藤秀一(2006),〈ジェンダー入門〉,收於:東京:朝日新聞。
金森修(編)(2010),《“生政治”の哲学》,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川端博(等編)(2006),《裁判例コンメンタ-ル刑法(第二卷)》,東京:立花書房。
川端博(編)(2010),《刑法各論概要》,2版,東京:成文堂。
陳姃湲(編)(2006),《東アジアの良妻賢母論 : 創られた伝統》,東京:勁草書房。
鶴田滿彥(2009),〈現代国家の将来〉,收於:一井昭、渡辺俊彥(編),《現代資本主義と国民国家の变容》,京都:昭和堂。
中山研一(2000),〈わいせつ罪の保護法益〉,《現代刑事法》,11期。
中山研一(編)(2006),《口述刑法各論》,2版,東京:成文堂。
西田典之(2012),《刑法各論》,6版,東京:弘文堂。
前田雅英(編)(2011),《刑法各論講義》,5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搜索字詞:「猥褻」,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KqRnE5&o=e0&sec=sec1&index=1(最後到訪日期:105.4.2)
萬庭威(2017),《文明民法的蒙昧:簡評大法官釋字第748號》,newbloom網站,網址:http://newbloommag.net/2017/05/27/748-interpretation-tw/(最後到訪日期:2017.05.31)
蘋果日報,《想生下健康寶寶 25到29歲是黃金生育期》,2016年6月28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628/895921/,(最後到訪日期:2017.05.22)
蘋果日報,《襲胸十秒判無罪》,2007年8月29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829/3770417/(最後到訪日期:2017.01.2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2393-
dc.description.abstract在1999年我國刑法修法增訂性自主罪章,正式宣告性自主法益為我國刑法所保障的法益之一。然而潛藏在我國司法判決系統的性道德規制並未消失,相反地,藉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性自主脈絡的保護外殼,性道德以一種更難以發覺的方式持續存在著。此種現象在一般性犯罪是如此,在猥褻犯罪的相關定義與判斷中更是如此。
本文首先以強制猥褻罪、公然猥褻罪與散布猥褻罪的實務判決出發,找出性自主保護的下的矛盾,以此開啟本文的問題意識。之後並以女性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論述,根本的質疑性自主是否存在。本文基本上認為,並不存在一個先驗的主體性,性別、性取向等都是藉由身體的「展演」來進行實踐的。也就是說,性自主僅取決於個人的行動。在此種前提底下,性自主不會是一種主張,也不會有個普世皆然的標準。而我國刑法如想將性自主普世化,無疑是一種虛妄。
然而如果性自主罪章所保障的不是性自主,那為何存在?本文藉由傅科的論述以及資本主義的勞動邏輯論述,認為「性」,尤其是「猥褻」,在規訓和消費兩種作用力下被界定、被刺激,從而達到治理的目的。但為了此種治理的目的卻可能創造出許多的問題,例如可能會僵化人們對於性的想像、使此種原本保障個人的法律轉變為對於性少數與性弱勢族群的侵害。因此本文最終希望可以從法律解釋或是立法的方式,達成「去性化」的目的。或至少能使眾人對此問題有更多的警醒。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Sexual autonomy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as one of legal interests in Taiwan since 1995. However, the regulatory of sexual morality hiding in criminal law system has never disappeared, on the contrary, it exists with the name of sexual autonomy and capitalism, especially in the indecent assault case.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demonstrate and explain why the phenomenon continuously exists and how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to sexual minority.
By case studying between Compulsory indecency, Public indecency and Spreading obscene objects, the thesis questions whether the protection of sexual autonomy is the real purpose of criminal law (or just some kind of political illusion). Moreover,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viewpoint of Judith Butler’s viewpoint and the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to oppose the conception of transcendental subject. The thesis then further advocates that “sex” or “sexual orientation,” is only decided by “performativity (nearly “a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the thesis asserts that sexual autonomy as one kind of rights would be hardly protected by our criminal law.
The thesis then argues that, if the protection of sexual autonomy is not the real purpose of criminal law, what dominates the sex in criminal law. From the thesis’ perspective, the power of discipline (as Michel Foucault said) and consumption are the crux of the matter. For governing, the authority uses these power to differ, to stimulate, and to enforce the image of “good sex” and “bad sex.” However, the method would lead to, if not strengthen, the sexual discrimin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situation, the thesis considers “unsexualization” a solution.
To sum up, the thesis asserts that the ghost of the regulatory of sexual morality in criminal law still influences u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from the ghost, the thesis advocates that sexual should be used in the definition of indecent assault in criminal law.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3T06:39: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R02a21057-1.pdf: 3711382 bytes, checksum: 2e19589c3e0bf20ac425ac91b58599b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簡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從兩則判決開始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8
第一項 研究範圍 8
第二項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強制猥褻的猥褻概念 13
第一節 猥褻的歷史—刑法上強制「猥褻」的演進 13
第一項 傳統見解:從民國17年到民國90年代 13
第二項 90年代後期至今:性騷擾防治法的訂立與釋字617號解釋後 15
第三項 猥褻的歷史軌跡 20
第二節 性交、猥褻與性觸摸 21
第一項 性交 22
第二項 性觸摸罪 24
第三項 難分難捨的三角關係:性交、猥褻與性觸摸 26
第三節 光與影的交錯—實務與學說上的猥褻爭議 30
第一項 行為客體:未成年男女? 31
第二項 行為手段:其他違反意願的方法? 33
第三項 構成要件行為之一:碰觸身體的才是猥褻? 35
第四項 構成要件行為之二:猥褻是主觀還是客觀? 37
第五項 故意與傾向:性慾傾向要不要論? 38
第四節 小結—寬鬆認定的趨勢與待解的謎團 41
第三章 妨害風化罪章之猥褻概念與其區辨 43
第一節 妨害風化中的猥褻概念及演進 44
第一項 猥褻行為與猥褻物品的猥褻 44
第二項 大法官釋字第四零七號解釋與六一七號解釋 47
第三項 實務中的猥褻 53
第四項 公然猥褻罪與散布猥褻物品罪之判決分析 61
第二節 公然猥褻、散布猥褻物品罪與強制猥褻:兩極化的走向 63
第一項 基礎:「妨害風化」作為一種法益 64
第二項 求同:朝向個人性自主的追求 70
第三項 辨異:妨害性自主之猥褻與妨害風化之猥褻 73
第三節 小結:相同的進程帶來不同的規制結果 76
第四章 性現象與性自主 78
第一節 性現象:有關於「性」的互動關係 79
第一項 性的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 79
第二項 性別、性差與性意識 81
第三項 認同與認同政治 83
第二節 性自主與女性主義 84
第一項 源頭:以所謂的「貞操」為例 84
第二項 作為一種反抗論述:女性主義 85
第三項 關於性自主:性選擇自由與性差、性取向自主 90
第三節 「展演」的性別 91
第一項 主體的顛覆 91
第二項 身體的展演:扮裝與諧仿 97
第三項 虛化的性自主 99
第四節 小結:變動的性自主與性的規制 102
第五章 性道德規制的建構與性的商品化 104
第一節 性意識史:性壓抑與性道德規制 105
第一項 性壓抑與其假設 105
第二項 性意識史:生命權力與肉體規制 107
第二節 性與勞動:商品化的性 115
第一項 勞動與性的對應關係 115
第二項 關係的轉變:作為商品之性的合理化 119
第三項 台灣的演變 123
第三節 猥褻的雙極:規訓的猥褻與消費的猥褻 127
第一項 規訓的猥褻:正常、普遍化性慾模式的區分 127
第二項 消費的猥褻:猥褻的商品化 130
第三項 兩者的交會與循環:隱藏於意志決定之下的權力運作 131
第四節 再建構的猥褻解釋論 133
第一項 共通的猥褻定義 133
第二項 各犯罪要件之再詮釋與適用 136
第三項 案例判決的另一種可能 140
第五節 小結 141
第六章 結論:去除性道德的努力 143
第一節 給予身體展演的空間:刑法的謙抑性展現 143
第二節 從「性解放」到「性的解放」 145
參考文獻 14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論刑法猥褻概念中的性道德規制:以強制猥褻罪、公然猥褻罪與散布猥褻物品罪為核心zh_TW
dc.titleThe Ghost of the Regulatory of Sexual Morality in Criminal Law: Focus on Compulsory Indecency, Public Indecency and Spreading Obscene Object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5-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謝煜偉,許恒達
dc.subject.keyword猥褻,性自主,性道德規制,主體性,性別,性取向,Judith Butler,展演,Michel Foucault,性史,規訓,治理,資本主義,消費,性少數,去性化,zh_TW
dc.subject.keywordindecency,sexual autonomy,the regulatory of sexual morality,Subjectivity,sex,sexual orientation,Judith Butler,performativity,Michel Foucault,The History of Sexuality,discipline,governing,capitalism,consumption,sexual minority,unsexualization,en
dc.relation.page153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1702632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7-08-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6-1.pdf3.6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